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好多军史专家都认为,二战时候,如果德国先拿下英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后方再去收拾苏联,战场要对德国要有利得多。没有英国做“内应”,美国在欧洲开辟战场也要困难许多;因此说,德国先跟斯大林摊牌是个战略失误。

希特勒听到这观点一定会跳起来:难道就你们懂军事,我是白痴?我何尝不知道先收拾英国是上策,我得收拾的了啊!

德国之所以没有先进攻英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军力量的制约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英国在希特勒对欧洲张开血盆大口以后,彻底反思了张伯伦的绥靖主义,积极派兵参加了法国的抗德战争,但是因为战术的失误,战争以惨败告终。英国军队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

德国军队决心乘胜追击、彻底征服英国,但在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他们被英吉利海峡拦在了岸边,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气得嗷嗷直叫。

德国人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到英军老巢呢?海军不行。为什么海军不行,都是因为那一纸条约:《凡尔赛条约》。

一战德国失败后,为了惩罚德国,不让它具备再次发动战争、作死的能力,协约国逼迫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国防能力进行了诸多限制,仅仅让它具备自卫能力,不许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于拔掉了老虎的牙齿。

希特勒掌权以后,为了实现它称霸欧洲的野心,在机密状态下突破条约的限制进行疯狂扩军备战。

为什么是机密状态呢?因为德国经过二战惨败,还要承担战争赔款,国力有限。德国羽翼未丰不能跟协约国翻脸,不能公开撕毁条约,也害怕对方有所警惕。所以扩军备战就像做地下工作,偷偷摸摸进行。

比方说训练陆军的是不让军人穿军装,穿着运动服,就说我们开运动会。征兵的时候对外说我们不是征兵,是招收警察。

研制大炮的时候把突破条约限制的大炮在地下室组装,试验的时候躲到山沟里去进行。总之,什么都要伪装,都要打着民用的幌子。

就是训练空军飞行员也要用滑翔机来进行,对外说他们是民间组织,是飞行爱好者,为了参加滑翔比赛。

可是海军训练就不行了,必须要有战舰,可是战舰是个大家伙,无法遮人耳目。造出的战舰必须要在水里试验,一试验不久露馅了吗?总不能弄点小木船去训练海军,那样也起不到训练效果。

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的海军只能装备6艘战舰、6艘巡洋舰,而且有排水量限制,装备的火炮也不得突破规定,条约还不让德国发展潜艇。

但潜艇是在水下试验的,体积也小,所以德国的潜艇数量和性能都非常厉害。但进攻英国的时候,潜艇不能运兵。没有大型战舰不能运兵,民船运兵的话又没有安全保障。要知道当时英国的海军力量很恐怖,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来,进攻英国的难度就提高了。

二、掌握不了制空权

我们说了,进攻英国没有战舰可以用民船,但民船没有自卫能力,想要安全运兵越过英吉利海峡必须要用空军掩护,可是德国的空军力量也不行。

从数量上讲,德军的空军战机数量确实比英军要多一些。但当时德军的战机质量较差,航程有限,无法在英国上空长时间作战。而英军本土作战,优势很大。

经过长时间的鏖战,德国空军没有击败英国空军。没有掌握制空权的德军,击败英国海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意识形态的原因。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反人类的法西斯主义者,他反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但他更仇视共产主义。

因为德国实行的是西方市场经济,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跟德国的经济体制有冲突。

而且希特勒宣扬日耳曼民族是上等人,德意志优先,德国人就应该奴役其它民族;而共产主义则提倡人人平等,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所以希特勒把社会主义的苏联看做洪水猛兽,看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希特勒选择了放过英国,先消灭苏联。即使德国先进攻苏联,也不能说就是下策。如果不是美英对苏联提供援助,苏联可能就顶不住亡国了。到那时,德国人就轻而易举收拾英国。一旦那样,英国就会陷入困境,美国人想帮忙也无从下手,这也正是美国和英国不遗余力支持苏联的原因所在。

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事实上,德国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关键时刻,日本反水,美国英国支援,斯大林早就给希特勒擦皮鞋了!对英国,德国海军不行,而英国又有庞大的殖民地体系,德国曾试探不列颠空战,但以失败而告终,而此时苏联在进攻芬兰时暴漏了诸多问题,让德军认识到这才是纸老虎,所以最终希特勒选择了苏联。

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二战德国望洋兴叹,英吉利海峡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德国是看着英国唾手可得,但无奈海军实力太弱,只能拼空军,结果英吉利空战又失利了,损失惨重,最后无奈的德国只能用潜艇对英国执行封锁,到1943年大量装备雷达和声纳后,德国潜艇也被破解了!

