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乱世开启之初,公孙瓒的表面实力确实非常强大。

可惜,公孙瓒强大的表面实力背后,是薄弱的根基和明显的能力短板,因此,他最终兵败身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强大的表面实力

公孙瓒一开始牌面确实很好。

1、军力强大。

公孙瓒当时的军力,可能仅次于董卓。

当群雄们还在抠抠搜搜组织州郡兵、义勇兵的时候,公孙瓒已经在抗击乌桓的战争中,磨砺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公孙瓒的骑兵有多强呢?

作一个比较:即使到了公孙瓒快要被灭的时候,他儿子公孙续还带了5000铁骑来救。

5000铁骑,什么概念呢?

古代,人马俱不披甲叫轻骑,人披甲马不披甲叫精骑,人马俱披甲才叫铁骑(或甲骑)。

官渡之战前,曹操说袁绍有马铠三百,他不足十具。

后来,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攻马超时,才能拿出5000铁骑来。(见《三国志.武帝纪》)

可以想象:鼎盛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装备,公孙瓒的骑兵在当时都是非常强大的(白马义从只是一支精锐部队,公孙瓒的骑兵力量远不只白马义从)。

2、起步早,对手少。

公孙瓒强盛时,袁绍还只是渤海太守,正想着怎么从韩馥手里搞下冀州来;曹操还只是东郡太守,还没有入主兖州,其他刘备什么的就更不必说了。

当时,除了董卓以外,坐拥州郡的多是孔伷、孔融之类的人物,也就是陶谦、刘表稍微厉害一点。

这些诸侯,争雄是不可能争雄了,能搞定过路的黄巾就不错了。

因此,公孙瓒以为“天下可指麾而定”,同时任命了冀州、青州、兖州三州刺史,大有一口吃掉北方的气势。

为何公孙瓒还是败了呢?

基础不牢

别看公孙瓒气势汹汹,他的底子其实并不厚。

1、没有稳固地盘。

别看公孙瓒一口气任命了一堆的刺史、郡县守,其实,他连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都没有。

幽州是人家刘虞的,公孙瓒只是在幽州州治蓟城的东南筑了个小城。

虽然公孙瓒有实力,但人家刘虞手里也有10万大军!

而公孙瓒连作战的粮秣,都要过刘虞这一关。

后来,公孙瓒和刘虞彻底翻脸,他把刘虞弄死了。

可是,刘虞威望高,颇得人心,很快,刘虞余部就和袁绍联合,反抗公孙瓒。

因此,公孙瓒,自始至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2、没钱。

当时,要稳定地方,必须依靠士族。

可是,最得士族拥戴的,恰恰是公孙瓒的2个死敌:刘虞、袁绍。

所以,公孙瓒只得依赖商贩,打压士族。

如此,公孙瓒陷入孤立,财政紧张。

3、盟友不给力。

乱世之初,大家都没有以一敌多的能力,外交纵横极为重要。

公孙瓒、袁术、陶谦一伙,袁绍、曹操、刘表一伙,两边互干。

结果···袁术先是被刘表挤出南阳,后又在豫州被曹操大败;陶谦也被曹操打残,刘备接过徐州后,干脆致书盟主袁绍,不跟公孙瓒一起玩了。

如此,公孙瓒夹击袁绍、曹操的计划破产,只能靠自己和袁绍死磕了。

个人能力有盲点

1、军事能力有盲点。

公孙瓒是行伍出身,当然是有军事才能的。

但是,公孙瓒这种“经验主义”起家的队伍,在战术上存在严重盲点。

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1)、对以步制骑的战法存在盲点。

界桥之战中,公孙瓒败给了精通羌胡战法的麹义。

麹义所用的战法,在之前的汉羌战争中曾多次被应用。(见《后汉书.虞诩传》)

纵横幽州的公孙瓒对西北地区的“以步制骑”战法缺乏认识,导致失利。

(2)、对地道战毫无认识。

在公孙瓒的最后时候,袁绍军把地道挖到了易京城下。袁绍军在地道中鼓角齐鸣,发起总攻。公孙瓒军不知鼓角从何而来,以为是鬼神,士气崩溃!

