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列宁试图退出二战,英法不允许俄国随便退出。

当时沙俄参加一战,在同德奥的激战中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伤亡极其惨重。

沙皇优柔寡断,不善于用人,最终甚至自己去亲自指挥战争。然而,沙皇对军事并不了解,导致指挥更为混乱。

开战以后,德军执行格里芬计划,首先集中主力,猛攻西线的英法。

1914年俄国趁机在东线攻击,一举杀入东普鲁士境内,逼近柏林。

然而,德军主力赶来以后,迅速击溃俄军。俄军瞬间损失25万人,溃败回俄国境内。

然而,1915年德军由于西线焦灼,转而试图在东线击溃较弱的俄军。

德奥军队出动几十万大军,连续猛攻8个月。

俄军被打的丢盔弃甲,损失170多万人,丢失大量领土,溃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欧洲部分沦陷大半。

随着连续的溃败,俄罗斯国内由于负担巨额军费,薄弱的农奴经济几乎破产。

以军工生产来说,俄罗斯连最基本的步枪都无法保证供应。

俄军前线部队很多团缺乏步枪,被迫只能让2个士兵公用一支,没有枪的士兵就用一根木棍上拴着一把刺刀。

必须等到有枪士兵被打死了,这个拿着木棍的士兵才能得到步枪。

以这种模式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军,沙俄军队几乎等于是送死。

1916年,沙俄发动布鲁西洛夫攻势,参战的七十万军队再次损失了50万,伤亡率极高。

为此,沙俄士兵普遍厌战,认为是沙皇将他们作为炮灰送死,很多士兵带枪逃亡甚至兵变。

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至少有6万名沙俄士兵成为逃兵。

国内工人由于拿不到工资,超过百万人罢工、游行。

局面一片混战,沙皇已经无法控制大局,沙俄的贵族都开始试图推翻沙皇。

由此,首先二月革命爆发,随手十月革命爆发。

列宁上台之前就宣传必须退出一战,得到无数俄国人民的支持。

所以,列宁上台以后,立即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可以说是俄国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个条约导致俄国损失如下:

  1. 国土:共126万7千平方公里,相当于25%的国土。
  2. 人口:共6200万人,相当于全国44%的人口。
  3. 产业:
    1. 农产损失33%
    2. 工业损失54%
    3. 制糖业损失80%
    4. 铁矿损失73%
    5. 煤矿损失75%
  4. 财政收入:共损失约27%。

其中丢失领土的大部分(包含波罗的海三小国、波兰),俄国要等到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才由斯大林击败德军而收回。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题主问错了。英法和沙俄没有什么矛盾。英法是尽全力想挽救沙俄的。英国为此甚至向土耳其发动了达达尼尔战役,就为了打通土耳其海峡,能够通过黑海把补给和救济输送进沙俄。

沙俄一直到灭亡,都对英法的联盟忠心耿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沙俄都持续对德国和奥匈帝国保持压力,为支援英法在西线的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和英法真正有矛盾的是沙俄之后的苏维埃俄罗斯。沙俄被二月革命推翻后,成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后来又在十月革命中被苏维埃政权所推翻。之后成立的苏维埃俄罗斯(简称苏俄)回应广大苏俄人民群众的呼声,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和德国签订了布里斯特协议,退出战争。

这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把东线所有的力量全部调到西线来和英法作战,这对英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国协约也明确约定,任何一方都不能私自媾和。英法认为苏俄此举是违反了国家之间的同盟协议,因此派出了干涉军想要支持苏俄的敌人白卫军夺取政权,好继续让俄罗斯留在协约国阵营内,对德国等同盟国作战。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法国对苏俄还有另一层的矛盾,那就是法国曾经是沙俄的大债主。法国的大量高利贷是借给原来的沙俄政权的。苏俄成立以后,不承认沙俄欠下的这些债务。这对法国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欠我的钱说不还就不还了?凭什么?所以法国也反对苏俄政权。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一战前列强之间的矛盾大体分为三个方面:

  1.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导致德国的成立,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国割走,让法国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法德两国成为世仇。俾斯麦的一切外交行动几乎都是以削弱法国为目的的,而法国也急于打破这种孤立,希望向德国复仇。

  2. 英德矛盾,英国作为最强的海军强国,拥有最大的殖民地,这与新兴的德国对殖民地的诉求产生了矛盾,德国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希望成为海上强国从而成为殖民大国,这触动了英国的利益

