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现代版的枪支弹药的确比过去性能更先进、但是,杀伤力比过去“仁慈”了一点罢了!枪支🔫武器没有杀伤力那还是武器吗?枪弹射入人体的特性丝毫没有改变,虽然,现代枪支口径“小口径”化,但是,为了保证有效射程和杀伤力、和子弹飞行稳定性出膛速度反而提高了,子弹以900m/s速度射入人体、弹孔是弹头的至少10倍。(子弹穿透5部手机造成的不同的弹孔以及破坏程度)子弹在已适应的低密度空气中高速飞行、而人体结构和组织密度大于客气、子弹突然遇到飞行阻力后、“急刹车”在人体内形成〔空腔效应〕子弹在人体内失去平衡、在人体内“跑偏”乱翻乱闯……(子弹射入猪排一瞬间)(子弹击中一只苹果🍎的一瞬间)(就是这样子的!)(硬碰硬/防弹头盔在不同距离和不同口径挨枪子结果)(子弹击中一枚核桃的一瞬间比较清晰看清楚子弹造成伤害的冲击力)(这是不同口径枪弹造成的空腔效应图谱)
正是这种杀伤效应、人类才不断研制杀伤力更强大的性能更优良枪支弹药。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子弹根本就没有翻滚的作用,就是打进肉里那也没有翻滚的功能,再说也没有必要让子弹在肉中翻滚。我看过几次枪毙死刑犯的录像,当武警用自动步枪对准死刑犯的后脑勺,当!当!就是两枪。子弹从死刑犯后脑勺进入,然后通过大脑的颅骨穿出,子弹进入人的大脑颅骨时孔小,穿出颅骨时,弹孔特别大,比子弹进时孔要大的多。
子弹从枪膛里出来时,由于受枪膛螺旋线的影响,子弹在空中飞行时,那是旋转着前行,当穿进肉体时,就会受到血肉的阻力而减速,但是不妨碍子弹继续前行。我们看到的战斗故事片里,一发子弹穿好几个敌人,像穿羊肉串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也有的射击距离远,子弹进肉体后就留在了人体内,这是因为子弹没有穿透力而致。近距离的子弹都能穿透人体,但子弹绝对不会在人休内翻滚这一说。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现在子弹打入人体确实不像二战诸如三八大盖那样对穿个窟窿眼,后期实际上三八大盖也进行过口径改良。不过大家千万别被各种神剧所误导了,大部分步枪都是前面进去,后边出来一个大窟窿,连骨头加肉带着皮被撕裂到肉体外,那种被步枪或轻重机枪击中身体后像没事似的继续战斗,我们就把它当个童话故事一笑而过就好。
拿步枪来说,虽说二战时相比一战的火力过剩有一定改观,但还是过剩了一大截。二战期间大部分步枪的有效射程仍然都超过800米,这比400米击毙目标的最大距离仍然远了一倍,而且二战步枪普遍采用大威力弹药。(下面重点来了!)这就直接导致了子弹停止作用都不太好,当然那时子弹的弹头和发射药也没有现在的繁多、高效,加之初速又高,所以当时二战步枪的穿透性都比较好,近距离一枪可以打穿几个人,但是子弹停止作用则很差,而李恩菲尔德和加兰德步枪与98K、三八大盖相比他们的穿透力较差一点,但是杀伤力较大,给人体造成的创伤更大。
现在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大约都在450-600米,而且使用中威力弹药,弹头停止性也好。如果弹头从人体左胸进入可能会从后背右侧出来,或者其他方向,它会尽量在人体内翻滚破坏器官,当然这个要根据距离、枪械和子弹型号等多种因素而定。而口径大一点的枪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了,它们要考虑的是的大威力和穿透性,因为它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撕碎身穿防弹衣的士兵,弹头停止作用不是在大口径枪械的考虑范围,造成的破坏性足以弥补在体内翻滚的伤害。就拿12.7毫米机枪来说,基本身体上中一发就得交代,除非擦边或者打中四肢,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大口径机枪,两三发子弹就能把身体撕成双份。关于枪械子弹问题就先说到这,下面来谈谈现代化其他武器。海湾战争着实让世界上大部国家刷新了三观,当然也包括兔子,吃惊的不是一丢丢,尤其是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弹药。从海湾战争引领着现代战争来看,新式武器威力更大、准确度更高、技术更先进、抗干扰能力更强,当然造价也更高。曾经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有一个笑话,大意是一枚造价昂贵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准确的钻入了一顶价值10美元的帐篷。现在武器的精准性已经不需要在像二战那样进行无差别火力覆盖行为,造成无辜人员伤亡,这算是比较“人道”的一点。
当然也有专门对付军事集结地或大面积军事设施的“不人道”武器,比如炸弹之母/父,重型字母炸弹等等大杀器,实际上它们完全可以替代地毯式轰炸而已。这些武器的威力不是被夸大,而是大部分人没有经历战争,根本体会不到武器的恐怖之处,有些东西不去了解也好。叙利亚战争期间,美军违反人道主义使用白磷燃烧弹,造成了大部分平民伤亡,其惨绝人寰的程度遭到全世界唾骂和抨击,这种东西一旦粘上就清不掉,直至连骨头烧没了算拉倒。
胃口好的亲可以自行查找白磷弹烧伤效果所以不要再有任何现在武器威力小的怀疑,好好庆幸我们不会遭遇就好。二战结束后的几场战争,动不动的其弹药投放量就超过二战总和的多少倍几十倍,根本已经不再同一次元了。
看看下面这枚“炸弹”,猜一猜是何种弹药,感觉威力小么。我是军武奇兵,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不夸大啊,而且子弹的威力自打火枪出现之后,杀伤力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毕竟枪主要用来对付人,而人的防御力没增加嘛~
咱们这么想嘛~ 子弹本来是不是围着中轴转动着射出去的,而且它的飞行轨迹实际上不是那么稳定的,更多时候弹头都带着一些偏角.
