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打仗有哪些旗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行军的旗帜非常多,是传递信号的主要方式。

古人无论打仗还是行军,很多并不用口头信号。

因为当时中国没有统一的普通话,军人可能来自各地,南腔北调的传命令,很容易出现错误。

至于依靠声音,也就是击鼓打金,也受到很多限制,因为声音传播距离毕竟有限,还会被噪声干扰。

所以,旗帜是最直观也最快速的下达命令的方式。

早在商周时期,军队行军作战已经频繁使用军旗下令。

到了先秦时期,军队的旗帜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也是军队必不可少的东西。

比如韩信攻打赵军的井陉之战中,韩信派数百精锐骑兵砍倒了赵军后方大营的旗帜。

前线赵军虽然有20万人,发现后方基地的军旗全部被砍掉,换成了汉军旗帜。

他们知道后路被汉军切断,军无斗志,随后迅速崩溃。

古代的军旗内容极为繁多,萨胖直接简单说一说。

第一,牙旗

牙旗是非常重要的旗帜,是全军的核心,也是象征。

因为往往用象牙装饰,所以叫做牙旗。

牙旗类似于日军的联队旗,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在古代还有神灵庇佑军队的意思。

所以军队出发的时候,都要祭旗。

三国演义中,周瑜出征前斩掉了蔡和祭旗。

古代如果牙旗突然折断,是非常不要的象征,会影响士气。

同时,即便部队战败,牙旗也要保住住。如果一支军队连牙旗都被缴获,就可以看做彻底崩溃了。

第二,号旗

号旗主要用于敌我和将军识别部队。

在古代,交战双方都是中国人,长得都是一样,武器装备也差不多。

比如三国的军队,很多是曹军被俘虏以后就成为蜀军,蜀军被东吴打垮以后就成为吴军。

如果将军不能识别自己的部队,也就无法指挥。

所以,军队行军时候,都必须举着号旗,自己的将领根据号旗识别部队的动向。

而具体作战时,士兵都必须跟着自己的号旗作战,号旗就是作战的中枢。

所以一旦号旗被砍倒,军队就很容易群龙无首。

第三,五方旗

五方旗是具体指挥作战的旗帜,分别表示五个方向。

将军通过打五方旗,可以指挥部队向各个方向移动。

五方旗的形式多样,颜色也不同。

比如三国时期的魏国,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等图案,配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队伍。

古代作战中,主将同基层部队相距不会太远,旗帜指挥作战是最快最实际的。

第四,行军旗

行军和打仗不同,行军有自己的旗帜。

基本上中军指挥部打出旗帜,然后每个部队依次打旗,全军很快就能看到。

另外就是前锋部队发现有特殊地形,立即打旗,很快全军也会看到。

行军旗花样很多,主要用不同颜色识别。

随便举些例子。

青色,如果先头部队遇到山林障碍需要开道时,就会举起青旗。

赤色,如果军队遇到地势险要,高山峡谷之地时,便需要防敌人火攻,举红旗示警。

白色,一旦遭遇到敌兵,就要迅速集结兵力,摆开阵型迎战,举白旗为令(白旗表示投降其实近代之后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战)。

黑色,如果行军路线上有沼泽或者溪流等,就会举起黑旗。

黄色,如果前方一马平川,畅通无阻,举黄旗示意。

第五,将旗。

将旗比牙旗要差。

牙旗是主帅的旗子,几十万人也只有一个牙旗。

但几十万绝非一个将领能够指挥的,一般分为无数将领的部队。

不同将领都有自己的将旗,作用类似于牙旗,指挥规模小一些而已。

大家看电影《投名状》,李连杰的山字营,将旗就是一个山字。

何奎的奎子营,将旗就是一个奎字。

古代军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军队作战的中枢。

所以,一旦开战,往往以掠夺军旗的数量论功行赏。

小说《三国演义》中,华容道曹操几次遇险,都侥幸逃脱,主要是追兵只顾俘虏士兵,抢夺辎重和军旗,顾不上追击。

古代行军打仗有哪些旗帜?

