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尴尬的事之一,就是外国元首很怕来中国吃国宴。

很多人认为,国宴多爽啊,放着全国的美味,大家还不抢着参加国宴。

根本不是这样。

绝大部分参加国宴的各国政要,都是勉强应付一种外交仪式、外交礼节而已。

大部分人只是在国宴上随便吃点东西,有的甚至是象征性的碰一碰。

很多外国元首绝大部分吃不惯中国菜,甚至畏惧中国菜。

而我国最初的国宴,没有太多经验,多是拿出中国人认为最好的才招待外国人。

外国人往往很不适应。

主要分为几点:

第一,只有淮扬菜才适合国宴。

很多人很奇怪,中国有八大菜系,最终只有淮扬菜独霸武林。

最初也试验过其他菜系。然而,都不符合洋人的口味。

最终结论是:“川菜相对比较辣,大部分外宾受不了;鲁菜浓油赤酱,口味重,外宾吃不惯;北方菜烧烤多,对牙齿和肠胃要求高,外宾很多年龄较大,不适合;广东菜多生猛海鲜,外宾第一次吃的话肠胃难适应。这样一比较,淮扬菜就很容易‘胜出’了。”

第二,中国人认为的好材料,外国人难以接受。

国宴对于食料的选择是非常牛逼的。

国宴大厨这么介绍:所有的原料,都来自固定的渠道,都采用严格的标准,如蔬菜,都是有机蔬菜,不能添加任何化学肥料,避免有害物质造成损害。做菜所需原料的所用部位也有严格规定,比如“开水白菜”,这道菜一般只选取三寸半高、叶绿肉厚的白菜,还要去掉菜棒留其三叶嫩心。

此外,国宴所有选材,必须从其原产地精选而来。如燕窝,非泰国的官燕不用;鱼翅,不是南海产的一极群翅不上桌;金丝小枣,也只能用乐陵产的。

即便这样,外国人很难吃得下燕窝、鱼翅、海参之内。

就像中国人也不接受高级鱼子酱一样。

据说尼克松曾经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面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不要管叉子下是什么东西?只需要往嘴里送就是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吓尿了。

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广西开会,当地将名菜龙虎斗上桌。

那时候的龙虎斗,今天吃不到的。

蛇是一种剧毒的毒蛇(今天是保护动物了),猫则是果子狸。

外宾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随便吃了几口。然后知道了菜的内容以后,外交官在回忆录中写到:一瞬间,我感觉肚子里面都在龙虎斗了。

第三,厨师水平高,但外国人不适应。

很长一段时间,外国人不适应传统中餐。当年中国人去国外开餐馆,都必须进行口味本地化,不然店很容易倒闭。

烧国宴菜的师傅共有160名厨师,从特级、特技、高级到中级都有,其中总厨师长1名,下设热冷、面点、西餐,8个正副厨师长,个个都是食界响当当的腕儿。

这些厨师来自五湖四海,除政治素质高外,还得“根正苗红”,要过政审,并且文化素质要求也高,除勺上功夫外,还要求能研究各国风俗文化,会烹调全国各地名菜名点,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因人而异,随客而变。

即便如此,很多老外还是接受不了中国菜的口味。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我来说一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携夫人安倍昭惠访问乌克兰的时候发生的尴尬一幕。到底咋回事儿呢,接着往下看就知道了。(友情提醒,一定要注意安倍夫人的表情!)

2015年6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携夫人安倍昭惠出访乌克兰,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则与夫人玛丽娜前去迎接。一开始一切都还算正常,双方各自站在一边发表讲话,现场的气氛非常和谐。就像下面这样。

但是到了合影留念的时候,却是风云突变,安倍晋三不知道为什么站到了玛丽娜的身边,此外他还站的非常笔直,面色凝重,还双手握拳(难道说是乌克兰第一夫人玛丽娜太漂亮了,直接就被吸引过去了?然后安倍还有点紧张?)

