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把陪都定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如题

大家好,笔者专注于历史领域创作,喜欢历史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或留言!

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面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演讲,叫《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首次提议迁都重庆。蒋介石选择迁都重庆,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思量的。1935年,蒋介石带领他的高级将领和德国军事顾问借追缴红军为借口来到四川,但他的根本目的是寻找一个可以长期坚持和支撑中华民族长期对日作战的根据地。蒋介石他很清楚的知道,凭中国现有的空军力量,和日本人经过短期交战之后,中国的制空权可能很快就会被日本人控制。

1933年春,日军进犯长城各关口,中国军队拼死力战。蒋介石在南昌举行“军事整理会议”,虽然依旧强调“攘外必先安内”,但也阐述了他的对日作战方针:“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3年、5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将有新的变化。”是年盛夏,内斗不止的四川军阀再起纠葛,刘湘一举击败刘文辉,大有统一全川之势。蒋介石开始将眼光转向西南,其8月17日日记云:“大战未起以前,如何掩护准备,使敌不甚加注意,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

显然,随着时局发展,蒋介石渐渐有了“专心建设西南”、“经营四川”的想法。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也持相同观点:“四川是个富庶而因地理关系特形安全之省份,实为造兵工业最良地方。由重庆经贵阳建筑通昆明之铁路,使能经滇越路得向外国联络,有重要意义。”法肯豪森作为一个外国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指出了四川工业化为抗战提供军需品之前景,而且眼光长远,提醒中国开辟西南国际交通线。上世纪30年代中期,四川替代西北成为抗日战争“战略总后方”的呼声很高,如何把四川纳入中央政府控制之下,成为蒋介石“安内攘外”步骤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四川是中国内陆大省,特殊的盆地环境使之自古以来就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区域空间,人称“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几乎全为层峦叠嶂的高山,昔日常云蜀道艰难,泛指川中进出外部世界的交通条件很差,尤其是川北陆路。

辛亥革命以后,四川逐渐沦为防区林立、大小军阀混战不休的舞台。1921年初,蒋介石曾建议孙中山:“四川非导入我势力范围不可。”北伐战争时,四川的几支军阀武装纷纷易帜为国民革命军,然而相互角逐的格局并未改变,经过多年营私内耗,最后剩下刘文辉、刘湘叔侄二人互争雄长。中原大战时,刘文辉等人公开附和“反蒋”阵营,而据守川东门户重庆的刘湘截然不同,号召渝市党政军各界“救党驱汪”。反过来,蒋介石支持刘湘统一四川,仅1931年春即一次性馈赠5000支步枪,外加500万发子弹。

1935年2月,新一届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正式成立。3月初,蒋介石从汉口搭机飞渝,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四川土地。蒋介石在重庆明确提出了“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的想法。没过多久,势力相对较弱的贵州军阀王家烈知难而退,被迫辞去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五军军长等职,国民政府掌控黔省。巡视云南后,蒋介石思考抗日方略,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以长江以南与平汉路以西地区为主线;以洛阳、襄樊、荆门宜昌、常德为最后之线;而以川黔陕为核心,甘滇为后方。”7月上旬,中央宪兵第5团和炮兵第2、第3营先后入川,刘湘同意让出重庆,迁移省政府至成都办公。蒋介石接着又通过设立委员长行营、组织军官训练团等措施,大力整顿四川的军事、财政和交通设施,有效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

而重庆,它作为一个山地城市,它的山地条件能够弥补中国在近代制空权上缺失之后,由于地理环境,仍然能够作为一个指挥中心。

另外,重庆有得天独厚的两条大江,这是重庆一个重要的交通条件。那么当时靠水运就可以把兵源和战争物资这些军备等等,通过这个水道向重庆汇集。

再有,重庆在当时,还具有比成都,比西安,比洛阳,更发达的现代工业基础。基于这些主要因素,蒋介石决定未来中国对日作战的首都,就确定在重庆。国民政府的西迁行动,虽在10月即着手部署,但究竟何时正式启程,却因前线战况,而在11月15日临时发布。装船时间非常紧张。自上午开始,先搬重要档案、文件、印信;然后随行人员陆续登船。17日凌晨在严密的保安措施和新闻封锁下,七十岁高龄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他的部下,携带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在月光中登上了“永绥号”兵舰,先离南京而赴重庆。

