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身为大帅的张作霖,跪拜已经退位的溥仪,自有他跪拜的道理,这事儿啊,先从冯玉祥说起。

一、“纵然你贵为皇上,我也要办你难看”,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场大战的主要博弈对手分别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

本来,张作霖率领15万大军对阵吴佩孚的20万大军,双方在战场上你追我赶,杀得不可开交,没想到直系军阀的三号人物冯玉祥成为了一名可以决定战局胜负的“补刀手”。

直奉大军在前线激战之时,张作霖派遣自己的儿子张学良偷偷摸摸地给冯玉祥送了50万银元,要求他迅速返回北京。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既然接受了张学良的50万银元,就要给人家办一些事情。

10月23日的晚上,冯玉祥倒戈了,他不再认曹锟为“大哥”,也不再听从曹锟的号令了。

他给驻扎在古北口的部队下达了一个命令:“打开防线缺口,放奉系的军马进来”。

一声令下,奉系士兵从古北口的防御缺口里,一窝蜂地冲了进来。

同时,冯玉祥带兵返回北京,囚禁了曹锟,派兵打垮了吴佩孚的部队,逼着吴佩孚逃往南方,等新老大“张作霖”进京。

在张作霖赴京之前的几天里,冯玉祥在京城就是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大。趁张作霖没来冯玉祥做了一件大事,这件事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轰动,也让后人评头论足,有人认为是对的,也有人认为是错的。

11月5日上午,一位太监蹑手蹑脚地叫醒了还在养心殿睡觉的溥仪,并诚惶诚恐地禀报到:“启禀皇上,冯玉祥派人把我们从紫禁城赶出去,限时3个钟头离开。”

溥仪听后,大惊失色,他没有想到这件事来得这么突然,也没有想到冯玉祥这么不给面子,心中暗自怒骂冯玉祥不是东西,你怎么可以弃“袁世凯优待清室”的规定于不顾呢?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可以这样?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己只能吩咐太监和宫女赶快收拾东西,在3个小时内仓促地离开这世代居住的紫禁城。

张作霖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恼怒,他没有想到冯玉祥怎么会如此不仗义?因为他是个明白人,内心跟明镜儿似的,十分清楚,清朝虽然没落了,溥仪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二、张作霖也是清朝遗老,他的崛起离不开清朝的支持,他注定要与清朝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细细算来,张作霖也是清朝遗老,他不仅接受过清朝的赏赐,还在清朝做过官儿,是清朝给了他一个让他站起来的舞台。

首先,张作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

那时,张作霖才20岁,在宋庆毅军马玉峎的门下,当了一名骑兵,由于骑术精湛,射击精准,被提拔为哨长,可惜,好景不长,甲午失败,张作霖逃到了辽西一带。

这时的他,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位夫人赵春桂,并在岳父赵占元的资助下,在奉天省黑山县赵家庙村成立了一个仅有20多人的保安团,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

后来,张作霖又到八角台发展,经过八角台商会会长张紫云的推荐,张作霖带领喽啰们投向了新民府知府增韫,从此,正式成为清朝“体制内”中的一名“在编人员”

1907年,清朝在东北建立行省,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新官上任三把火,徐世昌极力想除掉辽西巨匪杜立三

就在用人之际,徐世昌想起了新民府统带张作霖,特意安排智谋之士殷鸿寿去新民府协助张作霖剿灭杜立三。

由于剿匪成功,清廷提拔张作霖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相当于一个旅长,手里管着马步5营,同时,清廷还赏赐给张作霖5000两白银。

再后来,张作霖又到奉天省城任职,充当打手奉天国民保安公会军政部副部长一职,成为了众多保皇派中的一员。

所以,张作霖的崛起离不开清朝给他提供的舞台,他也是一位清朝的遗老,后来,溥仪退位后,身为大元帅的张作霖跪拜溥仪,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面夹杂着张作霖对清朝的一丝忠诚和感激。

三、“溥仪退位了,身份还在”,张作霖见后,纳头便拜,拜的不是皇上,拜的是价值

如果说身居大元帅的张作霖跪拜已经退位的溥仪,是完全出于感情和忠诚,那就错了,因为张作霖还有自己的打算,他看到了溥仪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他得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的消息后,大为恼怒的原因。

此时的张作霖在东北还不能完全称为“东北王”,因为在东北还有一部分满蒙势力和日本人。

所以,张作霖就想拉拢溥仪,从而赢得他背后满族权贵的支持。

退位后的溥仪,先是在自己的老家醇亲王府居住了一段时间,但是碍于自己是皇上,老爹是王爷,两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是有点儿不舒服,所以,他就去了天津的日本租界居住。

