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由德国、意大利、日本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了全世界将近一半的国家,超过二十几亿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累计伤亡将近一个亿的人口。可以说二战时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但是偏偏有个地区就没有卷入二战之中,那就是南美洲地区,他们和北美洲一样都是二战期间的幸运之地,但是他们和北美的情况却截然相反,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都相继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南美洲地区却始终没能诞生一个发达国家,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首先,南美洲内部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止过,他们没有参与世界性的大战,但是内部之间往往会因为领土问题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大国之间常常发生争斗,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战争往往会牵扯到南美的周边小国,从而使整个南美地区动荡不安。
第二点,南美地区长期是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南美地区大多数成为了他们的种植园区,他们的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就是农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种植的作物大抵是香蕉、向日葵、菠萝等。经济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他们的商品的技术含量也低,永远只是在做最基础的工作。南美洲的国家很容易因为这些农产品和奶制品的价格暴跌而陷入经济混乱。
最后一点就是南美各个国内的起义游行冲突爆发不断,经常会发生政变或者游行示威活动,因此各个政府的政策和主张都推行困难,政治的动荡导致人民的生产生活极不稳定,因此经济也就没法安定发展。
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正是因为他们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今天才没有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确切的说,因为南美洲国家错过了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才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跟上世界的脚步,从而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包括之前),南美的很多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由于畜牧业发达,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在那个时候,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刚刚完成产业升级,和南美国家拉开的距离并不大。所以,依靠传统行业,阿根廷人仍然能够保证GDP总量世界第七,人均GDP和德国相当。那个时候阿根廷人就显得非常富裕,他们是除了美国人之外,另外一个到欧洲买买的国家。
(繁忙的阿根廷港口)
其他国家虽然没这么富,但也还不错。
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南美国家普遍抱有一种吃瓜群众看热闹的态度,对这场战争不热心,以一种世外高人的心态远离世界主流。这就让他们脱离了主流国家的发展轨迹,从而变得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其实对于南美国家来讲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东亚和欧洲地区,这里距离南美洲上万公里,并且从民族感情上来讲,南美洲各国的主要民族,和二战的各方主要参与者血缘关系和文化联系都不大。作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国家,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态度,而在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已经属于边缘国家了,所以南美国家更不感冒。
在当时,很多南美国家在评价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说这是白种人与黄种人的战争,和我们拉美人没什么关系!
(二战中期形势图)
直到后来美国参战,轴心国要完蛋了,这些国家才逐渐加入到了同盟国一方,但最多也就是提供一些简单的支援,或者是在道义上高呼几声罢了。当时除了巴西比较积极之外,其他国家都是这样一个状态。也正是巴西这种对世界局势的参与感比较强,让他能够在新世纪的时候发展成为金砖国家之一,虽然现在也没落了。
拉美各国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他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
(二战重建)
说实话,现代主要工业国都是二战经济起飞的受益者,他们想是得益于二战重建带来的经济刺激,后又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而作为二战的旁观者,拉美国家就跟看戏一样看个主要经济体蓬勃发展,可惜他们和这些国家联系的不紧密,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当然,作为旁观者,他们也没有机会享受到科技成果,进而改变自己的国家。
这就导致北方各国在经历了一次次的产业升级之后,拉美国家并无本质变化,这是他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一如战国时期的越国。
拉美国家的未来由于和先进国家交流不足,拉美的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拉美国家想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抛弃孤立主义政策,积极的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来,与其他各国互通有无,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谢谢邀请、赏阅、评论、转载和点赞!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一般的伴随着大量的毁灭和伤亡,但战争并不全是坏处!人类作为社会性物种,族群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不可避免的会爆发战争,而作为更为广义的战争,都是竞争自然资源和抢占地盘最后的解决方式!这也意味着有战争的地区,作为战争的两方阵营必须傾其国力进行竞争!当然也包括科技和经济竞争!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早期文明中心大多集中在依然资源不是太丰富的地区,恰恰是这种不太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让人类不断的改变自然和追求技术和科技的发展!才最终形成早期的人类文明中心!
拉丁美洲可不仅仅是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还避开了北欧国家的复兴和崛起,以及这些国家崛起过程中的相互战争,例如英法百年战争!随后的反法同盟战争以及随后的多场小规模的战争等!
实际上英法百年战争的时候,拉丁美洲的装备和科技水平基本上与欧洲国家接近,但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属于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殖民地国家,语言宗教和人种构成相近!大家都相安无事!也不存在新崛起的国家为了争夺地盘而对别的国家发动战争!
