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王八盒子手枪的性能如何?

“王八盒子”是侵华日军使用的一种手枪,之所以叫王八盒子,有两个原因:一是它有枪套,老百姓把枪套叫做盒子。二是其枪套的翻盖很大,远远高出、突出于枪套,加上枪套又是皮质的;所以中国百姓把这种枪叫“王八盒子”。

由于日本是入侵者,侵华期间又无恶不作,中国人对其非常仇恨而鄙视,所以把这种枪叫“王八盒子”;因为王八在中国文化里,是贬义,是骂人的话。

确切地说,王八盒子只是这种手枪的外号,这种枪的真名叫南部十四。

提起王八盒子,网上嘘声一片,有人说它容易走火,经常伤队友;有人说它爱卡壳,日军想为国尽忠都难;还有人说它穿透力差,木板都打不透;更有人说,游击队员对它都不感冒,缴获之后都不屑一顾;王八盒子在八十年代甚至被美国一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差武器”。

那么,王八盒子的性能到底如何?

现在说起日本制造,可以说有口皆碑,日本人跟德国人做事情都态度认真,对质量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王八盒子跟所有武器一样都有完善、改进过程;也都有其设计缺陷。

但是总体来说,王八盒子是一款还算凑合的手枪,至少没有网上说得那么不堪。

很多网上的文章,都是以讹传讹,看到别人这样写,为了省事自己也照着写,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过。

我们现在真正去了解一下,看网上说的那些说法到底是不是有依据。

“自杀难”说

任何一种枪械设计的时候,都只考虑一般环境,对特殊环境下的使用没有考虑到,这是难免的。

卢沟桥事变发生前,日军都是在东北作战,东北冬季气候严寒,跟日本国内不大一样,(日本冬季平均温度5度到12度)这是设计者事先很难考虑到的。

在低温的情况下,撞针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就会提高,撞针击发力就受到影响,机动性降低,撞针还容易变形,这就形成了我们说的容易“卡壳”。

所以当时使用王八盒子,都要多配一根撞针,以防万一。

“易走火”说

有的文章说,王八盒子停止射击之后,枪膛里还有一颗子弹,这个不假。但是该枪跟勃朗宁手枪一样,王八盒子设计有“空枪保险”。

当卸下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

而且当手枪子弹只剩下一颗的时候,扳机就会后仰,往下移动几毫米。这时候弹匣板一部分就会挡住扳机无法扣动,根本不会发生走火的情况。

所谓的走火问题,也是发生在东北那种特殊的作战环境中。因为东北冬季气温低,日军要带着厚厚的防寒手套持枪射击,这样一来扳机护圈就要扩大。而刚开始扩大的尺度不够,也就是间隙不够大,以至于会发生带着厚手套的手指伸进去的时候,还没有扣动,手指会触动扳机,射出子弹,产生误伤。

“不能穿木板”说

手枪不是步枪,穿透力本来就低,所有的手枪都是一样的,即使使用了手枪弹的冲锋枪也是如此,不只是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有效射程是60米,子弹口径是8毫米,射程在800米。鲁格手枪子弹为5.58和7.65,王八盒子比它子弹口径大,杀伤力就强。鲁格手枪的有效射程是50米,比王八盒子还少了10米。二战老兵回忆说,王八盒子在50米内的杀伤力不低于达姆弹。何来的杀伤力不够?

如果说手枪不能穿透木板,这就对了;因为手枪就是近距离使用的,为了不造成误伤,都注意停止力设计,就不让它有那么大的穿透力。手枪不是打坦克的,要那么大的穿透力干嘛?停止力跟穿透力是相互矛盾的,世界上哪里有既有穿透力,又有停止力的手枪?只要有效射程内,能打死人就够了。

游击队员“讨厌”说

首先,王八盒子只有日军官兵可以使用,伪军、汉奸和日本非军事人员(警察、特务)都不能使用。这样一来,王八盒子在战场上被缴获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其次,王八盒子使用的是8毫米口径子弹,而民国兵工厂制造的手枪子弹只有一种,那就是驳壳枪(毛瑟枪)子弹,口径是7.63毫米。

问题显而易见,缴获了王八盒子兴高采烈,可是子弹打完后,它就成为废品,还不如一块砖头。扔了舍不得,不扔没有用,装在身上沉甸甸的,碍手碍脚;看看,变成鸡肋了不是,能不“讨厌”吗?