二战前期德国确实有些所向披靡,1个月时间瓜分了波兰,39天就拿下了法国,整个北欧基本就是军队开过去接收,反抗都很少,又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英国陆军虽然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走了,但是同样损失惨重,根本没有了反击德国的可能性,更何况英国还要将关注点放在北非和巴尔干半岛上去!

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依仗,那时候还是大英帝国,还是世界第一海军,相反德国的海军相当弱小,欧洲列强中除了苏联海军实力弱以外,就数德国海军了,要想登陆英国,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虽然德国制定了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但希特勒知道贸然执行恐怕所有德国官兵全部都得在英吉利海峡喂鲨鱼了!德军潜艇确实很强,但是这些深海杀手也就只能夜晚执行突袭任务,也不能运兵啊!

最后德英来了一场空军对决,也就是著名的不列颠空战,目的是逼迫英国投降。不过很遗憾,虽然空战给英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但是英国空军依靠雷达预警以及主场优势,成功的战胜了德国,特别是德军的飞行员损失惨重,一旦在英国被击落就代表着要么牺牲,要么被俘虏,最后希特勒不得不放弃英国,采取潜艇来封锁英国的资源。

这时候的英国其实是没有任何反击能力的,能够自保就不错了,德国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开始放弃英国将主要精力放在防御松懈的苏联身上。这时候的斯大林因为有一个和平协议,确实防御松懈,甚至还有执行着大清洗运动,整个苏军从高层军官到底层军官2/3被清洗,甚至4个元帅清洗了3个,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特别是波兰战争、苏芬战争,德军对苏联的战斗力看得清清楚楚,果然在前期一击即溃,第一年就消灭苏军400万,如果不是美国及时帮忙送来海量物资,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个人还真不看好苏联,即使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军队战斗力都远远低于德国,目前世界排行的王牌飞行员们、王牌坦克等等,哪个不是在苏联军队上获得的战绩,只是越往后德国资源和战争潜力不足,如果德苏单挑,恐怕后果难料!

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曾经有个同学问过我差不多同样的问题,他问:德国那么强大,又有俾斯麦又有虎式坦克,梅塞施密特战斗机,怎么楞拿不下小小的英国孤岛?

我说不对吧,事情肯定不是这样的。

1.小小的英国孤岛?你知道英国殖民地有多大么?你知道英联邦当年是组团对战的么?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很多国家都陪着英国宣战了。

2.德国很强大?30年代希特勒才上台的,到39年就已经与人大打出手了,这点时间够发展多少国力?不然为什么德国海军靠潜艇?第三帝国确实没有底蕴呀。

3.虎式坦克1942年才出现,43年突尼斯战役快打完了产量都不足。俾斯麦战列舰快别提了,这棵独苗40年8月服役,41年5月27日沉没,德三海军也就打打潜艇伏击,遇到英国海军完全是蹂躏。

4.德国专注于封锁英国的时候,英国人还在同步跟日本人打得天昏地暗呢。

实际上许多人都存在同样的错觉,认为德国超厉害,强大得不行,却忽略了当时的英国并不弱小。

德国但凡有能速胜英国的能力,希特勒也不会信了戈林的邪,跑去跟英国人打不列颠空战。

当时的英国在敦刻尔克丢光了辎重和武器,军心、士气都跌到了谷底,膝盖生根的投降派多得要命,希特勒不乘胜追击再添一把柴那就是傻子。

但他确实没办法,德国的“海狮计划”完全就破产了,德军也没有办法突破英国强大的海军,跑去登陆英国本土。

就算登陆了,打下来了,英国人也不会投降,外面有一大堆英联邦呢,到时候他们围着三岛的德军殴打,德军难道还能讨到好?

