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要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崤山小虎第330条回答。
看到什么“提薪提干、美爹必跳、宣传需要”等无知且自以为是的回答,小虎真是气的牙痒痒。1.各国飞行员都是军官,本身薪金就相当丰厚。
2.美帝摔死的飞行员也多了去了,你以为你美国爹什么时候想跳都跳的出来?
3.宣传是因为飞行员牺牲了才宣传,而不是鼓励飞行员牺牲以此来宣传(除非脑袋被驴踢了)。
(牺牲的女飞行员余旭↑↑↑)
那么书归正传,为什么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一、一些故障未能达到需要跳伞的规定。比如,空中飞行时,无线电故障,与地面失去通信联络。你让“美国爹必跳”个试试?
此时飞行员只需要遵照飞机上的航图信息指示返航即可,不必得到塔台的授权,因为塔台联系不到你,又看到了你的雷达情报,他们已经为了开辟了空中通道,你需要做的只是按程序降落即可。
再比如,双发动机飞机单发故障,飞行员会立即改平高度,报告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会实时安排有经验的飞行员,地面指挥空中飞行员操纵飞机返航。如飞机确实丧失操纵性,高度低于2000米则指挥跳伞。但,通常单发返航的成功率相当高。(我知道此时美国爹肯定早跳了)。
即使是单发飞机空中停车,也需要再次空中重新开机,确实开车不成功,高度到2000米才可跳伞。
所以,诸如此类达不到跳伞标准的故障是完全没必要跳伞的,因为需要跳伞的安全规定都写在飞行教范里。而不是啥故障都跳。
二、低空来不及跳。低空飞行历来属于高危科目,倒不是飞机不好操纵,而是低空50~100米的高度鸟类、电线、气流颠簸等风险极大。
一旦发生撞鸟、撞物造成飞机故障,想跳恐怕机会都不多,此时飞机速度快,开伞高度底,跳了八成是个死,相反不跳,还有机会拉升空滑迫降,生还的几率相对还大些。
三、下方人口稠密区。人口稠密区是禁止跳伞的,哪怕飞机有再大的故障!这点,我们必须向曾经因此而牺牲的飞行员致敬。他们是真正的舍己为人的勇士,把生的希望留给大众,把死亡留给自己。
单凭这一点,每个飞行员(战斗机、直升机、轰炸机)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而不是用“提干加薪、宣传需要”这种无知去诋毁他们的荣誉。
四、高价值飞机。关注空军的老兵们应该记得:
2006年6月3日,中国空军一架由运-8AEW改装的空警-200预警机因飞机机翼结冰,在安徽东部地区坠毁,5名机组成员和35名空军专家全部遇难。此次事故堪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传说此事造成了我们的预警事业倒退了20年,我相信,牺牲的40人,每一个人对国家都是国宝级的,为了我们的预警机事业,他们一定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预警机就是他们科研的成果,他们的“孩子”啊!
这种时候,即使让你跳,你也会选择再试一次的。
所以,每一个跳伞的飞行员都一定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才选择无奈的放弃自己的飞机。题外话:我是小虎,一名老兵,生活所迫,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谢谢!!!
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要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弹射出舱有多简单?手柄一拉,轰的一下就飞出去了。
飞机诞生之初,速度很慢,万一真的出了故障要跳伞,飞行员会自己爬出机舱,然后深吸一口气,跳!
然后,随着飞机速度越来越快,就不能自己爬出机舱了,否则有可能一下子就被气流刮到尾翼上撞死了。
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弹射座椅。座椅的椅背很高,高于头盔,有两个金属尖尖,然后座椅下面有一个小炸药包,跳伞的时候,一拉弹射手柄,炸药一起爆,座椅就一下子猛然加速,那两个金属尖尖就把座舱玻璃穿透,飞离飞机,然后降落伞打开!
