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四面楚歌”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它开创了攻心之战的先河。在当时,项羽、刘邦以鸿沟为界,已经讲和罢兵。可是刘邦听从张良的劝说,背信弃义,进攻刘邦。在道义上已经输了一筹,所以和项羽一战就败,只得用张良的计策,调集韩信、彭越的兵力,以最大的兵力和项羽决战。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亲自指挥汉军,采取厚集中央,两翼包抄的战术。打破了项羽惯用的中央突破的战术,打败了项羽。但是,虽然项羽在战场上暂时失败了,可是项羽尚在,楚军军心不乱,要彻底打败项羽也还是艰难的。

因为项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战神。他的军事生涯里,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在巨鹿之战中,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在彭城之战中,他更是以三万铁骑打败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只要项羽还在,楚军心中还存有胜利的希望。

为了打消楚军的希望,韩信在楚军兵败之际,使出了“四面楚歌”的计策。这严重的挫伤了楚军的希望,也严重挫伤了项羽的斗志。史书中记载: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有人说,这楚歌是汉军学唱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是不是楚人一听就能够听出来。这些唱楚歌的确确实实是楚人。他们是原来楚国的周殷、英布等人的部下,都是地地道道的楚人。

“四面楚歌”这一计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这楚歌中传递这几种信息:一是向那些楚军传递思乡之情,天下征战几年,大家抛妻弃子,进行着血腥残酷的战争。向往和平生活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这才会出现鸿沟之约的时候,大家高呼万岁的情况。

而刘邦再起战端,凭借着对他背信弃义的仇恨,楚军还可以一战。但是,敌强我弱的态势显现出来,垓下一战失败,大家心中的斗志消磨大半。再一听楚歌,思乡之情越发的强烈,斗志就更加低沉。

二是,四周唱歌的楚人众多,大家和项羽的想法基本相同,那就是楚地很可能被刘邦的汉军给占领了。由于被围,消息不通,这种想法很快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一旦有了这种认定,那么走投无路的心理就会彻底摧毁楚军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在心理上就会造成崩溃。

三是,在汉军中有这么多楚人,也给楚军一个信息,那就是汉军对楚人的态度。当时,战争残酷,杀俘虏屠城市是家常便饭。项羽的楚军就没少干这些事情。因此,楚军对汉军有一种惧怕报复的心理。

而楚歌传递给楚军一个信息,汉军对楚人并不是赶尽杀绝的。在汉军中有这么多的楚人为刘邦效力。因此,这些楚军对将来万一失败后,汉军对他们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希望。这样一来,楚军更不会对汉军死打硬拼了。

有了以上几个因素,“四面楚歌”这一计彻底摧垮了楚军的斗志,也让项羽放弃了最后的希望。接下来项羽突围而走,自刎乌江。楚军败散,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楚军的主力,天下最终重新统一,开创了辉煌的汉朝。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刘邦善于用人、越战越强,项羽匹夫之勇、终致败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韩信等合兵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

夜晚围困楚军的汉军营寨里唱起楚地歌曲,致使项羽的楚军军心大乱。因为楚军将士,听到楚地的歌曲,以为汉军里多楚人,楚地多为刘邦所占,从而瓦解了斗志。

“四面楚歌”致使项羽兵士大量逃亡,项羽不得己率残部突围。逃至乌江边时,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四面楚歌”是楚汉争霸时期,最重要一战“垓下之战”中汉军使用的计策。

这个计策很巧,这个计策很妙。一是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能让楚军心理崩溃。

一个歌曲就能让一个军队心理崩溃,这正常吗?有什么原理?

楚歌的力量来自哪里

音乐是个神奇的艺术,它可以让人的情绪发生巨大改变,进而影响其行为。

该下之战的“四面楚歌”是个极为高明的策略,有人说是韩信出的办法,也有人说是张良出的主意。从两人的学识、性格分析,贵族出生的张良,应该是“四面楚歌”策略的原创。关于四面楚歌的记载,原文如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啥意思呢?在垓下,楚军人数不多了,粮食也好少,而大汉联军设立了层层包围圈。晚上的时候,外围的大汉联军 唱起了楚歌,项羽惊讶地说道:汉军把楚地都打下来了吗?为什么感觉有那么多楚人在唱歌?