可见:公孙瓒对地道战法毫无认识!

其实,三国时期,地道进攻并不容易成功。

袁绍在官渡;曹操在邺城;诸葛亮在陈仓;司马懿在辽东都用过地道进攻。但没有一次地道攻城得手。

如果公孙瓒不是对地道进攻一无所知,他或许不会那么快被袁绍破城!

2、治理能力有盲点。

(1)、不知人心。

袁绍攻公孙瓒时,前线将领求救。

公孙瓒认为:如果每次都去救,那前线将领遇到事情就只会求救,就不会奋力作战了。

不救!

你不救?人家并没有奋力作战,而是···投降。

(2)、不依靠人才。

公孙瓒重用商贩,重用就重用吧,刘备不也是卖鞋的商贩嘛。

刘关张赵都曾在其部下效力。

问题是,公孙瓒并不信任什么部将。

到了最后,公孙瓒干脆屏退将领,只留妇人在身边传达文书、命令。

3、缺乏成大事的坚忍。

其实,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实力仍然很强,与袁绍各有胜负。

可是,在遭到连续挫折后,公孙瓒居然跑到南北敌人的夹缝中,在易京宅了起来。

他不再进取,只是筑城,以为”楼橹千重“,储粮300万斛,可以耗到自己看清天下大势。

难道,天下是可以”宅“来夺取的吗?

结果,公孙瓒画地为牢,将主动权拱手相让,走上了灭亡之路。

因此,公孙瓒虽看起来实力强劲,但其实基础很薄弱,虽然看起来善于用兵,但其实军事盲点很多,加之他本人确实不具备争雄天下的个人素质,因此,很快就走向败亡。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如果把汉末时期的军阀混战看作是一届世界杯的话,按照赛事规则,分为两个阶段:外围赛和决赛。

外围赛时公孙瓒还是技高一筹,脱颖而出。到了决赛阶段,特别是残酷的淘汰赛时,公孙瓒就看出势力明显不足了,被淘汰也就在情理之中啦。

01

外围赛

汉末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导致了中央朝廷的权威极大的削弱。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朝廷没有任何能力进行镇压。只有采取让地方政府自行招募军队的方式来对抗。

这下好了,本来就飞扬跋扈的地方诸侯,手中又有了军权和兵力,就都不安分啦。

冠军奖杯就一个,惦记的人却不少。

再加上一些不安分的社会分子,比如刘备之流,趁机起事,彻底就乱套啦。

你想,贩鞋的,杀猪的都招兵买马啦,说是匡扶汉室也好,说是想当皇帝也罢,总之是乱的够呛,汉室朝廷是多么跌泄。

究竟多少人参加了这次的外围赛不太清楚,大部分人只不过是贵在参与罢了。

就犹如世界杯 , 只有亚洲人才关心十强赛,只有中国人才关心四十强赛,就是铁杆的球迷也不会关注究竟多少国家参加了外围赛,有哪些国家没有报名参加。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时候,到底还有多少诸侯在蠢蠢欲动,不得而知。

按照赛事进程,这个阶段结束啦。幽州的公孙瓒,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汉中的张鲁,凉州的马腾,韩遂等等,都表现不错,如愿取得了决赛阶段的比赛资格,很荣幸的代表本地区出战决赛阶段的比赛。

作为幽州代表队的公孙瓒,表现想当不错,无论主帅还是队员都期望走得更远,取得好成绩。

02

决赛

按照规则,决赛阶段又分为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小组赛,然后是淘汰赛。

公孙瓒手气太臭,抽到了死亡之组的东北方小组。有袁绍,曹操,袁术,再加上以个人名义参赛的超级球星刘备诸兄弟,时不时来回打打酱油。

小组循环赛结束,公孙瓒就被淘汰了。特别是与袁绍那一场关键比赛,公孙瓒希望用坚固的防守把袁绍拖进点球大战。在易京建了个楼台,龟缩在里面就是不出来,没想到还是被袁绍攻破了城池。

