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经力量最为强大,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与彻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我简单说一说。

对比李密和刘邦、朱元璋、刘备之流,我们发现李密的才敢和眼光明显不足。

第一,胸无大志。

李密集团最初仅仅是聚集活不下去的灾民,以形成军事集团割据一方。

他们仅仅以抢劫运粮船和政府粮仓为目标,并没有什么志向。

但在扩大到数十万规模以后,想要领导这么多人,就应该明确打出自己的旗号,要有鲜明的政治主张。

然而李密没有,他也拒绝称帝。

于是,他的部下缺乏统一的目标,就变成为了利益的乌合之众,很容易解体。

第二,内讧太多。

成就大事的集团,内部是稳定的,以一个领袖为核心,没有大的山头力量。

但瓦岗军本来就是一群成分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强盗、农民军、官兵、地方豪强等等,山头太多太大。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翟让的派系和李密的派系问题。

最终李密暗杀了翟让,并且压迫徐世勣和单雄信屈服。

但这种公开的内讧,导致瓦岗寨人心涣散,四分五裂,内部瓦解,一些翟让派的甚至离开了瓦岗寨。李密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后,单雄信秦琼程知节等当世豪杰迅速叛逃。这些都是后遗症。

第三,树敌太多。

瓦岗军留在河南,本身就是问题。河南四面都是敌人!

李密的惨败,源于同北上的宇文化及血拼以后,立即又和王世充作战。

而同宇文化及的血战中,瓦岗军伤亡惨重,李密自己都受伤,正需要休整补充。

结果有在自己弱势的时候,同强大的王世充战斗,那还好的了吗?

结果是李密惨败,带着2万人投靠李渊,其余部下不是四散,就是投靠敌人王世充。

第四,骄傲自满。

李密当时充其量只是一个军阀,却自认为是中原霸主,非常骄傲。

他的瓦岗军更多像军阀部队,是依靠利益才在一起的。

结果李密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打了胜仗李密都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们。

部下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是白白替李密卖命,使得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经力量最为强大,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与彻底?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同样姓李,为什么李密惨败,李渊称帝呢?里面又藏着什么弯弯绕绕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李密的优势

要说李密能成功,确实有着他自身的诸多优势。

首先是李密的家世,李密和袁绍有些像,都出生在一个四世三公的世家中,因此就出身来说,李密是有着自身的优势的。

其次是李密的名望,其实在加入瓦岗寨之前,李密就参与了杨玄感反抗隋炀帝的叛乱,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李密本人的足智多谋和他的勇气也因此传到了天下人的耳中,他本人也因此有了名望。

最后是李密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能力,李密的个人能力是出色的,他自幼饱读诗书,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在杨玄感叛乱之中李密曾向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计,事实证明李密的计谋是出色且正确的,可惜杨玄感未采用李密的计谋,最终导致大败。

因此综上所述,李密个人能力极强,抱负远大,有名望有家世,他的成功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会失败呢?

二、失败原因一:翟让与李密的内斗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崩溃于内部,李密加入瓦岗寨后,起初与瓦岗寨的首领翟让相处密切,后来随着瓦岗寨不断做大,翟让与李密之间也有了嫌隙。李密的到来逐渐削弱了翟让的权力,因此翟让想要除掉李密,李密知道这件事后暗中准备,在一次酒席之上反杀翟让。

因为这次事件,瓦岗寨中的翟让、翟宽、王儒信等人身死,徐世绩重伤,瓦岗寨内部出现了离心倾向,并且军事实力受到了重大创伤。这一离心倾向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三、失败原因二:李密与宇文化及的恶战

李密中了王世充的借刀杀人之计。王世充这招可以说是阳谋,要不然李密就接受册封,去对付宇文化及,要不然李密就不接受册封,一面对宇文化及,一面对王世充。因此李密不得不接受册封去对付宇文化及,以避免两面作战。

