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南斯拉夫人中,会说德语的有不少人,伪装成德军没有问题。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南斯拉夫大部分地区转而为奥匈帝国控制。

在这里的很多官员,就是奥地利人,说的就是德语。

统治者说德语,当然会有一些南斯拉夫人会说德语。

其中,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会说德语的最多,铁托就是克罗地亚人。

另外就是是南斯拉夫的知识分子。因为奥匈帝国是统治者,南斯拉夫知识分子把德国当做第一外语。大学生几乎都选择德语。

所以很多人都会说德语,说的还很不错。

老百姓中,最常见的就是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

这些士兵受到奥地利军官的培训,也多少能说一些德语,人数还相当的多。

同时,由于不少奥地利人来到南斯拉夫,虽他们相对封闭,仍然有不少通婚的现象。

比如《桥》中的猫头鹰,他的母亲就是德国人,受到德国人的信任。

因为存在通婚,民间有了德国人,德语自然会流行起来。

所以,当时能够说德语的南斯拉夫人并不少,能说基本对话的更多了,伪装成德军是完全没问题的。

电影并没有胡编乱造。

另外,就是外形了。

其实很多斯拉夫人也是金发碧眼,外表和德国人非常接近,不容易分辨出来。

同时,德国也不是希特勒嘴里真正的纯种民族。历史上,德国人也和其他民族尤其是东欧民族通婚。

所以,德国人中有很多也有东欧人的外貌,这并不算稀奇。

游击队伪装成德国兵,只是偶尔和零星的,德国人当然不容易发现。

如果频繁接触,当然就会穿帮了。

其实,一个民族识别另一个民族是非常容易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要识别会说中文的 韩国人、日本人,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唱一段周杰伦的 双节棍!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它和斯拉夫语系差别很大,但是似乎不能以此推断斯拉夫人和德国人之间能不能用德语交流。但是德国及曾经的奥匈帝国对斯拉夫地区曾有过长期的统治,而德语在那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以此来看,两地之间如果要学习彼此的语言估计问题也不是很大

.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那些是英雄主义的电影,一切都是为了打德国鬼子服务的。所以游击队们不仅要有冲锋枪、左轮枪、手榴弹,他们更“被要求”拥有极高的语言天赋——这纯粹是艺术需要

.

试问:你小时候看这些译制片的时候,有没有开动过脑筋思考他们究竟说的是什么语言?有没有想过:无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要执行什么任务,你都能听懂他们的意思,他们说的语言为什么让你感觉好熟悉,好熟悉,好熟悉……

.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们和你一样——说的都是普通话——这并不影响游击队员的机智勇敢,也不会降低法西斯丑恶的层度。这是电影,是艺术,是传播正义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就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瓦尔特,他不仅仅是一个游击队员,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暴政及民族解放运动的象征。电影结尾时并没有出现瓦尔特的形象,而是用一个德国军官台词来结束全剧:

.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装扮成敌人打击敌人,是拍电影的惯常伎俩,无间道就是这么提炼出来的。

南斯拉夫电影盛行的时候,全世界的二战电影都流行装扮成敌人去捣乱。加里森敢死队不装扮成德国人都不好意思完成任务,血战雪山堡,东木和理查德伯顿装成德国人,把人家的将军都干掉几点,迈克尔凯恩演的德国人,装成英军,妄图干掉丘吉尔,当然,那时候的德国人是全人类的敌人,这个不可能成功。

后来香港人热衷往黑恶势力团伙派遣特工警察,俗称卧底,并把这个词汇传遍大江南北,到了无间道时,因为桥段实在太好了,引得美国人,韩国人,俄国人纷纷复制,且在影院卖的不亦乐乎。

