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1940年的德军并没有正面突破马奇诺防线的能力,进攻这种现代化防线需要的是大量大口径的重炮和训练有素的步兵,而当时的德军在重炮方面并不占优势,而且步兵师大部分都是临时动员的,训练程度有限,无法担负高强度的进攻作战。而德军优势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在这种攻坚战中作用有限,无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德军将会在马奇诺防线面前损失惨重,迟滞不前,战争将演化为一场阵地战、消耗战,而德军的战争潜力远不如法国和英国,德国将再度重复一战那样的失败!
在德军歼灭比利时境内的联军主力后,第二阶段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将马奇诺防线的守军和主防线上的联军部队分割开来,各个歼灭。所以原本在马奇诺防线进行正面牵制的德军C集团军群也开始向马奇诺防线发起了进攻,防止防线上的联军撤退。当时联军的士气已经一落千丈,马奇诺防线的驻守兵力也不充足,即便如此德军对马奇诺防线的进攻也遭遇很大的困难,炮兵和轰炸机的大面积火力覆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超大口径的榴弹炮和重型加农炮直接命中工事才能予以摧毁,坦克在这种作战中几乎没有作用,只有四号坦克能勉强作为支援火力为步兵提供机动掩护,而且其75毫米的短管火炮对混凝土工事没有任何作用。
从后勤补给来看,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也是不可能的,德军的弹药储备并不充足,1939年时陆军总司令部就曾以弹药储备不足请求希特勒推迟西线的进攻。而如果是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那么对于弹药的消耗将成倍的增加,这种战役靠的就是炮弹不停的砸、炸药不停的炸,这对德军的军工生产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在重炮生产方面,德国当时并不如法国。
最后退一步讲,即便德军经过苦战突破了马奇诺防线,那么德军也不可能赢得胜利,因为德军的进攻重点早已暴露,联军有着充足的时间和兵力在马奇诺防线后方构筑新的防御阵地,继续消耗德军的实力,直到联军完成战争总动员,取得兵力上的明显优势,对德军发起反击。时间对于德国来说非常宝贵,每浪费一天就意味着联军的力量增长一分,所以希特勒一直要求提早发起进攻就是怕联军的实力会增长到不可战胜的地步,德军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否则德国将失去战争。哪怕双方在西线陷入僵持,对德国也是不利的,东线的防御形同虚设,苏联不会在一旁袖手旁观,德国将再次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这意味着最后的失败。
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会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呗。
当时法国在德国边境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以阻挡德军的推进。
法国总司令毛瑞斯·甘默林的计划是所谓布雷达变体计划。
甘默林认为,德军强攻马奇诺防线的可能性不大,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先例在前。
相反,德军则很有可能重复一战的模式,从荷兰、比利时低地国家突破,从正北面杀入法国。
这里并没有马奇诺防线。
但是,法国人自认为可以挡住德国人沿着低地国家的推进。
第一,低地国家的地形复杂。
众所周知,这里是低地,地形非常的复杂,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后来盟军诺曼底登陆以后,在这里也被德军阻击,花费很大力气才突破。
第二,比利时等国修建很多工事。
比如 埃本·埃麦尔要塞1936年建造完成,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这个要塞控制着通往西方的主要道路和运河上的所有重要桥梁。要塞设有炮台,安放着加农炮和速射机枪。要塞还布设了防空火炮和伪装阵地。
这些工事是很难短期内突破的,足够英法大军赶来增援。
第三,英法联军实力很强大。
其实,当时法军加上英军,综合战斗力是大大超过德军的。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
其中就坦克来说,在西线的德军于5月至6月共部署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还不如英法联军。