就在此时,日本人也极力拉拢溥仪,这让张作霖感觉事态很严重,总是担心溥仪会被日本人利用,他下定决心会一会昔日的皇上

1924年11月26日,张作霖派遣密使邀请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到家中一叙,席间,张作霖许诺自己会想法设法协助皇上拯救残局,恢复尊号和清室待遇。

这个消息对溥仪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他没想到张作霖会如此爽快的答应自己。一来二往,溥仪就像会一会张作霖,而张作霖正有此意。

但是,张作霖不愿意去日本租界拜见溥仪,他希望在中国人的地面上会谈。

而溥仪呢,考虑到自己是曾经的皇上,碍于颜面,自己不可能主动出去寻找张作霖,而张作霖是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不见,于是,双方约定在天津曹园一叙

见面当天,张作霖早早地来到了曹园等待溥仪,当溥仪来到跟前的时候,张作霖扑通一下,跪在了溥仪面前,但是,张作霖口中并没有喊“吾皇万岁万岁”,而是说了三个字“皇上好”,这让溥仪感到非常意外,他没想到张作霖如此尊重自己。

不过,就在溥仪刚想说“平身”的时候,张作霖忽然自己主动站了起来,明显是在抢节奏。

站起来后,张作霖问了一句话:“皇上,我有能力维护你,你为什么还要往日本租界跑?”

这句话,让溥仪无言以对。

张作霖又继续说道:“皇上,您如果愿意,到咱奉天去。有我在,您怎样都行。”

这就是张作霖跪拜溥仪的经过。

四、总结

身居大元帅的张作霖跪拜退位后的溥仪,是看中了溥仪背后的价值:

1.跪拜溥仪,可以向满足权贵表明自己是忠诚的保皇派,从后赢得满族权贵的支持,甚至还能“挟溥仪以令军阀”,为自己在东北称王造势。

2.跪拜溥仪,可以赢得溥仪的信任,拉拢溥仪,让溥仪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活动,不让溥仪被日本人利用。

3.跪拜溥仪,可以向日本人表明态度。对于日本人,张作霖总是暧昧又疏远,用得到日本人的时候,张作霖会极力巴结;用不到的时候,又会想办法拒绝;而溥仪又是日本人极力拉拢的对象,张作霖赶到日本人之前将溥仪笼络在自己身边,凭借溥仪的招牌,来告诉日本人自己也有可用之处。

总之,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的张作霖,跪拜溥仪,自然有他的道理。

您认为张作霖为什么跪拜溥仪呢?欢迎各位读者朋友,在评论区吐槽、补充!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在好多人的意识里,有一种崇拜强者的心理。在他们的观念中,强者为尊。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强者,他的所作所为就全都是对的。在对待张作霖的态度上,他们的表现尤为突出。

评书、电视剧都把张作霖包装成一个远筹帷幄的军事家,一个仁义宽厚的政治家,一个敢跟日本人斗智斗勇的爱国者(甚至他一次次背信弃义玩弄日本人于鼓掌之中,出卖民族利益也被当成政绩来歌颂。)。 即使是张作霖跟溥仪相互利用的关系,在这些人眼里也都成可圈可点的忠义佳话了。

张作霖和溥仪,一个曾是威仪四海,贵有天下的天子,一个是默默无闻,拿着皇帝俸禄的小喽啰。

可是世事无常,沧海桑田。转眼之间,一个成了兵强马壮、割据一方的奸雄;一个却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终日以泪洗面的亡国之君。

张作霖跪拜溥仪,就发生在溥仪下台后。

张作霖一代枭雄,为什么要跪拜一个下台的皇帝呢?

溥仪是一国之君的时候,张作霖不过是个土匪。都是命运安排,让两条本来永不交集的平行线,有了纠缠不清的相逢,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张作霖既然是个土匪,他是怎么跟清廷扯上关系的?说到这里有人会不高兴:什么,你说张作霖是土匪?不错,那些霖粉们口中的大帅,虽然挂着的是地方保安团的旗号,其实和土匪行径没有根本差别。后来人马多了就有了接受诏安的资格,哪个土匪不想洗白呢。  

土匪摇身一变成了体制中的人,把枪口对准“土匪”,就像梁山的黑老大宋江一样。因为剿匪有功,张作霖被小皇帝赏赐顶戴花翎,溥仪还御赐张作霖一件战袍,并把其提升为洮南镇守使,奴才和主子之间从此开始有了交集。