其实王八盒子,闭锁好,重量轻,保险设计合理,反应快,射击精度高(枪管长,扳机和枪口角度合理),优点多多。

撞针问题和扳机圈较小的问题都是前期出现的,抗战爆发时已经全部解决了。王八盒子还有弹匣容易脱落的问题,后来也很快解决(握把的前下部,增加了一个弹匣防落簧,在弹匣前下部的相应位置上,增加了一个缺口,以配合弹匣防落簧阻止弹匣脱落)。

总之,王八盒子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枪,但不失为一款合格的手枪,不能因为日军侵华可恨就把其制造的手枪也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人云亦云,跟着乱说一气。

日本王八盒子手枪的性能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很遗憾,萨沙写过王八盒子手枪的文章,但从来没打过。

这种枪,现在可难找了。

可以这么说,二战日军的手枪设计是最烂的。

王八盒子主要问题是设计不合理,故障率高,子弹威力小,人机功效差。

王八盒子的故障率非常高,这主要是设计的问题。

我国在90年代初,东北曾经发生过2个持自动步枪的小子杀人报复,然后拖枪逃走。

在警匪枪战期间,一个法警正好骑车送爱人下班,路过现场。

这个法警很有正义感,让妻子先离开,自己拔出手枪摸了上去,参加枪战。

因为法警是从后面偷偷摸上去的,2个歹徒都没看见他。

法警突然对准1个人开枪,后者根本没有来得及反应。

眼见只要打倒这个歹徒,再朝傍边另一个歹徒开枪,2个小子就都死了。

谁知道,枪卡壳了,子弹没打响。

2个小子立即开枪还击,法警身中数弹牺牲。

法警手持的手枪,就是王八盒子,当年日本人留下的枪。

其实王八盒子即便是新枪,也经常卡壳,一般是撞针问题,也有弹匣的问题。

另外就是子弹威力小。

王八盒子的8毫米子弹,穿透力太弱。这种子弹打人体还可以,但穿透力非常弱。

日军军官认为,子弹射不穿中国人的门板,也打不穿土墙。

而中国游击队常用的盒子炮,威力很大,一枪可以射穿几毫米的钢板。

王八盒子威力小,只能用于军官自卫,不太适合用作军用进攻手枪。

还有就是人机功效差。

样式差不多的德国鲁格手枪的人机功效很好,射击的感觉很舒适,握枪也很爽。

但王八盒子的枪把太细,稍微大一些的手掌握起来就非常变扭。

而且手枪的中心不对,射击的时候枪口会发飘,对于连续射击非常不利。

等等。

日本王八盒子手枪的性能如何?

先说下王八盒子(南部手枪)常见的8x22mm有早期和晚期两种,绝大多数出现在战场上的都是晚期型的南部十四式。

性能方面的话他用的8x22mm南部手枪弹动能大概是280焦,和美国的.380弹差不多。和当时的一票军用手枪弹,比如.45ACP、7.62托卡列夫、9mm帕弹他们比起来是弱不少的。

这是和M1911的比较,那第四行是实测动能(换成焦耳的话

335tf.bls

大约450焦,217是294焦)那个NPF...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可能是停止力

本来吧,考虑他弹头口径小,停止力差也就算了,贯穿可能会好点吧。然而松木板贯穿试验也完全弱于M1911,更不用去和 9mm帕弹比了。

所以,个人倾向于觉得,南部14这王八盒子压根就不适合作为军用手枪。相对来说更适合作为自卫手枪,和他动能差不多一水手枪用以贴身携行自卫是差不多够用了。

这把手枪的设计上看起来挺像鲁格P08的,但实际上他的结构更类似C96盒子炮。可以说是把两种德国手枪结合起来抄的产物。

人机功效上日本的轻武器一向来泪流满面,而且勤务性很差,说王八盒子质量差的倒不如说他太吃保养,一但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击针断裂,卡弹之类的故障。但轻武器这玩意本身就不该这么金贵,这是本子脑抽的产物。再者,当年缴获的王八盒子咱们没人用不是因为这货太差,主要是因为8x22mm子弹太难找。

日本王八盒子手枪的性能如何?

首先小编要旗帜鲜明的指出,日军的王八盒子性能不怎么样,比当时世界上的其他手枪,特别是我国大量装备的盒子炮,性能差远了。

第一发就卡壳的王八盒子

一、王八盒子最大的缺点是故障率高、经常打不响。

王八盒子的故障率高是公认的,但是关于原因,网传的错误就多了去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里小编就详细解释一下:

1、王八盒子的结构本身就造成故障率高

手枪的主要击发方式,有击锤回转式和击针平移式两种,二者各有优劣。

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的手枪,其优点是对击针与击针簧的材质与加工要求低,可靠性强。缺点是击锤外露,拔枪时有可能机锤勾挂衣物影响抽枪。

而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的手枪,优点是外观平滑简洁有利于隐蔽携带和快速拔出,所以俗称“光腚枪”。但是它的缺点,是对击针与击针簧的材质与加工要求很高,因此一般故障率就要高于击锤回转式的手枪。

