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刽子手砍头,一般都是用锋利的大刀。
清末,有一部分欧洲人来中国旅行,他们对于行死刑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忌讳,于是他们就利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了中国斩刑中那些刽子手的形象。从老照片中,不难看出,清末的刽子手行刑时并非像影视剧里那样身着红衣,他们使用的刑刀,也不是影视剧里带着圆环的鬼头刀,而是一种很简陋,但实际上很锋利的阔剑或者大刀片。
砍头用的刑刀,一般都是刽子手自备的。
而人的脊椎具有一定硬度,如果真像题主所说的,砍头前不磨刀,而是使用钝刀,那么刽子手一刀下去肯定很难砍死犯人。
而如果一刀砍不死,那么,犯人就会因痛苦而扭动、哭喊和挣扎,到时候,刽子手就需要将犯人牢牢按住才能继续行刑。
也就是说,如果刽子手不磨刀,而是用钝刀砍头,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另外,如果用钝刀砍头,犯人也会因此受不必要的折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刽子手砍头都是使用锋利的大刀,这样,不仅刽子手自己省事,还能减少犯人所受的痛苦。
当然,历史上也有用钝刀砍头的情况。
例如,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问斩于菜市口时,行刑之前,慈禧就特别交代,说要让刽子手用钝刀砍头。
慈禧对谭嗣同等人,恨不得千刀万剐,但因为凌迟之酷刑早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就被废除了,慈禧不可能再开凌迟之刑,于是就特别交代刽子手要用钝刀砍头。
据记载,在砍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连砍带锯,整整用了三十多刀才将其头颅砍下。
总之,在上面没有特别交代的情况下,刽子手一般是不会用钝刀砍头的。
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这绝对是以讹传讹,刽子手的刀跟杀猪宰羊的屠夫的刀一样,需要经常来磨,如果不磨,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刀不止一口。虽然这是一份受人鄙视的工作,但好歹是铁饭碗,真要是丢了工作也不值当。
大狮我专门查过清史遗留的档案,在清朝之时,刽子手行刑前,提前会收到公函。写明于某某日在某某地点,对某某犯人行刑,还要写明行刑人数和人员名单,要以生命样的刑罚处置等等。实质古代人办事非常有规矩,因为杀人是大事,不能马虎,公函会非常详细。刽子手受到公函后,会提前做准备工作,因为根据斩杀人数的不同,所以要估算提前准备几口刀,需要几个帮手。这些帮手都是自己的徒弟,人数不会很多,一般都是2-3人。如果实在人数不够,会找一些胆子大的乞丐或者无业人员帮忙,事后会给予一定报酬。(另外说明一点,清代并没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之说,基本是凌晨或者早上。)
需要说明一点,这点很重要。历来的刽子手有收礼的规例,接到公函后,会有官衙给一部分佣金,但不是很多。主要收入,是靠囚犯家属送礼,清代直隶地区的刽子手的规例是囚犯家属如果要求受刑人少遭点罪,需送酒两壶,鸡一只,鱼一条,熟肉若干,另需一匹好布,钱若干。因为有些人家拿不出钱,所以这个没有死规定,但你送的多,他手法就高明点,你送的少,那就看他心情了。
这些东西送到刽子手住处后,还要跪下给刽子手磕头,请求他将刀磨的快一点,给家人个痛快。如果你送的财物到位,刽子手会问清囚犯的性命,然后在行刑之时,保证一刀过,而且脖子还能有皮肉连接,不至于完全掉下来。事后有家属找人再将头颈缝合,缝合头颈这活,刽子手不干,一般都是裁缝店负责这事。这不是说瞎话,清代的裁缝店很愿意接这手活,不但报仇丰厚,而且是积德。事后,很多囚犯家属为了报答刽子手还会送点财物表示感谢。虽然人是他杀的不假,但那是人家的工作,三百六十行人家也算是一种行当,这是属于工作之余给您提供便利,所以很多人虽然内心悲伤,但是出于谢意,还是要给的。但如果你没有钱送给他们,或者他们提前接到命令,不允许快斩,那么这个犯人就必须要受罪了。
另外刽子手在行刑之时,还会得到很多有钱人丢掷到刑场上的赏钱。当年斩杀六君子之时,很多官绅就往刑场中丢钱,让刽子手展示点绝活啥的。实质就是为了让刽子手多砍几刀,让自己看的更热闹点。刽子手还接点私活,比如卖人血馒头啥的,都会得到一笔收入。如果是负责凌迟的刽子手,报酬就更多了,那些碎肉会被现场售卖,而且有人会出高价预购犯人的卵蛋或者其它部位。当时的人很迷信,认为这些碎肉、血液等都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所以会纷纷抢购。
我不知道刽子手一辈子不换刀不磨刀之事是谁说的。你可以试一试,就算你能耐再大,你家里的菜刀如果一辈子不磨,估计连菜都切不好,谈何切肉。刽子手也一样,他的刀不磨,顶多就是块铁片子,你拿块生铁片子去完成工作,能完成的好吗?
