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苏军士兵有些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则上,苏军士兵很多没有备用子弹袋,因为没有必要备用。

这要分情况来看。

早期苏军步兵主要使用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手拉步枪射速较慢,并不需要太多的子弹。

正常来说,一场战斗,普通士兵开枪最多也就一二十发子弹,一般也就几发而已。

所以,苏军士兵往往也就携带几十发子弹,一个背包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还有什么备用子弹袋。

苏军士兵当时普遍有一种皮制的弹夹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手机包一样,就挂在腰带上。这种弹夹包使用非常方便,直接打开就可以拿出弹夹,填入步枪即可,比子弹袋方便的多。

最常见的是M1937弹夹包,一个包可以装4个弹夹(每个弹夹5发子弹)。

所以,我们看电影电视,作战的苏军根本没有子弹袋,因为他们有了弹夹包就足够了。

而且说难听的,普通苏军士兵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存活时间很多,活过半年1年的都不多,在斯大林格勒干脆就24小时。

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机会打光这20发子弹已经不容易了。

就算给你一二百发子弹的大弹袋,苏军士兵也没有时间射光。

同时,苏军也配有一种备用帆布弹药包,是帆布做的,一般背在背后,放备用子弹的。

所以,我们从正面是看不到的。

只有到了中后期,随着苏军逐步胜利,而且半自动步枪的大量装备,苏军才开始需要大量的备用子弹。

装这种子弹,除了弹夹包和备用帆布弹药包以外,还需要我们常见的子弹袋了。

这种帆布子弹袋是斜背在肩膀上的,横跨在胸前。

但这种子弹袋不多,所以我们认为苏军没有备用子弹袋,其实不是这样。

他们后背还背着帆布弹药包呢

二战的苏军士兵有些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苏军不佩戴子弹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打仗不配子弹袋,那子弹放哪?放口袋里不成?还是塞在靴子里?其实关于二战苏军的梗不少,有什么“苏军老兵劝新兵别戴钢盔”的梗,这其实就是扯淡,苏军把缴获德军的钢盔都戴上了,别说自己的了。子弹袋这个,也是一样的,都是以讹传讹,凭借个别几张照片假想出来的梗。

苏军一个步兵的装备里面,就包含子弹袋的,就在腰间。战争时期的苏军单兵装备里面就有两个双联的M37子弹包,皮革制成的。苏联就算再穷,这东西也能拿得出来。至于网上一些文章里说的,苏军子弹不够,两个人一支枪,一个人拿枪,一个人拿一个弹夹的子弹,这几乎就是不可能,或者是极少数情况下才有的一种情况。苏联缺子弹么?

另外,波波沙冲锋枪那个大弹鼓,也是有袋子装的,波波沙冲锋枪的冲锋枪手,一般有一个到两个备用弹鼓放在身上,有个专门的大布袋子就在旁边。其实两个弹鼓就差不多够用了,150发左右的子弹,能打光还能活下来的都是大神。

苏军再穷,也不至于缺枪缺弹,更不至于每个士兵拿五发子弹就上战场了。五发子弹,交火的时候很快就打没了,剩下的子弹你去哪弄?下面回答里有个作者讲的,苏军士兵子弹和敌军通用,我不知道莫辛纳甘的7.62*54mm子弹和德军KAR.98K的7.92*57mm子弹是怎么通用的。

只有那极个别的几张照片里,你看苏军士兵身上没子弹袋,要么是情况特殊,新来的动员兵还没来得及配发,要么是情况紧急,抄枪就上了,再不就是你没看见,没子弹袋的情况,根本不可能。

二战的苏军士兵有些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子弹袋是士兵的必备装具,用来承放子弹。苏军士兵使用的子弹带和德军的子弹袋类似,都是皮质的子弹盒,每个子弹盒里边放10发子弹,德军是3联,而苏军是2个子弹盒一组。德军子弹包的现代复制品,苏军的子弹包结构和尺寸和德军类似,只不过是两个子弹盒。从淘宝上找到的,这个据说是东德生产的,做工比毛子的要好。

而且苏联由于有哈萨克斯坦这种适宜发展农业畜牧业的地方,在战前生产的子弹包都是上好的皮子,苏联的轻工业落后。据说一张牛皮可以分成7层,头层皮,二层皮什么的,苏联人可是没有这个本事,但是皮子的数量多。但是到了战争爆发以后,皮革的生产就跟不上前线的需要了。这时候,步枪的子弹包还是使用皮革,但是冲锋枪和机枪的子弹包大部分是使用帆布制作了。

制作这些装具的是的,除了苏联自产的以外,租借物资也是有很大一块,不过和军服军靴相比,象子弹包这种东西太小了,在苏联人的统计数字找不到。不过后来苏联人也有了一些变通的办法就是苏军的万能包。