这场失利导致了公孙瓒未能小组出线,只得饮恨沙场啦。

究其原因,还是过于保守,缺乏积极进攻的意识,战术运用也不对头。

根本而言,还是综合势力比对手差一截,小组赛时能碾压对手,决赛时遇到强队就不行啦。

失败在情理之中。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公孙瓒是北方最强悍的军阀之一,占据幽州地区。

公孙瓒是善战的军阀,他是通过军事作战,打垮乌丸人等强悍少数民族叛乱,扫平黄巾起义,这才上位的。

公孙瓒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还有精锐的白马义从。

就军事作战上,公孙瓒和袁绍作战多年,大部分时期丝毫没有占下风。

那么,为什么公孙瓒最终一败涂地呢?

第一,公孙瓒是个拙劣的政客。

虽然是战乱的三国,以武力打天下,但军阀必须精通政治。

当时大家实力都不强,包括曹操在内也是从小军阀混起来的。

军阀必须懂政治,联络一切可能的盟友,对控制区妥善经营,争取地方豪强的支持。

然而,公孙瓒却做得很烂。

当幽州牧刘虞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丘力居等乌丸首领都派人表示归顺的时候,公孙瓒竟然派人杀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

由此,乌丸持续叛乱,大大消耗了公孙瓒的实力。

再到后来,在幽州治绩极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声望的刘虞,竟然也被公孙瓒杀害。诚然,公孙瓒试图干掉有名无实的刘虞,自己独揽幽州大权,但也没有必要做这么绝,吃相如此难看。

刘虞在幽州的旧部很多,也颇为受到军民的爱戴。公孙瓒杀死刘虞以后,顿时失去民心,很多刘虞部下成为敌人。

后来公孙瓒被袁绍击败时,本来有机会利用幽州地盘东山再起。然而,刘和(刘虞的儿子,公孙瓒是其杀父仇人)和鲜于辅(乌丸头目,之前被公孙瓒狂虐的)联军攻破幽州,抄掉了公孙瓒的老巢。

由此,公孙瓒等于是内忧外患下,同袁绍决战的,那还好的了吗?

第二,刚愎自用又没有才干

公孙瓒对于自己评价非常高,认为自己是天才,什么都能搞定。

在三国时期,无论曹操、刘备、孙权身边,都有一个强大的幕僚团。

这些幕僚团主要负责献策,是决定三国很多重大战争和政策的关键人物。

以曹操、刘备、孙权的能力,都需要这么多智囊帮助,何谈大老粗公孙瓒?

然而,公孙瓒身边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之外,其余都是他的亲戚如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

哪怕是赵云、刘备这等曾经在他麾下效力过,后来被证明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

公孙瓒刚愎自用,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自然,如果你真的能力超群,这么做也算你狠而已。但公孙瓒自己才能又不强,最终导致被袁绍按在地上摩擦。

其实,我们看看公孙瓒最后时期,是很悲哀的。

据说他将易京城墙造得有六七丈高,城墙之外有土堑,土堑之外还有土堑,再储备上极多的粮食……

这还不是关键的地方,公孙瓒开始不相信任何人,深居简出不让任何男人靠近。

他在城中造了一座高达十丈,不设楼梯的高楼,只和妻妾姐妹们住在里面,公文和一切物资都用绳子吊上去,至于传令,则用专门经过训练的大嗓门女人(通信靠吼)。

到了这种地步,公孙瓒完全是众叛亲离了。

做军阀输得裤衩都掉了,公孙瓒也算极品了。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公孙瓒出身贵族,仪表堂堂,威武雄壮,聪明有学识,可以说是一枚很有才气的帅哥。与刘备、刘德然一起曾就学于卢植。虽然,母亲低微的出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孙瓒的发展,但并没有阻挡公孙瓒初期的良好发展。可惜的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战功卓著,不断彰显正义