古代的著名旗帜很多,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就出现了唐军的军旗三辰旗。三辰旗就是日月星辰旗,日月星谓之三辰,画于旌旗,象天之明。三辰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代表华夏文化最尊贵的标志。

语出《春秋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三辰是天之光明照临天下,故画以旌旗,象天之明也。九旗之物,唯日月为常。不言画星者,盖大常之上,又画星也”

此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用处的旗帜,比如驺虞幡。驺虞是一种传说中的瑞兽,一种白虎黑纹,尾比躯长,不食生物,长得既象麋鹿,又不是麋鹿的动物,驺虞幡就是一种绣有驺虞图案的旗帜,狭长而垂直悬挂,在晋朝专用于非常时期的传旨止兵,无论何人,无论何种情况,见了这种旗帜的人都必须毫无条件地服从,八王之乱中的司马玮就是因为它的出现束手就擒。

古代行军打仗有哪些旗帜?

谢谢悟空邀请。关键是古代通讯不发达,千军万马统帅只能用旗帜指挥军队是前进还是后退,所以有了军旗,旗帜鲜明一看便知成为传达信息重要手段,俗话说得好兵过一万无边无沿,就是一眼望不到边,古代军旗有完备的体系和制度,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所以主帅必须用旗语发号施令,全军行军赶路,各部将领得令后挥动将旗命令士兵准备布阵进攻,士兵在号旗带领下冲锋杀敌,军队在旗帜指挥下,才能纪律严明,才能行军作战,发挥强悍战斗力,一般古代军旗分为五大类,第一是联络旗,古代行军中分前军,中军,后军,主帅位于中军,前军负责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重任,如遇到山林障碍需要开道时就会举起青旗,如军队遇到地势险要,高山峡谷时,需要防敌人埋伏和火攻,举红旗示警,如遇到敌人,摆开阵型应战,迅速集结兵力,举白旗为令,不是现代举白旗就是投降,如行军路上有沼泽溪流,举黑旗示警,如前方一马平川,畅通无阻,就举黄旗示警。第二就是号旗,统帅根据号旗所在方位,判断战线推进到什么位置,号旗在那里,土兵就会跟随号旗打到那里,如果没有号旗,就证明自己的军队失败了,完蛋了,保护号旗非常重要。第三阵旗,古代军队也讲究行军布阵,军队旗帜就是阵法的核心和灵魂,根据天文星象,结合五行,发明五行军阵,变幻无穷,进攻时阵旗一挥,严阵以待,攻防合一。第四将旗,军队分为五大营,前营,中营,后营,左营,右营,将领就在将旗之下,将旗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所以军队将帅士兵,在作战时,士兵将领都要拼死保卫将旗,一旦将旗被破倒,这支部队就不复存在了。第五牙旗,牙旗上绣着主帅的姓名,如岳家军的岳字旗,牙旗在那里就等于主帅在那里,如果牙旗被毁掉,就征明主帅阵亡,全军将崩溃失败,旗在人在,旗倒人亡,没有将旗就没有一切。

古代行军打仗有哪些旗帜?

古代战场,没有如今的通信设施,旗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指挥军队行军作战。那么古代战场上的旗帜都有哪些种类呢?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号旗,以旗为号,用于区分敌我,判断战场伤亡等情况,便于主帅做出下一步决策;号旗可以大量携带,据记载,项羽率军决战巨鹿,就让士兵大量携带号旗,“背水一战”。

令旗,用于召集军队,发号施令;电视剧中常见,有将领发号施令,以旗为信。

牙旗,多应用于祭祀,或者象征身份仪式。

将旗,这种旗帜很常见,像我们有些朋友经常爱听京剧,京剧里面很多桥段,都有大将身后有绣着自己姓氏的旗帜。这样的旗帜一是用来鼓舞士兵士气,二来方便行军布阵。也有牙旗上绣有主帅姓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