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韩信唯一一次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是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围,当时韩信手下有100万左右的大军可供指挥,项羽麾下只有10万军队。据史书记载,楚军被包围在垓下后,项羽还主动出击了一次,结果被韩信击败,于是就让军队龟缩在壁垒里。
当时楚军粮食不足,人数远远比不过汉军,士气又很低落,虽然如此,楚军的战斗力仍是不可低估的。
楚汉相距五年,双方打过的大小战役有一百多场,汉军常常败北,兵员更换频繁,在垓下之围时,大部分军士都是临时征调过来的。而楚军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遭到失败的次数极少,保留的精锐较多,楚军大部分由久经沙场的老兵组成。
如果指挥得当,楚军可以打出李陵五千精锐击残十余万匈奴人的战绩。
韩信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强攻楚军壁垒,他令军队包围楚军,又让麾下的楚国人齐唱楚歌,楚军壁垒的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楚歌声。
楚军最后的失败,不是因为主力被汉军击溃,而是斗志被楚歌击垮。楚军士卒听到四面八方的歌声,都潸然泪下,一同咏唱起来。此时,他们已不愿再拿起武器战斗,只想卸甲归田,重新与家人过安宁的生活。
项羽见士卒已不可用,就率领800铁骑突围而逃,最终命丧乌江岸边。
有的将领用兵,重视排兵布阵,追求正面战斗的胜利;有的将领用兵,重视谋略,追求庙算胜敌。纵观项羽、韩信两人一生的军事生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项羽属于前者,韩信属于后者。
韩信征战一生,用过的战术都大致相同韩信的能力,不是后天磨练的,是先天就拥有的。
公元前205年,刘邦令韩信攻打魏国,在四个月前汉军还在彭城被项羽击溃,韩信拿到的军队是由一群残兵败将和老弱组成的。
想要拿下魏国,就得先渡过黄河天险,魏王豹早已在临晋的渡口屯驻了大军。若是选择强行渡河,战事必然会旷日持久且损耗巨大。
魏国在临晋屯驻了大军,其国都安邑必定防守薄弱。韩信选择避实击虚,一边大张旗鼓在临晋附近造船,一副要强渡黄河的样子;另一边让伏兵在夏阳附近用木桶渡河。
一夜之间,韩信就率领着一支大军渡过了黄河,并向安邑扑去。魏王豹见国都不保,大惊失色,率领军队仓促驰援安邑,攻击韩信的军队。汉军以逸待劳,在大战中将魏军击溃,并俘虏了魏王豹。
韩信独自带兵灭了四个国家,在这期间共打了三场大战,每场战役使用的战术都不同,却又都相同。万变不离其宗,韩信指挥艺术的核心,就是避实击虚和攻心。从灭魏之战到垓下之围,韩信使用的战术 的本质都相同。
以背水一战举例,韩信的三万军队何以全歼赵军二十万大军呢?韩信令主力在水边固守,赵军全军出动,前来攻击而不能取胜。此时汉军埋伏已久的奇兵伺机而动,占领了赵军大营,将大营的赵旗帜都换成了汉赤帜。
赵军将士发现大营丢失,以为赵王和主将陈余都已经被俘虏,将士们军心动摇,然后溃不成军。汉军全军出击,追胜逐北,俘虏了赵王和陈余,两人被俘,赵国丧失了主心骨,仅两月就被韩信平定。
垓下之围,韩信也用了攻心的战术,他对楚军的打击,不是刀兵相见时的斩草披靡,而是心理上的催折,楚军几乎是不战而败。
天赋异禀韩信一直都是个孤高自傲的人。
一个人若是没有能力,他高傲得起来吗?
韩信当初向一个漂母乞食,一连被接济了两个月,有次他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不禁当场对漂母夸下海口:“将来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
听到这番话,漂母不但没高兴起来,反而十分愤怒地训斥韩信:“堂堂大丈夫,有手有脚的,却连饭都吃不上,我哀怜你才给你饭吃,还指望你报答我?!!!”
韩信当然是无地自容的,他虽然知道自己的贫困只是暂时的,但谁没有羞耻之心呢?谁听到这种话心里会好受呢?
韩信母亲死后,他没钱安排下葬,却还是找了处能安排一万户人家守墓的坟地,说将来要把母亲葬在那个地方。母亲的坟地能有万户人家守墓,那是王侯才能有的待遇,当时的韩信虽然贫困潦倒,他想成为王侯,似乎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他清楚:自己有封王封侯、经天纬地的能力!