公孙瓒曾给太守刘其当过下属,相处得不错。后来刘其犯了法,被朝廷发配到交州。于是,公孙瓒就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一路上悄悄地护送刘其。途中,刘其被朝廷赦免释放了,公孙瓒就回到了驻地。公孙瓒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人们的赏识,因此被荐举为孝廉,并被朝廷委任辽东属国的长史。

公孙瓒在关塞巡逻时,发现了数百名鲜卑族的骑兵,他说:“如不主动进攻,必将被杀。”于是 ,公孙瓒就率先冲入鲜卑骑兵中,奋力击杀,导致鲜卑骑兵被杀伤数十人,但自己一方的损失也超过了半数。从此以后,鲜卑人不敢轻易地进入关塞。为此,他被朝廷任命为涿县县令。

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孙瓒率领三千骑兵去平定边章、韩遂的叛乱时,碰上渔阳人张纯鼓动着辽西乌桓的丘力居等造反作乱。于是,公孙瓒就果断地、勇猛地率军打击了张纯等叛贼,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被晋升为骑都尉。随后,乌桓的贪至王见势头不好,就率众投降了公孙瓒。公孙瓒被封为都亭侯、中郎将。

188年,公孙瓒大战张纯、丘力居时,作战勇猛,深入追击,被丘力居的军队围困了二百多天,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士兵也死伤一多半。此时,丘力居的军队也是缺吃的少喝的,战斗力非常低了,丘力居只好偷偷地撤围远走柳城。于是,公孙瓒得救了,获胜了。朝廷为此封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兼领属国长史。

从此,乌恒人不敢再轻易进犯。与公孙瓒一起征战沙场的几十位马骑得好、箭射得好的人,都喜欢骑白马,作战时团结互助,因此他们自号“白马义从”。

191年,公孙瓒率领军队大战青州的黄巾军,杀的黄巾军丢盔卸甲,大败而逃。公孙瓒趁他们逃跑渡河到一半时,迅速出击,再次击败他们,杀死、俘虏数万人,并获取了很多财物。

于是,公孙瓒威震天下了。

德行不够,骄横傲慢

刘虞到幽州任军政长官后,不断派人到游牧民族中宣传利弊,鼓动、劝说他们帮助擒获叛贼张纯等人。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就派遣使者与刘虞沟通、协商投降事宜。但是,公孙瓒知道了后,因害怕刘虞立功,就派人暗杀丘力居的使者,阻挠、破坏丘力居与刘虞的互联互通行为。

公孙瓒的堂弟在受袁术之命帮助孙坚时,被袁绍的军队打死了。袁绍就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结果,公孙范帮助公孙瓒攻取了青州、徐州。之后,公孙瓒不经朝廷允许,就擅自任命了冀州、青州、兖州的州牧(一州的最高长官)。

192年,袁绍为了洗雪耻辱,亲自率军迎战公孙瓒。袁绍命令他的大将麴义率领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作掩护,伏击公孙瓒军。公孙瓒当时有三万精兵强将,根本没把袁绍放在眼里,命令军兵迎战。结果,公孙瓒的军队遭到了麴义致命的伏击,全军溃败,人人争相逃命。麴义斩杀了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公孙瓒企图稳住阵脚,率兵还击,又被打败了。于是,公孙瓒逃到蓟县县城的东南方向,另筑了一座小城自守。

193年,刘虞认为公孙瓒和袁绍之间连年的战争,对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就尽力劝说、约束公孙瓒。但是,公孙瓒不仅不听劝,反而变本加厉地掠夺、祸害百姓。于是,刘虞就率兵攻打公孙瓒,结果,刘虞大败后逃到了居庸县。公孙瓒攻破了居庸城,活捉了刘虞和他的妻子儿女。公孙瓒以刘虞与袁绍联合谋取帝位为由,把刘虞和他妻子儿女杀死在了蓟县。刘虞死了之后,公孙瓒占据了整个幽州,以一方霸主自居,骄横傲慢,不知怜恤百姓,多行小人之道。