  辛亥革命爆发,宣统皇帝成了风暴里的孤舟,岌岌可危。紧要关头,张作霖下决心投注清廷,枪口对准革命党。其实张作霖并非真要死心塌地为清廷殉葬,而是要踩着清廷的肩膀实现自己的抱负。张作霖明白自己没有锦上添花的机会,但对落难清廷的雪中送炭却能得到高得多的回报。

果然,张作霖的举动让小皇帝感激涕零,张作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此以“关外练兵大臣”的发号施令。张作霖押宝宣统小皇帝溥仪还真没错,不久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可后来的形势却出乎张作霖的意料,袁世凯这根满清栋梁在关键时候倒戈,成了压垮满清的最后一根稻草。1912年2月满清溥仪被迫退位,满清宣告灭亡。    

宣统虽然被迫退位,但满清不甘心灭亡,大清的忠臣良民不甘心失败,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复辟的努力。1917年6月,张勋带着扎着大辫的5千士兵开进北京城。7月1日,宣统再次坐上龙椅,上演了一幕复辟丑剧。张勋复辟,受到千夫所指,陷入讨伐浪潮,而一直深受皇恩的张作霖却选择了冷眼旁观,形势不明朗,他是不会贸然出牌的。

果然,张勋的复辟闹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半月就收场了。张作霖一看大势已去,立即派人到北京城向北洋政府的当家人段祺瑞表忠心。就这样一个满清王朝的忠臣良将,摇身一变成了忠实于共和的爱国将领。 

可已经穷途末路的溥仪还念念不忘复辟美梦,他觉得上次复辟所以失败是因为张勋势力太小了,要想成功必须找个更大的军阀。在当时众多的军阀中,他想到了张作霖。   

为什么是张作霖呢?

第一、张作霖势力大。第二、张作霖对清朝忠心耿耿。第三、张作霖的地盘就在东北,东北是满清的发祥地,有群众基础。

试问,还有比张作霖再合适的人选吗?张作霖接到皇上的旨意已经没有半点喜悦,在皇帝被人人喊打的情况下,复辟已经无望。溥仪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行将就木,他可不做逆势而为的赔本买卖。可是溥仪不是百无一用,溥仪对大清的龙兴之地的臣民还是有影响,有号召力的。而自己的地盘就在这里,需要利用溥仪的影响为自己服务,稳固自己的统治,何乐不为呢?

就这样,爱国将军和末代被废的皇帝的手又握在一起。   

张作霖觉得这种合作也不能一毛不拔,他时常用自己的不义之财接济一下手头紧巴的溥仪,把个溥仪感动得眼泪哗哗的。张作霖成了溥仪心中的希望,溥仪巴望张作霖能成就大业为自己复辟奠定基础,机会终于来临了。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派人保护危难中小皇帝,充当“保护神”。   

1922年3月,张作霖做寿,溥仪送去厚礼。  1922年12月1日,溥仪与婉容大婚,“大婚”张作霖马上投桃报李,送去重金“恭贺新禧”。  1923年初,张作霖嫁女,溥仪差送上两份厚礼。  

到了3月28日张作霖生辰,溥仪又送了一份大礼,并命人在大红礼单上写道:张总司令2月12日生辰,宣统皇帝赠 。 

1924年张作霖寿辰之际,溥仪花了血本送了重礼:三镶玉如意一柄无量寿佛一尊、五彩九桃瓶一对、五彩双象耳瓶一对、五彩小瓷盘一对、青玉大吉葫芦小插屏一对、打簧洋钟一对。以及红雕漆圆盒一对和绮霞缎衣料八端。尽管如此,溥仪还觉得礼物分量不够,一星期后溥仪派人又专程补送“去万古英风”匾额一面,并福寿字及古玩等多件。

一次送这么多礼物,而且这么贵重,溥仪就是给自己老爸载沣也没有如此慷慨过,可见张作霖真把他忽悠住了。 

但溥仪的钱也没有完全打水漂。  

1924年11月,倒戈将军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小皇帝赶出紫禁城,并软禁起来。张作霖闻讯后心急如焚,马上派人跟冯玉祥通融。让冯玉祥放松了对溥仪的管控。1925年,溥仪离开北京到天津日本租界。  

张作霖不忘溥仪对自己的好,又是给溥仪送钱,又是给溥仪请安,还再三表示要拜见这个小皇帝,当时满清的皇族都在日租界,觉得一个皇帝不能屈尊去见一个军阀,但溥仪被张作霖的忠心感动,还是决定去见这个大忠臣。    

溥仪赶到约定的曹家花园,张作霖已恭候多时。溥仪刚踏进门,一身便装的张作霖便快步迎上前去来。虽然两人没见过,但溥仪马上认出了他。

正在溥仪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给张作霖行礼的时候,张作霖却毫不犹豫地走到小皇帝跟前,扑通跪下,砰地一下在磕了一个响头,恭恭敬敬地问了声:“皇上好!”