其实,汉军哪里有那么多楚人,哪里来得及把楚地全部打下来。只是找了些投降的楚人和逃跑被抓的楚人,简单给汉军教了楚歌后,一起唱给楚军听。

楚歌的力量,来自于听到歌的楚人,会想起故乡。想起故乡,就会想起父母,会想起爱人,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想法,会让楚军产生强烈的回家去看看的冲动。

这个时候,人心思归,无心应战,只想逃跑。

很快,很多楚军趁着夜色跑出大营,往自己的家乡方向奔去。汉军就像没看见一样,随便这些人到处乱跑。

当项羽发现时,楚军已经跑了很多。天亮时,项羽只带了800骑突围了出去。跑到乌江边时,只剩下二十多骑了。心灰意冷的项羽看到自己方的惨状 ,最后自刎在了乌江江畔。

从“四面楚歌”看音乐的影响力

音乐的作用,就在于能净化人的灵魂,更在于能影响人的情绪。

“四面楚歌”是典型的音乐策略,通过音乐影响了人的心智。

时代发展到今天,音乐种类已经很多,有些音乐让人静心,有些音乐让人烦躁;有些音乐让人快乐,还有些音乐让人悲伤。

外国有一首名曲叫“黑色星期五”。这个曲子被人称为“死亡音乐”。在大量的听众里面,因为听了此曲后不能自拔,导致最后自杀的,竟然有一百多个。果然是“死亡音乐”。

这一百多个人自杀的事实表明,音乐是有力量的,可以让人激进,也可以带人进入死亡。

怀孕的母亲用柔缓的钢琴曲做胎教;忙了累了的很多人喜欢听些曲子进行放松;安静内敛的人听了欢快的音乐变得外向;心情烦躁不安的人听了轻音乐 ,身心开始平稳。

总之,一句话,音乐是有力量的。

张良的“四面楚歌”,瓦解了楚人的斗志,激发起了大家想回乡看看的心情。

四面楚歌,让楚人归心似箭,无心战斗。不败很难。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让我们看看正反面的几个类似战例,一起来探究其中原因。

东京玫瑰:激发了美军的战斗热情

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小鬼子,抄袭起来也是很认真的。

二战时,美军也玩起了“楚歌”游戏,不过小鬼子很时尚,加上了无线电。

东京玫瑰,对美军战斗意志的打击未达效果。

他们组建了“广播协会”,用一些声音甜美的女性,对太平洋上的美军发起了心理战。

电台里,娇美的女声每天都在同情美军。“今晚为你们播放的是邦妮.巴克的《无力反抗》,你们是不是有同感呢?太平洋群岛徘徊的傻瓜们”。

电台里,不断地讲述着各种故事,试图激发美军士兵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温暖女性怀抱的渴望”,同时,也试图挑拨美军对驱使他们送死的指挥官的怨恨!

结果如何呢?

战后,当美国准备对一个“东京玫瑰”成员判刑时,许多美军士兵出面求情。

他们表示:“东京玫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因为,他们都想“打到东京去,亲眼看一看这个玫瑰”,正是这个念头,让他们挺了过来!

英军正在和你们的妻子睡觉

相比之下,小鬼子的盟友德国人的宣传就靠谱一些。

二战爆发后,德军全力攻波兰,西线与英法军呈守势。而英法也“绥靖”,没有对德军大规模进攻。双方打起了“静坐战争”。

“静坐战争”时期,德军不遗余力地想要趁机削弱法军的战斗意志。他们不断宣传:“北方各省的士兵们,英军正在和你们的妻子睡觉···”法国士兵也受到了影响,他们回应:“我们是南方人,我们也不想打仗!”

整个静坐战争期间,法军一直在静静休息。

吕蒙收荆州之法

德军的宣传,似乎说明一个道理:能让一个男人分心的,往往是他们对家人的担心。

作为“四面楚歌”的原创者,中国人在这方面就强多了。

吕蒙白衣渡江,袭取南郡。正在襄樊前线的关羽急忙回军来救。

关羽军毕竟是刚刚威震华夏的军队,要是堂堂正正地打起来,即使东吴能取胜,也免不了“自损八百”,弄不好让背面的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而且,关羽正在前面抗曹,你东吴偷鸡摸狗、背后插刀,关羽军将士要打回来,估计也是“不需要动员”的。

正好,关羽军的士兵给家人写信,关心家人的安全。吕蒙让人善待关羽军家属,不阻止他们“与敌通信”,让他们传递“平安”。

这样,关羽军的将士得知家人平安,生活安定后,失去了与东吴军作战的士气,纷纷散去。

关羽军散去大半,被迫败走麦城,兵败被俘。“楚歌”一定有效吗?看情况!

玩起音乐来,我国历史上也是不乏达人的,但对战场形势的影响有好有坏。

西晋末年,刘琨被胡人围困在晋阳。

刘坤本来就是音乐家,他决定发挥所长,瓦解敌军。

"琨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揍胡笳,贼又流涕唏嘘,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晋书.刘琨传》

“月夜胡笳”,刘琨以思乡曲夺敌士气,使敌散去。

多年后,女真人也玩了这一手,却演砸了!

