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么多火箭炮,为何唯独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数量最多,起到的作用也最大。

其实英国、美国、德国都有火箭炮,甚至日本也有。

但这些国家的火箭弹根本无法和苏联的喀秋莎相提并论。

以最常见的喀秋莎BM-13型火箭炮为例,这种132毫米口径的火箭炮一共装备了高达6800辆。

另外还有82毫米 M8火箭炮2400辆,300毫米M31火箭炮1800辆。

3者相加,就是1万1000辆。

这个数量太惊人了,就算今天也没有国家能够超越。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动用超过1500门火箭炮,成为苏军火力的支柱。

在这种复杂城市战环境中,喀秋莎进行火力覆盖的面杀伤,特别有效。

德军最怕的就是喀秋莎,因为它的火箭炮能够覆盖一块地区,里面的人不容易逃脱。

到了白俄罗斯行动,苏军使用2300门火箭炮。

到了最后的柏林战役中,苏军动用3255门火箭炮。此时,苏军火箭炮已经是绝对支柱了。

在4月16日柏林战役刚开始阶段,苏军同时动用1100门喀秋莎火箭炮,对德国阵地实施轰击。苏军进行的饱和炮击中,最厉害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柏林城很大一部分,就是被喀秋莎摧毁的。

二战那么多火箭炮,为何唯独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火箭炮的国家除了苏联之外,还有德国、美国等,不过它们的名声都没有苏联喀秋莎名气大,一方面是装备数量,另一方面则是作战用途不一样。

苏联的火箭炮研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1933年末,空气动力实验室的阿尔捷米耶夫完成了82和132毫米带尾翼火箭弹的设计工作。这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又可机载,射程可达5千米以上。之后,在此基础上,1938年10月开始了车载火箭实验。1939年4月,16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2设计获得批准。

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БМ-13-16型样车。 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 试用过程中,尽管部队反映良好,但却遭到中央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元帅的阻挠,火炮迟迟没有定型。直到苏德战争前西,在斯大林亲自干预下,才有了正式编号БМ-13-16。

1941年7月14日,费廖罗夫大尉指挥的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第一次齐射,宣告了新型作战火炮的诞生。从此以后,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最初的БМ-13-16型火箭炮,口径132毫米,最大射程8.5公里,16发火箭弹8-10秒内发射完毕。此后,运载车辆改为吉尔-151,提高了机动性能,最大行驶速度为6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600公里。

二战期间,苏军火箭炮有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二战那么多火箭炮,为何唯独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因为二战就属苏德战场打的最刺激,而苏德战场又是陆战为主,因此柯秋莎这种简单、粗暴、非常具有毛子暴力美学特征的大杀器就恰好就成了二战中火箭炮圈子里最靓的仔。

从性能和使用来看,喀秋莎BM-13-16这种最普遍的型号能装在16枚132mm口径,装药4.9公斤的火箭弹,一次齐射能顶的上16台自走火炮,虽然重装缓慢,但喀秋莎玩的就是装完逼就跑,想想就刺激。没有毛子会傻到射完一轮还在原地等着德棍炮兵还击。机动+火力的玩法在二战时是绝对正确,被一波犁完地的德军还在蒙圈中,喀秋莎们就集体跑路。

而且喀秋莎BM-13对卡车底盘还不挑,不管毛子自产的ZIS6还是美国援的万国、雪佛兰、通用,只要是6个轮的卡车都上轨道变身自行火炮

廉价、简单、粗暴、迅速、有效,这些武器特征无意间与老毛子的人格特性完美融合,我想这也是喀秋莎在火箭炮圈子里最有名气的根本原因。

说个题外话,别看喀秋莎一万多台产量似乎挺高的,但德国人火箭炮的产量才叫一个高,口径最小都是15cm起,还有一堆40cm级别的变态

然而这又咋样,德国人的气质不符合炸B暴力美学啊~

二战那么多火箭炮,为何唯独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喀秋莎”是苏制BM-13型132毫米16管火箭炮的别称。这款火箭炮,苏军在整个二战期间共计装备了6800门,这一数字可称得上是冠绝全球,超过其他各国火箭炮的总和。

而且,苏军在“喀秋莎”的火力运用方面,首开“集中使用、快打快撤”之先河,同时调集十余门甚至几十门“喀秋莎”行一次齐射,以突然、猛烈的打击效果彰显其暴力美学,尔后迅速撤离。既确保了己方火力在单位时间内达到足够密度,又免于遭到敌方火力报复。

这种打法令德军很不适应,只见苏军发射的火箭弹如流星火球一般照亮整个夜空,伴随着撕裂长空的尖锐呼啸从天而降,短短十几秒就把阵地变成一片火海。二战期间,一再遭到“喀秋莎”狂虐的德军士兵,在惊恐万状之余给这种武器送了一个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