波罗申科总统发现了问题,于是他伸出手向举止怪异的安倍晋三示意,“哥们儿,你站错了位置,你应该站在这里!”可是安倍晋三却根本不予理睬,也不知道是陶醉其中还是想蒙混过关,总之在波罗申科示意后仍然是笔直的站在那一动不动。(注意看安倍昭惠的表情,撅着嘴满脸怨恨的看着安倍晋三,似乎在对安倍晋三说你还不快给我滚过来,今天真是丢死人了)

波罗申科眼见绅士的方法不起作用,而且两人又语言不通。波罗申科没办法,既然文的不行,那就只能“动武”了。接下来就发生了极其罕见的一幕,波罗申科直接把安倍晋三“搬”回了正确的位置。

这个过程中安倍晋三仍然是紧握双拳、面色凝重,似乎是在抵抗波罗申科的武力,但是最终因为身材力量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安倍还是被强行挪位了。

最后,经过波罗申科的“武力干涉”,四人才终于站好了位置。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蒋经国被辱打事件。被蒋经国视为毕生奇耻大辱!却未敢报复,何其的尴尬难堪!

1941年,美国当局派史迪威再度进驻中国,任命了五大职务: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军方在华代表、东南亚战区副长官、美租界法案在华执行人、在华美军最高指挥官,在当时中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民党军政界莫敢不从,他是唯一可以和蒋介石大声讲话,并且敢指责蒋介石的人。

出身西点军校的史迪威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在度过了刚开始的适应期,后来经常和蒋介石意见不合,且发生冲突,名为参谋长,内里却想夺蒋介石的权。蒋不敢得罪美国金主,无奈之下,只能频繁向美国当局表示不满。史迪威见状,更是变本加厉,利用美国当局不断施压,想令蒋交出兵权,蒋介石坚决不答应。史迪威又策划了刺杀蒋介石、搞政变等计划,后因美国当局未同意而难产。总之,在1941年至1944年间,两人矛盾很大,关系逐渐势如水火,不过由于蒋介石对于美国还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史迪威阴谋也一时得逞不了。

据传,桀骜不驯的史迪威难以咽下这口气,在多次和朋友喝酒时,吐露过这些事。他最好的朋友,性格同样目中无人的美国合众社驻华记者贝尔登,因为在华工作受到了史迪威很多的照顾,所以对这事留了心。

1943年1月初,因为记者身份的便利,贝尔登及助手在工作时遇到了蒋经国,或许是有预谋的计划,当时蒋经国近前恰好没有卫兵,贝尔登上前挑衅殴打了蒋经国,并且进行了言语侮辱。事发突然,其他人或者是离得远,或者是有所顾忌没敢上前,因为顾忌对方是美国驻华的知名记者,代表的又是史迪威,就连会基本的拳脚功夫的蒋经国,也没有进行还手。对方肯定也掌握了分寸,见好就收,起到羞辱蒋家父子的作用,为史迪威出口气就行。但不管怎样,对于身为委员长公子的蒋经国来说,这真的是奇耻大辱,难以想象,当时谁又敢动小蒋一根汗毛呢?可是,美国人动了。而且事发后,蒋介石居然忍气吞声了,这对于当时的国民党高层来说,是何其尴尬难堪的事?归根结底,蒋家父子洋奴本色难改啊,也反映了弱小就要挨打的现实。

现在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又是何其幸事!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坑爹的翻译

1977年12月30日,波兰华沙的肖邦机场,第一书记爱德华·盖莱克正在焦急的等待着一位贵宾,美国新任总统吉米·卡特。老盖此时的心情有点忐忑,美国佬天生就不靠谱,江湖传言这个新总统在美国佬里都算反人类的。这TM得浪成啥样啊?老盖在心里哀嚎,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否则东边那群大熊估计得踢爆我的屁股。

15分钟后,美国的总统专机准时降落,总统老兄也风度翩翩的走下飞机,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在一系列外交礼仪性流程后,卡特总统开始发表他的讲话,他的第一句话就让老盖大惊失色。“我离开了美国,永远不会再回去了”,我的天啊!你这是要搞大新闻啦!这是要叛逃的节奏吧?叛逃您去苏联啊!?我这小地方经不起原子弹洗地啊!

陷入哲学思考的老盖很快被卡特的另外一句话雷翻,“我对波兰充满了性欲”。叛逃动机都尼玛交待啦?我知道大波波的姑娘漂亮,但你在这么正式的场合讨论真的合适吗?有需要我们可以私下沟通啊!你浪成这个德行美国人民知道吗?