咱们说,张作霖为什么给溥仪跪下呢?

其实张作霖不仅仅是作为大清大臣给溥仪下跪的,张作霖拿了溥仪那么多奇珍异宝,件件都是价值连城。张作霖把这个小皇帝哄的心花怒放,但从没有真心实意帮人家复辟,自己要有那能耐,自己还做皇帝呢。何必为他人做嫁衣裳呢?

因此,张作霖是收了溥仪那么多宝贝,却不是真心帮他复辟,自己觉得那样做心里有愧,就给溥仪跪下了!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详细回忆过他和张作霖见面的情景,咱们可以结合溥仪的回忆来聊聊这个问题。

1925年溥仪逃进天津租界张园时,正属于张作霖权势如日中天时,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在冯玉祥反戈一击的策应下,打败了一度有望统一中国的直系“玉帅”吴佩孚,奉军不仅占领了天津,而且实际控制了京城。

作为京城新的霸主,这一年六月,张作霖派他的亲信阎泽溥给溥仪捎话,张作霖提出希望能在他的行馆和溥仪见一见。张作霖做事向来重视人情世故,在捎话的同时,他特意给溥仪包了十万大洋,这十万大洋既有孝敬的味道,也有表示诚意的意思。

此时的溥仪复辟之心是没有死的,见张作霖有这样的举动,他有些高兴、有些兴奋,甚至幻想可以拉拢张作霖为己所用。

但“帝师”陈宝琛知道这事后,立刻表示了反对,陈师傅认为溥仪是皇帝,张作霖是北洋将领,溥仪前去是屈尊,而且张作霖的行馆在租界外,不安全。

见事情僵在这里,张作霖豪放行事的风格就呈现出现了,他根本不管这些,第二天就派阎泽溥闯进溥仪暂居的张园,并且解释说,张大帅可以保证租界外绝无危险,不是张大帅不愿意来张园,而是不方便进入租界。

细品张作霖的说法,若是真心拜见,租界有什么不方便进的,实际上他是讲究谁主谁次,要彰显自己的新霸主权势,另外,不进租界,也能展现出一定的气节。

说到底,张作霖心底根本没把溥仪放在眼里,客气之下实有些硬请硬见的意思。

溥仪虽然不太接受这种说法,但也不敢驳张作霖的面子,得罪这位京城的新霸主,最后只好勉强前往。

这是溥仪逃到天津之后第一次出租界,到了张作霖的行馆曹家花园,张作霖摆出的欢迎仪杖特意有意思,两排身穿灰军装的大兵,手持古代的刀枪剑戟和现代的步枪,从大门外一直排到大门里。

这景象让溥仪觉得有点荒诞,有些可笑,但在这荒诞可笑的底下,也有张作霖王特别的用意,王侯将相,舍我其谁,只不过方式有些草莽气罢了,但这正符合张作霖的风格。

进到曹家花园,溥仪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他被人领着朝一个灯火辉煌的大厅走去,但刚走到门口,一个身材瘦小,便装打扮,留着小八字胡的人,就迎面走了出来。

溥仪立刻认出这就是张作霖。

接下来张作霖的举动算是北洋轶事中很有名的一桩,只见他毫不迟疑地走到溥仪面前,扑通一声跪在砖地上向溥仪磕了一个头,同时问:“皇上好!”

该怎么评价张作霖此举呢?

在整个北洋时代,论厚黑中的厚,张作霖当属袁世凯之后的天下第一,他压低身段,厚起脸皮来,一点不勉强,相反极入戏,极坦然。不要小瞧了这份趴在地上给人磕头的坦然,这是枭雄的另一种不择手段,没有通达的气魄,根本做不出来。