前功尽弃,葬身祝融之腹

195年,刘虞的从事鲜于辅、齐周及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为刘虞报仇,大败公孙瓒驻守渔阳的军队,并杀死了公孙瓒任命的太守邹丹。接着,乌桓峭王、鲜于辅、刘和(刘虞之子)与袁绍大将麴义合兵大败公孙瓒于鲍丘。

随之,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相继处置了公孙瓒任命的长官,并与鲜于辅、刘和合兵一处,攻打公孙瓒。屡战屡败的公孙瓒,逃回了易京,坚守不出。之后,公孙瓒让士兵靠着易河挖了十几条深而宽的战壕,并在战壕内堆筑起了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筑有营垒。公孙瓒与妻妾居住在高达十余丈的土丘上,囤积了很多给养的营垒里。同时,公孙瓒不再交往宾客,原本亲信的人,也都疏远了。

好像是要与世无争了,可他能做到吗?

198年,袁绍想跟公孙瓒和解,公孙瓒没有理会他,只是加强了战备。于是,袁绍出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的守将被袁绍攻打、围困时,公孙瓒非但不救,却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他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

这样一来,他的将领或降或逃,导致袁绍很快攻到了他的堡垒前面。于是,万般无奈的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黄巾军求救。

黑山的黄巾军还没到,公孙瓒就急不可耐地送密信给他的儿子公孙续,让他率兵为外应,到时候举火把为号,他从城内杀出,两相夹击袁绍。

袁绍截获了这封密信,就对公孙来了个将计就计。火把举起来了,公孙瓒杀出城了,却遭到了袁绍的伏击,公孙瓒大败,又退缩到堡垒内继续坚守。袁绍不想再给他机会了,就派士兵把地道挖到了公孙瓒的城楼下,并渐渐向中央的土丘靠近。公孙瓒发现了,已无良策应对,即使有,也已来不及了。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于是引火自焚了……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公孙瓒是汉末诸侯之一,强盛时势力遍及幽冀青兖数州,但最终公孙瓒却败亡于袁绍。

公孙瓒,字伯圭(也作伯珪),辽西令支人,长大后未在郡中当书佐,因为长得好,声音洪亮,所以太守把女儿嫁给他,又派他到涿郡去随卢植学习。毕业后又回到郡中继续担任小吏。此时太守因为犯罪要被押回朝廷,公孙瓒一路侍奉。到了洛阳才知道,太守要流放日南,公孙瓒选择了同行,因为觉得自己不一定还能回来,于是在北邙山遥祭先祖拜别,看到的人为之唏嘘,公孙瓒因此出名。后途中太守遇赦而还,公孙瓒也被举孝廉,做了郎官,后来担任辽东属国长史,以强硬态度对待异族,曾经带着数十人冲击鲜卑数百人包围,鲜卑因此不敢再入公孙瓒管辖的区域,后来迁升涿县县令。

直到中平年间(不是光和)凉州叛乱,朝廷派公孙瓒带三千幽州突骑前往凉州平乱,这时爆发了张纯张举联合乌桓丘力居叛乱,朝廷于是派中郎将孟益和公孙瓒讨伐。期间公孙瓒因为有功,升任骑都尉,后来乌桓一部的首领贪至王率部族投降,公孙瓒又升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但因一直无法平定叛乱,朝廷把宗室刘虞派到幽州担任州牧,采取怀柔策略,悬赏了张纯的人头,平息了叛乱,公孙瓒受封奋武将军,封蓟侯,但和刘虞之间的矛盾加深。

后来因堂弟公孙越在攻城时中箭而亡,公孙瓒迁怒袁绍,于是袁绍委任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想要求和,但未能成功。此间公孙瓒击破进犯勃海的三十余万黄巾,声威大震,一口气任命了三个刺史,给人一种势力达到数州的感觉。但实际上这对他的实力根本没什么帮助,此刻已经是公孙瓒的巅峰,不久后界桥一战,公孙瓒被麴义以八百强弩破数千骑兵,最终战败,返回幽州。