要说老盖到底还是人精,他很快就把怀疑的眼光看向了卡特的随身翻译,能当总统的家伙绝对不可能是SB,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翻译的波兰语不规范。然而他很快被另一句话雷成翼骑兵,“我很高兴捏到了波兰的私处”,再下一句,“我对波兰特产大香肠已经饥渴难耐了”。这货居然还是个双向插头,搞基也在行!

这时候卡特也发现底下的人面色古怪,他同样把怀疑的目光聚焦在自己150美元一天雇用的翻译身上,这个叫史蒂文·西摩的家伙竟然还很无辜的回望自己!在一番惨无人道的沟通后,老盖终于弄明白了卡特到底在说啥。

  1. 所谓“我离开了美国,永远不会再回去了”是“我今早离开了美国”。

  2. 所谓“我对波兰充满了性欲”是“我希望了解波兰对未来的渴望”。

  3. 所谓“我很高兴捏到了波兰的私处”是“我很高兴来到波兰”。

  4. 所谓“我对波兰特产大香肠已经饥渴难耐”是“我对波兰之行充满了期待”。

卡特兄弟已经彻底崩溃了,自己一番精心准备的演讲居然变成黄段子集锦,什么都不要说了,我想静静,不要问我静静是谁。还有!亲爱的西摩同志,对!叫的就是你!称谓也没错!我确定你就是毛熊派来玩我的!你被开除了!带着你的150美刀滚蛋,去美国还是苏联都无所谓,反正不要出现在我面前!

就这样,卡特第一次访问华约国家成了偌大的笑柄,未来的很多年里,他被波兰人戏称为香肠卡特。然而他的悲剧并没有因此终止,晚宴的时候,更换了口语翻译的卡特再次发表讲话。他说第一句话后特意为翻译停顿了一下,翻译稳如泰山,他有说第二句,依然稳如泰山,第三句,还是泰山。好吧,这孙子根本就不会波兰语........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1948年5月20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尴尬事儿就发生在典礼上:当选“总统”蒋介石穿着一身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显得儒雅而又庄重;当选“副总统”李宗仁却穿了一身军装,跟在蒋介石身边,好像是蒋介石的副官或马弁。

▲蒋介石(前)发表就职演说,李宗仁(右)像个跟班儿一样站在后面

当天,李宗仁看到蒋介石的第一眼,就知道自己被老蒋耍了。十几年后,他还为这事儿耿耿于怀,专门在回忆录里写了一笔,为自己开脱说:“这尴尬的场面与其说使我难堪,毋宁说使他自己(指蒋介石)难堪罢了。将来史家秉笔直书,势将使蒋先生本人在其历史上多其难堪的一笔而已。”话虽这么说,摄影师的镜头却记录下了当时尴尬的一幕。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1947年后半年,解放军已经在局部地区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蒋介石忽发奇想,要搞“行宪”后的第一次总统选举(莫非是感觉自己在大陆呆不长了,先过把“总统瘾”再说?)。国民党的总统,不是全民选,而是由国民代表大会来选。按照当时全国的人口和代表比例,本该选出3045位国大代表。无奈很多地方被解放军占了,只选出2961位。这也总算超过3045的一半了,于是就由这两千多人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李宗仁是指挥台儿庄战役的抗日名将

蒋介石要当总统,大家都清楚,也没人想和他竞争。不过,老蒋还是想做做样子,一开始请知名人士胡适来与自己竞选。可是,手下人告诉他,“蒋介石胡适”连在一起,按文言文的意思理解,就成了“蒋介石到哪里去”,不吉利于是,有人推荐了国民党元老居正,这样合起来就是“蒋介石居正”,大吉大利。

其实大家都清楚,别管是谁来竞选,都不过是摆摆样子,最后肯定是蒋介石当选。关键是副总统的选举,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毕竟你老蒋吃了肉,这汤总得让大家分点吧?但蒋介石不想,他支持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做副总统,但选举的过场总要走走的。这样一来,报名的多了,除了孙科外,国民党的李宗仁、程潜、于右任,非国民党的莫德惠、徐傅霖都报名了。