林森走之前蒋介石来送他,他告诫蒋介石说,你们将来一定要打回南京去,他没有说我们,他知道自己可能回不了南京了,他这个预感很正确,他当时已经70岁了,就像一个为国殉职的这么一个慈父一样。离开南京前夕,林森还曾立下遗嘱交代后事,以表示持久抗战,以身许国的信念。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经七十有二矣了,要预以为之谋,我死之后,我还有存款50万元,拨为基金,专供那些留学欧美的那些研习自然科学的学子们,供他们学习,后来具体多少人没有统计。

平心而论,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大多数人从持久战略出发,把西南地区作为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整个过程用心良苦,实践证明完全正确。同时不能否认,刘湘在抗日问题上的顾全大局,为在抗战爆发后建立以四川为中心的后方根据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云集重庆的世界名人、各国外交官等有3000人,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段时期重庆的城市地位得到了突然的极大的提升,重庆由僻处四川东部的一座普通中等城市上升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城市。

蒋介石为什么把陪都定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蒋介石选择重庆作为陪都是经过很久的考量的。重庆和成都都地处四川盆地,都有着天然的防御屏障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但具体比较重庆和成都,重庆确实存在着比成都更大的优势。

首先,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很多的建设设想都是围绕着广州、重庆和上海。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就围绕着这三个城市进行了建设,因此,重庆比成都更具有现代工业基础。在农业时代重庆比不上成都,在近代,重庆的交通远比成都方便得多,工商业比成都发展得更好;

第二,从地理位置上,重庆东有大巴山、武陵山,北有秦岭,是天然的防御屏障,比成都更适合防守,且重庆扼守长江三峡,有助于组织物资和人员的撤退,也更利于与东面江汉平原等地联系,辐射面更广;

另外,重庆山石更坚硬,有利于修筑防空洞。无论是重庆还是成都,都是比较易守难攻的,可以阻挡日本陆军挺近,但是对于阻止空军来说,就毫无用处。重庆更便于深挖洞,飞机一轰炸,躲进防空洞里就可以了。

最后,重庆是国民政府在四川盆地的大本营,国民政府对重庆控制得更牢,也更放心。

综合以上各个因素,蒋介石1935年就在重庆设立了“行辕”,也就是国务院重庆分院。可见,定都重庆还是成都都是经过很久的考量的。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重庆历史上没有屠城史,而成都有,定陪都于重庆也许有这方面的忌讳吧。

蒋介石为什么把陪都定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民国时期,政权动荡军阀混战,因此,从建立后关于定都的问题就是一个从未休止的话题,今天纵横借着这道题讲一讲民国时期的首都,行都,陪都问题,以及在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何没有把陪都定在重庆。

在选定重庆为陪都之前,国民政府打算在洛阳建立行都、长安建立陪都

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设都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而这个话题,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就开始了,当时孙中山和袁世凯因为定都问题,差点南北和谈都进行不下去。

北伐成功后,国民党政府将首都一直设在南京,然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由于离上海很近,军事威胁十分大,因此,国民政府有意西迁,这个时候对国民政府来说,可以选择的地方并不多,东北已经沦陷,北方威胁很大,西南地区还处于军阀控制,因此当时国民政府迁到洛阳办公(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打败冯玉祥,控制了河南、陕西等地)

蒋介石日记称:“余决心迁移洛阳,与日本长期作战······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 。

随后1932年3月5日的国民党提出了以“洛阳为行都”,“长安为陪都”的方针,可以看出,当时长安(西安)是名义上的陪都,一旦战事扩大,国民政府将从洛阳迁至长安进行长期抗战。