那一时期,有意跟溥仪套近乎的不止张作霖一人,但没有人能像张作霖这样把戏演得这么彻底,吴佩孚只勉勉强强在书信中向溥仪称过臣,段祺瑞只象征性地提出过想和溥仪见一面。

在一切厚黑权谋中,无论是厚,还是黑,归根到底是为了攫取利益,张作霖向溥仪磕头,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当时清廷虽然已经覆灭,但保皇思想离彻底根除尚远,保皇派也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张作霖这个头磕下去,其忠义仁德的个人形象在某些人心中立刻就树立起来了,说白了此举能助张作霖收买保皇派人心,拔高他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形象;第二、张作霖磕这个头,是想让溥仪产生幻想,认为张作霖可以为他所用,这种攻心术一旦达成效果,真正被利用的其实是溥仪。自张作霖玩了这一出的,奉系军阀许多人都有样学样地效仿过,例如张宗昌,没少一边给皇上磕头,一边割皇上的韭菜,薅皇上的羊毛,来充当自己的军费。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见张作霖向他磕了头,他心里很高兴,甚至有些感激张作霖的这个举动,于是所有的担忧猜疑都烟消云散了,心中只念张作霖是一个念旧的人。

而张作霖呢,在演完这出磕头戏后,开始在溥仪面前大骂冯玉祥,说他赶溥仪离开紫禁城是逼宫,是为了拿宫中的宝物,而他今后一定会注意保护古代文化和财宝。

话说到这里,张作霖见溥仪的目的就出来了,一则是为了踩在溥仪的肩膀上让世人知道他才是京城的新霸主;二则借溥仪来打压攻击另一个野心家冯玉祥。

从草莽发迹的张作霖,无论混到多高的地位,仗义都是他讲人情世故的一张好牌,骂完冯玉祥,张作霖跟着就用见怪的口气对溥仪说,皇上你真不该在我带兵到京城后,还向日本使馆跑,我张作霖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你。

说完这一套,张作霖又假仗义地问,皇上缺什么东西,尽管告诉我。皇上要是乐意,到咱奉天去,住在宫殿里,有我在,怎么都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缺什么?缺的就是一个宝座,可是这天晚上我无法把它说明白,最后只好客气地说,张上将军真是太好了······

然而,这时候张作霖不接话了,跟着就把话题转移到了溥仪的生活上,又说“以后缺什么,就给我来信。”

什么是会来事的老江湖?

张作霖就是个典型,特别舍得将假话当仗义好话说。

戏演到这里,也就该收场了,这时候有个副官走进来报告说,杨宇霆有要事求见。

见张作霖看上去很忙,溥仪只好提出告辞,张作霖没有阻拦,起身送客。

毫不客气地讲,一切以很忙为理由端茶送客的交道,都是假交道。

送溥仪走出行馆,见溥仪的汽车旁站着个穿西装的日本人,张作霖抓住机会,又送了溥仪一句印象深刻的话:“要是日本小鬼欺侮了你,你就告诉我,我会治他们!”

一场处处讲究的见面到此结束,溥仪在回忆中说,这次会面让他在心中升起了希望——

而张作霖则在送走溥仪后用绿林口气骂道,溥仪这小子算个什么,还想摆谱!

真是讽刺啊!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溥仪在天津七年,拉拢过不少军阀,这些人都给过他或多或少的幻想,张作霖也是其中一位。据溥仪回忆,他到天津后,溥仪给他送了十万元,并且希望在他的行馆里与前皇帝溥仪见上一面。

溥仪认为去见张作霖并不妥,一来不能降低身份,二来担心离开日租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但在张作霖的一再保证下,在一天夜里,他们二人见面了。

二人见面地点在张作霖的“行馆”曹家花园,花园门口有仪仗队,手里拿着刀枪剑和现代步枪。穿过这个奇怪的队伍,进入园中,下了汽车,便被人领着向一个灯火辉煌的大厅走去。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身材矮小、便装打扮、留着八字胡的人。

此人便是张作霖,溥仪正迟疑着不知以何种仪式对待他,张作霖已走到他面前,随后趴在砖地上向溥仪磕了一个头,同时问:“皇上好?”,溥仪回道“上将军好?”,然后扶起他,一同走向客厅。

在溥仪看来,对于那一个跪拜,他多少有点感动。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这把我从“降贵纤尊”中感到的不自在消除了。当然,我更高兴的是,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看来是并不忘旧的。”

但是,对于张作霖而言,他这一跪,味道是相当复杂的。君臣味儿、利益味儿混杂其中。

君臣味儿

说起来,张作霖真的该感谢清政府,他的起家离不开清政府的扶持。张作霖是以一个“保险队”的小头目闻名江湖的,原本是与清政府对着干的。但后来他发现“保险队”也不保险,没有靠山,混迹不了多久。于是,他“弃暗投明”,从非正规的“保险队”队长,摇身一变,变成了朝廷正式任命的“新民府巡警前营”帮带,相当于现在的“副营长”,月薪银25两。从此,张作霖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加入编制的张作霖,表现非常积极,没过多久,就升了官。1903年7月,他升任为巡防游击马队管带,相当于营长。1904年2月,日俄两国为争夺我东北,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东北成为两个帝国主义厮杀的战场。