此时刘虞担心公孙瓒造反,想要先发制人,却被击败,公孙瓒俘获刘虞后杀害,占据幽州,但刘虞的手下联合起来反对他,袁绍也再次攻来,公孙瓒于是退保易京,数年后被袁绍攻破,自杀身亡。

以此看来,公孙瓒的一生,实力并不怎么强,只是曾经大破三十余万黄巾,声威大震,战绩斐然,给他增加了光环。其失败是注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一味强硬,不知变通。公孙瓒对异族的强硬有目共睹,几十个人就敢冲击几百人;追击丘力居时因太过深入被围困,硬是拖了二百余天,直到拖的丘力居疲惫不堪而退兵,这才得以返回,就是不肯服软;刘虞到幽州后采取怀柔政策,他不愿意暗中截杀使者。对袁绍也是如此,不理会袁绍的求和,主动发起战争,最终失败。要知道“至刚易折”,异族是大汉几百年来都未曾解决的问题,自然不是公孙瓒一个人能解决。然而公孙瓒的性格注定了他一旦决定做某事,就一条道走到黑,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没有一个稳定的地盘。看公孙瓒的为官经历,为郎官就不说了,外出后第一个职位是辽东属国长史,边界属国是用来安置内附异族的,自然不可能多富裕;之后是涿县县令,太平时节或者不错,在大汉末年动乱的情况下,一县之地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黄巾起义中没有公孙瓒的消息也就不足为怪;之后历任骑都尉、中郎将、奋武将军,都是军职,没有自己的地盘;还是刘虞到幽州后,让其领兵驻扎右北平,但右北平自然是有太守的,显然也不是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就是靠着手下的上万大军(后增加到三万余)和袁绍争锋,岂有不败之理。

第三,亲近小人,不重视人才。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公孙瓒给人一种独挑大梁的感觉,手下没有什么人才。刘备兄弟在公孙瓒手下没起到什么作用,赵云也是一样。除此之外,邹丹被刘虞的部将攻杀,可见能力不怎么样;严纲在战场被杀;单经也是个打酱油的;关靖一介酷吏,没有谋略,就是他给公孙瓒出的坐守孤城的主意;还有田楷,身为青州刺史田楷却未能给公孙瓒帮上忙……都是不入流的人物。《英雄记》载,公孙瓒统摄幽州后,与“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定兄弟之誓”,这三人都是庸碌之辈,但都是亿万富豪。对于世族子弟,就打发到穷苦之地任职。这可能和公孙瓒的出身有关,身为庶子,自小被不公平对待,当然对世族大家子弟有意见,幽州的人才不为所用,自然比不上袁绍文武兼备。

最后,树敌太多。袁绍是主要敌人就不用说了,刘虞是他的上司,却被他杀死,以致刘虞的部将联合乌桓鲜卑来攻打他;一口气置三个刺史,树大招风,别的不说,兖州刺史可是曹操,能对公孙瓒没有意见?所以公孙瓒和袁绍大战期间,曹操要集中精神对付吕布、征伐徐州,也没放过给青州找麻烦的机会,以致田楷这个唯一有实力的刺史没有帮上忙。

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输得那么惨?

说起这个公孙瓒,的确是很可惜的。他是刘备的私塾同学,都是卢植的弟子。后来,公孙瓒和刘备的交集也不少。

公孙瓒被誉为“白马将军”,这是因为,他经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说起这个“白马义从”,就必须要提到公孙瓒手下的三位大将。第一位,就是“白马义从”的首领严纲。他是公孙瓒手下第一猛将。

据《后汉书》记载,“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在公孙瓒与北方胡人交战中,冀州刺史严纲所统帅的白马义从可谓是声名远播。白马义从是一支轻骑兵种,善射和机动性高是其最大的优点。

每逢在公孙瓒需要对敌作战时,白马义从总能轻易撕裂胡人的防守,在大战一场之后又能扬长而去。正因如此,严纲及其统率的白马义从,在乌桓和鲜卑各部享有很高的盛名,“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可惜的是,公孙瓒在与袁绍作战之时,因为指挥失误,严纲及其手下的白马义从最终都折损在袁绍部将鞠义的强弩之下。