欧洲近现代强国,那个不是从四面楚歌中通过战争崛起的,例如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正是与海盗的合作打掉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才树立了海上霸权,法兰西帝国正是通过与英国争夺北部属地,才导致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各国王室带领的君主派的打击下,成为让欧洲各国望而生畏的法兰西帝国!
普鲁士也是借助反法同盟,通过几乎所有男人参军,才树立了普鲁士王国的崛起,最后才统一了德意志帝国!沙俄的历史不用再陈述了,本身就是金帐汉汉国的收税的,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扩张,才有了沙俄帝国和现在的俄罗斯!
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内部混乱,长期处于殖民地状态受帝国主义剥削,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起南美可能更多想到的会是足球,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当然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一样有穷有富:智利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截至2018年智利的GDP总量达到3010亿美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42位,人均GDP在16030美元左右,位居全球第59位。就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政府清廉指数、教育水平等方面看:智利已足以比肩发达国家;然而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而言:智利仍属于中等发展水平国家。智利因此被视为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但至少目前为止仍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既然被视为最有望成为南美第一个发达国家的智利目前都还算不上发达国家,那么其他南美国家距离成为发达国家就更为遥远了。
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南美可能是一块远离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大陆。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重心就位于亚欧大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亚欧大陆的面积、人口、经济总量、资源储量都远远大于其他大陆。即使时至今日强大如美国者也不远万里在亚欧大陆维持自己的力量存在,这其实就足以证明美洲从来不是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即使如今作为美洲国家之一的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非以美洲作为依托发挥的,而是通过介入亚欧等地事务发挥的。也正因为远离世界权力格局中心的地缘区位使南美得以避免卷入到国际冲突之中,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均未对南美造成多少实质性影响。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说幸运是因为南美的地缘格局使其得以利用海洋作为天然的地缘屏障,从而保护自己不受外来侵犯;说不幸是因为远离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的南美在躲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也错过了多次历史机遇。对南美国家而言:无论是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辐射或是接受别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其实都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人类历史上前两次产业革命都发源于欧洲,扩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拉美则与之失之交臂。第三次产业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开启的: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的应用正是始于二战时期,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了引领国家,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则大力赶超,然而地缘区位过于偏僻的南美再次失之交臂。尽管当南美国家见识到其他国家在产业革命中取得的成效后也会奋起直追,然而每当人类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南美各国的反应总比处于国际权力格局风口浪尖的北美、欧洲、亚太等地满几拍。事实上南美历史上是曾有过发达国家的——20世纪初的阿根廷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南美巴黎之称,在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超过了法国和德国,一时间一向以富裕发达著称的欧洲竟向阿根廷投去艳羡的目光。然而即使是这样富裕繁荣的阿根廷也无法避免在二战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落伍的命运。谁敢想象在19世纪最后40年和20世纪的前30年里阿根廷甚至一度曾是一个综合国力在美国之上的美洲霸主。
南美各国早年无一例外曾经历过相对漫长的殖民时期:作为宗主国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是按自己的需要发展南美经济的,所有殖民地都是以为宗主国供给需要的商品的目的而发展自身产业,而不是以最适合本地区实情的方式发展,这就造成了南美各国的产业单一化。时至今日南美绝大多数国家仍保持着以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创汇的低端发展模式,并没能建立完善齐全的工业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国际贸易中饱受剪刀差的困扰。殖民时期宗主国不仅干预南美各殖民地的产业发展,同时也对南美殖民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严格管制:各殖民地之间禁止互相贸易,只能供给宗主国需要的商品。而南美的地形也阻碍了各地之间的贸易交流——由于巍峨的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使南美东西部之间的贸易交流甚至比同区域外国家的交流更麻烦。而远离其他大陆的地理特征也使南美同其他大陆的贸易颇为受限。