作为新民府游击马队营官的张作霖,对于清政府下达的“保持中立”的命令,感到有些困惑。一味抵制日俄的要求,万一触怒了侵略者,后果自身难保。于是他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手段,谁占上风我跟着谁混,利用战争,扩充了自身的实力,弄了不少好马好枪。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张作霖经历这一系列的磨炼,不仅增强了他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而且部队也扩编为三个营。张作霖天生会演戏也会拍马屁,对于朝廷派来的上司,基本都被他摆平,再加上他也能打胜仗。至1906年底,张作霖所属部由三营扩充成五营。

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废除将军制,建立行省,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鉴于胡匪猖獗,着手组织力量剿灭胡匪。张作霖被招抚后,对于剿匪向来积极,由他出马解决了困扰清庭多年的顽匪杜立三。徐世昌为此特向朝廷为张作霖请奖,张作霖荣获三等功,并提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

日俄战争后,沙俄并不甘心失败,在哈尔滨设立了蒙务机关,以金钱美女枪械拉拔诱惑蒙古王公、喇嘛和匪首等人作为他们的侵略工具。于是,蒙匪陶克陶胡、白音达赉打起了反清大旗,对百姓烧杀抢掠。

张作霖为平叛蒙匪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政府犒赏张作霖顶戴花翎,以总兵记名,擢升为洮南镇守使。宣统皇帝溥仪为表彰他,特赐了金丝九龙袍一件。

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张作霖邀请参战的几位意气相投者在洮南关帝庙磕头,结拜为生死金兰。马龙潭、吴俊升、冯德麟、汤玉麟、张景惠、孙烈臣、张作相,这几位都是奉系军阀的重要成员。张作霖的这次结拜为之后奉系军阀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张作霖深入大漠剿匪的行动,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张作霖也得到了相当锻炼,他的实力和影响力也更加扩大了。有人说张作霖是以“镇压俄国操纵的蒙古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叛乱起家”,这话不无道理。

从此,张作霖以洮南为基点,踏上了“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的传奇之路。由此也可见,没有清政府给予他的起点和支持,他是难以登上人生巅峰的。

在溥仪心里认为,除了张勋之外,张作霖是对清朝最有感情的人。所以,张作霖见到这位给他带来人生财富的前帝王溥仪,来一个跪拜,也在情理之中,其中不乏君臣之旧味儿。

利益味儿

张作霖和溥仪的见面,肯定是建立在两厢情愿的基础上,他们二人心里都有各自的盘算。对于溥仪而言,复辟就是他前半生的梦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但专制思想在中国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溥仪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象征,不少有光复想法的人都想打着他的旗号,恢复君主专制。

袁世凯率先登上复辟的列车,但很快遭到了全国反对,抑郁而死。之后的张勋复辟也以闹剧收场。1924年,冯玉祥逼宫后,溥仪被赶出了故宫。1925年,溥仪到了天津,原本打算出国,但在天津却一直待着没走,也是因为他存在着复辟的幻想。

在天津,他认识了大量的军阀,这些人都对他表示忠心,以至于让他认为复辟有望。张作霖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军阀,因此,溥仪最终决定与张作霖见面是有需求的。

同样,张作霖也有需求,他与溥仪的交情并不限于这一次见面。早在溥仪选立“皇后”时,张作霖就曾主动把自己的女儿献上,由于“满汉不通婚”的清宫祖制所限,才算作罢。

张作霖外壳是“忠君”,而内核却是利己,他深知要部鼎中原,还需要利用“宣统”这块招牌。特别是他把东北满蒙地区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要提高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号召力,就不能忽视清朝帝室与蒙古王公的特殊历史背景。

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皇族的发源地,称得上是清朝的根据地。溥仪自然在这个地盘上的影响力号召力还是有的,特别在蒙古人的心中影响力,爱新觉罗家族的发达,离不开早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在政治上与满蒙贵族的联姻政策。

当时的张作霖在东北还称不上是东北王,除了有日本人还有一部分满蒙势力。如果他能拉拢到溥仪,至少可以赢得他背后满蒙势力的支持,对于自己在东北的统治也是有利的。

张作霖是一只老狐狸,他明白清朝虽然没落了,但溥仪这位帝王残存的影响力还有余温,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因此,各自带着利益目的的二人见面后,张作霖以一个低调的姿态礼仪,恭维对方,这只是他拉拢人心的表现。