公孙瓒手下第二位大将,就是赵云。其实他原来也是白马义从的一员,只是后来离开了。先是哥哥去世奔丧,后来又跟了刘备。

公孙瓒手下第三位将领,就是田豫,他也是刘备的故友。众所周知,刘备曾投奔过公孙瓒,田豫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公孙瓒麾下的。遗憾的是,田豫虽然很有本领,但是公孙瓒似乎不太信任他,《三国志·田豫传》中记载“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就这样,田豫最终选择加入了曹操的阵营。

在加入曹魏集团以后,田豫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因其行事果决又智勇双全,很快便得到曹操重视。不久之后,田豫被调往北疆,先后击败乌桓、鲜卑等部,还安抚教化北方蛮夷部落,可谓功勋卓著。田豫的威名,也让无数胡人为之胆寒,“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即便是在名将辈出的曹魏集团之中,田豫也是成为曹操手下当之无愧的镇守北疆的重要人物。

当初刘备起家的时候,得到过公孙瓒的真诚帮助。虎牢关前,公孙瓒被吕布追杀,刘备的兄弟张飞在危难时刻也救过公孙瓒。尽管公孙瓒在《三国演义》里出场不多,但是,细心的读者肯定会感觉这人不错,而且会感觉他败落得有点早。

其实,小说开始的时候,公孙瓒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

历史上,他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武将、军阀,群雄之一。他出身贵族。因母亲地位卑贱,只当了个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的赏识。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杀了刘虞,占据其地盘,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他也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袁绍在北方的势力非常强大,连曹操都头疼,打了多少年,才彻底灭亡了袁绍的势力。但公孙瓒那时候就并不惧怕袁绍。而袁绍却非常害怕公孙瓒。可见那时,公孙瓒的实力有多大。

公孙瓒有几个特点。

一,骁勇善战

在小说中,敢和吕布单打独斗的人凤毛麟角,但公孙瓒是其中之一。尽管是演义,但也证明他在历史上就有一个大将骁勇善战的风范。

据历史记载,公孙瓒在太守刘其手下任御车。在刘其犯法被发配交州日南时,公孙瓒敢于违法乔装成士兵沿途护送,途中刘其获赦还。公孙瓒归来后,被举孝廉,任为辽东属国长史。

有一次,公孙瓒跟随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看到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对随行队伍说:“我们有点不妙。如果我们被动迎战,只能全部被杀,与其那样,还不如主动进攻。”

公孙瓒首先手执长矛策马带队冲进了鲜卑队伍,立刻杀伤几十人。后来,公孙瓒所带队伍尽管死伤过半,但是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也不敢轻易越进关塞。公孙瓒由此升迁为涿县县令。

后来,公孙瓒长期带兵在塞外作战,威名远扬。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聚众三十万,试图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军,斩首将近十万人,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

二,也有点头脑

光和年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交给公孙瓒统领平叛。

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渔阳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

此时,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属国,此后的五六年间,公孙瓒与北方游牧民族争战不断。

中平五年(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张纯于是抛下妻儿逃入鲜卑境内。

公孙瓒由于孤军深入,反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二百多天,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丘力居军也粮尽疲乏,远走柳城。

回来以后,朝廷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色俱厉,作战时就像是遇到了仇人,甚至一直打到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

中平六年,公孙瓒被朝廷任命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公孙瓒集团的最后覆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他不爱惜老百姓,军纪涣散

当初,公孙瓒和刘虞一起讨伐乌丸的时候,公孙瓒受刘虞节制。但因为公孙瓒自恃兵力强大,便不想听从刘虞的指挥。

刘虞对老百姓十分仁爱,公孙瓒的军队本来就纪律松懈,便故意放纵自己的部队,多次掠夺百姓,和刘虞唱对台戏。因此,两人关系逐渐恶化。

另外还有一件事,让公孙瓒和刘虞两人分道扬镳。

汉献帝刘协想东归洛阳,派刘虞之子刘和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前来相迎。刘和途中被袁术扣留。袁术让刘和给刘虞写信,让刘虞前来担任袁术的后援。