然而,经过西方列强调节,1932年底日本撤兵,淞沪抗战完成,南京的威胁消除,因此,国民政府又从洛阳迁回南京,洛阳行都的身份应该也是同时取消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下定决心迁都重庆

从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出,洛阳是一种临时性的迁移方案,而长安则是战略性的,实际全面开战后,“洛阳+长安”这个方案并没有实施,而是以“武汉+重庆”,淞沪会战失利后,老蒋宣布移驻重庆,

1937年11月12 日蒋介石宣布“以四川经两年余之部署,,并于近日整顿军政完成,足为民族抗战复兴基地,乃定议迁都于重庆” 。

当然,这个时期,国民政府主要还是在武汉,也就是武汉是临时指挥所在地,而重庆是战略性后方,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武汉沦陷。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武汉是临时政府,重庆是行都,直到1940年为了对抗汪伪组建的南京国民政府,才将重庆设定为永久陪都,此时,国民政府一个南京首都,一个长安陪都一个重庆陪都,1943年西安不再担任名义上的陪都,所以只剩重庆是陪都。

为什么国民政府选择“武汉+重庆”而没有选择“洛阳+长安”?

为什么没有考虑“洛阳+长安”这套方案,纵横认为是有原因的,当时日军从华北而来,洛阳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而洛阳和西安之间又只有一道屏障,以前纵横分析过,关中地区虽然周围都是屏障,但是日军要是全力进攻的话,还是可以攻下,相对重庆来说,屏障不多。

尤其是西安腹地不多,经济落后,各方面都不能适应战略大后方的需求,国民政府迁都在这里,很显然把自己也封闭到这里,情况并不容乐观,而当时我党已经在延安落脚,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在此,说明这个地方并不是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的地区。

从老蒋1937年的发言中说,“以四川经两年之部署”,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央军的势力是从1935年的时候才进入四川的,换句话说,1932年淞沪抗战的时候,老蒋想都不敢想在四川建都。

正是因为“剿匪”期间,老蒋才将势力渗透到四川,建立四川防区,积极作为长期抗战的大后方。

四川与西北有交通联系,又能够经东南亚与国际联系,地理位置明显比长安要好,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

1935年,老蒋曾两次入川视察,1936年去一次,在四川蒋介石不止一次的表示“就四川地位而言······是我们中华民国立国的根据地。““ 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四川为抗战唯一的根据地。”

国民政府为什么选择重庆而没有选择成都?

最后再分析一下,既然要在四川选择陪都,为何最后选定了重庆而没有选择成都。

尽管成都和重庆都处于四川盆地当中,一个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一个在东部,也就是说,成都更加靠后,很多人认为选择成都岂不是比重庆更好?

这就要说到两个城市的区位优势了,重庆是沿江城市,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在当时也是四川政治经济的中心,重庆的经济规模比成都大很多,在民国十大城市排行中,成都是垫底的。

从战略位置上将,重庆扼守四川盆地的东面入口,又有屏障,重庆如果沦陷,整个四川盆地也就沦陷了,待在成都也没有意思,不如把所有的防御资本都投入到重庆,会更好一点,尤其是重庆地势复杂更适合防御,现在网络上恶搞刀郎的“二楼汽车”其实就是重庆,重庆山石坚硬,有利于防御,尤其是重庆多雾,更利于防空。

从政治上来说,川西始终还是刘文辉的地盘,川东才是刘湘的地盘,刘湘是“拥蒋抗日”的中坚,不是刘湘肚量大,老蒋也不可能顺利迁都重庆。到川西的政治风险应该更大一些,经历1936年“兵谏”的蒋介石,对此应该是有一些忌讳的吧!从这一方面来说,老蒋对刘湘是抱有好感的,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暗中联系刘湘要反蒋,后来老蒋枪决韩复榘,而对刘湘提都不提这件事,可见,在落脚重庆这件事情上,刘湘是做了很大贡献的。

如果军阀在国家危亡时,还在窝里斗,我想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刘湘显然是做出了榜样。