综上所述,张作霖与溥仪从见面到行跪拜礼,除了他对清朝的感激,更多的是利益的驱使。做处姿态,对于张作霖而言,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张作霖跪拜前任皇帝溥仪是奴性十足的表现,哪怕他贵为东三省的大元帅,在皇权面前也腿软。

这事发生在1925年,也就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次年。

当时冯玉祥命令溥仪限时搬出紫禁城,溥仪无奈只好躲进了天津日本人的租界里。

当消息传到张作霖的耳朵里时,他致信溥仪:“你跑到日本租界让日本人保护你,难道我堂堂的「东北王」张作霖就保护不了你吗?这样吧,我去天津拜见你,不过我不去日本人的租界”。

张作霖前往天津,在曹家花园密见到了溥仪。

当时溥仪正为用什么仪式对待这个曾经的手下、现是民国大人物犯难的时候。张作霖却毫不迟疑地走到溥仪的面前,趴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毕恭毕敬的地问道,“皇上万福”。

溥仪做梦也没想到张作霖会给他磕头,受宠若惊急忙弯腰扶起张作霖,忙不迭地说道“上将军好,上将军万福”。

这就是张作霖给溥仪磕头的经过。

张作霖密见溥仪还另有目的,他顺道到北京想把故宫的宝物偷着运出一些占有。

张作霖密见溥仪后,偷偷调动了数百辆军车,准备把故宫的宝物挑着一些贵重的运往沈阳。

当时交通银行的经理叶恭绰往见张作霖,说:“人们一向造冯玉祥的谣,说冯逼宫是为了盗宝,但无确凿证据,说说而已,如今大帅调用数百辆军车公然进故宫搬运宝物,将来人们就会说盗宝的是张大帅而非冯玉祥。”

张作霖听闻恍然大悟,连声说“我几乎上了大当,快把军车撤去。”

张作霖给退位的溥仪下跪除了奴性之外,还有感恩的意思。

民国时期的人身上,都有被奴役留下来的后遗症,说难听点就是奴性十足,贱骨头。

溥仪在1912年退位,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当时民国规定必须剪掉辫子,就连溥仪自己都剪了辫子(如图)

然而当时有一部分老百姓誓死不剪辫子,比如前清辫子军首领张勋。他就是标准的保皇派。

不剪辫子不算,还在1917年再次拥立11岁的溥仪复辟。不过到最后溥仪只做了12天的皇帝而再次退位。在段祺瑞护国军的攻打下,张勋仓皇逃走。

当时虽然溥仪再次退位了,但跪拜溥仪的人不在少数。

1924年,冯玉祥在直奉大战期间,为防止溥仪再次死灰复燃,在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老百姓称其为“逼宫”。冯玉祥干脆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这时出于政治目的,张作霖臭骂冯玉祥,表现出了对溥仪的同情。当时有人提醒张作霖,不要和帝制走太近,对其影响不好。

但老张是个守旧人物,一方面支持民国政府,一方面留恋皇权,说来说去还是千万年来皇权对人统治的结果。

张作霖向溥仪磕头有感恩的意思。

张作霖最初是土匪出身,到后来被清廷诏安做了巡防队长,再后来一步步高升,直至做了“东北王”。

张作霖上位时,虽然溥仪还很小,主政的都是他父亲摄政王载沣,但是签署任命书的都是皇帝的大印,也就是最后溥仪拍板,尽管是名义上的。

张作霖能有以后的成就也多多少少沾了溥仪的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张作霖向溥仪磕头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张作霖是个老狐狸,磕头归磕头,要想让他像张勋那样辅佐溥仪是不可能的事,张作霖不过是在溥仪面前做样子而已,东三省是他张作霖的一亩三分地,张作霖不傻,不可能找个太上皇压在自己头上。你觉得不是这个理吗?

文/秉烛读春秋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可谓是一代枭雄,他1875年出生于东北一个贫苦人家,后来发迹成为20世纪初中国大地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一代枭雄,在见到当皇帝时还是个娃娃的溥仪,为什么普通一下跪倒在地,向无权无势的溥仪下跪问好,溥仪为何能受得如此大礼,这还要从张作霖的发家史说起。

张作霖早年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1902年被清政府招抚后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1907 年,他出卖辽西巨匪杜立山“立功”而被任命为奉天省巡防营后路统领,这是张作霖及其奉系军阀崛起的开端。