那个屠夫为何只侮辱韩信,不侮辱其他人呢?可能是因为:韩信谁都比不上,却又谁都看不起,这样的人当然是很讨人厌的。
韩信之所以要遭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明明穷的一批却总把自己当成王侯;韩信之所以从胯下钻过去,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成为王侯。
有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韩信的这种能力,是出山时就有的,而不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
如若不然,刘邦、樊哙、灌婴之属,领兵打仗的年头不知比韩信多出多少,他们为何永远都成为不了韩信呢?韩信之所以一出山就能名震四海,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军事天才。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研读过汉朝开国史书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实,“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一提问为伪命题。可能是提问者有意考试答题者。
一.韩信领过军队打过仗并且打过很多硬仗,险仗。
韩信领军前,上演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相当精彩,在这儿不普及这段故事。萧何追回韩信后,向刘邦保举韩信,才有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举。
韩信成为汉大将军后,釆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举兵向东,平定三秦,夺取关中。
后来韩信带领刘邦手下几位著名将军,开辟第二战场,先平定魏国,又击败了代国,赵国,燕国等。韩信在战争中成长,因战功被封为相国,齐王。
二.韩信同项羽交手前,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刘邦和项羽的共同赏识,是楚汉共同争取的人物。有谋士公开指出,谁能争取到韩信,谁就能夺取天下,并且预测,如韩信自立山头,天下将三分。在同项羽交手前,韩信做到了知己知彼。运用了十面埋伏,离间计,重赏勇夫等计谋,让项羽被打到最后几人时,还认为是天不助他,是天意非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以上回答,不知提问者已为然否?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刘邦不是皇帝也不是贵族,为什么一造反就能夺取天下?萧何不过是个县吏,为什么一出手就变成汉初三杰之一?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差不多的原因。
天才并不是一天练成的,即使是身为兵仙的韩信,也是靠着无数的努力和刻苦学习练成的,韩信带兵虽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那是韩信没有遇到项羽。
事实上,如果韩信第一战面对的是项羽,他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说韩信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韩信在面对项羽时,明显就是底气不足,而且他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韩信早年投靠项梁,项梁死后又跟了项羽,做了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军中应该学习到了不少项羽的战略战术,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学项羽的破釜成舟,韩信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这也是他日后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还定三秦和彭城之战,韩信都有参与,但并不是领导者,只是作为名义上的大将军,韩信给刘邦出谋划策,这个时期的韩信应该还在刘邦的考察期,并没有委以重任和独挡一面。
毕竟刘邦要重用一个人,不能仅仅凭口上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刘邦就算不知道,也应该明白,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将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带兵的将军,如果一旦失败,轻的只有损失兵马,重的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覆灭。
刘邦在经历彭城之败后痛定思痛,同时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项羽,因此对韩信才开始委以重任,让韩信独自领兵打仗。如果刘邦没有彭城之败,如果刘邦一路开挂打败了项羽,刘邦就不会对韩信委以重任,就其独自领兵打仗,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韩信这号人物青史留名了。
在独自领兵打仗后,就开始了一路开挂的军事生涯,韩信面对的第一个对手是魏豹,魏豹是魏国王室后裔,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并不突出,有几分能力,但并不是很会打仗的人,韩信仅仅是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就擒拿了魏豹。
韩信是怎么破魏的?
很简单,韩信是假意将主力摆在河东临晋渡口准备渡河,作出攻打魏豹的样子,然后暗中另外派部队从黄河上游的夏阳利用木头做的瓦罐等简易工具渡过黄河,直捣魏豹后方重镇安邑,逼近前线魏军的侧后,魏军惊恐万分,一触即溃,韩信就活捉了魏豹,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韩信接下来的一场经典战役就是背水一战破赵国,也就是井陉之战。
韩信是怎么破赵的?