蒙古军围攻汴京。金军为了守城,做《江水曲》,让人在静悄悄的夜晚登城唱之。企图以此瓦解河朔漠北蒙古军。

结果,没什么人搭理,大家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直到——破城!

原理探究:士气的规律气盛则激励而战,气衰则且养气,待其可用而使之。——《百战奇略.养战》

以上战例中:

美军遭遇珍珠港袭击后,正不断反击日本。虽然他们在一些岛屿争夺战中陷入苦战,但毕竟形势好转,士气正在上升阶段。

蒙古军连战连胜,已经攻破大半个金国,正准备对金发起最后一击。

这样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无非是激励他们尽快结束战斗!

这,是帮助对方“气盛则激励而战”,是帮对方做战斗动员!

相反,法国在二战前长期绥靖,士气未获充分动员,本来就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胡人长久围攻晋阳,屡挫于刘琨的坚守,士气受挫。

关羽军前受挫于徐晃,又失去根本,也正是“惰归”之时。

这种情况下,对他们有利的是“气衰则且养气”之时。

一曲思乡曲,一句平安,打乱了他们养气的节奏,自然很容易受到影响了。

四面楚歌的形势

垓下之战中,项羽军的士气衰落到了极点。

他们长久在荥阳前线与刘邦相持,久战无功,在不利形势下议和退军。张良等人建议追击,正是要“击其惰归”。

韩信、英布等人扫荡楚后方,彭城等地已经失手,他们家属安危自然也是每个将士心中所期盼的,在这个前提上,斗志更是被担忧之心所覆盖!

垓下决战失败,正是表明:“杀回去”,机会已经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四面楚歌,他们对家人的担忧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想走走不了”的绝望之情一起迸发,自然军心大乱!

因此,我认为:四面楚歌,正是在对方士气低落时的最后一击,以思乡之情、担忧之心、无力之感覆盖掉其战斗意志,彻底瓦解对方!

但是,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盲目模仿,适得其反!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这里有个主要因素,那就是楚军离家已经有八年之久。

项羽从江东起家时,带了八千江东子弟,这是他的老班底。后来扶了楚怀王,楚地的豪杰纷纷来投,刘邦韩信陈平英布都是其中佼佼者。楚怀王把麾下楚军分为三部分,一小部分守卫自己,大部分跟了项羽,小部分跟了刘邦。

接着刘邦一路过关攻心,直到占领咸阳,项羽破釜沉舟,击破章邯,此时多国联军都加入了项羽的阵营。接着项羽入关,分封天下诸侯,把刘邦封在汉中,自己回了彭城。

刘邦从汉中出来,整编了秦人旧部,他的主要队伍成员就不是楚人了,但是项羽的主要队伍成员还是楚人。由于项羽为主体的楚人是排外的,所以越打越少,但是刘邦却是兼收并蓄,越打越多。直到项羽被围在垓下,项羽还有八万人,都是楚人,而围在外面的多国联军却哪里的都有。

此时忽然外面传来楚歌,其实就是最早跟着刘邦起家的那帮人,刘邦本人就是楚人。所以喜欢唱楚歌,观楚舞。四面楚歌的计谋是张良提出来的,就是为了提起项羽军队思乡的情结。一个人一旦想了家,奋斗的心思就没有了。历史上好多战役都是靠家人上前线喊话胜利的。

比如你在外面拼搏,再苦再累流血流汗也能坚持,但是你妈一句二狗回家吧妈想你了,你就崩溃了,马上辞职回家了,连工资都顾不上结。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项羽本纪》: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秦末乱世的第一英雄,项羽总共有两次害怕:

第一次是潍水之战,龙且的20万楚军精锐全部报销,于是项羽“恐”。

第二次是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声,于是项羽“大惊”。

叱咤喑呜而千人皆废的楚霸王项羽,已经“大惊”,那些楚国战士又会是何种情绪?

《高祖本纪》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国也没了、家也没了,包围自己的汉军,竟有楚地乡党,就这种形势,项羽的楚国战士还怎么打仗?

非但楚军心理崩溃了,就连楚霸王也心理崩溃了。于是,名将项羽立即就知道这仗已经没法打了,所以带着八百亲兵赶紧逃跑。逃跑,就是楚霸王唯一能做的事情。

1.楚汉争霸的刘邦、项羽两大军团,兵员素质到底是什么水平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荀子论兵,按照强弱不同、将军队分为五类,即技击之兵、武卒之兵、锐士之兵、节制之兵和仁义之兵。

虽然荀子论兵是在为道德说教做论证,但也可以帮助我们对军队有一个认识,即:

擅长单兵格斗的技击之兵,干不过结阵作战的武卒方阵;结阵作战的武卒方阵,干不过赏罚严明的秦之锐士;赏罚严明的大秦锐士干不过国法节制的桓文之兵;国法节制晋文公和齐桓公,又干不过仁义天下的商汤、周武之兵。

兰博再厉害,也干不过集体作战的方阵;再厉害的方阵,也干不过赏罚严明的整个军队;再彪悍的整个军队,也干不过法令节度的举国之兵;而举国之兵则干不过仁义之师的天下之兵。

这里面有道德,但也有形势,还有组织。依次是是单兵、方阵、军队、国家和天下。

那么,秦末乱世,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的士兵,处在哪个层级?