这个是一张从网上找的图片,士兵左手下的包就是苏军的防毒面具包,但是由于防毒面具一般用不着,所以这个挎包里边就成了苏联人百宝囊,苏联士兵什么都往里边塞,如果里边的地方不够了,就把防毒面具扔了放别的。这个包就成了苏军士兵的万能包,备用弹药一半就放到这个包里边。

当然扔防毒面具这种事肯定是违反条例规定的,不过很多时候军官们会睁一眼闭一眼,反正那个玩意用不着。到了后来官方也是有意的加大防毒面具包的尺寸,用来放更多的东西。

不过在战争中苏军的照片中很多都显示苏军身上的东西很少,这种照片一般是后来补拍的,接到拍照任务的苏军士兵,身上的装具很少,但是实际打仗行军的时候,身上的东西并不少。这个照片上,万能包看见的很清楚。

真要是行军,步兵部队一般是这个样子。不过这个肯定是注意了一下军容风纪。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的苏军士兵有些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在电影《兵临城下》中,好多冲锋的苏军两三个人合用一把步枪,每人分发3-5颗子弹,身上不佩戴子弹袋。这一场景是苏联在德军闪电战造成的影响,苏军步兵在战场上的生存时间太短了,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苏军的标配中是有子弹袋的。(《兵临城下》剧照)

德军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分,德军闪击苏联。大约320万的德军联合其他国家的93万部队进攻苏联,前三天苏联损失飞机3922架,到年底是苏军伤亡超过400万,大量的军事物质被缴获。德军的兵峰直抵莫斯科。

军事工业也来不及制造更多的武器弹药,当时苏军一般部队士兵配发的子弹是5发,精锐部队步兵是10-20颗子弹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两个人5发子弹两三个人合用一把步枪,子弹袋这种可有可无的装配,在冲锋作战时基本都舍弃了,尤其是临时招募的士兵。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军队的步兵每个人配发几十发子弹,已经大大改善了。

像斯大林格勒这样残酷的战役,冲锋时三个人一把枪,一个人3-5发子弹。士兵阵亡的时间太短,主要是为了消耗德军,阻止德军的攻势,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这样做了。(二战苏军步兵标配复原图)

美英加三国援助苏联。

德军的闪击作战,也震惊了西方的美英加等国,如果任由德军消灭苏联,下一个对付的就是他们了,为了制衡德国的极度扩张,美国、英国、加拿大迅速决定援助苏联。

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战争结束,苏联共获得17781735吨援助物资,其中94%是美国提供的援助。我们看一下具体有哪些物资:

这使得苏联军事工业,军事运输业、军火生产等迅速恢复发展起来,供应源源不断,改变了战争初期的颓势。

二战时期苏军步兵大量配置波波沙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冲锋枪。顾名思义,这种枪是1941年设计完成,并且装配到苏联一线部队,到1942年才开始大量生产,到四十年代末期,一共生产了600多万支。

波波沙冲锋枪使用71发弹鼓,减少了士兵换弹夹的频率。它使用的子弹是仿造的毛瑟手枪弹,两者相差仅仅0.01毫米,两者可以通用,并且短距离子弹的杀伤力大于当时德国的冲锋枪。

据统计,二战时期苏联军队共消耗约170亿发子弹,德国军队共消耗210亿发子弹,美军消耗80亿发子弹,生产了414亿发子弹,大部分给了同盟国军队。

我们中国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消耗了17.1亿发子弹,共产党军队消耗了2000万发子弹。

二战的苏军士兵有些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事实证明苏联的士兵也是有子弹带的,作者问的这个问题不太客观。作者应该问为什么在二战的时候有的苏联士兵不佩戴子弹带?这样问才合理客观。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二战的时候苏联有的士兵不佩戴子弹带。

1:没有子弹带。

第二次时间大战开始之初,德国装甲师利用闪电战迅速击溃苏联布置在西线的部队。歼灭了数百万的苏军,占领了苏联的老工业区,最后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

在那个时候苏军一直被德军按在地上摩擦,战争打得太快了,国土沦陷得也太快了。导致了苏联失去了绝大部分工业区,在那个时候如果真的没有英美的援助,苏联的存亡还在天秤上不知倒向何处。

不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他绝大部分的人口、城市、工业区也都在他的欧洲部分。

当时苏联失去老工业区就相当于一个强壮的人被人偷袭,在一瞬间被人打断手脚,而且那个人还咄咄逼人想置他于死地。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占领、东欧彻底沦陷之后整个苏联或许真的会全国性的崩溃。 那个时候苏联真的没有多少工业生产能力了,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大部分还得靠着英美的援助才能继续战争,所以那个时候打着打着没有子弹很正常。