蒋介石为什么把陪都定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七七事变后,东三省沦陷,日军大举南下,很快便打到长江以南,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已成一座危城,迁都势在必行,1937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迁都重庆。

东南沿海半壁江山的沦陷,抗日形势的持续恶化促使国民政府不得不选择迁都,南京已不能再待,但迁到哪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事实也证明,首都在武汉、洛阳等城市做短暂的中转后必须继续内迁,这两座城市很快也都沦陷了。侵华日军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自北往南开辟通道,与进军东南亚的日军实现合流,使占领区实现连片。

东南沿海与日军的战事已曾胶着状态,而当时的四川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能长期支撑。考虑到这一点,为了与日军打持久战消耗其有生力量,国府考虑迁都四川,为此,1935年3月2日,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1935年3月4日,他在讲演时称:“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并明确了川、黔、滇作为大后方支持抗日的大政方针。至此,将政府机构内迁腹地四川提上议程,1937年11月20日,国府主席林森一行人抵达重庆,12月1日各机构开始正式办公,至此开启了重庆长达9年的陪都历史。

在迁都重庆之前,蒋介石曾经分别飞抵重庆、成都两座大城市进行考察,到最后为何却弃成都而选择重庆作为国民政府临时首都,这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庆,确实有成都所没有的优势。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境内多山脉,群山峻岭绵延不断,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四川,确实是国民政府最为理想的后方大营。但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恰恰是四川少于的一块大平原,这对于吃尽日本空军随时随地大轰炸苦头的国民政府来说,没有屏障的成都,毫无安全感可言,相反的,重庆却是一座和成都完全不一样的城市,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山城,整座城市就是依山而建,显然重庆的隐蔽性更好,国府迁都重庆后,依靠这里多山的地形,开凿了大量的防空洞,日军多次对重庆进行的地毯式大轰炸都始终不能让这座陪都伤筋动骨,正是防空洞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重庆坐拥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江,这里是两江交汇处,大江大河在战时就是极为重要的交通命脉,这一点,成都完全不占优势。长江贵为中国的第一大江,在重庆这一段形成了重要的防御屏障,再加上四川有著名爱国将领刘湘力陈抗日,几十万川军在他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出川抗日,坚决保卫川、黔、滇大后方一线,在举国上下的浴血奋战下,作为长江延续唯一一座还没有沦陷的大城市,贯通与长江中下游的水陆交通命脉,拥有长江的重庆其作用就比成都大的太多了。

(上一世纪三十年代的西北第一大城市西安)

重庆进可攻,退可守。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重庆国民政府多次组织空军飞行大队长途奔袭轰炸日军的铁路、武器仓库、兵营,重庆若失守,退可再次迁都大西北,在重庆附近还有另外一座大城市,那就是同样地理位置极好的西安。最坏的打算,重庆一旦沦陷,国民政府可就近迁往西安,可成都就完全不同了,没有山河屏障的成都,完全处在日军的轰炸攻击范围内,且周边无大的城市,没有纵深没有腹地,显然不适合做战时临时首都。

可以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四川大城市里,重庆的优势非常明显。事实也证明这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到1946年全部完成还都南京事宜,重庆九年的陪都历史,可谓不辱使命,经受住了日军无数次轰炸,依然如坚城般屹立不倒!

蒋介石为什么把陪都定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年的1月28日在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国家的统一,整个国家一盘散沙,根本没有能力和日本人展开一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上海被日军拿下了,那么南京就非常危险。他把首都迁到了洛阳,以西安为陪都,以应付战争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造成的恶果。

1932年5月,中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国民政府政府又重新搬回了南京。但蒋介石也判断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中国政府和军队必须完成备战。于是请中国的战略级专家蒋百里先生来规划抗战形势,钱学森就是蒋百里的女婿。