王八盒子突然走火是常态

而王八盒子采用的就是击针平移击发,因此如果保养不善的话,那么确实先天故障率就比较高。在实际使用中,该枪非常容易走火,因此携行时一般不能膛内带弹。

2、王八盒子复进簧质量不佳、容易卡壳

而在实际制造中,因为日军的军工能力有限,因此它的复进簧加工偏软,经常发生枪机后座不到位,然后卡壳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现代的试射中,几乎每打一个弹匣,就会出现复进不到位出现的卡壳现象。运气不好的时候,首发就卡壳的情况也不少。

当然,后来不少网文把它复进簧偏软后座不到位,说成是撞针偏软击发无力打不着火,就是误传了。

而日本人解决复进簧偏软的办法也很奇葩,就是直接拿手拍,或者人工拉枪栓帮助复进。总之,用王八盒子这个手枪,打枪的时候又拍又打,甚至如栓动步枪那样每打一枪都要拉大栓,这是正常现象了。具体的使用过程网络都有视频,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小编这里就不啰嗦了。

3、王八盒子撞针容易折断

王八盒子在弹簧偏软的同时,偏偏又发生了撞针加工过硬的问题。撞针硬度较高按理说是好事,可是过硬往往就过脆,有的时候甚至会发生撞针折断现象。

而对此呢,日本人的解决办法也很奇葩,他们给每一支枪都多配发了一根备用撞针,而且就带在皮枪套里面,方便随时更换。

我说你有配两根撞针的时间和成本,好好做好一根撞针不行吗?你这打仗撞针坏了,还能现场更换不成?

4、王八盒子价格很高

战争爆发前,一名日军中尉的月薪是70日元,一支便宜点的进口手枪是35日元,而南部系列手枪的价格是80日元起步,所以日军内部提倡军官自购南部系列手枪,以支持本土军工企业,甚至成为了“爱国”的表现。久而久之,王八盒子的装备数量直线上升。

但是说真的,这么个容易卡壳和打不响的玩意儿,真不值这个钱啊。小日本连自己人也忽悠,也是够黑的。

二、王八盒子的优点也不少

当然了,王八盒子虽然一身是缺点,但要说一点优点都没有,那也是偏颇的。

1.这枪的做工是很好的。

南部14式手枪,当时可不是公发,而需要日军军官自费购买的(当年军官购买自费手枪是各国通行做法,国军的驳壳枪就是自费的,每支30元大洋)。而且相比于一般勃朗宁手枪的35日元,南部14式售价高达80日元。虽然说日本军官都很爱国,但是支持国货不等于是傻子,所以该枪做工还是很精致的,枪体满挂烧蓝,至少从外表来看,还是值回票价的。

2.该枪外形独特,非常有辨识度。

这个枪掏出来,那是握把弯弯枪管细细,一看就像个大鸡腿,所以外号鸡腿撸子。

而它装在独特的木质枪盒的时候,那木头匣子前面还可以伸缩,就像那乌龟伸缩的脑袋,所以又叫“王八盒子”。哪怕是装在皮质枪套里面,那大大的圆圆的皮盖,也像那王八的壳子。这么有辨识度的枪,一看就是缴获品,拿来显摆就很惹眼了。

3.这枪八路军缴获并不多,物以稀为贵!

这种枪我军当时缴获不多。当时在冀中军区徐光耀,在他创作的小说《小兵张嘎》里面,有对王八盒子的描写:

小嘎子扬扬王八盒子,“瞧,长苗儿,厚梭儿,口径嫩,绷簧紧,里里外外,满挂烧蓝,一扣机啊,嘎!嘎!连扣连响,不坐不摆,又稳当,又脆声,这才真是新出炉的东洋造啦!”

看见没有?当时有一把王八盒子,是很值得显摆的一件东西呢。所以八路军内部,如果能缴获一把,那是很值得自豪的,当时有点官职的都喜欢佩戴。

我军当时有了这么好的缴获品,干部们都会忙不迭的跨上,好显摆自己的战绩,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了。关于这个事儿,影视剧《亮剑》里面,曾经有表现。当时李云龙的部下在团部开会的时候,就跨了两支王八盒子。而在真实历史上,八路军冀中军区22团的左叶团长,也曾经“一马双挎”,身带两支王八盒子,外加一把日军骑兵指挥刀。

但是呢,虽然是外表做工不错,枪的辨识度很高,也很引人注目,但是好看的不等于好用啊。14式手枪的这一身毛病,坑了多少日本人我们不知道。但是八路军这边的左叶团长,却险些被这东西坑死,差一点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倒是实实在在的。

