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射程近,命中率低。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连弩使用条件苛刻,不好部署
连弩具有杀伤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火力密集等诸多优点,但因体积大、安装慢、不易携带等诸多缺点,一直主要作为防御性武器。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张郃追杀魏延至木门道,被堵死在峡谷中。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这好像是诸葛亮使用弩的唯一的一次记载。这里不可能是弓,因为弓是单只发射,峡谷细长,根本藏不下万人,普通弩需要的人也有点多,若真是万弩齐发,只能是连弩,一边山坡上埋伏五百人,每弩十只箭矢,刚好。
这里有一个苛刻的条件:山谷伏击战,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敌人在狭小地带没法躲避。这样的特定条件不好创造,不好复制,需要在特殊的环境中花费相当时间精心部署。所以正常情况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没法部署使用。
连弩工艺复杂,成本太高,没法批量生产连弩制造复杂,部件精密,箭矢必须特制,对技术和材料要求较高。可惜的是当时蜀汉的兵器制造业的水平根本就达不到制作连弩的水平。简单说就是诸葛亮图纸画出来了,但是工匠们无法制成成品,即便做出了成品,但因为成本太高,特别是特制的箭矢成本很高,根本无法批量生产。这两个致命的缺陷在现在大工业时代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根本无法克服 ,量产不了,所以没得可用。
连弩技术不完善,没法推广使用体积大,重量大,不便携带。连弩为了实现连续、快速激发,对箭匣、曲轴的硬度、韧性要求较高,但当时没有轻便硬质木材及其替代品。这对长途跋涉、营养不足的古代士兵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连弩弓力非常低下,射程穿透力性能下降严重。因为一次是十只箭,拉动弓弦就需要很大的气力,为了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单臂连续通过曲轴连杆上弦机拉动弓弦,连弩弓力就要非常低,否则拉不动,于是射程、穿透力下降严重,后世的仿制品也就只有10~15米的射程,如果碰上甲胄、盾牌提前防御,基本就无效了。
故障率高,不好维修。因为连弩的曲轴连杆上弦机、重力下落式箭匣,这些结构相对复杂,但当时材料强度不足,加工工艺也无法很到位,精度根本没有保障,磨损厉害,故障率自然就很高,切难以维修。
诸葛亮一生运动战多,用不着连弩诸葛亮一生随刘备南征北战,攻城拔寨,后来更是七出岐山,妄想为蜀汉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他一生基本都在抢地盘,或者是在抢地盘的路上,很少坐城防御。
再者蜀汉偏距一隅,除了荆州,别的多不大用防守。所以诸葛亮的重心是进攻,防御只是偶而为之,连弩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蜀汉养不起大规模弩兵蜀汉基础差、底子薄,国力不足以养的起一支弩兵。由于连弩自身重,移动慢,填装慢,瞄准慢,对敌必须都有专门弩兵提前准备,兵力少了还形不成规模杀伤力,所以弩兵还必须有一定规模,这个装备就是相当耗钱了。加之弩兵周围还必须得有大量骑兵和步兵作为掩护。蜀汉建国短,国力根本打不到这个要求。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关于诸葛连弩有一定的争论。
目前历史考证基本可以确认,诸葛连弩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大型床弩。
这种床弩很大,主要用于城市的攻防,以及对付敌人重兵集团的步兵阵。
连弩并非像今天机关枪一样,可以连射10发弩箭。
而是一次性射出10发弩箭。
这主要是床弩的弩箭射程远,威力大,但缺点是精度有限。
尤其是对付敌人步兵阵,还是需要密集火力的。
所以,床弩采用一次性射出10支箭,火力密集度大了很多,杀伤力自然就更大了。
传统的连弩,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有一种说法,诸葛连弩其实是一种类似于今天机关枪的连射弩。
一说,这是诸葛亮根据南蛮的一种野兽弩弓的改进型。
当时南蛮人有一种连弩,用竹子木头支撑,可以连续射出10支弩箭,火力猛烈。
但是,这种连弩有很大缺点,就是威力较弱,射程通常在二三十米,无法射穿铠甲。
但对于南蛮人来说足够了!
因为南蛮地区战士很少有铠甲,同时还会将弩箭上涂有剧毒物质。
只要弩箭射中人体,哪怕只有皮肉伤,也会致命。
其实最初南蛮人用这种连弩对付野兽。而大型野兽一箭是对付不了的,必须连射多箭。
一种是说法,诸葛亮由此改造,这就是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主要用于防御使用,对付冲到城下近距离的敌人步兵。
只要10张连弩,短时间可以射出100支剧毒弩箭,轻松挫败敌人的攻势。
其实,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这种连弩还是存在。
萨沙小的时候,我表哥就做了一个连弩,确实可以连续射出10支箭,结构也不复杂。
那么,诸葛连弩为什么没有传下去?