蒋百里曾在日本留学,并且考察过欧美的军事制度和装备,有非常深厚的军事理论修养,他还担任过保定军校的校长。他认为,如果论军事实力,中国军队根本就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中国的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依托南方水网交织的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以实现节节抵抗。苦撑待变是主要思想,以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被迫长征。根据上世纪80年代蒋纬国写的回忆录,红军长征的路线基本上都是蒋介石故意设计的结果,目的就是让中央军能够进入西南地区,把云贵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只可惜蒋介石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红军借抗战的机会坐大,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当时的四川王是刘湘,他在蒋介石的帮助下击败了自己的叔叔刘文辉,成为四川最大的军阀。他一贯反对中央军进入四川,但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中央军还是杀进了四川。蒋介石还在四川展开了多期的县长培训班,对他们进行三民主义的教育,让他们服从中央政府。

虽然刘湘和蒋介石进行了多轮较量,但南京政府还是在四川扎下了根,有了一定的基础。蒋介石更是赶走了贵州军阀王家烈,基本上控制了这一地区,顺势在云南派驻了部分军队。

通过以上措施和手段,蒋介石把手伸进了大西南地区,初步完成了把大西南地区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目标任务。1938年,刘湘为了阻止蒋介石进入四川,企图联合韩复榘一起行动,结果被戴笠破译了密码,韩复榘被杀,刘湘本来身体就不好,在恐惧中吐血而死。

刘湘一死,四川其他各派军阀势力都比较小,群龙无首,蒋介石收买了其他军阀,控制大西南地区大势已定。至于把成都还是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就需要经过一番思量了。

1937年底,蒋介石先把首都迁到了武汉,然后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大搬迁,要把中国几乎所有的工厂搬迁到四川,尤其是军工厂。在武汉召开了几次会议,蒋介石和他的主要幕僚开始商量最终把裴都放在什么位置。

张群和陈布雷认为,成都在历史上虽然一直都是乱世时四川军阀的首都,但这个地方一直没有王气。成都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最终统一全国的政权,入驻成都的外地军头基本上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从三国时的邓艾开始,后是杀入成都的将军们基本上都死得比较惨。对于艰难的中国抗战来说,需要一个更能提振士气的地方作为首都,很明显成都在当时比较迷信的广大群众心目中,不是一个合适的王者之都。

陈诚等人中国军事的战略出发,做出了以下分析:成都是一个盆地,地势比较平坦,很容易遭到日军强大空军的空袭,并且没有办法躲避,将来很可能伤亡严重。而重庆是一个山城,非常有利于隐蔽,并且可以根据地势修建各种防空洞。

工商界的人士也认为,从近代开始,重庆一直都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一个商埠,它在大西南地区的经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重庆有四川最大的码头,方便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运送各种战略物资。

国防部作战厅认为,重庆四面环山,还有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日本人除了空袭以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重庆周边山多雾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干扰了日本空军的空袭。并且重庆与江汉平原相连,很容易辐射到其他没有沦陷的区域。

就这样重庆最终成为了中国的战时陪都,在抗战期间,重庆成了亚洲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面重要旗帜。在日军的历次轰炸中,重庆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重庆也被蒋介石因为抗战中的杰出贡献最终确定为永久的陪都。

蒋介石为什么把陪都定在重庆,而不是成都?

定都重庆而不是成都主要考虑:

一、工业基础。成都天府之国,当然好,但战争必须有工业作支撑。当时重庆工商业基础比成都好,枪炮制造便利。

二、交通运输。就内部而言成都交通比重庆好,但出省通道,重庆有优势,水路四通八达,在当时极为重要,可以运送大量物资和人员,去贵州等腹地也有交通,便于部队、政府不测时转移。

三、地形地貌。重庆周围比成都周边山多且险要,当时的装备下,更易守难攻。且重庆多雾,防日本空军有自然优势。

四、地方势力。成都地方势力复杂,且多为军阀派系,而重庆相对平稳,便于接纳中央政府驻扎。

五、民风强悍。重庆人比成都人民风强悍,在战争年代,必须要有血性的人,才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袍哥文化重义气。

两地都是备选之地,也许就是蒋公一念而定,无论长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