简单的说是背水一战+夺旗易帜。本来赵国有一个很历害的角色,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李左车向当时赵国的主帅陈馀提供了正确的意见,可是陈馀不听,这就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韩信是将主力军队布置绵蔓水边,军队身后就是河水,退无后路,只有前进,然后另外安排一支2000个的轻骑部队,人手两面旗帜,埋伏在赵军营寨边的山中,然后以河边的主力进攻赵军,赵军就出战迎战,韩信军佯装败退,又丢弃大批旗帜与物资,吸引赵军全军追击,赵军上当,然后埋伏在边上的2000轻骑冲入赵军营寨,将营寨的所有旗帜全部换成自已的,等到赵军打败河边的军队回营时,只见旗帜全是汉军的,以为营寨丢失大乱,接着韩信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
韩信背水列阵其实就是激发已方士气和引诱敌军,学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成舟,但也要看对手是谁才能用的,韩信的计谋就是针对没的对手做出不同的计谋。
对付魏王豹这样的,只需要简单的声东击西就行了,对付赵国陈馀这样的,就会稍微复杂一点的背水一战+夺旗易帜,而对付齐国,则是出其不意,对付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龙且时,用的仍然是半渡而击的计谋。
由引可以看出韩信的用兵特点是:针对不同敌方制定不同的计谋,把对手研究得非常透彻,重视情报工作,敢用奇兵,敢用险计,出其不意制胜。
再来看项羽的特点,项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出的战神,比之韩信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羽成名战就是破釜成舟,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这绝对是天下少有的战役,项羽是靠激发已方强大的求生力,以勇猛外加迂回策略大破秦军。
还有彭城之战,项羽靠三万楚军骑兵,大破刘邦56万联军,这是一场非常经典的骑兵突袭战,战术堪称完美,简单的说就是迂回+出其不意+攻打中刘邦指挥中枢,项羽没有从刘邦防守最严密的北方进攻,而是一路绕到刘邦了西边,堵住了刘邦的逃亡之路,再对刘邦的指挥中枢发动打击,大破刘邦,56万联军被屠杀了20万,淹死的,被杀的,被 踩死的不计其数。
项羽的特点就是迂回+强干,另外再带一些策略,项羽从来就不是勇而无谋,相反项羽打仗都有谋略,再加上勇猛,就是战无不胜了。
韩信虽然计谋百出,但有一个弱点,如果被识破了计谋,韩信就必死无疑,就算是垓下之战,是韩信真正首次正面对战项羽,韩信的联军是项羽的七倍,仍然不敢跟项羽硬拼,在首战还被项羽打进了中军,韩信败退。
项羽由于冲得太快,导致骑兵与步军脱节,才被孔将军与费将军从两翼击败,此战项羽以六万人的代价杀死韩信十几万人,终因体力不支而退回垓下。
项羽最终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对抗,而是输在了心理上,当天晚上,包围项羽的四面汉军全部唱起了楚歌,项羽和手下都是楚人,以为楚国尽失,再也无心应战,当天晚上,项羽就带着800骑兵突围而去,最终失败自杀。
韩信对战项羽是靠刘邦提供了全天下的军队和资源,兵力是七比一,人才、资源更是百比一,最后还是靠心理战打赢的,说韩信一出手能打败项羽,那绝对是吹牛,我是不相信的。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秦朝彻底灭亡后,项羽分封十八王以安天下,但显然这只是项羽的权宜之计,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秦末以来的各路义军诸侯实力。而在各路诸侯之中唯有刘邦的势力仅次于自己,所以他将刘邦封在了当时还比较偏僻的蜀地,而以章邯、董翳、司马欣分三秦于关中作为牵制刘邦的棋子。
当项羽分完蛋糕之后,韩信在其麾下不得重用才跑去蜀地,投靠的刘邦。事实上,自韩信拜将之后的几年之间,他都没有与项羽交手的机会。因为当时韩信给刘邦定制的策略是,先去三秦关中之地,随后再伐诸侯,最后才与项羽做决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规划呢?
因为相比较而言,刘邦势力弱了一点,刘邦以蜀地关中西分天下牵制项羽,随后韩信出兵击破诸侯,然后会师合围项羽。在整个楚汉之争中,作为大战略家的韩信,为刘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上,前面的那些年,一直都是刘邦跟项羽正面刚,而韩信在外面疯狂刷野怪!
汉元年(公元前206) 十一月,项羽进攻齐王田荣,刘邦采纳韩信的策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下三秦,取得关中之地。因在秦末之时,刘邦曾第一个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所以威望相当高。
取下关中之后,刘邦一路势如破竹,收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降汉。同时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刘邦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率领56万大军兵临彭城,然后被人家项羽3万军队打的溃不成军,主力尽丧,那么,这时候有人一定会问韩信在哪里?