在甘默林看来,马奇诺防线可以长时间阻挡德军攻击,这方面防御不成问题。
如果德军从低地国家突破,只要比利时、荷兰坚持二三天,英法大军可以按照计划开入这些国家,可以挡住德军任何突破。
即便德军转而强攻马其诺防线,英法联军主力也可以及时回访。
对于阿登山区,甘默林根本没有想到德军会能够突破。
因为这里是最不适合坦克作战的地区,如果德军擅自进入这里,连生存下来都会很困难。
同时,这里都是山地,德军坦克不能安装重炮,而马拉重炮无法赶上坦克的速度,不能对付法国境内很多坚固工事。
然而,他忽视了空中重炮,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内的德国空军。
至于马奇诺防线,在当时看来是无法突破的。
就二战来说,重型攻坚武器没有大的进步。
二战对付这种要塞主要依靠列车炮,而德军最具威力的古斯塔夫700毫米巨炮,当时还没有制造成功。
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如果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结果就是损兵折将遭到惨败。无论最后能否突破,德国的战争都是失败已成定局。但德国人不傻啊。
首先谢谢邀请。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德法边境修筑的一条防线。从1928年(那会儿希特勒还没上台)一直修到1940年打仗还没修完。
防线主体390公里,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非常坚固。防线内部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确实是坚固无比,如果遭到正面进攻,可以说是坚如磐石。
不过,马奇诺防线本身就是一个战略上的笑话。因为它只修到法国和德国边境。但德国到法国,不光是走这条路啊。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主力就绕过德法边境,而穿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如果德国再次重施故技,马奇诺防线不就毫无价值了么?
法国人心里苦啊,他们也想全线布防,可是比利时不干啊。比利时说,我们是中立国,不许你们法国在我们这边修防线——就是说,比利时逼迫法国必须把法国和比利时的边境敞开,以方便万一德国穿过比利时到法国时可以畅通无阻。没法子,法国只得自我安慰,如果德国再次打比利时,那么他破坏了中立国,英国就会支援我,这样我和英国联合在北面挡住德军,无非再次重演一战的格局嘛。
当然实际上希特勒却采取曼施坦因的战略,从中部阿登森林突破,一下子冲垮了盟军的防线,法国几个星期就投降了。马奇诺防线也因为被绕过而完全失去了价值。
不过,如果德国真的敢正面冲击马奇诺防线,毫无疑问,他们会死得很惨的。因为马奇诺防线共有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即使被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直接命中也能抗住。此外,针对一战后期出现的坦克,防线内还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对付步兵,则有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正面突击,可以说正好遇上克星。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发表您的看法。
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强攻马奇诺?德国不敢,陷进去就死。
这是法国人为德国人量身打造的AT领域,只能如历史上那样出奇制胜,靠堂堂正正进攻,就不会有德国后来大杀四方的历史了。
法国人修这座要塞不止一天两天,德国人想干掉它也不止一天两天。
法国人修筑马奇诺防线,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
历史上德国总在与法国产生纠葛,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回闹得法国头破血流。
犹如汉民族受草原民族骚扰修筑了长城,法国人也想到了同样的点子——修筑一个超大型的边境要塞群,把德国人给堵在外面。
法德没有天险,相比于挨着波兰的柏林,巴黎根本无险可守,所以不如弄个世纪大工程,彻底绝了德国人觊觎法国的心思。
马奇诺防线30年代开工,到法国沦陷都没修完。这座超级要塞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型的军事堡垒工程,也是当时建造的最昂贵、最复杂的防御工事。
它挖空了山体,在钢筋混凝土修筑防御结构,采用了5500万吨钢铁加固,能抵御猛烈的炮火、毒气,能升起巨大的炮台,以无死角的方式将入侵者绞杀。