别人倒还罢了,只有李宗仁的报名参选遭到蒋介石反对,因为李宗仁完全有实力竞争过孙科。李宗仁是北伐和抗日的名将、桂系领袖,平时在国民党内有“忠厚长者”的好名声,是妥妥的地方实力派。

桂系一贯与蒋介石作对,有人说蒋介石恨桂系胜过恨共产党,不是没根据的。蒋介石几次派人劝李宗仁退出竞选,李宗仁都拒绝了。老蒋也没办法,只有寄希望于孙科。经过四轮激烈的角逐,李宗仁击败孙科,成功当选。

▲李宗仁和蒋介石步入典礼现场。他一生军装,怎么看都像蒋介石的跟班儿

对这个结果,蒋介石虽然不能不认,但小动作总是难免的。李宗仁当选后,派人向蒋介石侍从室请示,就职典礼上穿什么服装,毕竟总统和副总统的服装保持一致比较好。蒋介石派人回话,就职典礼上两人都穿西式大礼服。李宗仁听后,还有点怀疑,因为西式大礼服在国民政府的庆典中并不常用,蒋介石本人也不喜欢。但既然老蒋这么安排,他也只有照办,连夜派人到上海,请最有名的西装店师傅赶制出一套燕尾服。不料,在就职典礼的前一天,侍从室送来蒋介石的手谕,说是就职典礼上穿军常服。都到这会儿了,李宗仁也只得照办。

然而,李宗仁到了典礼现场,才发现蒋介石穿着一身长袍马褂,束着红色大绶带。他自己却是一身军装,想换也来不及。李宗仁知道,这是老蒋要使自己难堪。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参加典礼了。于是,尴尬的场面出现了:蒋介石旁若无人的发表演说,李宗仁一身军服站在后面,活像一个跟班儿。

蒋介石耍这种小动作,只能让桂系与他更加离心离德。1949年1月,解放军三大战役结束,蒋介石败局已定,只好第三次下野,让李宗仁代理总统,自己在幕后操纵。李宗仁也无力回天,解放军很快就攻占南京。不久,蒋介石逃到台湾,李宗仁则带着总统大印远走美国。

▲1965年7月,周恩来(前排左四)带人去机场欢迎李宗仁(左三)回国

1965年7月,李宗仁冲破蒋介石设置的重重险阻,回到祖国,受到新中国政府的热烈欢迎,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都接见过他。李宗仁一下飞机就发表声明,表示要为完成祖国统一作出贡献。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病逝。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1949年1月21日,在大洋彼岸,美国新总统就职的同一天,蒋介石第三次下野,而蒋介石此时面临的尴尬,只是因为他自己的骚操作导致的。

北平市民为共和党候选人杜威造势宣传

抗战后如日中天的蒋中正

1945年12月11日,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和国民政府的官员,乘坐“美龄号”专机,降落在刚光复不久的北平城。此时北平城已经动员起来了,老百姓都盼望着抗战领袖的到来,纷纷上街表示欢迎。在紫禁城前面的广场上,蒋介石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并表示要重建战后的家园,十几万青年夹道欢迎,蒋介石的车队好久才从热情的人群中出来。

在跟北平市民的茶话会上,蒋介石希望大家说出各自的难处,并表示政府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当时北平市内有很多垃圾,此时的北平市长想要甩锅给日本人,也被蒋介石狠狠地批了一顿。对于一些士绅反应,有不少的接收大员,在北平存在腐败行为,蒋介石也一一受理。他还为此特意设立了5个邮局,表示要收集百姓们的举报信息,一经查实就会严厉查办。

蒋介石在北平接见士绅

在北平期间,蒋介石拜祭了孙中山,还见了从东北赶来的蒋经国,专门听取了国军在东北地区的部署计划。到了12月18日,结束行程后准备离开北平,此时意犹未尽的蒋介石,在北平机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时他国民领袖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从北平回南京后,蒋介石好运也接连不断,此时全国各地的大城市都在国民党的掌控之中,当时的民心也可用。

除了政治上的得意,蒋介石在军事上的收获也不小,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给了中国不少援助,这其中大部分都用来武装蒋介石的军队了。到1945年12月份,已经有57个师的国民党部队焕然一新,接受整编后,成为精锐的美械部队。在当时每天平均有50架次的美军飞机,从印度空运精良的美式装备到中国,不断地武装蒋介石的军队。