至于众多抗日奇侠,一般都不屑装扮成日本人完成任务,都是直接突突突,或者撕了。

唯一在电影中看到的扮敌人印象深刻的,是昆丁的《无耻混蛋》,法鲨饰演的英国军官,自幼学习德语,受命装扮成德国人去德国执行秘密任务,到德国第一站,被一个喝醉的德国小兵不停的讨论他的口音问题,于是,悲剧了,接下来的各种突突突,哐哐哐,害女主角下半场都是一瘸一拐的。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的人会德语的多些,在南斯拉夫游击队员懂德语的肯定有。当然,电影是艺术创作,假扮德军没有懂德语的岂不露馅了。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刨根问底有意思吗?真要这么钻牛角尖儿,那就什么电影也别看!就拿中国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来说吧!日本有很多研究《水浒》的专家,从宋朝的气象条件、地质条件,阳谷县的地理沿革、人文环境,人类的生理结构、体力耐力等等因素考察,认为景阳冈从来都不是什么深山老林,只不过是丘陵地带小土坡,不可能藏得住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并且老虎也不可能单只存留,必须要有种群才能繁衍。再说人的体力根本不可能与老虎这样的凶猛动物抗衡,更别说以拳脚打死,等等。得出的结论是“武松当时醉眼朦胧,很可能打死的是一只大狗”。据说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充分的依据,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咱们中国人不予认可,但是也不与争辩,艺术作品用不着钻牛角尖儿,“反正武松打死的就是老虎,武松打虎,不是打狗!我们不用举证,《水浒传》就是最好的证明”!至于日本“专家”认不认可,那无所谓,所有的人都相信《水浒》,不相信狗屁专家!所以,对于艺术作品,信则信,不信则一笑可也,犯不着刨根问底。即使对离奇的抗日神剧,应当质疑和批评的是作者不严肃的创作态度,而不是作品本身。不争论、不辩论,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南斯拉夫电影里游击队经常伪装成德军,不会说德语他们不会露馅吗?

看到前排的回答,一个国际领域的爱好者忍不住说几句——

在影视及文学领域,有“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两大标准。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和“桥”等均有游击队假扮德国士兵的场景,笔者认为,从相貌、体征到操德语,影片“艺术真实”完全合格且可以给出高分;至于“历史真实”,也足以及格以上。因为影片的看点和细节都有历史依据,纠缠于南斯拉夫人会不会说德语意义不大。

南斯拉夫是个大的组合体,现已一分为七(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国受德语文化——更确切说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影响最大。但切记,只有这两个国家,波黑的萨拉热窝、塞尔维亚等都在奥斯曼/斯拉夫文化圈内,德国文化痕迹不多,更不要说德语。

1、斯洛文尼亚:中世纪大部分时间在哈布斯堡治下,具体到奥地利多个省的几个行政区内。1918年底,第一南斯拉夫即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诞生。1941年,德国、意大利入侵。1945年11月29日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诞生。

2、克罗地亚:1102年至1527年,克罗地亚在匈牙利统治下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1409年,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特拉归属威尼斯直至18世纪。1527年起克罗地亚被奥斯曼和奥地利分割。1699年,两帝国签署条约,以萨瓦河为界,这也就是今天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大致边界。1867年奥匈帝国建立后,克沿海归维也纳统治,北部从属匈牙利王室。此后历史经历与斯洛文尼亚重合。

3、塞尔维亚、波黑、黑山、马其顿等没有上述两家的奥地利文化洗礼,只有在一战中被奥匈和德国入侵的黑暗历史。1918年后他们都在南斯拉夫版图内,二战中的“沦陷经历”与斯、克一致。

结论:

1、波黑萨拉热窝、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会德语者肯定有,但不是主流,因为两地没有在德语文化圈内,也没有在奥匈或德国的长期有效统治下。

2、奥地利人的德语口语也非“标准”,基本为德南方方言,他们与德国巴伐利亚人联系密切。

3、从历史真实和生活细节看,南斯拉夫游击队扮成德军必有破绽;从艺术角度看,没有人会以此大做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