飞行员弹射跳伞
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但是这个穿舱时间小于0.5秒。就是你眨个眼皮的功夫。
飞行员弹射跳伞
前年,也就是2019年,法国空军举行开放日活动,一个64岁的老人登上了阵风的后座舱,有机会上天溜达一圈。
结果,老人承受不住过载,在后座舱里下意识乱动,触动了弹射手柄。于是,轰一下出去了。前舱飞行员没弹射,驾驶飞机安全返回。
弹射手柄位置
我说这么多,就是让大家了解,弹射有多简单,没有前置程序!就好比,你要骑一个共享单车,还需要用手机扫码确认,开锁了你才能骑走,这个手机扫码过程,就是前置程序。而弹射,就好比一个没有锁的自行车,随时可以开骑上路!
但是,为什么有的时候飞行员不肯跳伞呢?
十几年前,2010年5月的一天晚上,一名年轻的上尉飞行员和教练飞行员登上了一架飞机,进行夜间训练科目。然而,正在飞机离开跑道,刚爬升到距离地面50米处,飞机发动机停车了。
按照正常处置程序,无线电报告上级之后,上级下令,可以跳伞。毕竟,飞行员都很珍贵啊。
此时,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个机头上翘,尾巴拖下的迎角飞行状态。如果此时跳伞,那么,飞行员活着没问题,
但是,坠落区。。。这样子直接跳伞,飞机会掉在居民区里,给老百姓造成伤亡事故。事后统计,那块地方足足居住有四千人。
在那生死攸关的一刻,年轻的前舱飞行员继续操纵,推动驾驶杆,将离地50米的飞机的飞行姿态,从迎角变成了俯角,也就是机头下垂,尾巴朝上的飞行姿态。
如果是在高空,哪怕有个千米,500米,飞机和人都会有反应的时间。然而,在离地50米的高度,做这样的操纵调整,后果是,飞机会直接往地上拍去!
然而,做完了这个动作,飞行员才选择去拉弹射手柄,跳伞。
发动机停车的故障飞机,果然如前座飞行员希望的那样,拍在了起飞跑道的延长线上,没有掉在居民区里。
飞机坠落的地方,距离居民区只有230米!
而这个年轻的飞行员,就因为这零点几秒的操作延迟,出舱的时候,飞机姿态是俯角16度,离地32米,跳伞时的出舱姿态是斜斜飞出去的,之后,由于高度太低,伞没张足,就这样坠落在地上,牺牲了。
由于双座飞机设计的原因,两个飞行员是间隔一定时间弹射的,防止空中撞到一起。这种飞机弹射设计是后舱飞行员比前舱飞行员早弹射1.1秒。结果后舱飞行员生还。
如果前舱飞行员不去做这个推杆调整飞机姿态的动作,耽搁这零点几秒,可以说,他百分之一百会生还的啊!
他为了什么不早跳伞?就为了保护你,保护我这样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啊!在那个紧急时刻,他是选择牺牲了自我的生命安全,来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就是我们的飞行员的选择!记住他的名字吧,冯思广!我们的空军英雄!那年,他才28岁!
英雄飞行员冯思广
歇一下,我再讲个故事。
这个飞机,大家都认识吧?这是我们的飞豹战机,飞得远,打得准,挂载多,空军海军都用它!
飞豹战机
飞豹战机
然而,在那年,飞豹战机研制试飞的阶段,出了一次这样的事故。
在驾驶原型机试飞某个科目的时候,飞行员发现,飞机狠狠抖了一阵,然后不抖了!
这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总要判断吧。看看发动机参数,两个发动机好着呢!
来个转弯!这时,发现问题了。飞机没法转弯了。
飞行员的第一感觉,应该是垂直尾翼的操纵装置失效了。
然而事故严重得多。整个方向舵都飞走了。
方向舵,在飞机上是负责转弯的。飞机没有了方向舵,就好比汽车没有了方向盘。
这种情况,跳伞还是不跳伞?
试飞飞行员打定主意,把飞机飞回去!
只要飞机能飞回去,那就能更快查明事故原因,保住科研成果!
后来,飞行员自己回忆说:
我可以选择跳伞,1.5秒就出去了。然而我不能轻易跳伞。摔一架(这样的)飞机,等于摔掉一代飞机!十几万人造这样一架飞机,这么多年的心血都白费了!
于是,飞行员采用最柔和的操纵方式,慢慢调整两个副翼,微调两个发动机的油门,在空中艰难的转弯,艰难的对准跑道!
