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也不一定啊,东晋谢安打败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就是南方胜利了。
你说的应该分为两个时期,在经济中心还在黄河流域的时候,经济水平南方明显弱于北方。三国就是例子,虽然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但魏国占据了经济中心,各种资源优势比南方多太多。军事实际上还是要靠经济支撑的。
南北朝后,经济重心南移,这时候以宋朝为主要代表,南方打不过北方,这主要是当时的制度削弱了军事力量,统兵的没有调兵权,调兵的不统兵,造成两者互相掣肘。
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古代的事情了,近代则是另外一回事。
从明代开始,朱元璋是从南京起家,最终北伐统一全国。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从广东出发,占领南京,最终统一全国。
我党也是从南方五大苏区,尤其是江西中央苏区,建军又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为什么会这样?
古代北方强大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
中国历史上蒙元、满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灭亡汉人王朝。
而宋代北方常年盘踞契丹、女真等强大少数民族组建的辽国、金国,北宋灭亡退到南方成为南宋。
这主要是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强大,尤其骑兵强大。
对于农民文明,想要编组骑兵师极为困难的。
曹操的精锐虎豹骑也不过只有几千人,汉代远征匈奴也不过几万骑兵。
然而成吉思汗有20多万骑兵,突厥和匈奴都自称有30万骑兵。
可以这么说,古代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罗马、法兰克、奥斯曼等等帝国,遇到这几十万骑兵也得完。
第二,古代经济中心常年在南方
中国经济中心真正转变,是从南宋开始的。
之前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开发,但孙权核心地区不过是长江一代,福建、江西、湖南南部都是荒野之地,有很多山越民族袭击东吴军队。
东晋开始发展,南宋才真正将南方经济成为国家的支柱。这是13世纪的事情了。
在这之前,北方有军事优势,还有经济优势。
第三,古代北方民风彪悍。
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于北方的侵略很厉害,比如南宋末年北方人口锐减大半。
这种事情,历史上有很多。
同时,北方游牧民族肆虐,当地老百姓比较弱的都被杀掉了,留下的通常比较强悍。
这就像自然选择一样,弱小的动物被吃掉,强的才能留下来。
当年的赵国为什么牛逼?
赵国常年和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厮杀?练出来了!
再说三国时期草包公孙瓒为什么很厉害?
公孙瓒常年和北方的乌桓、鲜卑骑兵作战。
不过,进入近代以后,这些都逐步不存在了。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会决定一个地区的强大与否。
打个比方来说,广西和广东是邻省,历史上桂军战斗力远远强于粤军,后者根本不是对手。
然而,近代以后,广东经济很发达,民国时期经济总量是广西的6倍以上。
于是,军阀陈济棠的粤军成为拥兵十多万,拥有空军和海军、还有装甲部队。
桂军战斗力虽强,却也最多和粤军旗鼓相当了。
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1928年4月,蒋介石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同年攻占北京,奉军大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老蒋终于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其实早在1926年7月,革命军就从广东一路北上,将长江流域的北洋直系军阀打得一蹶不振。所以说,南方政权不一定打不过北方。
不仅是近代,古代也有南方政权击败北方的例子,如光武帝刘秀也是在南方起兵,击败王莽政权,建立东汉,明朝也是从南方打到北方,一统天下。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政权确实占据优势,古代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骑兵,而马匹往往能决定骑兵的战斗力,北方地区的平原要比南方多,所以战马也比南方要多,但是南方政权也不是吃素的,完全可以凭借有利地形据守,如南宋就抵抗蒙古长达半个世纪。
南北朝时期就是南北政权对决的一个例子,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南北两方虽有朝代更替,也只是长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杨坚夺取政权,统一北方后,长江天险也挽救不了陈国江山。毕竟当时中原地区是粮产区,而且川蜀之地牢牢握在隋朝手中,北方一统一,消灭长江流域以南的政权就轻而易举了。
到了宋代,经济重心也逐渐南移,再加上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南北政权谁强谁弱还真说不准。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定都南京的政权都不会长久,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南方政权打不过北方。
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这样讲虽然比较绝对,但出入不大!