三、坑了左大团长的日本王八盒子手枪

这事儿发生在“五一大扫荡”时候的1942年6月9号。在宋庄战斗进行到尾声,最后的突围战斗中,左叶团长走在队伍的最后,负责掩护大家撤退。因为左大团长手持双枪,再加上身跨日本指挥刀。这份儿形象,一看就是个八路军大官儿。于是他和警卫员阎大水一起,就被八个手持步枪的日军包围了。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手拿双枪的左大团长,根本就不慌。他要是拿的是两把快慢机盒子炮,那就是两支小冲锋枪,只要把枪身一歪,两梭子毛瑟子弹扫出去,这八个日军绝对是变成马蜂窝。而哪怕是手上带的是普通撸子手枪,什么“一枪二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有那么随便两把在手,那他双枪连发,加上警卫员的一支枪,那近距离打倒这八个日军,也是不在话下的。

可是问题是左团长和警卫员闫大水,手里拿的偏偏是缴获的日本王八盒子手枪。而这倒霉的日本手枪,在最关键的时候,居然出了毛病,丫的居然打不响!而且最气人的是,不是一把打不响,是左大团长手里的两把,和闫大水手里的一把,三把枪统统打不响!

这你就太坑人了,枪套里虽然有备用撞针,可是这日军,不会给你时间换啊。你又不能和日军打个商量,让他们看在都用的日制武器份儿上,放自己一马。还好这日军是想抓活的,所以没有开枪。但是眼见着八把日军刺刀越逼越近,这战无不胜的左大团长,就要有阴沟里翻船,被日军俘虏的危险了。

多亏这时候,有个小通讯员,闻讯赶了过来。小通信员情急智生,见状把手里的马步枪向日军一扔,同时大喊一声:“看我爆炸筒”!日军虽然听不懂中国话,但是看见黑乎乎的一个东西丢了过来,也怕是个爆炸物,就下意识的纷纷闪避。

小通讯员趁这这时候,就把左团长一把推进道沟里,然后再甩出几颗手榴弹,借着爆炸的烟尘,才让左大团长逃出了生天。这事儿虽然说起来有点搞笑,不过当时可真是千钧一发的危险。

所以王八盒子不靠谱这事儿,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没得洗。而这个枪作为“中看不中用”的二战奇葩武器之一的名号,也是实至名归的

当然,一蟹不如一蟹,日军其后还搞出了“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不仅动不动就走火,还长的非常丑,对自己人危险性比对敌人都大的94式手枪,那就是后话了。

日本王八盒子手枪的性能如何?

我们所说的王八盒子就是,日本南部14年式手枪。这是一种发射8毫米子弹的半自动手枪,一共生产了28万把。这种手枪从外形看有一点像德国的鲁格手枪。

但是,设计完全不同,这种手枪一开始没有保险机构,后来到了1934年才增加了弹匣保险。随后解决了击针设计问题,早期南部14年式手枪的击针有问题,经常发生断裂或者击发无力的情况。

到了后期版本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南部14年式手枪的特点和所有日式武器差不多,都是瞄准基线很长,射击指向性和准确性比较好。但是,威力比较小,因为选择的8毫米子弹,初速只有320米,枪口动能338焦耳。而我国使用的毛瑟驳壳枪初速可以达到430米,枪口动能514焦耳。

也就是说南部14年式手枪的威力太小,差了一个档次。我国虽然在抗战时期,重武器不好,但是在手枪上面,可是所有世界大厂名牌手枪都有,各种毛瑟,勃朗宁,柯尔特,萨维奇,阿斯特拉和雷明顿等各种名牌手枪,都批量出口。

在手枪方面,我国在抗战时期,起码比日本先进了1-2个档次,日本手枪完全不够看的。我国当时的主要手枪用户是,中低级军官,游击队,富裕人群,民团,警卫,甚至是一些虎啸山林的人物。

在特殊的环境和需求下,我们要求手枪威力大,装弹量多,可以在短时间内挡得住对手的多人进攻。日本南部14年这种枪套好像王八一样的手枪,威力小,装弹少,还经常出故障的手枪,就是游击队也不喜欢。

日本王八盒子手枪的性能如何?

王八盒子的缺点网上已经说的很多了,再说一遍还是炒剩饭。说点我个人的体会吧。七十年代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旧杂式武器,其中就有王八盒子,当时是有枪无弹,后来费了很大事找到了六发,其中一发还是臭火。又找了一支皮相较好的枪,到靶场上砰砰砰打了出去。五发子弹的体会;第一,威力还是可以的,穿透力,侵彻力比起驳壳枪是差了点,但比起同时期的撸子,一点不输。第二虽然握持有些别扭,但指向性特别好,几乎不用瞄准,很容易上靶,短兵相接时可以大大提高持枪者的反应时间和射击精确度。

五发子弹的体会,只是管中窥豹,肯定不全面,供发烧友们参考。

只是针对武器而言,看官们别往民族感情上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