最后,把这个掉了方向舵的飞机成功降落!带回了飞机,带回了故障资料!保住了飞豹项目和研制进程!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试飞员,才有力保证了飞豹战机的一飞冲天!
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飞豹!
记住他的名字吧,他叫黄炳新,是我们的试飞英雄,一级英模!
英雄试飞员黄炳新
最后,就用这句话做本文的结尾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致敬英雄!!!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要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这里就不从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各种情怀和政治觉悟方面赘述了,主要说说客观环境的限制。
其实,各类战机的弹射逃生装置大多都很实用,战机设计之初,也会优先考虑到如遇危险,如何保存飞行员的生命安全。然而,飞行员考虑的显然更多,在选择弹射跳伞逃生前,一定先要操纵飞机避开人口稠密区域,以尽量减少对地面人员和建筑物的伤害。
这里举几个惨烈的反例。早在2002年,乌克兰西部城市利维夫曾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飞行表演。过程中,一架苏-27俯冲后爬升失速,飞行员当机立断使用了弹射座椅逃生。然而,加满了油的失控飞机却迅速冲向了参观群众,导致了78人当场死亡,其中包括28名儿童。下图为当年坠机瞬间画面,注意右侧,飞机上弹射出来的飞行员。
还有早先的苏联时代,一架米格-23战机突发故障,这名飞行员当场慌了神,没有得到上级指令,就选择了直接跳伞.结果,这架近20吨的战机直接砸向了地面的一所中学,导致90多名学生直接死亡。
其实,跟在地面上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听交警指挥一样。大多数情形下,战机也得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行事。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诸如战机遭到攻击,或者战机爆炸等紧急事件,飞行员来不及请示的,可以直接跳伞。但如果飞机状态还能操控,而飞行员却提前跳伞了,那么飞行员将会受到处分。
一旦战机出现故障,飞行员要首先向地面汇报情况,如果是僚机,还要联系长机,确认战机是否还能被控制住。如果地面认为战机还在掌控之中,飞行员就不能随便弃机跳伞,需要尝试保存飞机,平安降落。一旦飞机的故障短时间内不好判断,且无法纠正,在地面的指令下,飞行员才可以选择跳伞逃生。
当然,这个过程极快,多了几分钟,少则几十秒,对双方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
比如,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根据同王伟一起执行监事美军EP-3E任务的长机飞行员赵宇回忆,王伟驾驶的僚机歼-8B与美国EP-3E相撞后,呈右滚转下俯状坠落,飞机迅速陷入损毁失控状态。
(撞击事件复原图)王伟曾对长机和地面紧急请示跳伞,收到“同意”指令后立刻弹射。很快,长机内的赵宇在弹射区3000米高度盘旋,发现空中飘有座椅稳定伞和救生伞各一具,确定弹射成功,在纪录王伟弹射位置后,长机按照地面指令紧急返航。
(我军的几型火箭弹射救生座椅,从左至右分别为:TY5型,TY6C型,TY6M型,TY7型。当年王伟驾驶的歼-8弹射座椅为TY5型)
那么,至今还让大家疑惑的是,王伟已经成功弹射和跳伞了,位置也被长机标注好了,为什么最终还是成了烈士呢。
这就得讲一下当今飞行员跳伞后面临的险恶环境。
比如,当年的王伟,随身配备的海上弹射救生救生设备还是很齐全的,但却没有实现全自动化。此情此景下,如果飞行员弹射跳伞时已昏迷或意识模糊,就可能出现救生装备无法启动的现象,而身上的血迹还容易招来鲨鱼等海洋猛兽。一旦跳伞,环境会十分险恶。
此后,我军在海上航空求生和救生方面,开始下了大功夫,花了最短的时间,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当今中国空军随身的水上救生设备)
看了上图,一些外行的人可能会问,怎么现在的空军飞行员不穿皮夹克了?