中国历史上,北方大部分时间都是保持着对于南方的军事优势地位。
这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北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古代农耕文明体系下,发展的更早和更快!
所谓“中原”之地,便是在北方。
当年楚国人为啥一直都想问鼎中原?原因就是南方太穷了,虽然地盘儿很大,但大都是无人区,其发展远远跟不上北方。
这一点在三国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
单论国力,吴国和蜀国加起来也抵不上曹魏!
在农耕文明,比较国家得强大与否,人口往往是一个重要得的衡量标准。
当时曹魏的人口数量,比吴蜀两国加起来都还要多。
按照史料统计、蜀国不足百万、吴国二百来万,魏国则有四百多万。虽然由于战乱,许多的人口统计无法详实全面,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双方的差距。
再有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都是由北向南,北伐很少有成功。古代也就朱元璋成功了。
而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元朝内部混乱的情况下。当时的王保保和北方地主武装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朱元璋。以至于朱元璋得北伐大军打到了大都城,都没人去救。
至于近代北伐战争,那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了。
之所以北伐困难,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发展程度以外,更多的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
因为经过历代南方政权的开发,加上北方因为更加频繁的战争而一次又一次的南迁,北方在社会发展上对于北方的优势越来越小,特别是宋朝之后,南方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社会文化发展已经要优于北方。
但在军事上,北方还是占据优势!因为北方因为常年战争,民风比较彪悍,且南方有产马地,利于组建骑兵。
而南方多山多水系,且经历战争较少,其对于战争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交通不便,不利于形成较大的军事集团。
甚至于北方人身体普遍高大,在面对南方人时,有肉搏优势。
所以在面对北方,南方长期出于劣势。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特别是到了近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小。
前面的种种劣势也就不存在了。
谁的兵员素质高,战斗意志强,钱更多、武器更好,谁才更厉害。
这便是近代北伐战争为何能够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南方打不过北方有些绝对,但是也有它的合理性。历史上成功的北伐严格说来只有朱元璋一次,是由南至北统一中原。但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的对手元朝只是溃败,并没有亡国,并且长时间占据北方草原,史称北元。而由北至南或者由西北至东南的统一战争,几乎都是以北方获胜终结,而且对战对手难逃灭国命运。但是,如果是南方打不过北方,又怎么会形成南北朝数百年的对峙。南方不善征战的原因简要如下:
1. 南方经济发达,自晋室南渡,中原的传统经济势力便开始了向南方的迁移,尽管后来的都城未必建立在南方,但是南方的大型商业城市却在逐渐建立起来。由于气候的优势,南方的鱼米之乡比北方更具有积累粮食和财富的能力。所以,南方难免会耽于享受经济带来的种种福利,却忽视了战备和战斗力的提高。
2. 北方是良好战马和强悍骑兵的集中地。冷兵器时代,可以说优质的骑兵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传统的军阵在骑兵的快速冲刺下,不仅会阵脚大乱,更有可能互相践踏,导致自相残杀。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能够以数百骑兵大破窦建德的连营。而且,北方的造船技术和运载技术学习的很快,一旦实现了骑兵和大量步兵的运送,江淮天堑便再也不是障碍。
3. 北方城市比南方坚固易守。南方城市大多建立于低洼处,而且多有环大河建立的传统。这就导致一旦纵水灌城,就只有投降一条路。比如古金陵城就是兵家意义上的死地,三面被自然条件包围,很容易被围困,难以坚守。
综上所述,这种情况大多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并非南方打不过北方,而是南方更适合生活,不适合战争。
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南方属于百越传承,文明文化落后就是依据。
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
百越相互之间说话都费尽,哪来的战斗力?哪来的凝聚力?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魏书》形容越佬族(广府人)“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代崔沆:“时循人稀可与言者”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宋代周去非“余又尝令译者以礼部韵按交趾语,字字有异”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