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的知名人物,比如历朝历代的皇帝,他们由于身份的特殊,常常都是处于万众瞩目的地位,无论能力大小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之中,又比如那些著名的将领,他们保家卫国,捍卫自己国家的领土和安全,是值得人们崇敬的英雄,还有那些治国安邦的官员们,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当然,还有一些传奇人物,比如大家都很感兴趣的“神童”,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了让人羡慕的智慧,历史上的神童很多,但是有很多都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还有一些或许是太过聪明,遭到了老天的妒忌,结果英年早逝,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3个,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惊为天人的能力,可是早早就去世,最长的也没能活过13岁。

第一个:项橐 项橐(tuo,二声),此人很厉害,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是孔子的老师,在《战国策》之中曾记载,项橐7岁就已经成为了孔子的老师,可见其聪明智慧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项橐不仅聪明,而且还很懂得趋利避害,很多国家都想让他当自己官员,他为了避免冲突,就跑到了深山躲起来。 可惜聪明始终是遭到妒忌的,项橐也明白怀璧其罪的道理,所以后来各国诸侯派兵来讨伐他的时候,项橐立刻自尽,年仅12岁就去世,留下了圣公的传说。

第二个:甘罗 。甘罗很出名,他是秦国子民,也是及未注明的少年政客,甘罗从小就因为聪明而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赵国的国王对他十分欣赏,曾经大手一挥就送给了他12座城池,不过甘罗也逃不过英年早逝的命运,12岁就毙了命。

第三个:曹冲 。曹冲可谓是最为出名的神童了,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儿子,曹冲从小智慧就惊为天人,不单单只有称象这一个传说,而且他生性善良,曾经屡次劝阻自己的父亲不要滥杀无辜,可惜最后还是去世了,终年12岁。 古时候人的寿命短,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古代人小小年纪就已经极为成熟,再反观现代的我们,12岁的时候可能小学都没毕业。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天妒英才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只能枚举一些。

秦朝扶苏(22 岁);

西汉霍去病(23岁)、刘弗陵(汉武帝之子21岁);

三国有孙坚(36岁)、孙策(26岁)(39岁)、郭嘉(38岁)、周瑜(38岁)、曹冲(13岁)、马良(36岁)、庞统(36岁)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35岁)

唐代有王勃(26岁)、李贺(27岁)、刘希夷(29岁);

五代十国有周世宗柴荣(39岁);

南宋岳飞(39岁)、岳云(23岁)

清朝郑成功(39岁)

现代有李小龙(33岁)、林正英(45岁);

……

英年早逝的人才实在不少,这里只是例举一些,不一而足。天妒英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如果这些人多活个二三十年,历史将会重写。

由于人物众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天妒英才的人物—红军将领黄公略。

黄公略是1898年生人,1922年和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同年参加广州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彭德怀、滕代远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起义后的军队合编为红5军。1930年调任红6军军长,红1军团成立后,黄公略任红1军团红6军军长。

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时,黄公略率部追击国民党军。后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黄公略遭敌军飞机袭击,身中数弹而壮烈牺牲,时年33岁。

黄公略所部在反“围剿”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曾作诗称赞《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赣。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黄公略与林彪、伍中豪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的“三骁将”,也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这三位骁将中伍中豪和黄公略先后牺牲,只有林彪活到了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红军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英年早逝,令人沉痛无比。

这几天从《伟大的转折》这部剧中,看到了这个红军早期高级将领的名字,今天就来缅怀一下他。

革命创业初期,蒋介石政府先后对我根据地数次围剿,在此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大业,出生入死,直至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就有红五军的缔造者邓萍将军。

邓萍(1908—1935),四川人,在黄埔军校读书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他同彭德怀一起在湖南发动了平江起义,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30年,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任红五军军长。1933年还同时担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并参与筹建工5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

1934年10月,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走上了长征的道路。1935年2月,东渡赤水河期间,彭老总,邓萍指挥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后,为尽快达成战略目标攻占遵义城,邓萍亲临前线指挥,侦查敌情时不幸被敌人击中头部牺牲,年仅27岁。

邓萍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名军团级将领,牺牲前还替张爱萍将军挡了一颗子弹。他与彭老总搭档多年,他的牺牲让彭老总嚎啕大哭,大喊着“拿下遵义城,为邓萍同志报仇”,当晚红三军团一鼓作气拿下遵义城,为邓萍报了仇,可是邓萍还是牺牲了,他的牺牲让彭老总进了遵义城后就伤心病倒。谁来给他当红三军团参谋长都不要,最后叶帅当了这个政委才算了事。