据说曼施坦因当年想找一找相关的材料,结果资料员把他领进上一个楼梯,然后告诉他整层楼都是他要找的东西。
德国军人们就如同南天门阵地下团团转的虞啸卿,挖空心思想破头也找不到攻进去的办法。
德国人曾寄希望于用巨炮轰开马奇诺防线的山体,希特勒上台后立即秘密研制了“古斯塔夫”和“多拉”两门超级巨炮。
“古斯塔夫”和“多拉”即便在今天也足以令人下巴掉地上,它们拥有800mm口径,重逾1300吨,光炮管就长达32.48米,专用的混凝土穿甲弹重达7.1吨,还配有校炮的直升机。
德国人在一战时曾利用巨炮轰开了比利时坚固的列日要塞,因此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用超级巨炮逐渐瓦解马奇诺防线是唯一的选择。
但德国人也明白,马奇诺防线太庞大了,依靠不多的巨炮无异于挠痒。
其实法国人对马奇诺防线也有争议,这座防线太烧钱了,为法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了军队的升级和换装。
防线的推进者是一战马恩河的英雄霞飞,他认为法国面对德国无险可守,所以必须建造一些重型防御工事,避免关键地区在入侵时遭到破坏。
而且,有马奇诺防线在,法军便有缓冲和机动时间,能更从容地抵挡德军。
但是另一位指挥了“凡尔登绞肉机”的贝当元帅则完全不苟同,他认为巨型工事太死板了,应该建立成规模的、连续不断的轻型防御工事。
最后,法国议会只能两个元帅的意见都听从,在安德烈·马奇诺的说服下,修出一大片轻重结合的超级工事群。
修筑马奇诺防线时,法国人大量参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尤其是“凡尔登绞肉机”的经验。
凡尔登最大的杜奥蒙堡垒在当年成为德军的轰炸重点,但它内部几乎没什么损伤,连城墙的支撑都没损坏。而且这座拟定500人的堡垒,实际作战时只进入了五分之一的兵员,却拦下了远超想象的德军,确实很顽强。
所以马奇诺的支持者得出了很简单的逻辑——造几个更大的杜奥蒙堡,你德国人难道能打下来不成?
事实也的确如此,1940年的德军并未表现出多少比1917年德军更特殊的地方,他们在1939年用一场快速且混乱的攻击干掉了波兰——法国人眼中就是这么看的。
而且,马奇诺防线当年的名气非常高,几乎全世界都在称赞马奇诺,认为这是“天才的设计”,并且“能抵御任何来自东侧的进攻”。
有趣的是,法国人的“边境防御委员会”居然预测到了德国人坦克的进攻,但推演结果是“徒劳”。
马奇诺防线并不是“线”,更不是堵墙,它是500多座独立工事组成的精密要塞体,每个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布置,大型的堡垒混凝土厚度可达3.5米,安装有可以升高的装甲炮塔,彼此间隔9英里,能对相近的两个同等级阵地开火覆盖,里面是相互联系的屯兵基地,单个就能承载1000名士兵。
其余还有500、200人的姊妹堡垒,用于清除火力死角,掩护大型堡垒,以及面对不同情形的战斗情况。
而且,马奇诺防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铸造了深达地下6层的巨大综合体,里面包含了医院、火车轨道、通风管道,甚至法国人还设置了邮局、舞台和一条画廊。
尽管当时马奇诺防线在全球都有拥趸,但后来戴高乐将军还是做了个反对派。他在做军事研究期间把马奇诺防线喷了个一钱不值,还1、2、4、5地列出了各种攻击策略……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天才,德国人基本就是照他的步骤做的,因为曼施坦因买了他的书。
按反对者们的说法:“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人怯德精神的物理具现。”
其实德军当年有尝试过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所以防线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放一枪一炮”。德国人采取了正面佯攻的策略,但最后解决马奇诺防线用的是“背刺”。
意大利人也试图进攻马奇诺防线,但这东西依托阿尔卑斯山修筑,让意大利人完全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后来德军在面临盟军的进攻时,重新又武装了马奇诺防线的废墟,与盟军拼得甚是激烈。
马奇诺防线也并未在二战后就此消失,只是人们不愿再去关注它罢了。实际上,法国人无法放弃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他们部分修葺了要塞,然后驻扎了军队,在冷战时还曾经当过防核工事,直到1969年才将其退役。
马奇诺防线最大也是唯一的错,就是因为比利时突然的“中立”姿态和反对,没有及时完成法比段的建设,以致德军直接开着坦克从比利时的老林子里蹿过来了。
实际上,马奇诺防线并非毫无意义,它让法国人以少得多的钱维持了防御,也引发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效仿,只是法国人完全没料到,德国不仅不效仿,反倒孤注一掷地搞出了全机械化的突击兵团,又从最无奈的地方杀到了防线的背后。
