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一、售货员

新中国自建国后至开革前,施行了接近20年的计划经济。那时候布料、大米、蔬菜、鱼肉、油、盐等生活用品都是按计划发放,我家里现在都还存放着一大叠粮票,按我爸的说法,那时候有钱都买不到东西,凭票认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过年才吃上肉了)。可怜家里长辈煞费苦心存了那么多,改革春风一吹就没得用了,哈哈。

所以你看那个时候,国营商场的售货员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妥妥的铁饭碗,找女婿的热门人选。现在嘛,国营商场要么被收购、要么股份改制了,这人人眼红的售货员早就变成基层岗位了。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场五折起... ...”

二、司机大哥

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才178万辆,那个时候私人汽车几乎没有!这178万辆大多数还是载货汽车,客运汽车占五分之一左右。那个时候会开车的师傅,不管是在单位开车还是后来出去开出租车,手里握的不是方向盘,是掌握人生命运的舵!

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0年全国职工平均月收入是64元,而那时候司机都是一百多。沿海城市改革较早的,能开上出租车的师傅,收入能达到普通职工的两倍多。

广州白云小汽车公司当年是全国第一家汽车出租公司,港商和交运局合资成立的,在80年代外商投资刚起步,来大陆出差的同胞非常多,对出租车的需要非常旺盛。司机除了拿工资和提成外,还有不少的小费,据说头脑活络、有点门道的月收入高达六、七百块。那时期靠打工发家致富的,最好的就是司机大哥了。

现在?

“你好,欢迎使用滴滴... ...”

三、播音员

在电视还没普及之前,播音员是挤破脑袋都想干的职位。我国最早设立播音主持专业是在50年代末,到80年代时每年想读播间专业的学生都非常多。你想想那个时候全国才多少个广播电台,如果说售货员是铁饭碗,那播音员就是金饭碗,在社会上被尊称老师、专家。

一个好的职业,已经不是收入的问题了,而是社会阶层问题。比较早的播音老师,后来要么升职当领导了,要么下海经商成功的很多,毕竟社会关系比较广。

现在

“Hello,大家好,我是DJ... ...”

四、电影放映员

我不是指国营那时期,毕竟那时候是拿死工资的技术工种。而是指改革开放后,举国上市推行电影下农村露天放映,政策上就比较开放,而农村市场消费非常旺盛。毕竟整个村子都可能找不到一台黑白电视机,群众对电影这玩意趋之若鹜,村里办什么大事都喜欢请电影放映队过来搞一下排场,说句夸张点的,隔壁村的都会跑来围观。

那时候脑袋灵活的电影放映员只要买台放映机,就可以当老板了,到处巡回搞露天放映。1982年上映的港片《少林寺》,李连杰进军演艺圈的成名大作,光凭1毛钱的票价创造了1.6亿元的票房记录。当时的电影消费需求,可想而知有多疯狂!

现在?

“爱奇艺,悦享品质,请欣赏以下60秒广告... ...”

除了以上给大家分享的,还有BP机传呼员、电话接线员、养猪专家(真得感谢这类农业畜牧业的专家)、翻译、打字员等等,就不一一论述了。

世上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在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当下,科技浪潮会迅速改变大量的传统职位。套用流行的一句话:当潮水退去时,就能看到谁在裸游。

以上都是原创,觉得有意思的话,欢迎点个赞呗!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就想到了打字员。

我有一个姐姐最初就是法院的打字员,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打字员就是每个单位里面地位还蛮高的工作,因为他们拥有可以把手写汉字转换成电子文档的技能。可是当电脑普及之后,如果只是会打字就会被淘汰了,因为用电脑打字只是太基础的技能了,现代职场上人人具备。

如果我姐姐只是满足于做一个打字员,那么她早就会被淘汰的。她是那个时代的少见的一直保持学习,一直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她又去进修深造,最后成了一名法官。即使是退休以后,也一直保持学习,阅读,知识付费听书,练瑜伽,到处旅行。只有这样不断学习的人才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让自己被淘汰降低。

