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坦克有多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德国的坦克也要分别来看!

德军装备最多的4型坦克,性能平平。比如初期型它的前方装甲厚度为20毫米,而强化后的F型前方装甲厚度也只不过50毫米。

4型坦克也就是同美军谢尔曼坦克旗鼓相当而已,大大不如苏联T34坦克。

德军真正比较强悍的是两款重型坦克,黑豹和虎式!

其实虎式坦克,其实主要作为重型坦克歼击车使用,创造过无数惊人的战绩。

虎式坦克将坦克的防御性和攻击力,发挥到了极限。

虎式的车体前方装甲厚度为100毫米、铸造炮塔前方为120毫米、侧面与后方的装甲为80毫米、侧面下方为60毫米,而上方与底部的装甲为25毫米。

使用PzGr40的炮弹,射程及穿透力为2,000米/110毫米、1,500米/125毫米、1,000米/140毫米、500米/156毫米。

在虎式坦克诞生的时候,盟国没有一种坦克能够击穿它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一种坦克能够挡住它的88毫米坦克炮。

德国最著名的坦克王牌,几乎都是驾驶虎式坦克。

比如奥托·卡利乌斯,创下摧毁超过150辆敌军坦克,基本都是在虎式坦克上创造的。

比如1943年10月6日,卡利乌斯的虎式坦克出现机械故障,瘫痪在地。

苏军发现以后,立即出动12辆T34坦克攻击。

卡利乌斯车组侥幸排除了故障,然后同它们展开激烈炮战。

结果是,他们击毁了10辆T34坦克,自己毫发无伤。

1944年3月17日,在Lemhitu 区域,他又击毁了总计12辆的T34与重型坦克KV-1。

这种作战还有很多次。

如果卡利乌斯不是驾驶虎式坦克,他可能早就死了。

比如4月21日,他的坐车中弹,炮塔被摧毁。

好在虎式坦克装甲厚度大,防御力很强,卡利乌斯没有被炸死。

1944年7月22日,卡利乌斯发现马利纳瓦村有大量苏军坦克驻扎。他们立即出动2两虎式坦克,冲入村内巷战。

结果,2辆虎式坦克击溃17辆敌军坦克,其中2辆是新型IS坦克。

其中卡利乌斯1人就击毁了10辆敌人坦克。

而其他王牌也多是如此。

比如著名的魏特曼上尉,在著名的小村激战中,曾经在近距离3次被英军76毫米坦克炮击中。

然而第一二发炮弹被正面装甲弹开,第三发只是击毁了履带。

如果魏特曼不是驾驶虎式坦克,这3发炮弹绝对就要了他的命,也不会出现击毁138辆坦克、132门火炮的超级王牌。

二战德国坦克有多强?

和英国、达国一样,在第一辆德国坦克诞生之前,德国也有一段发展装甲车的历史。

德国人最早研制成功的装甲车是“埃尔哈特”装甲车。1906年,德国的埃尔哈特公司制成了第一辆“埃尔哈特"BAK装甲车。这是一种用来打气球的装甲车。因为在20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广泛采用军用气球来侦察敌对国家的军事部署,这样,打气球就成为军方的一件大事。BAK,就是德文“防气球炮”的缩写。

“埃尔哈特” BAK装甲车的重量为3200kg,乘员5人,装一门50mm速射炮。这种火炮安装在车辆顶部的半装甲、半敞开式的炮塔上,火炮的最大仰角可打到70",很适于打空中目标,也可用于打地面目标。不过,这种车仅制成样车,未能投产。真正生产并用于实战的是“埃尔哈特” B-V/4装甲车。这种车于1915年制成样车,不久就正式投产,它是一种4×4的轮式车辆,车重9500kg,乘员有8人,武器是3挺“马克辛"7.92mm机枪,弹药为3000发。动力装置为一台4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85hp(62.5kW), 公路行驶速度达60km/h,最大行程为250km。这种装甲车参加了德军1916年中的一些战斗,特别是在罗马尼亚的喀朗斯塔德

战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埃尔哈特公司又为军方提供了12辆装甲车,定名为“埃尔哈特” 17式装甲车。这些装甲车被编成5个装甲机枪排,每排编2辆装甲车。1917年下半年,军方又订购了20辆,要求厂方于1918年交货。由于厂方未能及时交货,这批装甲车未能参加战斗。大战后,这批装甲车都交给了新组建的德国军队。

“埃尔哈特”装甲车的问世和使用,为日后德国坦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德国坦克有多强?

(四号F1型)

二战德国坦克的性能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二战前期,德军的主力坦克为三号A型,三号B型,四号F1型以及二号坦克和38t坦

克,这些坦克虽然性能不如英法的坦克,但是,在德军先进的战术思想以及兵员素质的前提下,这些坦克发挥出了自己性能的极限,击败了英军的玛蒂尔达,丘吉尔,法军的b1,索玛s35。

(三号M型)

二战前期由于德军刚刚发动战争机器,武器研发实力没有完全出来,所以前期的坦克并没有盟军的优秀。二战后期,德军的早期坦克已经改装到最终版,例如三号M型,四号H型,新式的”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坦克加上各种改型组成了大战后期的德军装甲部队,这些后期坦克最出名的战绩莫过于波卡基村之战,魏特曼开着231号坦克(虎式)进入波卡基村,经过战斗,魏特曼及其战友击毁英军坦克二十七辆和各式车辆,但是,盟军的坦克也比之前强大了许多,装备76.2mm的17磅炮的“萤火虫”坦克就是专门研制来对抗“虎”式坦克的;而苏军的IS-2也是一种专门对抗“虎”式的重型坦克。

(坦克王牌米歇尔魏特曼)

综上所述,德军的坦克性能其实在二战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情况,前期的劣势可以用兵员素质和先进的战术弥补,而后期,随着兵员消耗,战术被敌方找到反制的措施,德军的优势也随之不复存在了。

二战德国坦克有多强?