蒋介石夫妇在北平接受采访

蒋介石与杜鲁门的矛盾

在美国总统罗斯福主政时,很希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以便武装中国抗击苏联的影响。只是罗斯福在抗战结束前就去世了,而新上任的杜鲁门跟蒋介石并不亲近,甚至有些讨厌蒋介石。早在杜鲁门当国会议员时,他就发起成立了“杜鲁门委员会”,专门调查揭发援助款不当使用的情况,因此他对援助金的贪腐行为深恶痛绝。

1947年开始,中国国内的战局朝着不利于国民党的方向发展,眼瞅着自己花了大价钱武装的国民党,在解放军面前节节败退,杜鲁门政府开始思考中国政策是否得当。当时杜鲁门甚至出动了调查组,仔细调查美国援助中国的近50亿美元物资的去向,结果发现一些物资被国民政府的高官私吞。气的杜鲁门破口大骂,说孔宋两家都是贼,这让杜鲁门对蒋介石的好感进一步下降。

蒋介石剧照

而蒋介石对美国也是一肚子火,对方明明答应好的援助,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拖欠。而且当初美国为了换取苏联参战,在雅尔塔协议中出卖了中国东北的利益,战后苏联仍然占领了东北,还策动了外蒙古的独立。美国方面也认为,如果想要援助落实到位,需要重新扶持代理人取代蒋介石,以抑制孔宋家族的贪腐行为。否则中国就是无底洞,美国投再多的钱也没用,这种做法自然让蒋介石感到恐惧。

到了1948年,总统杜鲁门心态也变了,因为在1945年接盘罗斯福后,他一直想竞选连任,以便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光靠运气的接盘侠。想要竞选连任,自然是要先处理好内部的问题,这也让他对中国的关注度降低了不少。在美国的冷眼旁观中,蒋介石接连丢到了东北和华北,国内的形式进一步朝着不利于蒋介石的方向发展,再这样下去,距离蒋介石垮台不远了。

杜鲁门与杜威

押宝竞争对手杜威

在194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杜威是杜鲁门的强劲竞争对手,这位候选人早在4年前就曾经挑战过罗斯福,是共和党内的实力派。与杜鲁门对华的冷淡态度不一样,杜威主张强力抑制苏联,并力主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以便让中国能够抗衡苏联的影响力。这让悲观中的蒋介石看到了希望,如果杜威以后上台,那么对国民党来说肯定是好事。

而此时美国的民调也显示,杜威各方面都领先杜鲁门,如果能够提前傍上这个未来美国总统的大腿,那以后的援助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蒋介石一方面在国内造势,帮助杜威进行竞选宣传;另一方面派人到美国访问,甚至找机会援助一些竞选资金给杜威。只是在1948年11月的选举中,在美国人民都大跌眼镜的情况下,爆冷的杜鲁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宋美龄与罗斯福夫人

虽然押宝押错了,但是眼看着三大战役即将全部失败,为了争取美国援助,蒋介石只好硬着头皮,派宋美龄在1948年年底再一次访美。只是今时不同往日,5年前宋美龄能够到美国国会演讲,并得到美国广泛的支持,而这一次宋美龄得到的只是冷遇。不光美国主流的媒体质疑国民党高层贪污了美国的援助金,而且美国政府也是态度冷淡,杜鲁门只给了宋美龄半个小时的见面时间,并表示不会继续给国民党规定以外的援助了。

此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也看到了机会,如果不把蒋介石挤走,那么美国的援助是不会到来的,到时候大家都得玩完。1949年1月21日,就在杜鲁门就任美国总统的当日,在内外的压力下,蒋介石第三次宣布下野。只是此时国内的战局一定,即使蒋介石下野,也根本无法扭转战场的失利。果然在不到一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并失掉了整个大陆。

总结

在押宝美国总统的问题上,蒋介石选择了一边倒,明里暗里支持杜威竞选,结果在新总统上任后遭到了抛弃。这也说明,凡是得靠自己,不能老想着把自己的命运押宝在别人身上。投机的做法可能短时间有效,但是万一失手了,也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只是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尤其是蒋介石的继承人们,仍然想着依靠别人给自己壮胆,结果可能是走上被抛弃的老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