记得小的时候,一个亲戚在国营百货工作,那个时候,百货大楼是又是国家所有,所以,姑姑作为售货员也拥有着所谓的正式工作,收入也不错。感觉那时候的社会地位还比较高的,五六岁的我每次去百货大楼玩儿,看到姑姑还有着莫名的自豪心情,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百货大楼所有的同事就都下岗了,姑姑就自己开服装店了。

有地位的工作都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一些被淘汰。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制造业大批替代了原有工人,但这不是地位较高的职业,人工智能最近的发展就影响到了,地位较高的医生和银行工作人员,而他们是现今的社会地位较高的,金融领域医疗领域都实现了替代人工。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基层很流行的,被概括出当时“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叫作:听诊器、方向盘。木头圪塔,营业员。这听诊器就是医生,方向盘是指汽车驾驶员,木头圪塔那是指手中有权利的干部们,这最后就是指从事商业工作的营业员。

在这四种行当中,已经不吃香的工作有司机和营业员,虽然还未被淘汰,但其影响力已经式微。而位居第三位的木头圪塔已经上升到首位,而排在第二位的听诊器也必须是大医院里的名医,而那些初出茅庐的医生能够混碗饭吃就不错了。

以上是从社会现象来说明人们职业的变化。而在工业领域确实有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的“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多不胜数。就以本博原供职的单位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中央最高领导人拍板选定、投资兴建的三线企业,其主要产品就是拍摄电影所用的彩色电影胶片。胶片厂与电影制片厂属于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当时可谓风光一时,原因就是许多新拍的电影还未对外公开发行,本单位楼台近水先得月,就可以在子弟学校门外的操场上已经为职工家属们放映了。

这种先睹为快的行为,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某年工厂所在地政府召开人代会,让该企业的人大代表参会时带上两部新电影,为会议增添喜庆气氛,活跃代表们的精神生活。企业也想借此机会搞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就将两部尚未公开发行的新片带了过去。第一天晚上先放了一部新电影,未成想第二天当地的电影公司就找上门来,指手画脚,出言不逊,让该单位的参会人员十分窝火,后只好打电话联系了县委书记,将电影公司的经理给批评了一顿,才将此事摆平。

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过于单调,能够看到新的电影对于年轻人而言,是一件令人高兴和非常愉快的事情。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由于数码摄相、照相机的问世,传统的胶片工业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企业经历了调结构的阵痛,又适逢国企改革、搬迁等等大的举措。一些临近退休年龄段的老职工通过内退、买断工龄等措施分流出去。剩余人员转产转岗,开发市场上急需的其它感光材料,使得企业重新走向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工业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所取代,从宏观意义上讲这是必然的。胶片被淘汰,对于生产胶片、相机的企业当然不是好现象。但从节约珍贵的白银来说绝对是好事,上世纪彩色胶卷吃香的时候,国内八家感光材料生产企业,每年消耗白银只少也得几百吨。

智能手机的出现,就是印钞所需要的上下游企业的业务也在萎缩,诸如造纸、油墨和制板材料等。所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淘汰落后的旧的工艺和产品是大势所趋,当然对原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年轻人可以重新学习转行其它工作,岁数大的人只有干些辅助性工作,熬到退休回家。(原创于:2021/07/28)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在30年前,曾经有一个职业社会地位很高,职业门槛也不低,就是:手工绘图员。

  在当时的发达国家,一个成熟的手工绘图员的收入甚至比律师和医生还要高,全凭手艺吃饭,越老越香。十足的铁饭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手工技术传承的难度很高,所以老绘图员的职业地位超高,在每家公司都是宝贝级的人才。

  在当时,工厂要以图纸为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但以前工程师没有CAD的软件,绘制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图纸必须用手工画。

  看一下当时绘图工程师的必备工具有哪些?尺子、画笔、圆规、游标卡尺、丁字尺、三角板、圆规、2B铅笔和橡皮,都是一些手工的图形工具。

在没有绘图软件和电脑的年代,所有的直线、斜线、圆弧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除了眼睛很受伤以外,颈椎和衣服袖口也很受伤,如此的付出,绝对会有一份体面的收入和职业地位。