其实,这个修身款,还带着泡泡袖的飞行服,叫做荷压服,其功能性,可远非一战二战时代的皮夹克所能企及的。
当今的战机,无论是飞行高度还是飞行速度,几乎都达到人类生命承受的极限。因此,现在的飞行员,要配给类似于宇航服的高空荷压服,这种飞行服内部含有电加热系统和单独的供氧装置,以保证飞行员的人身安全性,还有各种逃生、救生装置。这样,可以保障飞行员在高空、高速状态下跳伞,不会因气压、缺氧、风力和高寒而丧命。
不过,所谓的“保证”也不是100%,而且,战机跟自己朝夕相处,往往还会夹杂着很多感情成分。所以,在一些飞行员看来,以其冒着风险在几万米的高空跳伞,不如努力尝试去纠正故障,把飞机安全带回去,找到事故原因。操作成功的话,也算是为国家立了大功,产生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当然,因为尝试带故障返航而机毁人亡的惨剧,也多发生在这种情形下。
最后,稍微提及一下,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定论——培养飞行员的成本,比战机要高的多。客观看,虽然大多数情况的确如此,但也并非就这么绝对。
比如美国五代机F-22,不算其内置导弹的成本,裸机的平均造价就高达2.4亿美金。
而且,这还算不是最贵的,当年从美国本土起飞,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美军隐身战略轰炸机B-2,造价为24亿美元,若以重量计,其重量的单位价格,甚至比当年时值的黄金还要贵个两三倍。
显然,同期培养美军飞行元的成本,跟这类战机的价格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要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飞行员非常珍贵,一名飞行员最起码训练时间达到1000小时,才能够独立驾驶一架主力战机。这样算下来,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据说要花费和飞行员身体等重量的黄金,才能培养出来。其实相比之下,一架战斗机在一名能够担任作战值班任务的飞行员面前,根本不值钱!
在以上培养成本中,还没有将训练时所使用的武器装备、战机损耗、巡航成本等算入其中,飞行员的营养餐、薪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我国花费大量资金培养战斗机飞行员,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空军在现代化战争中实在是太重要,以及保证自身的强大。
因此在我国空军部队中,根本没有飞机失事后,第一时间保护飞机的规定,为什么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1.一些故障并没有达到跳伞的规定
一旦战机出现故障,飞行员要首先向地面汇报情况,如果是僚机,还要联系长机,确认战机是否还能被控制住。如果地面认为战机还在掌控之中,飞行员就不能随便弃机跳伞,需要尝试保存飞机,平安降落。一旦飞机的故障短时间内不好判断,且无法纠正,在地面的指令下,飞行员才可以选择跳伞逃生。
2.飞机处于低空错过最佳时机
低空50~100米的高度鸟类、电线、气流颠簸等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撞鸟、撞物造成飞机故障,想跳恐怕机会都不多,此时飞机速度快,开伞高度底,跳了八成是个死,相反不跳,还有机会拉升空滑迫降,生还的几率相对还大些。
3.飞机下方空域是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曾经有一个苏联飞行员驾驶了一架重达20吨的单发战机,在空中突然遭遇事故。他第一时间跳伞逃生,这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这名飞行员压根就没有顾及到别人,结果这架战机竟然飞到了一所学校,造成了近百名学生死亡的惨剧。
我国飞行员遇到人口稠密的地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避开,减少飞机及其携带的危险品坠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害,驾机至空旷地带坠毁,很多飞行员都是最终以身殉国。我想这是中国飞行员牺牲的最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我们的技术不行,也并不是我们飞行员的技术不行,而是他们有着一颗装着人民的心。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4.驾驶的飞机是重大科研项目
比如我国第一种三代机歼10,在2009年三月份我国空军飞行员李峰正在驾驶歼10战机,进行空中飞行训练的时候,警报灯突然亮起这就说明战机出现了故障,随后李峰马上向上级报告,指挥员命令李峰马上返航,但在返航的过程中再次发生状况,警报再次响起。
最终李峰保住了这架歼10战机,成功降落。根据记载当时的歼10战机价值达到了三个亿,这还仅仅是预估的价格,最重要的是战机中的数据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时候,即使只有一点机会,也会选择再试一次的。
因为在很多时刻普通人面对威胁生命安全的时候,通常都是会选择逃生。而中国军人却能在关键时刻选择保住国家财产。这一事件结束之后李峰被国家奖励二十万,荣获一等功。像这种国家功臣值得所有人崇拜,这就是中国军人。
其实我国不少飞行员选择不跳伞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放弃了最佳跳伞时间。
我国的飞行员宁可选择不跳伞牺牲自己,也要做出最大努力让飞机尽量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坠毁,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已经是牺牲了自己,把伤亡降到了最低,如果再有人抨击他们,那就是真没良心了。
“金孔雀”余旭
几十年来,飞行员发生事故的次数也不是少数,而且损失的都是优秀的飞行员。说到这里,相信不少人能想起“金孔雀”余旭,由于跳伞失败壮烈牺牲。还有海军卫士王伟,用机毁人亡的代价守护了祖国的蓝天。此外,还有一位叫张超的飞行员,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发生意外,牺牲时仅29岁,姑娘才2岁。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飞行员的责任,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致敬!