就像法国,虽然本土投降了,但外面就太平了?维希政府与美国眉来眼去,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则干脆在刚果布开府建衙了。

德国的目的是什么?德国的目的并非仅仅征服英国、法国,这些地方虽有工业价值、经济税收,却不如庞大的殖民地资源、市场吸引人。毕竟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为了施行垄断资本主义。

所以,德国打英国并不符合太大的利益,也很难实现这个项目,倒不如再开辟一个新的增长点。

而且,打苏联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宁可”的问题,当年的苏联表现的并不强,希特勒有理由自大。

这与日本分析当年的美国是一样的,日本瞅来瞅去,发现美国只有十几万陆军,两大舰队,人民还贪图享乐,一定都是软骨头怕死鬼。

结果真打起来了,他们才发现美国人一样会玩命,美国人随便就能让工业过剩生产,1250万的军队弄出来跟玩儿一样。

德国当年分析苏联,很多情报参考的是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苏日冲突、苏芬战争,以及自己对苏联的了解。

比如1932年-1933年,苏联爆发了极为凄惨的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成片成片的人被饿死(至今乌克兰还在拿这事儿骂俄罗斯),这不可能不影响到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它就是国家政治的一面镜子。

诺门罕日苏冲突中,苏联军队虽然打赢了,但打的并不怎么光彩,他们对着日本一个临时出道的师团,动用了十万大军和大量的火炮,伤亡比对方还多。

苏芬冬季战争苏联同样赢了,但是此战惨得不要不要的,苏军各种低端表现,各种被芬军大片大片的杀伤,甚至有人被芬兰狙击手吓得熄灭篝火活活冻死。

德国把波兰也当成了参照物,当时德军参谋部对苏军战斗力的分析,是将之与波兰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他们认为短期内就可歼灭大股苏军,像灭亡波兰一样灭亡苏联。

问题是,苏联不是波兰,虽然存在斯大林“大清洗”带来的后遗症,但这个国家也变得高度凝聚。他们有庞大的人口,有广袤的土地,有超出德国人想象的战争耐受力。

所以尽管德军确实在战争初期成百万的歼灭苏军,但仍然没能一口气闪击掉苏联,反而让对方抓住弱点,拼死硬拖,反把战局给反转了。

何况英国当时也没闲着,他们对苏联进行了大力支持,再加上美国的租借法案,以及日本这个盟友的观望,德国活生生把进攻苏联下成了一桌臭棋。

说白了,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谁都很难预测历史,做事后诸葛亮是不行的。

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进攻英国等于死亡?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这个问题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德国怎么没有进攻英国呢?希特勒不是没有死磕英国,而是有多种因素影响。

一方面,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二战?往深了讲,如果英法不那么在一战后逼迫德国签订那么屈辱的战败协定,让德国赔偿高额战争赔款外,甚至连总参谋部都不让其保留,原因就是要让德国彻底成为英法的劳动力。所以,希特勒上台以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先将英法两个大国打败,然后才能放开手进攻苏联,从而实现成为欧洲霸主的梦想。

但是,德国想进攻英国却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英国不在欧洲大陆板块上,中间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不然的话,希特勒在占领法国以后,早就发动英伦战争了。

另一方面,德国的军事力量发展不平衡。由于一战后德国的军事力量受到英法战胜国的制约,客观上给德国重新发展军事带来一定的难度,要不是德国想了一些办法,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以后寓军于民,用拖拉机厂制造坦克,用民用航空学校培训战斗机驾驶员,德国的军事力量还会发展慢一些。

但是,即使德军以装甲打击为主的闪击战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其陆海空发展力量是不均衡的。这主要是德国当时也是多个党派,地方武装和国防军并不都听希特勒的话,加上德国海军的发展并不突出,戈林的空军虽然有一些战斗力,但面对英军强大的海空军实力和英国先进的雷达监测能力,空军仍然不是英国的对手。

因此,当德军闪击法国以后,英法联军在德国陆军打击下溃不成军,最终在敦刻尔克被丘吉尔救上了岸,而希特勒也让戈林的空军对英伦三岛实施了远程轰炸,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德国的空中力量形不成绝对优势,何况当时美国已经派出军用和民用船只来到大西洋,一是暗中帮助英军,二是伺机掌握欧洲战场动态,以便随时登陆欧洲。

第三,国际形势不允许。很多二战爱好者认为,如果德军占领法国以后,不发动苏德战争,专心致志攻打英国,就会占领整个欧洲。实际上这是一厢情愿。

首先,英美传统大国意识不会让德国称霸得逞。虽然美国是从英国殖民地中解放出来,英国跟美国是老子跟儿子的关系,但英美的同盟关系任何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因此,当德国准备向英国展开进攻时,美国一定不会坐视不管,这不仅在当时美国已经那么做了,已经派出了军舰保护在大西洋上运输的商船,还对英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在于希特勒也惧怕美国加入欧战,因为他心里清楚,美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上,只要美国掺入进来,德国就没好。