随着电脑和排版技术的发展,手工绘图员已经是一个消失的行业了。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行业和产品慢慢被历史淘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职能的兴起,淘汰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1、打字员。以前,每个单位都会配备一个打字员,而且好多打字员都是女的。因为那时候会电脑的人少,所以打字员都被供着,必须关系打好。比如你要临时加班出个材料,打字员不愿意加班你也没办法。而且打字员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那个时候好多都是XX领导子女。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大家也都会了,打字员也被淘汰了。但是打字员都去哪里了呢?大部分打字员一开始都是单位的临时工,那个时候身份转变相对容易,好多人转为公务员或事业编了,甚至有一些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了。

2、电话转接员。我们看抗日神剧、谍战片里都可以看到电话转接员,且都是在机要部门,高大上。电话拿起,问接到哪里哪里,然后将连接器查到哪个线路上,哪怕你是大领导,哪怕你事情再急,也得过电话转接员这一关。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用的都是这种电话。后来,随着大哥大、移动电话的兴起,电话转接员也被淘汰。他们有的被调整岗位、有的下海。总之,那个时候电话转接员都过得很好。

3、出租车司机。那时候是国营单位,待遇没得说。而且那时候汽车是相当的少,谁家要是办事,有个开出租车的亲戚,帮忙出车,那是特别有面子。那个时候要是能找个出租车对象还是很有面子的。后来这些人大多数都下岗了,但是从事的还是老本行。

4、供销社柜员。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那是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大家买东西都要到供销社,在供销社上班那是特别有地位。要想要一些稀奇货,那必须得找到熟人呀。后来国企改革,这些人都下岗的下岗,下海的下海,现在过得有好的有不好的,都有。

5、农村电影放映员。那个时候娱乐项目很少,农村露天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项目,伴随着我们的整个童年。那时候想,做个电影放映员太牛了,可以天天看电影,看不完的电影。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有不少这种职业。

第一,电报员。

以前的电报员是非常吃香的。

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在五六十年代只有公家机关才有长途电话。

即便是公家打长途电话,也要反复转接,想找到人很困难。

相反,电报则很快速。

当时各地都保留电报局,有急事很多直接发电报,比如“人傻钱多速来”之内。

所以电报是很重要的,电报员的工作也非常吃香。

电报员需要死记硬背下电码,保证电报的正确性。

如果再早一些,国家和国家之间,也要通过电报联络,所以电报员除了懂的电码,还要懂得外文。

所以电报员是铁饭碗,收入高,工作极为重要。

然而,随着电话的发展,电报消失了。

第二,刻章的。

以前中国街头有很多刻章的。也许大家不知道,这种刻章的收入其实很高。

因为刻章完全是手工活,技术量高,但熟手并不当回事。

刻章花不了多少时间,主要就是人力花费,没有本钱,如果生意好,赚钱很多。

尤其是那种刻私章的,有时候还会干半违法的制作假章,那么收入更好。

很多刻章的在当时几年就富裕的流油。

然而,今天很少还有普通老百姓用章了。

第三,租碟片、录像带的。

这个生意也是很肥的。

找个门面,去南方批发一些盗版的录像带、碟片,然后出租。

这种本钱也是很小,录像带时代基本都是自己翻录的,根本没本钱。

而生意好的话,赚钱不少。

而且这种工作很轻松,不需要什么本钱,傻子都能干。

然而,今天已经没有这种职业了。

第四,倒票据的。

其实就是今天的黄牛,但那个年代是负责盗卖各种紧俏票据的。

因为毛时代买任何东西都要票据,凑齐并不容易。

打个比方,买自行车需要工业票。一家人如果靠自己凑工业票,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并不是你有钱就可以买的。

然而,在上海、南京,存在这种黑市,有倒卖票据的贩子。

只要你再出几十元(在当时就是巨款了),他能够给你搞到缺少的工业票。

买其他东西也是类似,比如买手表、买缝纫机等等,都需要票据,这些贩子可以帮忙搞给你。

自然,这种职业在那个年代是属于犯罪,叫做投机倒把罪,一旦发现要坐牢的。

但他们收入是很高的,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只是,那个年代由于都是配给制,你就算有了很多钱和票据,普通老百姓也未必买得到东西,因为没有足够的供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