灭秦之时,是仁义天下之兵;灭秦之后是桓文节制的国家之兵;争霸较量则是赏罚严明的争霸军队;士气不振,则是还能结阵作战的武卒方阵。而打了败仗,就是各自为战的技击游兵,甚至比这还不堪。

也就是,垓下被围的项羽军团,充其量就是一群久经战阵却准备逃跑的技击游兵,已经失去了统序和归属。

而刘邦之军则是天下之兵,不是因为仁义而是因为形势,马上就可以建立新王朝了,而这些战士都知道自己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2.项羽军团已经没了战心,他们就差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楚汉争霸打了四年,打到最后,项羽的西楚国就剩下成皋荥阳军团了。这支军队早就被刘邦给磨软了,他们早就开始厌恶战争了。

从成皋荥阳,撤退到固陵,然后又从固陵撤退到垓下,项羽的成皋荥阳军团,在一路向东的撤退中,已经没斗志。

但是,他们还有信心,这个信心就是楚霸王。兵是将威、将是兵胆,有屡战屡胜的楚霸王,楚战士们还能成就秦锐士和魏武卒的风采。

但是,韩信五军阵,却结结实实地教育了楚战士们啥叫人多欺负人少。我就是兵多、血厚,摆在战场上让你们杀、你们杀不完,放在战场上等你冲、你也冲不破。

所以,这时候对楚霸王的信仰,已经不能再当饭吃了。曾经以一当百的楚战士,只能环顾四周、准备逃生保命。

而四面楚歌声,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楚战士彻底不知道在为啥打仗了?

这个问题很重要。

几个人,可以为了钱去抢劫;几十个人,就得为了发财去集团为盗;几百个人,就得有比钱更大一点的组织目标了,因为得建立纪律;几千、几万人,就得有法令、有制度,还得有故事和信仰。楚国军团20万人,得相信自己能胜利,得相信自己有家有国有楚霸王,才能团结起来。

但是,现在家也没了、国也没了,甚至连命都可能没了,这就真得没法打仗了,也就没了胜利。所以,结果只能是心理崩溃。

3.小区业主永远打不过物业公司,因为组织

物业公司,是为了盈利而组织起来的。而小区业主,则是毫无组织而只能自私自利的乌合之众。

所以,尽管物业公司人少,尽管小区业主人多,但较量起来,吃亏的多从来不会是物业公司。

当然也有个例,业主团结一致战胜物业公司,也是有的。但这得需要业主里面有牛人,能够把自私自利的乌合之众组织起来。

PS:不是业主们,本性就自私自利,而是在没有组织、没有秩序的情况下,理性人就得形成自私自利的人设。这是博弈环境所决定的。

还有,就是政府出面了,这个最强外力能彻底改变全部博弈环境。不用党委政府这个层级出手,就是居委会或派出所出面都可以,因为他们虽小却能代表政府。

但是,因为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事情太小,所以科层制的政府去处理这种小事,应付起来费劲而且也没有动力去应付。所以还得靠牛人,就是政府系统中有人敢拍板,就要干物业公司。

回到垓下之战和四面楚歌,其中原理就是一个组织起来与没有组织起来的问题。

项羽的军团原本是组织起来的,有将军、有都尉、有千夫长、有百夫长,层级有序、号令节制。但是,连续遭遇败仗之后,军心已经散了,所以组织水平直线下降,不是军官都死了而是当兵的都不听话了。

技击之兵是兰博,兰博干不过军队,甚至是一个小队,兰博都干不赢。真实世界不是电影。

小股精兵很厉害,比如魏武卒,但是秦之锐士是整个军队的赏罚严明,是整个军队被组织了起来。所以,魏武卒干不过秦锐士。

而晋文公和齐桓公的军队呢?不是说他们的军队有多牛,而是整个国家法令节制、严整有序,是整个国家被组织了起来。

而汤武之兵呢,是仁义的价值信仰把天下组织了起来。

所以,关键是一个有组织与没组织的问题。

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四面楚歌声,就是要把濒临组织崩溃的项羽军团彻底瓦解掉,让二十万楚战士彻底变成乌合之众。只要到了这种程度,韩信就不用再组织什么五军阵或六七八九军阵了,直接等着楚战士投降或逃跑就可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