韩信此刻正在关中废丘围剿章邯的残部,没有时间来参与彭城之战,所以刘邦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不得不退守荥阳。一时间对于刘邦而言,战局相当被动,之前投降的三秦中的董翳、司马欣纷纷叛变,诸侯们也背汉而去,此时韩信建议刘邦分兵,由自己率军击燕、赵、齐断绝楚国粮道,最后与刘邦会师荥阳,对项羽形成战略合围。
在之后的日子里,就是刘邦在荥阳一带跟楚军对峙,而韩信偷偷北上刷野,等灭齐之后,才南下合围项羽,最终垓下一战,项羽兵败自刎。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不对的。韩信在于项羽交手之前,算是久经战阵了。他为大汉最后的成功,制定了最合理的战略构想,无论是夺取关中,还是后来的开辟北方战场,这些都是最终能战胜项羽的前提保障,虽然他与项羽真正意义上的交手只有一次,但一次定胜负,确实不愧“兵仙”之称号。
有的人,有天分,读书又好(兵书读的好),眼界又比别人广(战略眼观)、战术指挥又犀利,只需要一定的实战经验,就能纵横天下,这样的人,说的不是韩信,还能有谁?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韩信出身卑微,曾经混的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却熟知兵事,用兵如神,灭三秦,伐赵代,平定三齐,联合诸侯共同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在军事上,韩信历史地位极高,历朝历代名将排序,他都名列前茅。那么韩信兵法学自何处呢?
韩信,淮阴人,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历史地位极高,有“兵仙”之称。
秦末,皇室无道,天下烽烟四起,到处都是反抗秦朝的势力,韩信也投入到了反秦斗争中,他投奔项梁,先后在项梁、项羽帐下任事。多次献计于项羽,不被采纳,于是离项羽而去,想转投刘邦。路遇夏侯婴,两人交谈之下,夏侯婴大为惊讶,视韩信为天人下凡,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韩信在刘邦处也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再次离去,准备转投他处。萧何得知韩信离去,来不及通知刘邦,骑快马追击韩信去了。当时,刘邦帐下常有士兵逃离,他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大惊失色。正在这时,萧何将韩信带了回来,再三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将军队交给他统领。
韩信掌管军队后,日夜训练,等待时机。恰在其时,齐地的实力派田荣因对项羽分封不满,驱逐了项羽分封的齐王,自立为王。项羽亲自领兵讨伐田荣。田荣是原齐国贵族,深得人心又善于用兵,项羽一时也无法击败他。韩信利用齐楚交战之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袭了三秦。等到项羽杀死田荣,三秦之地早已归属了刘邦!三秦已成他人口中肉,项羽却陷入了三齐反抗的汪洋大海中!刘邦借机联合诸侯统帅五十六万大军杀入楚地,攻克了楚国都城彭城!项羽得知,点起三万精锐骑兵,轻装前进,连夜奔回彭城,以摧古拉朽之势,直杀的诸侯联军尸横遍野,五十六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的妻子家人也被项羽俘虏。
击败刘邦后,项羽又回师齐地,平定了齐地的叛乱,令齐王归国。
韩信则利用这段时期平定了赵代,威服了燕地。稍作修整,挥大军南下,直取三齐。齐王不敌韩信,再次逃亡楚国求救。项羽命龙沮为大将,尽起楚国二十万精锐士兵,支援齐国。临行项羽许诺龙沮,击败韩信后由龙沮掌管三齐。龙沮受此鼓舞,一心想做齐王,于是不听部下合理建议,强渡潍水攻击韩信。韩信事先已在潍水上游加固大堤,阻断潍水上游,等到楚军渡至河中央时,韩信命人将上游决堤,于是大水倾泻而下,楚军淹死者不计其数!韩信趁机率军猛攻楚军,龙沮战死,楚军全军覆没!
龙沮之败,直接损失了楚国最为精锐的二十万主力部队,对项羽的打击极大。然而项羽终归是项羽,即使在兵力占据绝对劣势下,刘邦、彭越、英布之流也远非其对手,接连败于项羽之手。刘邦不得已拜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意图联合各路诸侯合力剿杀项羽。韩信本来怨恨刘邦不给他封王,但他也知道以自己之力远非项羽对手,于是便接受了刘邦的分封,起兵加入到了围剿项羽的阵营。
天下诸侯都知道项羽勇武难当,用兵出神入化,其麾下骑兵就像是一把利刃一般,所向披靡!以一己之力是没有任何机会击败项羽的,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击败项羽,进而获得逐鹿天下的机会。于是各怀鬼胎的各路诸侯为了一个消灭项羽的目的走到了一起,他们集合起军队交给韩信统一指挥。
此时,诸侯联军集合了四五十万军队,项羽只有不到十万的疲弱之师,大部都是老弱伤残,能战斗者只有十分之一二。诸侯联军强而楚军弱,补给线又被彭越切断,楚军伤病众多,项羽又素来爱护士卒,不忍心将伤兵抛弃,楚军丧失了机动能力,被诸侯联军围困于垓下!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围困时日越久,伤亡越大!项羽开始突围!