很多回答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根本就不去做调查,但偏偏就有人信,我也服了!
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斩首从隋至清都作为五刑之一,刽子手这个行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是处决犯人的工具,在我们印象里,刽子手杀人都是一刀就搞定!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对徒弟子贡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也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见,是否有利器在手很重要。一旦刀钝了,立即就要磨光,寒光雪亮剑气如霜,方能威慑江湖。
然而,在刽子手行业却从来没有磨刀的习惯。宁可钝刀砍人,哪怕连砍几十刀还砍不死犯人,导致犯人痛苦连天,极为悲惨,自己也身心俱疲,但刽子手回去后依然不会磨刀。为何这些刽子手宁愿用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把锋利的刀具,肯定在行刑时为刽子手省下很多力气,而让犯人也快点结束一生。可实际上古代刽子手却从来没有磨刀的习惯,几乎就是一把刀一个职业生涯,就算刀有一些缺口了,大多也不会在意。在执行时,一般都是将犯人砍得哭天喊地,往往行刑之后刽子手也是累的不行。
刽子手们的砍刀虽然杀过许多个人,但刀上也寄宿许多的灵魂。既然人都已经死了,要是再去磨刀岂不是要把那些灵魂也磨没了吗。原本刽子手就是一个罪孽深重的工作,要是把鬼魂都磨没了岂不是又会罪加一等。再者如果刽子手把刀磨光了、磨锋利了,那么刽子手就成了刀的帮凶。拿着磨光了的刀去杀人,无疑会加身自己的罪孽。
所以,干这行的人就算砍刀再钝也不会愿意去磨刀的。再说刽子手这个职业本来就不受人待见,唯一能让人欣慰的就是工资还算丰厚,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人呢都在可以回避这个职业。还有就是民间都在说当刽子手的人都是欠下了很多债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古代刽子手其实就是让一些死刑犯人受到痛苦,这样一般犯人家属是会给贿赂的,给的满意,那么就会将刀磨快点,否则,就这样了。
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古代刽子手私下有一个不成文规定,不给自己用砍人刀磨刀,即使是卖刀匠人也给磨刀。
还有一个就是绝对不能砍第二刀,就是一刀不论生死。刽子手们自己行业规矩,官府也不能干涉。
因为刽子手们自己也觉得这个职业太凶残,有损自己阴德,对自己后世子孙不好,所以他们也在工作中寻找办法。
后来就有一个刽子手发现,只要不磨刀,他们就不是在做帮凶,只是完成工作任务。
一刀下去如果犯人命大,刀又钝,不能再来第二刀,那么这个犯人就能有机会活下来。
渐渐刽子手们觉得这个办法合理,就在行业里流传开,起初官府会有意见,但是每次罪大恶极犯人都没有躲掉,清白无辜犯人也是有机会躲开。
良心过不去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在管刽子手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刽子手不磨刀原因,还是怕连累自己子孙多一些
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在古代,一个人被判死刑,是十分残忍的,因为通常都是砍头,这种方式十分残忍,让人无法接受,除此之外,还有更加残忍的就是凌迟,这是针对那些犯了谋反或者重罪的人实行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这些手法本来就已经十分残忍了,然而执行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刽子手,还通常都不愿意磨刀,就直接去执行,这不是更加残忍了么?为何这些刽子手在砍人之前不愿意磨刀呢?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讲一讲。
刽子手的种类在古代的刽子手,其实也就分为这么两种,一种是负责砍头的刽子手,一种是负责凌迟的刽子手,这两种人在当时都属于技术型人才,并且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正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所以这些刽子手的专业程度,也是相当了得的。
比如对于凌迟的刽子手来说,他们对人体的经络构造十分熟悉,明白需要怎么执行,才不会导致人迅速死亡,因为在凌迟当中,要是没有达到规定的刀数,犯人就死亡的话,刽子手也会被处罚的。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被凌迟处死,比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焕,其因为答应崇祯五年之内搞定后金,结果后来却屡屡战败,最终就被崇祯判处凌迟,还有晚清时期的石达开,在太平军失败之后,石达开作为主要领导之一,也被清政府判处凌迟,可是据说石达开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出过任何声音,让人十分佩服。
