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

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部队里不見踪影?美国M249(5.56mm)和M240(7.62mm)同时在美军中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中国班排火力是否走上歧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我军曾经长期使用67式通用机枪。

客观来说,7.62毫米的67式通用机枪虽然有一些缺点,性能还是满足实战需要的。

在中越战争中,67式通用机枪表现还算勉强及格,具有较好的射程、威力和压制性。

缺点是重量较大,超过25公斤,枪管容易过热,射击精度稍差,可靠性欠缺。

部队对这些缺点表示不满,好在可以通过战术来弥补,另一些毛病则是生产制造把关的问题。

随后我军又制造了80式通用机枪。

只是在越南缴获PKM通用机枪以后的仿制品,口径也是7.62毫米。

80式通用机枪最大特点是重量轻,只有10公斤左右,可靠性很高。

PKM通用机枪是遍布世界的机枪,今天任何一个战场都可以看到。

不过,我军并没有大量装备80式通用机枪。

在当时中越战争已经逐步进入阵地对峙,67式通用机枪性能已经足够,80式通用机枪精度没有大的提高,重量轻在对峙中也体现不出优势。

更轻便的67-2式机枪(三脚架状态15.5kg)很快诞生,虽然仍然比80式重(三脚架状态12.6kg),但差距已不大。

80式通用机枪逐步成为外贸机枪,大量出口。

随后出现的就是88式通用机枪。

88式通用机枪全枪重11.8千克,枪架重4.2千克,理论射速每分钟1000发,有效射程1000米。轻机枪状态下用100发弹鼓供弹,重机枪状态下才用200发弹链供弹,88式通用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供弹系统有别于传统的双程的模式。

88式通用机枪是5.8毫米口径,它的出现宣告7.62毫米机枪的灭亡。

88式通用机枪特点是重量很轻,重机枪版本只有12公斤,轻机枪7.6公斤。

88式通用机枪的诞生,主要是90年代流行的中口径子弹无用论。

当时各国都在研究小口径子弹,大量装备类似武器,由此我国也跟风,决定淘汰7.62毫米机枪,取消一种弹药,减少后勤。

结果88式通用机枪证明,它不能胜任。

88式通用机枪最大问题是,远距离精度差且威力弱,1000米外射击基本无意义,400米到600米的精度也不佳,子弹威力很弱。

实战中,88式通用机枪并不是主要作为轻机枪,而是要作为重机枪担任火力压制任务。

事实证明,该枪作为重机枪不能胜任。

早在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对5.56毫米的小口径M249机枪就提出批评,认为该枪不足以压制远距离目标。

美军由此保留了7.62毫米的M60通机作为连用机枪,强调在战斗中加强到步兵班中,由班长指挥。

更搞笑的是,即便作为轻机枪,88式也够呛。

我军95式轻机枪诞生以来,岁性能比88式要差一些,但可以通用普通的5.8毫米自动步枪弹,而不需要使用88式的5.8毫米重弹,可以大大降低后勤供应难度。

所以,淘汰了7.62毫米的88式出现尴尬。

如果是将它装备到营连一级的话,它的压制能力太差,远远不如我军12.7毫米重机枪。

如果装备班排一级,又需要额外装备5.8毫米重弹,大大增加的后勤负担。

况且,95式轻机枪大体可以满足实战需要。

老侯有句话说的很好:中国强行搞5.8通机取代7.62通机的结果,就是步兵既失去了400-800米能兼顾威力、机动性、持续性的压制火力,又被弹药的混用问题搞的狼狈不堪

从2015年开始,我军新编制的装甲步兵班淘汰了88式机枪,每个班配备2挺95式班用机枪。

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

首先我们是有用过7.62mm机枪的,当时由于是中苏交好,我们从苏联进口了大量武器的制造图纸和技术设备,机枪和步枪口径也转从解放后的万国牌转变为苏军的7.62x54mm枪弹。比方说苏联的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我军仿制出来的53式重机枪,捷格加廖夫DPM我们仿制出来了53式轻机枪,大名鼎鼎的AK-47,我们也仿制出来了56冲。

但是随着时代的脚步向前迈去,在美军已经全面换装小口径步枪以及机枪的时候,我们仍然装备着使用M43这一中口径中间威力弹的56冲和56半,而同时期的苏联,已经开始换装5.45mm的AK-74突击步枪。