坊间传言,张作霖土匪起家,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天下,这当然不假,但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了大舞台才能施展更大的才华,张作霖被清政府招抚后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手腕一步步走上了人生的巅峰。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张作霖被任命为“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因张作霖镇压革命有功,又被清廷任命为关外练兵大臣,以总兵记名,并兼任奉天巡防营总办。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虽然灭亡了,溥仪也已经不是张作霖的皇帝了,而张作霖的势力却不断增长,这时他开始极力巴结袁世凯,1921年,袁世凯对东三省军队进行整编,张作霖被任命为中将,实力大增。

权力这个东西让人上瘾,人如果有了权力,就会谋求更大权力,这时的张作霖想称霸整个东北,张作霖曾对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说:“目前东三省兵马实权在本人掌握之中 日本国倘若有何指示,鄙人自必奋力效命。”虽然张作霖没有向自己向日本人吹嘘的那么厉害,但从此,他开始主动向日本人示好,希望得到日本的扶持。

日人本也需要扶持自己利益的代理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日本认为欲确保“满蒙生命线”,须全力扶持张作霖。对此,“满铁”首任总裁后藤新平在《日支冲突之真相》中说:“张作霖并无宦途履历,与中央政府亦无密切因缘,而在满洲,则有特殊之势力与地位。张氏心中惟有权势利欲,别无他种知识。如果利用此特殊之地位,照其心中所认识者而行,则张氏将为满洲专制之王,而日本亦得利用张氏,在满洲为所欲为。”由此可见,日本认识到张作霖在东北的特殊地位,把张作霖成为日本的最佳人选。

张作霖一边拿着日本人的枪炮,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一边还哄骗着袁世凯,1915 年袁世凯为了复辟,打算接受中日“二十一条”,并致电大总统袁世凯:“中日交涉不可让步,倘若交涉破裂,愿战死殉国。”但其真实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东北的地盘,向袁世凯表达自己的“忠心”。在日本势力扶持下,在1918 年,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控制东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张作霖这时坐上东北的头把交椅,可是小鬼子的枪炮哪里是那样好拿的,日本支持张作霖目的是让张成为日本人的走狗,然而张作霖这个土匪出身的东北王可最是会耍无赖,给好处全盘接受,想占便宜门都没有,日本人慢慢的失去了对张作霖的耐心,打算扶持新的对象,而后做掉张作霖。

这时的溥仪已经慢慢长大,此时的他已经做了两次皇帝,一次是晚清废帝干了3年,那时候啥都不懂事;一次是张勋复辟帝制,被拉回龙椅当了11天,可以说此时溥仪人人都想利用。

袁世凯死后,溥仪和前清遗老遗少们认为时机已到,想着如何复辟大清,他们觉得张作霖曾经深受“皇恩”,应该知恩投报,何况,张一个草莽,头脑简单。可是溥仪错了,张作霖是个有奶才会叫娘的孩子,才不吃溥仪那一套。

溥仪开始寻求和日本人合作,此时的张作霖已经和日本人彻底决裂了,他知道日本人用心险恶,必须阻止溥仪的投日。在得知溥仪逃往天津日租界后,张作霖想要和溥仪见上一面,让溥仪来找自己,劝说溥仪别上了日本人当,溥仪也屈尊“龙驾”去找了张作霖,心想自己以后还要靠他的势力,之前也毕竟有过君臣关系。

两人见面时,据在场的人记载:溥仪正往里走之际,身着便装的张作霖便快步迎了上来, 虽然两人素未谋面,但溥仪马上认出了他,正在溥仪为用什么样的仪式对待这个大将军而犯难的时候,张作霖却小跑到小皇帝的面前,趴在地上就是一个响头,“皇上好!”溥仪做梦也没想到张作霖能给他磕头,受宠若惊之余, 赶紧弯腰扶起张作霖,连说:“上将军好!”然而接下来张作霖一句话让溥仪无地自容“我有足够力量保护你,你为何要投靠日本人?”

由此看来张作霖给溥仪下跪可以说内含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因为溥仪是自己曾经的老主子,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忠心耿耿”,不是个忘恩负义之徒,更是想向溥仪表示,我们才是一家人,日本人可不会这样待你,更不会给你下跪,千万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一代枭雄张作霖就此殒命。而张作霖的一跪最终也没用跪醒溥仪,1934年,溥仪又在日本人扶持下,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是溥仪第三次坐在“龙椅”上,虽然这次他当了11年,但是,但他却在后来承认:这肯定是他内心中最煎熬的十一年。不知溥仪在之后的人生中还有没有受过像张作霖这样实权派大人物对他的叩拜之礼,也许想到张作霖的这一跪,他心里也有一些慰藉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