如果邓萍能活到解放后,成就不可限量,太可惜了。邓萍同志死后,张爱萍将军痛哭流涕的说“邓萍,是替我死的”,并写下了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我想起一位红军将领,毛主席爱将---伍中豪。

他是黄埔四期毕业生,秋收起义领导者之一,井冈山根据地和我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他死的时候,年仅25岁。

毛主席听闻他牺牲的消息,关起门来哭了好几天。红三军团长彭德怀红着双眼亲自带着5000士兵为他报仇。红12军政委谭振林亲自拿刀为他手刃仇敌。红20军军长曾炳春手捧敌人污血,为他祭奠。

他从黄埔毕业的哪一届,是出名将最多的。林彪,徐向前,胡宗南,陈赓,宋希濂,杜聿明,张灵甫,陈明仁,左权,等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共名将,都是黄埔四期的。如果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还活着的话,不是元帅,也是大将军衔!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伍中豪诗句伍中豪才华不输林彪,甚至比林彪还优秀!

两人同为黄埔四期生,在黄埔期间,伍中豪的表现要比林彪更亮眼。当时,黄埔军校根据成绩,将学生编成军官团与预备军官团。伍中豪在军官团,而林彪是在预备军官团。

等到南昌起义后,伍中豪和林彪也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态。

林彪为红四军二十八团团一营营长时,伍中豪为三十一团三营营长。之后,两人又同期升任各自所在团的团长。这两个团是红四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不过,在毛主席心里,应该更信任伍中豪。秋收起义时,伍中豪就跟着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时,也是伍中豪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毛主席。在井冈山上,伍中豪,林彪,黄公略被称为毛主席的“三骁将”。

林彪为第一纵队司令时,伍中豪为第三纵队司令。

1929年11月28日,两人同时出任红军前委。

1930年6月,林彪任红四军军长时,伍中豪任红十二军军长。这一年,伍中豪25岁,林彪23岁。

可惜,伍中豪"出师未捷身先死"。

1930年10月,时任红12军军长的伍中豪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联络赣西各县红军部队,向漳州进军。当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经过安福县城时,突遭安福县靖卫团埋伏。伍中豪因寡不敌众,在突围途中,被靖卫团团长罗汉苟枪杀。

噩耗传来,一向坚毅的毛主席口中咬着毛巾,眼泪哗哗直流,好几天不出门。红三军团长彭德怀马上集结5000红军战士,围剿了安福县的靖卫团。彭老总抓住杀害伍中豪的凶手罗汉苟,将他带到伍中豪被害的地方。彭德怀大吼道:“血债要用血来还!”然后,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拿刀将罗汉苟的人头砍下。红20军军长曾炳春亲手捧起凶手罗汉苟的污血,祭奠伍中豪。

伍中豪如果不被反动派杀害,肯定会成为和林彪平起平坐的人物。

(文|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命短影响长”的帝王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为的短命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只活了33岁,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用“举足轻重”来评价并不为过。

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崩于公元499年。生母李夫人,因他被立为太子而惨遭赐死,拓跋宏是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登基做皇帝,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3岁时冯太后病逝,拓跋宏独揽大权,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推进北魏汉化。主要举措有:

1、 全盘汉化。重用汉人,模仿汉朝礼仪,建明堂,修太庙,正祀典,祭祀大舜、大禹、周公、孔子,允许群臣可以守丧三年。模仿汉王朝官制,制定声律;颁布五品诏,按公侯伯子男对王公贵族封爵。颁布新律令,废除或降低酷刑。

2、 迁都洛阳。北魏原来的都城在平城,常常六月飞雪。为了便于对汉人的管理,迁都洛阳。为了保证迁都顺利,拔跋宏做了周密的准备,以南伐齐的名义,带领近百万人浩浩荡荡南下,顺利实现迁都目的,显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

3、 着汉服、绝胡语。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即下令所有鲜卑人和少数民族人一律禁穿胡服,而改穿汉服。随后又下令禁绝胡语,满朝之人一律说汉语。

4、 改革汉姓。下令鲜卑复姓全部改为汉姓。

5、 胡汉通婚。鼓励鲜卑与汉族通婚,对魏晋以来汉人“娘炮”体质有了很大改善。

6、 尊儒崇佛。使洛阳呈现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城市。

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加快了民族融合,史称“孝文帝中兴”。可惜孝文帝英年早逝,否则民族融合的进程会更彻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