宇文化及率领的是当时最精锐的隋朝禁卫军,并且宇文化及本人也是出名的猛将。在与李密多次鏖战之后,宇文化及部被击破,但是李密也同样损失惨重。

之后,王世充趁李密疲惫之时,顺势进攻瓦岗军,大破瓦岗军,瓦岗军由此损失惨重,接近全灭。

四、失败原因三:李密本人的膨胀心理

瓦岗军全灭,一方面是因为王世充的偷袭,一方面也跟李密本人的刚愎自用脱不开干系。在李密独揽大权后,他骄傲自满,不再体谅手下将士,忠臣遭到他的疏远,奸臣遭到他的重用,加上之前杀翟让的新仇旧恨,瓦岗寨内部的离心力变得更强,多员大将如单雄信等人均投降了王世充。

后李密投降了李渊,本来李密与李渊就有亲戚关系,凭借李密的能力,在李渊手下混一个封侯的荣誉不是太难。但是此时,李密再次膨胀,他试图重新笼络旧部,叛李渊而自立。这一次李密失败了,并且身死。

五、总结

李密本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在前期也用自身的成绩表现出自身的能力,但是后期的李密贵族心理作怪,逐渐膨胀并且刚愎自用,最终身死。这也确实是令人感慨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经力量最为强大,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与彻底?

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 。成功往往是偶然的,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有些失败是必然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要想弄清楚李密为什么失败,就得先了解一下李密这个人,和他做过的一些事。

李密公元582年生予长安,他是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是个典型的官二代。

公元613年,李密参加了杨玄感的起义,兵败被捕,在押送途中逃走,投奔了瓦岗军。

当时的瓦岗军老大是翟让,李密得到翟让的信任,是因为他设计在荣阳大海寺,干掉了隋朝名将张须陀。

从这件事看,李密聪明,有计谋,这是他的优点。

取得翟让信任后,李密自统一军,后来,翟让把瓦岗寨老大的位子,也让给了他,他就成了瓦岗寨的老大。

李密疑心非常重,这是他的一个严重的缺点。

瓦岗军是农民起义军,起义军中能人不少,这些人都来自于江湖,能把他们聚集在一起,靠的是个义字。

翟让让位李密,是感觉自己没有李密有能力。他来自草莽,没有什么野心,他只想推翻隋朝,并没有想有朝一日自己当皇帝。

李密是官二代,他见多识广,有理想有抱负。他没有江湖习气,因此义字对他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并没有深入他的内心。

当李密有了权力之后,野心就开始膨胀,他想当皇帝。

李密的位子是翟让让给他的,而且瓦岗寨一开始起事的人,都是翟让的兄弟。李密担心有朝一日隋朝被推翻,翟让带着自己的兄弟逼他退让位,他不让位就是个死,让位他又不甘心。

因此,起义军刚壮大起来,李密就摆鸿门宴,直接把翟让给宰了。

杀了翟让后李密任用自己的亲信,而瓦岗寨的老人,几乎全部被夺权。

李密把自己搞的众叛亲离,这时候宇文化及又带兵南下,进攻瓦岗寨。

李密为了牢牢的把握住瓦岗军,他任用了大量隋朝降将,同时还召集其他起义军,一起攻打洛阳。虽然瓦岗军看似还非常强大,但是已经没了凝聚力。

李密不仅疑心重,他还很天真,而且小家子气。

瓦岗军攻下洛阳附近的粮仓后,李密就不想走了,他用这些粮食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队伍。

没有了凝聚力的队伍,人再多也是乌合之众。

宇文化及带领大军南下,李密慌了,当时他的大军正在围困洛阳的王世充。

本来洛阳少吃没喝的,已经坚持不住了,李密竟然天真的派人去找王世充,要和王世充合作一起对付宇文化及。

天真害死人,李密的天真却救了王世充。

王世充答应李密,在他和宇文化及打的时候,不在背后攻击他们,作为回报,他卖了一批粮食给王世充。

李密卖粮食给王世充,然后和宇文化及开战。

王世充活了,李密虽然大败宇文化及,但是他的军队损耗非常大。

王世充在李密打败宇文化及后,开始反攻,李密大败,逃往关中投了唐军,后来反叛唐军被杀。

李密没有驾驭群帅的能力,他却把各路起义军召集在了一起,因此,归附于他的起义军越多,他的反应和行动能力越受到牵制,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经力量最为强大,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与彻底?