  3. 俄奥矛盾,俄国与奥凶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纠纷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神圣同盟瓦解,使得俄奥之间只剩下了利益矛盾,奥凶担心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宣扬的泛斯拉夫主义会使其境内的斯拉夫族要求独立,同时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扩张也也阻碍了奥凶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1890年,德国拒绝延长“俄德再保险条约”,这等于是把德国对外关系的一根支轴给抽走了,德俄奥三国间之所以能长时期保持和平,靠的就是德国既和奥匈有军事同盟,又和俄国有秘密协约的暧昧关系所导致的外交制衡。俄德两国在两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虽然俄国对普鲁士从一个受俄国庇护的弱国成长为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强国抱有一丝嫉妒和不快,但总的来说,俄德两国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相反,俄国与奥匈帝国倒是不共戴天,奥匈帝国对巴尔干斯拉夫地区的扩张,挑战了俄国泛斯拉夫主义旗手和斯拉夫人保护者的虚荣心,而俄国鼓动的泛斯拉夫主义浪潮则使得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人心思变,危及奥匈帝国的生存。因此,俄奥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俾斯麦之后的德国外交决策者,轻率地采取了对奥一边倒政策,迫使俄国与法国接近,而德法之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这样,虽然俄德两国并无重大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殖民地冲突,却均受制于本国的盟国而互相对立。俄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两端的强国,一般是很少能够发生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冲突。除了在两个拿破仑时期,由于第一个拿破仑的野心和第二个拿破仑的记仇,才导致了两国之间爆发战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法俄两国既然在欧洲已经不再发生直接冲突,殖民地竞争方面也没有矛盾,那么面对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咄咄逼人之势,法俄接近是不可阻挡的。在1879年以后俄德之间爆发经济战,导致俄国的农产品出口受阻,财政状况恶化。这时来自法国的巨额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给了俄国经济以复苏的机会,这样法俄接近已经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1891年法俄之间缔结了外交协定,1893年,法俄军事协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大国间结盟与敌对的对象已经固定,欧洲大国协调外交走入了死胡同。和奥匈帝国一样,俄国也属于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东方专制君主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比奥匈帝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国在巴尔干势力扩张上屡屡在外交上遭受德奥的遏制,在所谓的斯拉夫兄弟面前大丢面子,而法国对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也不积极支持,俄国最终丧失了一切耐心,外交界和军方根本不打算在小规模的、可控的外交冲突中耗费精力,只打算准备进行全面战争,把所有的大小盟国和对手全部拖进来,进行“最后的审判”。这一转变最终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外交格局,奥地利的外交被塞尔维亚牵制,德国的外交被奥地利牵制,俄国的外交被德国牵制,法国的外交被俄国牵制,英国的外交被法国牵制,最终欧洲的各大国统统被巴尔干局势所左右,印证了俾斯麦的预言,欧洲大国“总有一天会为了几个巴尔干的蠢货打一场欧洲大战的。”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都是利益在作怪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英法和沙俄之间是没有太多的矛盾的。与之相反,在他们之间,甚至可以说是有着一个还不错的关系。但是英法却和一个叫苏联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有着很多的问题的。

实际,历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也是一直都不平静的。或许要说起来的话,一点也不比两次世界大战来的轻松。

就拿沙俄来说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还叫沙俄。但是之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沙俄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政权由原来的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主义也是变成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继而,连同着在国际中的关系也是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改变。

这其中就有着和欧洲国家的变化。

沙俄时期,他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候,沙俄很强大,虽然比不上日后的苏联那么耀眼,但是绝对不可忽略。所以,作为一个强国,他们自然也是机缘巧合的加入了这一场战争中。而且,还在这一次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一点倒是和二战时的苏联差不多。但是与苏联不同,他们倒是在战后和英法建立了不错的友谊。

二战前,苏联和英法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的好。或许和政权的交替不无关系。而新的政治理念以及新的政权似乎没有给英法很安全的感觉。二战之后,苏联似乎过于强大了,他们更加不是一个体量上的了。

至于,一战的时候。沙俄呢?虽然强大。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几个国家都强大。于是合作的时候,在心理上似乎也是更加的有意义。这个是有压倒性威胁的时候所不能体现的。看现在美国,和他们的盟友应该是可以看出来这一些的,相信后来的苏联也差不多。但是,沙俄嘛。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一战期间,英法并没有和沙俄闹过矛盾,而且还是坚固的盟友,英法闹矛盾的是沙俄后边的苏维埃,所以沙俄和英法是同一货色。你应该这么问苏维埃为什么和英法闹矛盾呢?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是第一个被共产主义思想武装的国家,这叫直接证明了英法和苏联的矛盾,甚至可以这么说,苏联和全世界都有矛盾。这就是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世界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而苏联则是世界头一个红色政权的国家,总的来说就是西方国家害怕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会消灭资本主义与制度。也的确像英法想的那样,欧洲遍地开始了红色革命。不过由于势单力薄全部被镇压下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苏联刚成立的时候世界十几个国家联合介入俄国内部,阻止苏维埃政权的成立,但是没想到的是,被共产主义思想武装的苏联军人异常强大,所有的战事全部败北,双方的矛盾开始无限扩大化。直到二战时期,英法想把德国祸水东引的直接原因之一。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