其实,德国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管风琴”——一种被他们称作“希姆莱管风琴”的80毫米24管自行火箭炮。该炮底盘采用法国造的索玛半履带式装甲车,安装有双层24根发射导轨,可一次发射48枚80毫米高爆火箭弹;而苏军“喀秋莎”以吉斯卡车为底盘,一次只能发射16枚火箭弹,在防护力和火力密度方面均逊色于“希姆莱管风琴”。

然而,对射击精度要求过于苛刻的德军高层却坚持认为这款火炮的散布太大,加之装药量太少,综合表现差强人意。于是,“希姆莱管风琴”仅仅生产了13门便不再装备给党卫军。

二战时期,不仅苏、德有“管风琴”,美国也有。这款由M4“谢尔曼”坦克改装而成的T34型114毫米48管自行火箭炮,曾经装备给巴顿指挥的第二装甲师,在突破齐格菲防线战役中有上佳表现。其后期改进型的发射管数由48管,先后增至50管和60管;火箭弹直径也由114毫米增至183毫米。怎奈装备部队时间太晚,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二战就已接近尾声。

纵观二战历史上出现的众多“管风琴”,就武器先进程度而言,苏军火箭炮绝非一家独大。自1805年英国人康格里夫研制出第一支现代火箭起,到二战爆发初期,许多国家都掌握了火箭炮制造技术,尤其是德国在这方面的研制起步更早,1925年就开始着手固体火箭研究,1938年就研制出一款150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

无论是发射管数、弹体直径,还是自身防护、射击精度,综合各项性能指标,苏军“喀秋莎”火箭炮都并不占优,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一款性能中庸的火箭炮,何以做到一枝独秀,成为二战时期名气最大的火炮?原因有以下三点:

“喀秋莎”设计最合理

所谓设计合理,是指武器结构设计符合二战时期的战场实际。苏军的“喀秋莎”最初以吉斯—6型卡车为底盘,后期改为速度更快的嘎斯卡车,既没采用过装甲车底盘,也没采用过牵引车设计。这样做,虽然牺牲了自身防护力,却在降低武器成本、便于大量装备部队的基础上,提高了机动速度,使“喀秋莎”能够以高达90公里的公路时速完成机动打击任务。

“喀秋莎”运用最得当

勿庸置疑,苏军在火箭炮的战法运用方面技高一筹。苏军自始至终都把“喀秋莎”当成一种面杀伤武器,实战中往往采用群炮齐射的发射方式,以排山倒海、铺天盖地之势,瞬间对敌军集群目标实施火力覆盖,从而弥补了单炮射击精度上的不足。而不是像德、美等军队过于强调单炮精度,对火箭炮只限于小规模使用,往往用于歼灭或压制一个点。

“喀秋莎”战果最丰硕

自从1941年7月15日,12门“喀秋莎”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奥尔沙防御战中一战成名,这种武器就深得苏军士兵钟爱,不惜以梦中情人之名为其冠名。此后,“喀秋莎”伴随着苏军的反击脚步一路向西,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直至苏联卫国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在柏林战役中,苏军集中上千门“喀秋莎”实施齐射,其火力密集程度堪称惊世骇俗。有时不得不承认,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正是“喀秋莎”的出色战果,才成就了苏军火箭炮的历史威名。

以上观点,敬请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二战那么多火箭炮,为何唯独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苏联的喀秋莎,较一般的火箭炮,因其密集火力猛、填弹击发多、覆盖面积大、杀伤敌人多、机动灵活等特点,故其名声最大。因此,它所得到的来自军方的关注、资金人员和资源投入配置、以及人们对它的倚重都是别的火箭炮所没有的。这也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强者通吃这个道理在喀秋莎火箭炮身上的集中体现。

一般而言,一种革命性的新式武器从其推出,推广,直到成熟都具备上述这个特点。

二战那么多火箭炮,为何唯独苏联的喀秋莎名气最大?

题主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喀秋莎既是俄罗斯常见的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候一种火箭炮的名字,这个火箭炮还有一个昵称叫做“斯大林的管风琴”。而喀秋莎这首歌是伴随着苏联卫国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传遍了整个战场。战后,苏联政府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是首例。从这点上来说,喀秋莎火箭炮是沾了喀秋莎这首歌的"名气"。

20世纪30年代末,年轻的苏联火炮设计师利昂契夫发明了一种新式多轨火炮,并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虽然比其他火炮脆弱,但价格低廉且易于生产。二战中,这种多轨火炮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这样的高机动性带来的优势是其它火炮是所不能比拟的。因为它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这种火炮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苏联的红军战士们都亲切的称它为"喀秋莎"!

喀秋莎的主要诸元:弹径132毫米,滑轨长5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最大射程7900~8800米。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喀秋莎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时,就把德军给打懵了。德军完全搞不懂是什么样的火炮能如此集中和高速的打到一个目标上。

说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的功臣毫不为过,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火炮,还类似于胜利的代名词!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另本人在部队服役十二年,对部队有一定的了解。欢迎各位家长和战友关注咨询当兵入伍,考学转士官和士官转业等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