其次,就当时进攻英国,德国害怕苏联在后面动手。虽然苏德在1939年闪击波兰前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和希特勒心里都明白,这是个暂时的拖延策略,双方都留了一手。而此时,由于英德已经在北非交战,英美如果与苏联结成统一战线,德国就会腹背受敌,那样德国输的不仅仅是既得利益,甚至连本土都保不住。

第三,被闪击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应该说,希特勒在占领法国以前,对敢不敢进攻苏联心里还没有底,但当英军被撵到敦刻尔克以后,他心里似乎有底了,因为英法联军并不可怕,德军的装甲闪击战并没有怎么进攻,就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何况当时苏芬战争中苏联军队也被芬军打成那样,希特勒认为,凭当时德国的装甲打击力量,已经是欧洲战场上所向无敌了。

因此,从上述分析看出,德国并不是不死磕英国,而是英吉利海峡确实挡住了闪击战的去路,而英军当时又处在北非和东南亚两面作战,根本也没有能力对德国本土形成太大威胁,所以,希特勒选择一边与英国海军在大西洋进行牵制作战,一面发动苏德战争,也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参考文章:二战英伦空战,为何闪电战对英国不起作用?信心比防御准备更重要

二战英德战争,丘吉尔如何踢好头三脚?信心比实力更重要

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进攻英国等于死亡?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其实这个原因也挺简单的,因为德国虽然在二战期间军力超强,但却非常不平衡,其军力的强盛主要体现的陆军,但海军实力却非常弱,尤其是跟已经纵横各大洋数百年的英国相比。而希特勒为了抵消英国海军优势发动的不列颠之战空袭行动又没有达成预期成果,所以最终德国在进攻英国本土完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取消了计划。德国打英国难在哪里?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所以在战后订立的《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的军力作出了严格限制,规定其军队总数不能超过10万人。但德国在经历过一战结束之后几年的困难之后,当然不甘心只是保留少量军队,所以很快就通过各种方式开始暗中扩军。

纳粹冲锋队这样的组织兴起也跟魏玛德国希望通过民间准军事组织扩军,绕过《凡尔赛条约》限制有关

当时德国人利用了一系列民间机构为掩护,培训各类军事人员。比如他们大量利用滑翔机俱乐部培训飞行员,利用体育俱乐部和类似纳粹冲锋队这样的组织培训具有步兵战斗技能的人员。而在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之后,更是通过对预备役人员进行高频度轮换军训,迅速扩军。

尽管德国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扩军也是公开的秘密,但毕竟这些方式在早期还是需要遮掩一下,因为纳粹不能过早让邻国警觉起来,也不能在自己的军事实力达到目标之前让邻国重新有对它动武的念头。所以德国军力增强最快的主要是陆军,同时通过秘密设计制造He 111型轰炸机等先进战机,德国空军实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因为海军所依赖的装备主要是大型舰艇,而这是没法秘密发展的,所以德国海军实力扩展的幅度一直非常有限。

德国海军主战舰艇之一,重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在挪威战役中被击沉

这一弱点在早期欧战中并没有太多体现,因为德国对捷克、波兰、法国、北欧和荷比卢等低地国家的战争都是通过压倒性的陆军优势加上占据压倒数量的战机闪击完成的。但即使如此,德国海军还是在挪威战役中遭受到了沉重损失,总共有12艘战舰被击沉,其中包括1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所以在法国和北欧的战役结束之后,德国海军手里的主战舰艇只剩下了可怜的1艘重型巡洋舰、3艘轻型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而如果德国想入侵英国,就必须跨越英吉利海峡,但要跨越英吉利海峡,德国海军就要直接挑战当时仍然排名世界第2或是第3的英国海军,这对于水面舰艇孱弱不堪的德国海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德国为入侵所做的准备

所以在结束法国战役之后,德国其实是不太想跟英国直接开战的。虽然在1940年6月5日,法国战役还没完全结束之时,德国空军就开始对英国港口展开了轰炸,并在6月下旬开始制定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但德国却也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希望与英国达成妥协。7月19日,希特勒在柏林还专门发表了一次演讲,向英国开出了讲和条件,即允许英国保留英帝国,换取英国认可德国对欧洲大陆的控制权。但英国对此的反应却仅仅是通过其外相伍德发表的一个广播宣言予以拒绝。

此后,希特勒意识到与英国媾和完全无望,才开始认真筹划对英国的全面入侵。但要想成功征服英国,一个先决条件是能迅速地将大量登陆部队运送到英国本土。当时德国国防军经过评估之后认为,要成功征服英国,德军在第一波登陆作战中就要至少使9万名士兵成功地在英格兰南部海岸登陆,而在前3天的作战中,至少要使成功登陆的军队人数达到26万人。