张超和女儿
因此,不是这些飞行员心里不清楚延误跳伞的后果,不是他们不愿意跳,也不是他们想要当什么英雄,立什么大功,更不是什么空军要保战斗机不保飞行员的“潜规则“,而是他们心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面对人民群众的伤亡时,他们宁愿牺牲的是自己,这就是我们人民子弟兵的飞行员!
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要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现代战斗机发射的先进空空导弹一般都具备较高的命中精度,但不代表战斗机被锁定后就没机会逃脱(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代空战中,我们往往都可以看到己方战斗机被敌方战机或者面空导弹锁定后,飞行员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跳伞,而是试图做各种战术机动动作进行规避,这是为何呢?
▲现代战斗机往往都携带由各类针对空空导弹或面空导弹的干扰装备,比如机载的红外干扰弹(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说现在空空导弹或面空导弹的命中精度都很高,但这并不代表己方战斗机被锁定后就一定玩完的节奏,毕竟,新一代的战斗机(特别是五代机)都具备很强的空中机动能力,故而可以利用自身的机动能力进行规避,且战斗机上面一般还带有红外干扰弹,干扰箔条,机载电子干扰装置等自卫装备,这些装备可以对敌方发射的空空导弹或面空导弹进行一定的干扰,从而降低己方战斗机被命中的概率;其次,对于飞行员来说,在自己的战机被锁定后选择第一时间跳伞也未必就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毕竟有时候跳伞的地点往往环境十分恶劣,就算跳伞了也会有被敌方抓到或者因为周围环境恶劣而导致牺牲的悲剧发生;最后,对于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战斗机往往就是他的一切,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保护国家财产的责任,也是其心中的一个信念。
▲第一时间选择跳伞,也并不代表飞行员就一定能生存下来,毕竟落地后身处的环境往往也是十分危险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而综上述来说,战斗机在被锁定后,飞行员不会第一时间选择跳伞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要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飞行员的生命比战机还珍贵,为何有些飞行员在战机故障时不肯跳伞。
说的不错飞行员的生命确实比战机贵重,国家培养个飞行员得巨大的耗资,六、七十年代飞机起飞一次几千元,进入现代化的年代,飞机起飞一次光耗油费就得十万元,再加上空中飞行,按一个小时五万元耗油费计算,每天飞行员空中驾机训练,耗油费也得二、三十万元人民币,每年就得上千万元的耗油费,所以说国家培养个飞行员比飞机还珍贵。
那么既然是飞行员比飞机珍贵,为啥很多飞行员在空中遇到飞机故障时不及时跳伞呢?这是因为一是飞行员有能力再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再恢复原状,如果确实不能恢复原状,马上就会爆炸,那必须立即跳伞,但是尽量让飞机远离居民区。
二是有的飞机有两台发动机,如果一台停机,立即启动另一台发动机,如果顺利的话,飞行员就不用跳伞。
三是飞机在空中出现发动机停机,又是单发,正好飞机下方就是大公路,也不用马上跳伞,而是飞行员操作的飞机向公路上滑翔降落还能保住飞机。
四是飞机在空中遇到故障时,下方是田野而没有公路,这种情况下飞行员会跳伞。
就像前一段时间,某部魏县籍飞行员,他驾驶着飞机刚起飞到空中,就发现发动机撞鸟,导致飞机发动机停机,地面指挥人员命令他跳伞,但是飞机的下方是居民区,这时他多想的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硬是把飞机滑翔到无人的山区坠落,自己由于跳伞的高度不够,造成率伤。为此中央军委给他荣记了一等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