公孙瓒知道袁术此人没有信义,制止刘虞,刘虞不听。公孙瓒担心袁术知道后恨他,派他堂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到袁术处相结好,而暗地又让袁术扣留刘和并夺占刘和兵马。因此,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越来越深。

二,喜欢意气用事,没有长远眼光

袁术派公孙越帮助孙坚攻周昂,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把弟弟公孙越之死算在了袁绍头上。于是出兵准备报复袁绍。

袁绍非常惊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想以此与公孙瓒解冤。公孙范于是背叛袁绍,以渤海兵力协助公孙瓒,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初平三年(192年),袁绍屯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处。公孙瓒以两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多人。

袁绍命其将麴义领精兵八百在前,布强弩千张于两翼。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少,纵骑兵出战。由于轻敌,公孙瓒大败。他的白马义从也被消灭。

公孙瓒连续大败后,逃到蓟县(今北京大兴区),在县城东南另筑小城自守,与刘虞临近,仇恨更深。袁绍派兵攻打公孙瓒,双方战成僵局。

三,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认为公孙瓒穷兵赎武和袁绍连年的作战是对百姓严重的迫害,故而想要节制公孙瓒的行为。

公孙瓒听说以后大怒,继而变本加厉地掠夺百姓,如此暴行更是加深了和刘虞之间的矛盾。

最终刘虞为了阻止公孙瓒的恶行,决定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下及大部队都不在附近,无法抵抗,仓卒间,他想从东城逃走,刘虞的士兵不懂战术,又下军令不准骚扰百姓,不许损害民居,导致久攻不下。

公孙瓒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顺着风势放火,趁势杀入刘虞兵营,刘虞大败。刘虞与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县(今北京延庆东)。

公孙瓒攻破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妻子儿女回到蓟县。

这时候董卓已死,献帝派使者给刘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统六州,升迁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

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谋取称帝,胁迫使者斩杀了刘虞及其妻子儿女。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四,激起众怒

兴平二年(195年),刘虞的部下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今北京大兴)阎柔素有恩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

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攻击公孙瓒驻扎在渔阳的部队,公孙瓒部大败。

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

与此同时,公孙瓒所置的各地长官连续被杀。公孙瓒孤掌难鸣,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开置屯田。

五,丧失斗志

此时的公孙瓒,地盘、部队越来越少,完全丧失了斗志。他命令部队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

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

六,不体恤将士,众叛亲离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讲和。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增强守备。袁绍于是大兴兵马,攻打公孙瓒。

先是公孙瓒一别将被围,公孙瓒不肯相救,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现在我不去救他们,他之后被围困的将士就会自我勉励。”

等到袁绍来攻时,公孙瓒的界桥别营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孙瓒又必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

袁绍直接攻到了城门前,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兵冲出重围,占据西南山,仰仗黑山军,切断袁绍军的后路。

长吏关靖劝谏他说:“现在您的将士都各怀叛离之心,已无力再战,他们之所以能固守是顾惜他们的故乡老少,而把将军您当成主心骨,将军如能持久坚守,袁绍自然会退兵,四方军队一定又可以会合了。若将军现在弃易京而走,军队会失去后镇,易京覆灭指日可待。将军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么成就事业呢?”公孙瓒于是决定不离开易京,等待其子搬来救兵,内外夹攻袁绍。

七,在最后一刻自乱阵脚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来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

但是,这封信被袁绍中途劫获。袁绍将计就计,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引火自焚。

这就是公孙瓒覆灭的经过和原因。

公孙瓒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渐失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高楼,引火自焚。

至此,公孙瓒集团土崩瓦解,彻底覆灭了。

综上所述,公孙瓒的覆灭,与其说是被袁绍打败的话,倒不如说是失败于自己的性格。他其实是被自己打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