主要是它的射程太近了,二三十米起不到什么作用,敌人攻城之前一定会用弓弩进行压制性射击,连弩会被压制。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非常注重科技兴国,不但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他还制造了诸葛连弩,叫做“损益连弩”, 又叫“元戎”,可一次射十只无羽铁箭。
《魏氏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但诸葛亮并非像题主说的只是发明连弩剑而没有使用。
诸葛亮生前使用了诸葛连弩诸葛亮把诸葛连弩用于战争中,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诏命张郃统领众将到略阳迎击,诸葛亮退守祁山,张郃追到木门谷,蜀军用诸葛连弩射中了张郃右腿,张郃阵亡。《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
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三国演义中》也有诸葛亮对诸葛连弩使用的记载。
另外《三国志·魏书》载,诸葛亮在北伐中使用了诸葛连弩,这种新式武器让魏军大感惊恐。有个魏国士兵捡回连弩让魏国的机械发明家马钧看,马钧是个结巴,平时不爱说话,但他是一个实干家,他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龙骨水车就是他发明的,他还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马钧仔细观察后大赞,“这东西巧是很巧,但还不顶完善。”他经过观察思考后发现了连弩弊端,他说他能把这个连弩改进的更好,能一次发50支箭。在发明方面他的确比诸葛亮牛,可惜他的改进得不到他在魏国上司的支持,马钧改造诸葛连弩的才能没有得到施展。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在战争中更是被多次应用,姜维也曾使用。
诸葛连弩没有被流传下来1、上弦比较费力耗时,体积大,重量大,据记载,“元戎弩”重达200多公斤,搬运困难。单个的士兵根本没法使用,并且使用的时候得用脚把弦蹬开,才能把箭矢安装上去,得几个人同时合作,自然浪费兵力。
2、这种弩的箭不好打造,必须是特制铁弩箭,长短粗细都有一定的标准,制造过程中成本非常高,诸葛连弩1次发10箭,回收困难。另外诸葛连弩在对准目标时,不能同时一下子击中十人,箭无虚发。因为在战场上,敌人不可能稠密地排成十人或者更多的人来进攻。
3、连弩的穿透力达不到预期目标,按《三国志》记载,使用连弩的蜀军必须把箭头粘毒,才能提高战斗力。另外一弩同时发射十箭,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十份,射程还会真的远吗?杀伤力还会真的大吗?
4、根据诸葛亮当时所处的战争地形,那里基本都是山地,敌人善于隐蔽,诸葛连弩更不好搬运,再者当时蜀国基本上都是攻打别人,城池守卫战少,最多也就是用于埋伏战。
综上强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对于行军作战基本上没有什么用,难得有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想改进使用这个连弩,但他的这一想法被讹杀在摇篮中,因此没有流传下来。
现代人对诸葛连弩的还原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连弩,又叫“诸葛弩”,因相传为诸葛亮发明而得此名称。
商周时期,人们在弓的基础上发明了弩,经历秦汉,出现了齐发弩,即扣动扳机,一次发出多支弩箭。
而可以真正做到能够扣动扳机连发的连弩,相传由诸葛亮在齐发弩基础上改进而成。
抛开连弩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争论,咱们单说连弩,如此犀利的连射神器,为何在诸葛亮生前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没羽箭的飞行缺陷连弩使用的是没有羽毛的铁箭矢,有效杀伤距离十分有限,一旦飞出较远距离,则会因失去平衡而掉落,到了敌人身上,恐怕连挠痒痒的力度都不够了。
木杆箭制作精度要求高诸葛连弩由于机关复杂,对于木制箭杆的长短粗细都有着十分苛刻的精度要求,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很难做到大批量生产连弩箭杆,连弩缺少充足的箭矢,比木头棍子还难用。
连弩本身结构复杂连弩本身为达到连发功能,使用的结构非常复杂,组合深奥玄妙,能够掌握制造工艺的工匠凤毛麟角,就算能大批量做出来,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连弩出现故障,士兵很难掌握维修方法,排除故障。
基于以上原因,连弩只能出现在史书中,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真正的列装到部队,基本上不可能,诸葛亮对自己的发明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三国志 魏书 卷十七 张郃传》是这样记载的: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谥曰壮侯。据上所说,张郃是在对蜀战争中中了诸葛亮的计右膝中箭而亡。
现在来看,连弩的射程都近,正面对敌作用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