让德国人强攻?这真是个愚蠢的主义,德国人选择绕开就是因为强攻只有一个结局——活活创死,连再现一个凡尔登都不行。
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如果德国正面强攻马奇诺防线,那么这场战争对于德国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法国的设想是北部有比利时作为缓冲地带,而漫长的法德边境又有马奇诺防线,这道防线固若金汤,强攻对于德国来说不仅时间长,而且可能胜负难定,而从比利时绕过去也需要时间,法国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
可是法国没想到的就是,二战的时候德国是以装甲兵和空军为主力,而不是以过去的步兵为主力,行进速度大大加快。 一旦德国从正面强攻,不是说没可能正面突破,是时间太长了,马奇诺防线横亘法德边境,各种障碍、火力点数不胜数,地下有仓库、医院、工厂、电车应有尽有,宛若一座小城市。几十万大军孤军在这里作战小半年,吃喝拉撒、武器弹药等各方面物资丝毫不会拮据,况且法国也会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输送人员和物资,而德军即便突破了马奇诺防线,也要面临规模较大的英法联军。正面打过去,在打败法国的战争中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很多人都知道施里芬,他在一战爆发前任德军总参谋长,他提出的施里芬计划就是闪击战的雏形,在那个武器不算多样的年代,他主张火炮开路步兵跟进,六周以内搞定西线,随后挥师东进,这样东边的俄国的战争准备就完成不了。历史就是这样,一战和二战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打的,德国在二战中三十九天就搞定了法国。
可是如果和法国的战争无限拖下去,那么给了英法两国充足的准备时间,它们会组织防御和反击,而东边的苏联也可趁机备战,让苏联准备完毕,不要说难以攻打,很有可能在德国与英法交战之际敲它一把,所以德国选择了绕过马奇诺防线,既减少伤亡,又为后面做铺垫。而且德国体量不大,禁不起持久战的长期消耗,所以会选择闪击这种快进快打,强攻马奇诺防线是战略和战术都背离了现状。
如果二战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会出现什么结局?
如果德国强行攻打马奇诺防线,那么对于德国来说这个仗往后就不好打了,这场侵略战争欧洲部分很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起码是战争时间缩短一半,而在亚洲发动战争的日本就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失败可能也会提前来临。这么说,并不是说马奇诺防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是这将打乱德国速战速决的方针,导致接下来的作战计划都会被打乱。
我们都知道当年德军有个参谋长叫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他制定了德国对外作战的计划,主要就是炮兵开路,步兵跟进,这是闪击战的雏形,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在一战之前,能发挥较强火力的只有火炮,到了二战有了大规模飞机坦克的运用才有了空中支援地面机械化推进到打法。施里芬的计划是六周之内搞定西线,主要是打败英法,因为这段时间之内庞大的俄国不能完成战争动员,战争准备完不成,这时东进必然会很顺利。
一战和二战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先西后东,而法国人当初修马奇诺防线的时候的想法是,几十万大军加上五十亿法郎修的防线足以让德国人望而却步了,万一被突破了,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到那时防线后的法军已经做好准备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是德国人搞定法国用了三十九天,德国人闪击战本身就是追求的速战速决,如果强攻马奇诺防线多出的时间就不一定是多少了,伤亡数字也会大大增加。
攻破了防线还要面对英法联军,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人想必不会无动于衷,人员和武器装备上都会有所部署,甚至有可能先发制人,因为德国先打的波兰,手已经伸到苏联的家门口了。所以一旦德国强攻马奇诺防线,后面的形势也都随着对法国作战的时间拉长而变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