而在空气中高速飞行的弹头,尤其是长径比比较大的弹头在入射到人体这种密度陡增的物质中,会让质心发生更大的偏转。这个时候,子弹就会翻滚起来的。而且翻滚的实际、造成的毁伤与弹头的初速、长径成正比。
向上图中,翻滚发生最早的是第一个5.45x39,它初速有934m/s,而且弹头细长,因此翻滚来的非常早。但它是个钢芯的全金属被甲弹,因此不会碎裂(第四个7.62x39是空尖弹,而且没有钢芯,所以入体后就碎了,穿透不咋地,但是打猎很好用)。
所以说,翻滚实际上从无烟火药发明,枪弹从之前10mm以上缩到8mm以下,并开始将圆头换成存速更好,更轻的尖头弹时,翻滚致伤就取代了之前铅弹的大口径、高动能致伤,并成为主流。
另外,美国人的5.56mm玩的不是翻滚,而是碎裂。因为高初速可以让铜被甲较薄,弹芯主要为铅的小口径弹在射中人体后碎开,让弹芯、被甲分离。杀伤比翻滚还凶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谢谢邀请啊!
其实现代武器的杀伤力不是被过分夸大了,而是被各种影视剧给严重缩小了。比如中了一枪还活蹦乱跳,炸点附近没屁事之类。
所谓子弹翻滚的说法并不专业,其实正确说法是子弹的空腔效应。
简单说,现代子弹都是长条型的,比如美国的5.56毫米子弹,初速快,重心还靠后,打入身体后,由于人体内部组织的密度和硬度不同,这种重心靠后的细长子弹很容易就失去飞行的稳定性,增大子弹与人体的接触面积,这样受力更加不均衡,因此飞行轨迹更加不确定,很容易在人体里发生各种的翻滚。加之子弹会带进空气,子弹周边的人体组织和血液会被高温蒸发,在子弹的滚动和气体的压力下,就会发生空腔。
根据试验显示,美国的5.56毫米子弹,能造成弹丸直径14~21倍(甚至30倍)的空腔。普通人直观印象就是子弹入口一小点,子弹出口一大片。不懂这个原理的人就喜欢说什么“炸子”,认为子弹里装炸药了之类。
旧时代,有些老兵或土匪,会故意把弹头磨一下,以牺牲精度为代价,以增强子弹的翻滚效果。
而以抗日神剧中那个被说成“一枪两眼,子弹不会翻滚,不打中要害都没事”的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歩兵銃),我们俗称的38大盖为例。
其所使用的有坂6.5mm尖头弹则在中距离拥有可怕的翻滚能力。至少在美军陆军军医部二战出版的书籍中,则显示遭受有坂6.5mm子弹命中后产生巨大创口不在少数。后来的一些实验也表明,在150m至200m的这一正常交火距离上,6.5mm子弹确实会出现可观的弹头变形。
比如1944年3月31日,一位斐济士兵,站在一棵树后时被一发日本6.5mm弹击中,当场死亡。检查显示其,伤口入口(直径0.5cm)位于右眶上嵴的横向边界,伤口出口(直径1.2cm)则是在枕骨之上。额骨和枕骨的穿孔周围都出现了星状的辐射形骨裂纹。脑的额叶和顶叶都被击穿了,小脑被打出了沟槽。
那么为啥还有人不相信子弹的翻滚能力,或者瞎传什么三八枪一枪两眼,不打中要害都没事呢?
这就涉及一个幸存者偏差的因素了。因为遭遇空腔效应的人,很难有机会幸存下来讲述,而能讲述的幸存者,都是遭遇了一枪两眼的幸运者……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是否被过分夸大?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代武器的杀伤力,并没有被夸大,甚至电影电视还有缩小。
大家知道凝固汽油弹吗?
这玩意投下去,爆炸范围根本就不可能有人没有伤亡。
凝固汽油弹本身是高温高热,一旦被烧到会造成严重烧伤。
如果当场被烧死也就算了,如果一时不死,这种严重烧伤是很难救活的,而且治疗极为痛苦。
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绝大部分伤者最终都会痛苦的死去,只是多收一段时间的活罪而已。
更夸张的是,如果你的战友被炸中着火以后,他自己灭火是无用的。
如果在地面滚,火只会越滚越大。
如果你去帮忙,这个战友着火后必然巨疼,会奋力挣扎。凝固汽油如果飞溅到你身上,你一样会被烧死。
所以战友着火以后,你没办法去救,相反还要躲开。
这就是现代武器的威力。
至于子弹打进人体会翻滚吗?
不但会翻滚,而且更厉害。
今天为什么大量使用小口径弹药,废弃传统的7.62毫米弹药?
这种小口径子弹在较近距离射入体内,更容易发生翻转,造成严重伤亡。
在越战,北越军队有句顺口溜:小心黑枪(M16),小子弹能打大窟窿,就是这个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