看到其他国家的步枪都用上了小口径枪弹,我们也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新型的5.8mm枪弹并开始研制小口径枪弹武器,于是,QJY88通用机枪,QBU88狙击步枪以及我们现在列装的95式步枪,都采用的5.8mm枪弹。我们的手枪也是从当初仿制苏联托卡列夫TT-33手枪到了现在的92式手枪,冲锋枪发展到现在也发展出了05式微声冲锋枪。

至于外军的7.62mm机枪,也就是M240以及MG3这类,都使用北约的7.62x51mm通用弹药,在保障威力的同时减少后勤压力,而我们的95式班用机枪,出于和95式步枪配件大部分通用的原因,没使用和俄军的RPK-74以及现在的RPK-16轻机枪的5.45mm,也没有使用和美军的M249和M240的5.56mm和7.62mm,采用和步枪一样的5.8mm口径,尽管射程上相比美军的M240小了一点,但在小口径机枪里面仍然不错。

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

7.62子弹在实战中,相对于5.56或者5.8子弹,有更远的射程,在阿富汗山区,美军巡逻队的M4,经常被塔利班的AK在射程上压制。但是中国和美国的战略不同,美军虽然一直在战争,但是越战之后,都是一些不对称战争,治安战居多,需要大量的步兵对抗,所以,对班组火力的需求是高于解放军的,解放军讲究大规模作战,也是为大规模作战而训练准备,那种规模的战斗,士兵手中的步枪和机枪,可以发挥的距离,就很小了

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

这是我国枪械系统顶层设计的一个失误,因为片面追求简化后勤,牺牲了作战性能,我国在采用小口径枪族之后就基本上淘汰了所有7.62毫米枪械。但是淘汰完之后就发现了问题,一是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在中远距离受风偏影响比较大,另一个是用88式通用机枪取代7.62毫米机枪,但是5.8毫米通用机枪偏偏压制能力不足。因为当选择了小口径时,这些问题就已经命中注定了。小口径弹头轻,所以中远距离受风偏影响必然就大,88式通机虽然穿甲能力不错,但是因为弹头轻所以弹头存能远低于7.62毫米弹药,而压制能力看的是弹头动能不是穿甲能力,所以88式通机最终被淘汰。88式狙击步枪的问题,现在由7.62毫米高精狙来补救。通用机枪事实上是由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来代替的。但是重量大,携弹量少,精度差,人机工程糟糕。事实上通机的问题根本没解决。

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

因为目前的我军中确实是没有7.62毫米这种中口径的通用机枪的,只有5.8毫米的95式班用机枪、88式通用机枪,以及12.7毫米口径的89式重机枪等机枪。 就拿美军和俄军来说,目前的美军中,装备有小口径的M249、M27等轻机枪和著名的M2式重机枪,7.62毫米的中口径机枪主要是M240这个型号,大量装备美军使用。而至于俄军,小口径机枪主要是5.45毫米的RPK74机枪,重机枪则是NSV、Dshk、Kord等多个型号,中口径则有PKM、PKP等几款机枪。 而我军曾经也是有着自己的中口径通用机枪的,这就是67、67-2式轻重两用机枪,但是后来由于中口径无用论等原因,其最终退出现役,我军步兵部队仅有小口径机枪和大口径重机枪可用,我军现有的7.62毫米机枪主要用于装备载具使用,比如99式主战坦克的并列机枪。 只装备小口径机枪和重机枪的作战设想中,小口径机枪用于近距离提供火力支援,而重机枪负责远程压制,以及防空等作战任务。但是小口径机枪虽然同等负重下携弹量更大,但是毕竟射程有限,而重机枪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是重量太大,同时携带充足的弹药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此时还是需要中口径的通用机枪的。 在近年的一些展会中,已经有一些在研的通用机枪公开亮相了,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始进行测试,极有可能在未来进入我军服役,填补我军在中口径通用机枪的空缺。

在外军7.62mm机枪在班、排里服役。为什么在中国部队里不見踪影?

中国的7.62和北约7.62完全不是一回子事啊!建国后,中国师承苏联,有装备7.62子弹,但这个是苏系的765*54R凸缘底蛋!后来,又引进了56冲,56半,56班,这一枪族用的是苏系7.62*39中间威力弹!这两种7.62和北约7.62*51nato全威力步枪弹完全不同啊!后来中国淘汰了7.62凸缘蛋,有追赶小口径浪潮研发5.8*42取代了7.62*39中间威力弹,结果实验发展都证明,5.8不可能有7.62全威力弹的中远距离威力,存速性太差,结果88通直接衔接12.7了!这是一个大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