在法国布洛涅港集结的德国驳船船队

而为了成功地将如此众多的德军运送到英国,德国海军也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从各地征调驳船。到1940年8月,德国海军已经在从莱茵河到荷兰的区域内集结起了差不多2000艘驳船,另外还有1600艘摩托艇和168艘运输船。但虽然这些船可以装载数万德军渡海,横渡英吉利海峡却需要差不多12个小时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恐怕这些运输船被英国海军全部击沉几次恐怕都绰绰有余了,而当时德国海军能够提供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所以如果就这样硬来,直接进攻英国本土,德国的胜算是非常非常低的。因此要在当时的条件下确保进攻英国本土的成功,德国空军取得制空权,通过制空权压制英国的制海权是一个必须达成的目标。

不列颠之战

而这也就是德国发动不列颠之战的原因了,就是要打掉英国的制空权,从而为德国陆军通过海路登陆英国本土创造可能性。但不列颠空战的进程对于纳粹德国来说却是非常不顺利。在不列颠之战的早期,德国空军的主攻目标是英国的各个港口和运输船队,但这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引诱策略,真正目的是希望使英国空军在各个受到空袭的区域之间疲于奔命,仓促应对德军的空袭,从而在空战中尽可能多地消灭英国空军有生力量。从1940年8月开始,几乎每天都会有1500架德军战机穿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国发动空袭。

德军He 111型轰炸机机群飞越英吉利海峡的景象

但由于德军选择目标不够集中,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而英国空军虽然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其飞行员素质很高,再加上主要是主场作战,所以德国空军在消耗英国空军有生力量的同时,自己的有生力量也损失惨重,在整个不列颠空战期间,德国共损失1900多架飞机,而英国则损失了1700多架飞机。但根据后来的一些记载,当时英国空军的抵抗也确实被拉伸到了极限,如果德国空军的这种战术再持续一段时间,可能英国空军的力量就会出现衰竭,德军的战略意图就可能会实现。

戈林对德军飞行员发表讲话,宣布改变空袭策略的现场

但在此时,德国自身的损失可能也已超越了极限。所以从9月7号开始,德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却下令改变策略,将空袭的重点从消耗英国空军有生力量转变为对伦敦等中心城市进行轰炸。而这种重点的调整,可能还跟8月的一个意外情况有关。在8月的一天,在一次德军空袭英国的过程中,意外地对本来不是空袭目标的英国首都伦敦进行了轰炸。而这打破了自不列颠之战打响之后双方不攻击对方首都的默契。作为报复,英国空军在8月25日空袭了德国首都柏林,而英军的报复对德国高层震动很大,因为他们此前认为绝对不可能发生柏林受到空袭的情况。此后,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国决策层对形势发生了误判,认为之前的战略有很大问题,并没有真正消耗掉英国空军的有生力量,对于德军掌握制空权没有帮助,因此最终都同意进行战略调整。而这种战略调整却成了英国空军的救命稻草,使英国空军从崩溃的边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喘息,慢慢恢复了元气。

He 111战机空袭伦敦南部商港的景象

而在压力降低之后,英国空军进一步发动了反攻,他们在9月16日和17日对在欧洲大陆海岸集结的德国驳船进行了轰炸,先后炸沉了67艘船只,炸伤173艘,其它人员与设备损失也非常惨重。此外,当时根据德国气象部门的预告,在整个1940年,只有8月20日到26日和9月19日至26日的潮汐情况适合德军进行登陆作战。但一直到9月中旬,德国空军都始终未能取得制空权,并进而对英国海军发动空袭,以削弱其制海权。因此在9月17日,希特勒眼看成功发动海狮行动,对英国本土展开登陆作战已无希望,只好宣布此项行动无限期推迟。

当然行动取消并不意味着德国对英国的空袭行动也立即中止了,德国对英国的空袭一直持续到了1941年的6月。但在1940年10月之后,为了减少损失,德国空袭英国都改成了只在夜间进行,规模也逐渐缩小。而在1941年3月之后,德军的空袭力度似乎又曾一度加强,但这其实只是德国为了掩盖其对苏联的战争准备而进行的佯攻。当年5月10日,德军对英国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空袭,700吨爆破弹和燃烧弹落在伦敦市区,炸死1400多人。但在此后,德国空军主力就被调入东线,苏德战争开始后,对英国空袭正式宣告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