就连洪秀全的儿子,仅仅十多岁,也被清政府处以凌迟极刑,洪天贵福当时被吓得尿了裤子,在场的人却没有丝毫同情之心,最后洪天贵福的尸体,还被大家高价买走,恰似鲁迅在《药》中写的血馒头一样,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多么冷漠无情。
凌迟极刑在光绪十一年就被废除,从此终于从历史上消失了,只是砍头这样的处罚,还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到了清朝后期,刽子手就只剩下砍头的这一类了。要是在和平年代,刽子手很可能很长时间才有生意,所以刽子手的生活保障就成了问题,所以在这个行业,实际上也是存在很多灰色领域的。
刽子手的灰色收入尤其是在凌迟这样的极刑中,一般受害人都希望能够少受一点苦,所以就想贿赂刽子手,把刀磨快一点,这样自己就可以少受一些罪,但是想要叫刽子手磨刀,就有所谓的磨刀费,这笔费用通常还不少,不是一般人家能拿出来的,当然了,对于那些被判处凌迟的人,通常也没有家属敢去帮助他做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不加以讨论了。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一下砍头这种刽子手,前边提到一个名字叫做磨刀费,这在砍头这里,也是照样适用的,因为当时的刽子手,一般都比较相信迷信,所以在执行砍头之前,几乎是很少会磨刀的,因为他们担心会把刀上死者的灵魂给磨没了。
当然,这种其实就是一种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还是刽子手的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他们想要弄一点灰色收入,因此一般在砍头之前,被砍头之人的家属,为了让自己的亲人死得痛快一点,就会专门去贿赂刽子手,给刽子手一笔磨刀费,这样刽子手就会提前把刀磨快,减少死者的痛苦。
不过这只是对于一般的死者而言,要是有的死者,直接被皇帝指明要用钝刀砍头的话,那刽子手就没有办法了,也不敢收什么磨刀费,比如清朝晚期的百日维新当中的谭嗣同,当初砍头的时候,慈禧就要求刽子手专门用钝刀去砍头,因此谭嗣同当时被连续砍了二十多刀,才最终去世,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除了这些专门针对和有交代需要用钝刀的罪犯之外,一般的罪犯是没有这么严重的,但是因为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以及职业原因,导致刽子手这个职业,几乎所有人都会给他们送磨刀费,至于到底需不需要磨刀,其实也许送磨刀费的人自己都不知道。
刽子手真的不磨刀么?根据刽子手的职业素养来看,他们对一个人的头部关节以及经络等,是十分熟悉的,就算用不是很快的刀来砍头,其实也是完全可以做到一刀毙命的,并且要是皇帝没有特殊要求说罪犯要用钝刀多砍几刀的话,刽子手是需要一刀毙命才行,要是一刀没有搞定,再补一刀的话,这个刽子手很可能就会饭碗都保不住了。
既然这样,那刽子手是否需要磨刀呢?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每次都磨刀,因为当时砍头的刀材质不一般,并且因为不常用,只有砍头的时候拿出来一下,平时基本都不会拿出来,所以几乎不影响这把刀的锋利程度,因此刽子手很少需要磨刀。
但是虽然不磨刀,也并不影响其砍头的精确性和速度,一样是可以一刀毙命的,那么为什么那些人还要专门给刽子手送磨刀费呢?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在清朝或者历史上的很多朝代中,其实贪污腐败都是存在的。
而对于那些掌握着最后一刀的刽子手而言,虽然权力不大,但是十分关键,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想法,去给他们送点磨刀费,减少死者的痛苦,也许最开始这样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随着少部分人的带动,后来就越来越多了,以至于刽子手也觉得不收磨刀费就想针对死者的想法。
但是真实情况下,即使不磨刀,也不影响砍头,你说这是不是有些讽刺呢?
结语事实上刽子手是需要磨刀的,只是不会经常磨刀,因为本来他们技术就十分精湛,对人体构造了如指掌,完全知道该怎么下刀最合适,但是就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这些刽子手开始贪污起来,以至于人们认为,只要不送磨刀费,刽子手就不磨刀!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啥宁可?你快拉倒吧,也不知道题主跟哪听来这么一鼻子,还钝刀子砍,万般不可能的!