德国的坦克强,德国的坦克战术更强,好的坦克只有在会使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代的法军还将坦克分散使用,波军更是骑着战马挥着马刀冲向德军坦克,而德军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已经指挥坦克军团大范围突击了。德国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大陆这一切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战德国坦克有多强?

其实德国坦克除了后期的5号豹式坦克坦克和6号虎式坦克性能比较好以外,其他的坦克性能相比同时期的其他坦克都很一般,特别是在西欧战场上英法的重型坦克在性能上都能压过德国的坦克,但为什么在西欧战场上德国坦克性能弱于的英法的坦克,德国人的装甲部队为何能势如破竹打败英法联军,主要还是德国的装甲部队的战术远高于英法,就诸如装甲部队的战术穿插、空地联合作战等,这给了德国装甲部队在坦克性能落后于英法的情况下完虐英法的坦克部队。

而到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用同样的战法狂虐苏联,在4个月的时间里攻陷苏联大片国土,并且也在苏德战争次年推出著名的6号虎式坦克。这款重达57吨的坦克在今天仍然是主战坦克的的重量,而在当年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特别是把56倍径的88毫米坦克放到坦克上,这在那时可是非常逆天的,而且首上装甲更是高达102毫米,在面对苏联的76.5毫米坦克炮的攻击几乎是免疫的。而自己88炮对二战时期主战坦克几乎都能穿。

而除了这些外在的去装备以外还有一些内部的装备同样给德国坦克战力提升非常大,第一个就是光学瞄准设备,德国的卡尔·蔡司光学瞄准镜是世界闻名的,它能保证德国的坦克在1.5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上首发命中,而苏联坦克的作战距离是在800米内,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坦克可以少敌多的原因之一。而第二种就是车载通讯设备,在开战初期德国每辆车都装备了车载无线电,这就使得德国装甲部队的战场信息非常透明,车与车、步坦协同配合得非常好,而开战初期苏联的坦克只有车队领车才有装备,其他的都没有,直到后来美国援助苏联之后苏联才有车载无线电装备每一辆车。苏联援助中国的T-26坦克每一辆车都装有车载无线电,而苏联连都没这样的配置

二战德国坦克有多强?

先概括一下说,二战时德国坦克的特点是前期无敌,后期无用,重坦很强,中轻坦一般。

虎式重型坦克:这是德国装甲部队的王牌,在战争的前期和中期创造了很多不败神话,尤其是它的88毫米主炮成为盟国坦克的噩梦,厚重的装甲也使得盟国经常束手无策。前期战争中,虎式一炮经常可以一次性击穿苏联3、4辆坦克,而盟军火炮却无法有效伤害虎式。但是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盟国坦克技术的发展,以及反坦克技术的提升,虎式坦克的缺点越来越明显。首先,笨重的装甲极大的限制了它的机动性,最大时速仅有20公里,无法适应长途奔袭的大规模作战。其次,虎式的装甲没有吸收苏制坦克斜面装甲的设计优势,造成虎式在后来成为“活靶子”,很容易被击穿击毁。第三,虎式坦克制造精良,但这严重影响了它的生产效率,而且战场维修难度极大,一旦负伤往往就被德军直接丢弃。即便是后来出现的虎王坦克(虎式2型)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三号四号坦克:战争前期德国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但是这个时期拥有独特斜面装甲设计的苏联t34坦克横空出世,在坦克重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t34表现出更好的防护力、更高的跳弹率和更强的机动性。同时,t34制造结构简单,产量特别巨大,最后依靠洪水般的数量优势愣是把德国装甲部队淹没。

豹式坦克:战争后期出现,实际表现数据与虎式接近,仅是速度上比虎式坦克稍快,实战中没有取得过明显的战绩。

鼠式坦克:德国末日来临前的最后一搏,190吨的超级体重赋予了它坚不可摧的装甲,这一点是得到希特勒充分肯定的。但是,它的发动机功率仅有900马力,和虎式坦克发动机一样。因此,机动性成为严重制约鼠式坦克的一个因素。若是面对面一对一的打,鼠式坦克确实无敌,但在千变万化的实战中,鼠式坦克几乎就是一个等死的角色。历史上,鼠式坦克仅生产了几辆样车,几乎没有实战数据。现在看到的鼠式坦克模型也是苏联通过拼凑被德军炸毁的鼠式坦克碎片得到的。

再说说德国战败前规划设计的E系列坦克,从现有图纸上看,它改进之前德国坦克的缺点,吸取了苏制坦克优点,采用了大角度的斜面装甲,装备大功率发动机,主炮火力大幅提升。可惜,该系列还没有付诸实践就随着德国的战败而落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