由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实力强大,屡破隋军,更是有单雄信、罗士信这样的猛将,可谓盛极一时,但为什么实力强大的瓦岗军却最终惨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让我细细解答。

一、瓦岗军内讧

瓦岗军原是由翟让创立的。李密归附翟让之后,多次献计,让瓦岗军的势力不断壮大,此外,李密还助翟让大败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并且当场斩杀张须陀,瓦岗军因此声名大振。

李密是北周魏国公、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家世显赫,又屡破隋军,威望很高,翟让等众人于是推举李密为首领,建号魏公。但翟让的部将王僧儒害怕李密的威望,便劝翟让总览各种军务,收回李密的权利,翟让的兄长翟宽同样如此劝他。这件事被李密听到了,便想除掉翟让等人,以此巩固自己的位置。正好当时大败王世充,李密便在第二天设立庆功宴犒劳有功将士,翟让也在其中之列。李密在自己住处亲自招待翟让,又拿出一把好弓让翟让鉴赏,但他趁翟让拉弓之时,命武士将他杀死,同时还杀了他的兄长翟宽和部将王僧儒。因为翟让的死,导致士兵发生动乱,徐世勣也差点被混乱的士兵杀死,可见此次内讧使瓦岗军军心不稳,白白折损了许多军士,使瓦岗军的军事实力受到了削弱,这也为李密后来兵败埋下了伏笔。

二、隋军军力不弱

当时与瓦岗军交战的隋军主要将领便是王世充,李密与王世充交战,史载“炀帝遣王世充选卒十万击密……密引度洛与世充战”,交战结果则是“密还洛南,引而西,突世充营,世充奔还,师徒多丧,孝和溺死洛水,密哭之恸”此战,李密虽然击败了王世充,但是瓦岗军也损失惨重,李密手下将领柴孝和更是溺死,可见王世充并不是那么好对付,隋军军力也并不弱。之后李密与王世充多次交战,胜多败少,又连杀王世充六员大将,但王世充的确是一代枭雄,这根本击垮不了他,他只待抓住机会,再次向李密发动进攻。

三、两线作战

大业十四年三月,江都事变宇文化及弑杀了隋炀帝,又拥立秦王杨俊之子杨浩为傀儡皇帝,率军从江都(即今扬州)北归,同时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也即位称帝。杨侗任命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让他抵抗宇文化及,李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便同意了任命,但这只是李密一厢情愿,杨侗想在李密和宇文化及鹬蚌相争之后,自己趁机渔翁得利。李密与宇文化及在童山脚下大战,宇文化及被击败,奔魏县而去,此战李密虽然赢了,但自己也被乱箭射中,瓦岗军实力大损。李密本想入洛阳朝拜杨侗,可惜此时洛阳已完全被王世充控制,李密便又只能返回金墉。

九月,王世充准备袭击李密,他挑选两万精兵、两千骑兵,横渡洛水,他派遣数百骑兵率先向瓦岗军发动进攻,瓦岗军骁将裴行俨、孙长乐、程咬金、罗士信等部皆遇重创,此外,李密因为轻视王世充,不设壁垒,导致瓦岗军优势全无。王世充晚上又遣200余骑潜入北邙山,埋伏溪谷之中,次日凌晨,动员部队誓死冲锋,未等李密军成列,抢先发起猛攻。李密军战败,其部将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人被俘,李密带领残兵万余人驰奔洛口仓。李密手下长史邴元真,又暗中联络王世充,引来他的军队,李密托大知道了这件事但没有及时处理,本想等王世充的军队渡河之时发起进攻,可惜因为内奸作梗,等到巡逻骑兵发觉时,王世充已带兵渡过洛水,李密大败,逃向虎牢。这次邙山之战,王世充共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瓦岗军将领数十人被俘,陈智略、张童仁、单雄信等投降,瓦岗军正式瓦解,河南之地全归王世充所有。

四、李密的个人原因

李密在杀死翟让之后,渐渐骄傲起来,又不抚恤士兵,军士作战获胜,却得不到什么赏赐,人心开始离散,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密开仓赈民但毫无限制,竟然出现有人拿了太多粮食而背不动的情况,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此外,李密在面对王世充时,轻敌不设壁垒,导致瓦岗军损失惨重,有没有及时处理叛徒邴元真,导致又一次兵败,他本人也只能率残军西入关中投降李渊。