诸侯虽然围困住了项羽,但是仍忌惮项羽的勇猛!没有与之交战的信心。韩信于是将诸侯军队分列两翼,自己统帅汉军和齐军坐镇中军。作战开始后,项羽异常勇猛,率领亲兵直突韩信坐镇的中军,韩信趁势回收阵容,诸侯在两翼包抄过来,切断了项羽与楚军的联系。项羽将计就计一味猛冲,韩信中军抵挡不住,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竞被项羽冲破,突围而去!
然而上天还是眷顾韩信,项羽突围后却迷路了,在乌江边被汉将吕马童等人追上,数千名汉军顺势包围了项羽。好一个楚霸王,即使面对数百倍的敌人仍气壮胆大,率领仅存的24名士兵冲突入汉军阵营,直杀得汉军鬼哭狼嚎,不敢接近,项羽命令部下投降,部下全都拒绝投降,虽项羽一起自杀身亡。
垓下之战,四面合围,虽未能困住项羽,但未项羽后来自刎埋下了伏笔。韩信用兵得当,如果换作他人,断无突围之可能,若干年后同样勇猛无敌的冉闵就是死在这种战术之下!
韩信立下不世之功,其军事才华被后世所赞誉,那么他的军事才华源自于哪里呢?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打了三秦一个措手不及,分封在三秦的是原秦国降将章邯等人,二十万关中子弟在他们手中被诸侯联军坑杀,所以他们在三秦是不得人心的!然而即便如此,章邯还是坚守孤城近一年之久!如果韩信与章邯位置调换,韩信未必能守这么久!
伐赵之战,陈馀自恃老字号革命战士,听不进部下利用井陉口地势伏击韩信的合理化建议。
先期与韩信作战的除了章邯之外,其他如魏豹、陈馀、龙沮,要么不知兵用兵,要么骄傲自大,给了韩信击败他们的机会!所以说一个人成功有时候自身未必有那么大的能量,敌人的昏招也是自己成功的阶梯。
此外,韩信曾在项羽帐下任事,肯定看到过项羽排兵布阵,对他不会没有任何帮助。
韩信善于用兵,能掌控大部队,但是战术灵活较项羽还是差了那么一些。项羽之所以失败起败在后勤补给,非战之罪。
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军事理论上强,并不是真正的强;只有实战上的强,才是真正的强!
在韩信之前有赵括,在韩信之后有马谡。这两个人都是理论上的强者,结果却都是一战而致声名尽丧。
赵括和马谡的失败根源,在于这两个人的一蹴而就。两个人在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时,直接越过了经验的积累这重要的一步,直接就参加了最重要的战争。面对着重量级的对手,失败就是必然的,即使成功那也是侥幸的。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韩信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斤两。
韩信既没有选择像张良那样,自己寻找刺客去刺杀秦始皇;也没有选择像秦末的群雄那样,自己聚集人马响应陈胜。
这些都不是韩信所擅长的,所以韩信选择投奔了项梁。韩信投奔项梁,是当时韩信看到了项家的实力,还是谁到了他那里他就投奔谁?这个就无可考证了,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迈出了他的第一步,也是他最关键的一步。
在项梁的麾下,韩信积累了最初的经验。当项梁死后,韩信继续跟随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应该看到韩信在项羽那里其实是在逐步提升的。
在这段期间,韩信开始向项羽进献计策,但是却始终不被项羽采纳。这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韩信没有进入项羽的决策层,二是韩信的那些策略很有可能就是不如范增等人。
韩信在项羽那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却没有得到继续提升。这时候韩信又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选择,跳槽!韩信跳槽到了刘邦那里。
跳槽到刘邦那里的韩信,不再是那个毫无工作经验的韩信了。所以韩信能够及时地抓住机遇,刘邦从此决定开始培养韩信。
刘邦没有一下就让韩信统帅大军,而是逐步升级的。从这儿就知道为什么那些杀狗、赶车、吹丧的,都能成为一代名将了!
韩信的传记中记载,“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这可是韩信的传记,没有写是韩信平定三秦。这时候的韩信,很显然只是参与其中的一员将领而已。
由于韩信这几场仗表现比较出色,所以刘邦就继续交给韩信更重要的任务。韩信出色地完成了占领魏、代的任务,这时候韩信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在张耳、曹参等人的配合下,韩信已经再次向赵地进发。从这之后,韩信就开始踏上了通往战神的路途。
等到韩信打下了齐国的时候,韩信积攒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当韩信开始面对项羽的时候,项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韩信开始出手的时候,只不过是对项羽展开最后致命的一击。
经过刘邦的栽培之后,又是在那么合适的时机进入战场,不用说是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即便是马谡那种角色儿,也能击败项羽!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