2:不合适。

一个国家最悲哀的时候就是武器不如对方精良、储备没有对方多,只能拿人命填的时候。

士兵们都来不及训练匆匆上战场,猎人、农民、工人只要是活着的劳动力都可以上战场,人命消失的速度甚至比枪弹消失的速度还快。

一个士兵只有十几发子弹甚至是几发子弹,唯一的作战目标就是用人命来阻挡德军的前进。人命贱到不如枪,这种事情在同样的二战战场的上中国也发生着。

3:没必要

在大反攻的前期,英美物资援助基本上也都已经到位,苏联的军工生产也都开足了马力,这个时候苏联是不缺少子弹之类的。

但是前期的战场主要在苏联的国境内,都是协同作战的物资都跟得上,弹药补给特别的方便。 在数量比较小的作战单位里也有物资补给点,所以相对而言子弹带不是特别需要的东西。

反之像是红军长征之类的时刻,没有物资补给的时候这个时候带上子弹带之类的物资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子弹打一颗就少一颗,苏军后期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忧。

4:苏军的武器的通用性 美械精良需要保养,这几乎都是人们的都知道的了。但是苏军不一样,连武器上都带有战斗民族的性格,子弹基本上都是通用的。战友的子弹能用、别的枪支的子弹也能凑合着用、缴获的子弹甚至都能用。

比较注重实际主义,武器和人一样糙但是结实耐用。所以根本就没必要带那么多的子弹带。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波波沙冲锋枪,能够使用和他差不多的口径子弹。在二战的战场上属于特别流行的装备,而且弹容量足足71发。 这样下来只要身上还有一些子弹的话,只要不打闪电战就应该够用了。

和德军的闪电战不同,苏联的反攻属于稳扎稳打的类型,一步一个脚印从斯大林格勒打回到柏林。

所以苏联的后期补给根本上都是跟得上的,而且英美还援助了海量的物资。苏联士兵部分没有备用的子弹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且部分士兵也不代表全部士兵都不带着备用的子弹带。比如……后勤部队?

二战的苏军士兵有些为什么不佩戴备用子弹袋?

二战时期,各参与国军队步兵都有自身的装备体系,作为参战人数最多的苏军也如此,网络上某些推文说由于苏联士兵所能分发的子弹非常少,平均三个士兵只有一把枪械,子弹每个人只有5发,苏联士兵并没有装备子弹袋,因为没有多余的子弹,所以子弹袋多此一举。

实际上,这种说法纯属扯淡,是对苏军步兵装备体系缺乏认知的瞎说,战时的苏军也有单兵装具体系,其中就包括装步枪弹的弹药袋、装RGD-33手榴弹的包裹等,很难设想一个士兵只是背了一把枪就上战场,却没有盛放子弹的装具,尽管子弹可以放在口袋内,但不是十分方便,毕竟正规军不是游击队。

苏军步枪兵装备有M-35式棕皮腰带,上面挂有棕色皮制的M-37式步枪弹药包,腰带上有数只这样的弹药包,约携带60发步枪子弹,与同期德军步兵所携子弹大致相当。

此外,比较老旧的M-1917式弹药包,此时也经常被使用;另外,还有一种帆布制的步枪弹药背囊,是背在左肩头上的;而像自动枪手,则配备一个较大帆布弹药包,内置波波沙-41用的71发弹鼓,或者是波波沙-43用的35发弹匣等供弹具。

当然,在实际的战场上,由于后勤补给方面的原因,确实有许多士兵并未装备子弹袋,操起一把5发弹仓供弹的莫辛·纳甘手动步枪,或手持波波沙41/43自动枪,背上一个杂物包就上前线作战了,似乎给外界留下了苏军没有配子弹药袋的印象。

苏军士兵用来携带零碎物品的杂物包,或称背囊或称携行具,实际上是个式样简单的卡其布或细帆布口袋,大概从1939年7月开始采用,称M-39式帆布背包。

袋口穿有细绳,以便装满东西后可以把袋口扎起来,袋身有环扣以连接背带,行进时用手拎着绳头或将背囊背在背上。

袋内装有被涂成土黄色的饭盒,换洗的衣物、盥洗用具和私人物品,有时还存放备用干粮和罐头,需要时钢盔也可以放进袋中携行,当然,必要时也能存放子弹。

从1942年起,由于皮革供应紧张,包括武装带和手枪套在内的大部分装具改用廉价的帆布和人造革来制作,由于单纯的人造革制品在严寒气候中容易损坏,所以人造革总是和皮革、帆布等材料搭配使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