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三十年后南美各殖民地也纷纷走上了独立之路,然而从这些国家独立建国伊始就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823年美国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会的演说时提出“我们对欧洲国家将其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所以企图都视为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我们不曾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但对那些已宣布独立并在维护其独立,而我们基于伟大动机和公正原则承认其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压迫它们或以任何其它形式控制它们命运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不能不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门罗主义承诺美国不干涉欧洲各国的现存殖民地事务(包括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但与此同时要求欧洲各国不得再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活动或干涉已独立的美洲国家事务,这其实是美国将美洲视为自家后院的宣言。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的拉美各国无不受到美国各种政治经济控制,各国的经济生活基本被美国资本所把持垄断,南美各国就此形成了外国资本把持本国经济命脉的畸形经济模式。南美人民并不能从本国资源中获得收益,未来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绝望。
在近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在南美推行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大庄园经济模式:庄园主拥有大量耕地和农具,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手工业和副业,这意味着每个庄园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由此形成了一种极为封闭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内实际上就是一方土皇帝,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庄园内私设公堂,随意处置佃农。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南美的殖民模式从一开始就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模式具有显著区别: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主要是从英国本土迁徙而来,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欧洲国家,这些人几乎复制了英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组建了自治机构管理自身事务;然而南美的种族结构比北美复杂得多,而本身尚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南美几乎完全采取了一种高压统治的模式。宗主国为维持自己的殖民统治大力扶植本土化的白人地主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殖民者和大庄园主长期处于作威作福的状态,而在南美各国纷纷独立后原来的大庄园主则摇身一变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人物,这就使南美各国从独立之初就始终面临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以致于国家难以形成合力。地方势力的强大也造成黑帮势力强大、毒品交易泛滥等社会治安问题,给南美各国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地方势力的强大不只反映在经济层面上,与此同时南美各国在政治上往往出现寡头世家大族把持政局的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美独裁政体——考迪罗模式。把持政权的独裁者其实对国家的发展并不真正关心,他们所优先考虑的其实是自身及其家族成员的利益,由此形成了财富高度集中于世家大族的局面。贫富分化是如今的南美相当突出的问题——在南美各大城市中富人区和贫民窟泾渭分明,而后者充斥着卖淫、贩毒、贩卖人口等恶行,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地。巨大的贫富分化撕裂了南美社会,使南美各国缺乏团结统一的发展向心力。
俗话说物极必反——美国的控制、内政上的独裁使南美各国的底层人民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独裁者始终存在着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一直在南美各国的土壤里野蛮生长。事实上纵观南美各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始终是不断来回摇摆的历史:在内政上军政府和民选政府交替执政,在外交上反复徘徊于亲美路线和反美路线。在这种来回摇摆的状态中无论是谁上台执政几乎都会采取比较偏激的施政策略——以委内瑞拉为例:查韦斯时代为争取民意支持而陆续出台一系列高福利政策:免费住房,全民医疗,廉价食物......一时间在委内瑞拉生孩子免费、教育免费、看病免费,几乎北欧高福利国家所有的福利政策都被委内瑞拉直接复制,却丝毫没考虑到这实际上已远远超过委内瑞拉财政所能负担的程度。于是在委内瑞拉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产妇在产房门口排队,因为所谓的免费医疗是以削减床位为代价的;孩子们实际上没地方念书了,因为免费教育是以削减学校建设资金为代价的,结果学校都成了危房,谁还敢上课;急诊病人送到医院没人管,因为医疗队伍也缩减了,迟迟等不到保养更新的医疗设备不仅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事故频发的杀人利器......事实上这不是委内瑞拉独有的现象,几乎所有南美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往往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完全漠视底层民众的需求,放纵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么就是盲目推出超过国家财政所能负担的福利政策。可以说迄今为止南美各国的政治经济体系仍没走出反复摇摆的怪圈。
南美洲避开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现在没有发达国家?
说个笑话: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南极洲就避免了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但南极洲并没有出现发达国家,惟有企鹅。
图片作者:Christopher Michel
两次世界大战前,南美洲各国的科技、经济、文明落后于其他地区。
所以,虽然他们在两次大战中没有遭到太多破坏,但他们的科技、经济、文明并不会一蹴而就,战后就跃升为发达国家。
以人来举例子最好不过了。
话说,爱因斯坦跟蜘蛛侠斗了三年,这三年他想的全是如何打败对方,不惜任何代价,所以,三年后,爱因斯坦一贫如洗。但3年后,打架结束。爱因斯坦重回正轨,又开始把重心放在科学上,他照样是各名牌大学的受欢迎的教授。更重要的是,由于跟蜘蛛侠这三年的打架,这让他发明了雷达,学会大规模制造飞机、潜艇等技术,爱因斯坦变得更强了。
武大郎胆子小,打不还口,骂不还手。所以,他自出生后避免了所有一切的争斗。
但武大郎还是武大郎。
而武松虽然与老虎有过极为惊心动魄的一战,差点被老虎打死。
但一战后,武松还是武松。
这就是说,强者战斗后,要么死掉,若是不死,也就掉一层皮,依然是强者的概率很大。
弱者战斗后多半亡,所以他们避免战斗,这是明智之举,但并不是说,他们躲过战乱就能摇身变成强者。
是不是变成发达国家,除了努力再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国家的管理层是否具有足够高的大智慧。
同理,一个人是不是强者,努力只是一半的因素,另一半因素是此人是否拥有大智慧,以及相应的运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