钝刀子砍,哪除非遇到极端特殊的情况,几十年,上百年都遇不到这么一遭。
有兴趣的同学听俺唠叨唠叨这刽子手的事。一说到刽子手,大家伙脑壳一准会有一个画面,一魁梧大汉,脑门箍一红毛巾,大腰子上栓一红腰带,怀里抱着一把大刀片子,这要是开斩了,一口老酒喷大刀片子上。
“哇呀呀!”一声吼,“噗!”那肥脸蛋子上喷一脸的血。
要多彪悍有多彪悍。
其实万般不是那个样子的,那都是电视剧里头,玩了个手法,给大家伙营造一种紧张感,弄一个噱头而已。
接下来咱就以清朝最后一个刽子手的经历,把这事给大家伙捣鼓捣鼓。
首先这刽子手的刀,那可不是咱瞅电视剧里头的那种大刀片子,是一种刃口比较宽,还短的刀具,您可以看成是一种有一个刃口的阔剑也成。
刽子手这差事对于邓海山来说就一个字——熟,这辈子砍掉的脑袋也有几百。
所以每次他接到活的前一天,就先把刀片子给磨磨,磨的锋利一些,毕竟平时这刀是不用的,都用布片子包裹起来,时间一长这就得生锈。
而且他们干活基本上都是秋后,一年工作三个来月。
因为那会判刑这都是秋后问斩,当然遇到斩立决的他也有,那必须是造反一类的大罪才成,所以不多,那么这刀片子要工作了,你就得磨上一磨。
这要开斩之前,首先是验明正身,看看是不是这人,上边一吼,下边一答,这就算成了,这死囚背后插一牌子这就得上刑场。
而这个时候刽子手也会喝一口酒,到不会喷刀上,目的就是为了壮胆。
辫子这么一拉把脖子上的骨节露出,瞅准了一刀下去,那就是一刀两断。
跟着这刽子手,收刀回头就走,一路上你就算是喊他,他都不会答应一声。
为嘛呢?过去刽子手也讲究怕鬼魂缠身不是,有讲究的,回去之后还要用棍子抽打身子的。
这其实世界各地都有这说法,你比方说印度人的刽子手,穿一身像刺猬的服装,他到不是害怕对方反抗啥的,也是同样的目的。
再有欧洲那帮子刽子手,都喜欢整一黑色的头套给自己脑袋上套一个,也是有这方面的说法。
说道之类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就这么一刀,他就这么准?”
嗯!人家就是干这个的平日里头就训练,白天砍冬瓜,夜里砍线香那点燃的香头,所以手法娴熟。
毕竟这要是在刑场上出了漏子,有人会找他麻烦的。
咋说呢?这帮人的收入也颇丰,砍一个就能拿到四个大洋,平日里头没有事的时候,还拿月俸。
这捎带着还有灰色一点的收入,这也是他们收入高的一个原因。
咋个灰色?这刽子手他可以做到,一刀下去,人没了,但这脖子还能连着一点皮啥的,在古人眼里算是个全尸吧!
为了这个要求,犯人家属就会打点一番。
咋说呢?这行当的收入是颇丰的,但下场却不怎么好,很多都会绝后的。
无他,没人家会把闺女嫁给干这事的人。
当年邓海山出师之后,他师傅就告诉他这行的规矩,不能超过九十九这个数,到了就要收手,不然就要断子绝孙的。
这规矩其实也就是对刽子手这行当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其实在朝廷上,他们也是看不起干这事的人,您比方说在唐朝的时候,这家里有做衙役的人,三辈人就不能参加科举,而这刽子手地位和这衙役比起来更没劲。
咱接着说。而邓海山呢?显然破了这个规矩,他一直干到了清朝没了,民国的时候,接着又干了几年,刑法变了,他这才没了事干。
而他一辈子,就一直是一个人过,周围邻居啥的,看见他都是绕着路走,压根就不碰他,连个招呼都不会有,就怕碰到他倒霉。
当年邓海山老了之后,想要入善堂养老,可里边的人直接就拒绝了,原因就是他杀的人太多了。
最后咱说说钝刀子的事。
其实这必须是上边有要求,不然这万般不可以的。
举个例子大家伙感觉一下。
当年慷慨赴义的戊戌六君子,慈禧就特别交代了用钝刀子的事。
谭嗣同用了三十多刀才结束的。
像这样的事一般很少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