结论:

瓦岗军败亡起自李密杀了翟让,军中内讧,此后李密又轻视王世充,又没有团结军士,导致瓦岗军内部离心离德,最终惨败,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因此败亡。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经力量最为强大,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与彻底?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瓦岗寨,是一个让人为之向往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英雄豪杰聚集于此,杀豪强、除恶霸,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瓦岗寨是隋朝末年众多农民起义中声势比较浩大的一支,起初,东郡韦城(今河南安阳市滑县)法曹翟让,因为违法亡命于瓦岗寨(今河南滑县瓦岗寨乡),率众起义,随之控制中原地区有三年之久。

他让瓦岗军走向了鼎盛

李密出身高门士族,他的曾祖父李弼和宇文泰、李虎(李渊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元欣、侯莫陈崇并称西魏八位柱国大将军。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李密来到了瓦岗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李密的领导才能越来越突出,翟让自觉不如李密,于是在大业十三年二月,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上尊号为“魏公”。

李密掌权以后,在下天反隋人士中取得了较高的声望,各路起义军纷纷前来投靠,拥有了秦琼、程咬金、王伯当等强兵干将。

大业十三年四月,李密率军攻占了隋朝第一大粮仓洛仓(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后,打开了仓库,听凭百姓拿走粮食,连老人妇女也背着孩童赶来,路上络绎不绝,多达几十万人,李密威望大增。就在这个时候,李密发布了讨隋檄文,在文中他号召全国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

檄文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还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说,把南山所有的竹子砍了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行;决开东海的堤坝,即使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也冲刷不完。这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来历。

就在瓦岗寨的鼎盛时期,李密没有听从谋士柴孝和的建议,放弃了长安,而是固执的要先攻打洛阳后再图长安。在《隋唐演义》中,描述成了李密之所以要先图洛阳,再图长安的原因是为了要从王世充后中争夺隋炀帝的萧后。

洛阳城是隋朝的中心城市,城池坚固,要攻下他何其容易。就在李密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十万联军隔水相对之时,远在太原的李渊已经率领他的部队向长安走去。

李密在于王世充的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败,就在双方胶着之际,瓦岗寨内部又出现了内乱。当初翟让之所以让位于李密,就是认为李密有王者风范,而如今瓦岗寨这般惨境,让翟让不禁后悔当初的决定。所以,翟让的手下就谋划让他重新掌权瓦岗军。

然而,就在翟让还没有采取行动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李密的耳朵里,于是,李密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让瓦岗军又走向了覆灭

这一天,李密设宴招待翟让、单雄信、徐世勣(就是后来的李勣)等人。在宴会上,李密让每个人的侍卫都退出帐外,拿出一把弓交给翟让。翟让拿到这把弓后爱不释手,就在这个时候,李密的手下蔡建德抽出宝刀,从背后砍向了翟让,当场将翟让杀死。参加这场宴会的除了单雄信和徐世勣外,无人得以逃脱,都成了李密的刀下之鬼。

李密虽然通过此次内乱获得了胜利,但是也让瓦岗各将领心寒,在裴仁基、祖君彦、程咬金等被王世充所擒后,单雄信也以为李密不是明君,干脆投降了王世充,瓦岗寨从此走了没落。

李密和王伯当无路可走之际,只好率残部投降了李渊。李渊对前来投降的李密相当客气,并赐他邢国公的爵位。然而,高官厚禄并不能满足李密的野心,不久以后,他就密谋反唐。

于是,李密主动向李渊请命,要去关东招抚自己的部下,当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明白起来,就派出使者召李密回去。

李密见使者到来,大为恐慌,以为自己的形迹已经败露,于是他就杀死了李渊的使者,公开反叛唐朝,并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当他走到熊耳山(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时候,被盛彦师斩杀,王伯当也没能逃过此劫。

结语

李密是隋唐时期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带领的瓦岗军在隋朝末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瓦岗寨从一个以农民为基础的起义军,发展为一支实力强劲的军事力量,这都利益于李密的正确领导。然而,在瓦岗军后期,李密刚愎自用,谋杀翟让,最终使瓦岗军分崩离析,走向了灭亡。

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经力量最为强大,为什么败的那么快与彻底?

李密自从上了瓦岗寨,在老领导翟让那帮土老帽面前尽显自己的组织才干和军事能力,取得翟让的信任后,如鱼得水,带领瓦岗寨接连取得一个个胜利。

击败隋朝猛将张须陀,又乘胜击溃轻敌的刘长恭,逼降了隋朝名将裴仁基,顺便将他帐下的秦叔宝、程咬金和罗士信一起搜罗到瓦岗寨李密麾下。这些人都是当时一流的猛将,对于李密来讲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李密的瓦岗军又攻取洛阳附近隋朝的战略储备粮库兴洛仓和回洛仓,并以此为后盾,招募各路人马纷纷来投,瓦岗军的队伍迅速扩充至近百万的规模,成为天下反隋第一劲旅,李密这支潜力股终于一飞冲天。之后李密大好形势出烂牌,为了窃取瓦岗最高领导权而火并翟让,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古今称王称帝干过类似勾当的不止李密一个。问题在于后来成功的,这个事只是成功链中的一环,所谓做出的必要牺牲,而后来失败的,对不起,因为这个事潜在的隐患会秋后算账,在最危亡的时候爆发,事后证明李密显然是属于后者。

接着李密昏招频出,留守洛阳被王世充控制的越王杨侗为了对抗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招降李密,没想到已经站在最巅峰的瓦岗李密居然接受了。瓦岗军和宇文化及的御林军大战童山,宇文化及的御林军是隋朝最精锐的部队,他们作垂死挣扎,具有相当强大的作战力。这一仗虽然最后瓦岗军得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瓦岗军多年训练培养的精锐尽失,可谓损失惨重。随后开始的洛阳攻防战,王世充虽然只有二万兵马,但他们是王世充从淮南带来的子弟兵,忠心耿耿并且面对瓦岗军的围困,非死即生作困兽犹斗。而李密这边因童山激战,部队精髓已经丧失,现存的都是些新降的士兵。李密没有正确地评估敌我态势,更有轻敌思想,没有接受部下建议针对洛阳缺粮应采取拖延的战术,他决定和王世充速战。结果洛阳一战,瓦岗军兵败如山倒,看着瓦岗形势不利,原来宇文化及那边投降过来的兵将纷纷倒戈,被李密杀掉的翟让旧部等人也乘机投降了王世充。真的是墙倒众人推,李密率残兵向洛口撤退,当地守将原来是翟让部下,此时更不接纳李密,兴洛仓也落入了王世充手里。转眼间瓦岗数十万部队树倒猢狲散,李密失去了兴洛仓的粮食连翻本的机会都没了,也就瞬间没有了拥趸,成了孤家寡人。打算去徐世绩守的黎阳,又担心被暗算,因为他也曾经是翟让的旧人,犹如丧家之犬的李密在万般无奈下只能选择西去投李渊集团。不知道李密有没有想过,当初他向造反的杨玄感建议上中下三策,其中下策就是不要在洛阳逗留,让朝廷从容用兵或成为众矢之的。而李密自己偏偏就犯了这个错误,手里有号称百万之众,趁有兴洛仓的粮食补给,要么直下东南取江都,擒隋炀帝号令天下,要么西入关中,取长安制约李渊集团,以关中为根据地再谋取天下。这两条其实是李密向杨玄感献的上中两策的翻版,而李密和杨玄感一样选了自己建言的下策。

李密还是太看重眼前利益,取下东都洛阳的政治意义重大,能满足称帝的愿望,盘亘在洛阳附近和各方势力一较高低,消耗了自己有生力量,自我感觉盲目良好,没有及时发现不利局面实行战略转移。首先在集团内部火并失去人心,而后被朝廷利用和宇文化及龙虎相争损兵折将,又轻敌冒进惨败于死敌王世充,和翟让旧部分道扬镳的李密走投无路只能投靠李渊,在历史舞台上黯然退场。

最致命的一点,手底下有人背叛,尤其是单雄信的背叛,邙山大战中让李密可以说是腹背受敌,最后一溃千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