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当然不全是,裹着缠头的仅限于锡克族印度士兵。实际上,锡克教徒人数并不多,仅占印度总人口的1.9%,主要集中在印度的旁遮普省。但锡克教徒却在印度社会中很有影响力,在商业和军警中的比例也非常高,尤其是锡克人尚武,饶勇善战,对上级极度忠诚的传统,让其印度军队里非常受欢迎。
(绿色是锡克军警界钟爱的缠头颜色)锡克教徒有鲜明的识别特征,皮肤较白,高大魁梧,成年男子按照锡克族的教义,胡子头发都不能剃,要坚持裹缠头来把头发包严实,一包都是好几层(这可是热带国家啊,自行想象一下那酸爽的味道)。而且,头发万万不能在外人面前露出,否则被视为非常不雅的行为(怎么有点像穆斯林对女性的要求)。此外,锡克男人都喜好叫“辛格”。这名字是锡克教独有的,意思是雄狮(听起来就不好惹),象征着虔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属于男性非常钟爱的名字,比如,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
早在殖民时期,锡克人就美名远扬,经常担任英国权贵们的侍从、保镖等等。因此,几个世纪以来,在海外的印度人中,锡克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搞得外国人觉得印度男人都带大头巾叫“辛格”。比如,咱们管印度人叫“红头阿三”,就源于锡克教的印度巡捕都喜欢裹红色头巾。
(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女王的印度锡克侍从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侍从的深厚情谊。男主锡克侍从阿卜杜勒,身材高大魁梧,性情却十分温顺,平日里比女王的儿孙们孝顺多了,可谓宗主国与殖民地人民“共荣”的典范。下图,历史原型与电影剧照)前面也说了,锡克人因为自己很强悍,素质高,虽然人口比例小,但在军警界却是主角,有话语权,在海外印度人口中的占比也很大。
比如,下图,英国皇家卫队冷溪近卫团中的锡克士兵,这个装扮别有一番风味,民族传统得到了充分尊重。
印度阅兵式,红帽和红缠头混搭,锡克教传统还是挺受尊重的。像上图这种仪仗队,帽子和头巾都是装饰用途,虽然会显得有些不整齐,但并不妨碍什么。
不过,按印度阅兵的惯例,压轴戏定是一摞摞挂在摩托车上表演杂耍的士兵,这个环节,如果不带头盔,还坚持缠头,那可是在玩命。
更危险的是,真要上了战场,包着鼓鼓囊囊的缠头,就戴不上普通的钢盔了,暴露在枪林弹雨之间,加上缠头鲜艳的颜色,分分钟就是在送死。
然而,尚武的锡克人又在军中占比又很大,裹头巾在他们看来甚至比保命还重要。结果,这个问题着实让印度军方头疼了一阵子。还好,印度费大劲设计了一款方形的钢盔,专门配给锡克教士兵,帮他们缠头,头盔两不误。其实,即便是缠头可以戴在头盔里,但在现代战争中,缠头还是个“拖后腿”的物件。比如,锡克教的大胡子、蓄发、包头巾势必会很耽误时间,可军队偏偏是最讲求效率的地方;更严重的是,实战中,各国士兵都会尽量把头发剃短,胡子刮干净,这样受伤时方便救护,不容易引发感染。而锡克人胡子拉碴,头发一尺多长,缠头一包好几层,非常不利于战场的紧急救护。
此外,上图这种方形头盔真的能的能起到常规头盔的作用吗?当然,跟缠头比,肯定还有一定防御性的,外观弧形结构也能均匀的分散冲击力。但此头盔有两部分组成,非整体设计,很容易被打散,特别是头顶与周边的连接处是薄弱地域,防御能力将大打折扣。不过,有还是总比没有强,算是好歹给脑袋找了点防护。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也不是所有印度士兵都会不戴军帽与头盔,而戴着五颜六色的头巾。在印度,一般只有锡克族,也就是信奉锡克教的旁遮普士兵会戴着头巾从军。
地处热带的印度终年太阳直射而炎热高温,在印度的北部还时常会有风沙,这种自然环境使得印度人为了保护头部,养成了佩戴头巾的习惯。逐渐的,这种戴头巾的习惯,成为了印度的一种文化传统。直到今天,印度男人佩戴头巾仍旧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之中,佩戴头巾也是一种宗教规制,尤其是锡克教。锡克教是一种起源兴盛于印度的宗教,虽然在印度,锡克教的信徒数量与总体影响力都无法与印度教相比,甚至都比不上印度的穆斯林力量,但在印度军队之中,锡克信众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锡克教最早起源于16世纪初期,印度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帝国交替时代。当时的穆斯林王朝在印度建立起绝对的权威,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采取宽容态度,大力扶持锡克教。
同时锡克教反对种姓制度、消极避世与苦修,认为应该积极工作、人人平等,吸引了大量低种姓群体加入,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而后,锡克教成为印度西北部一个具备相当影响的宗教。莫卧儿帝国中后期,为了显示穆斯林的特殊地位,当时的王朝要求只有穆斯林可以佩戴头巾,信奉其他宗教者不可佩戴。然而,这样的规定却引起了锡克教信徒的不满。
当时,锡克教众压根儿就不理会莫卧儿帝国的禁令,依旧佩戴着头巾,逐渐还形成了教规。锡克教徒男子成年后都要佩戴头巾,根据其地位与地区不同,其头巾的颜色也都是不一样的。
虽说印度锡克族人数远不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但锡克人天生身材高大而且勇猛好武,战斗力在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是数一数二的。英殖民时代,印度军队之中除了廓尔喀人之外,就属锡克士兵的战斗力最强。直到今天,2500万左右的锡克人,却是印度主要的兵源,而印度很多上流尤其军中人都出于锡克教,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名字里的“辛格”与头上的头巾。直到英国将整个印度融为一体之前,上千年岁月中,印度都如同古希腊一般诸邦林立,宗教、文化等纷繁复杂,印度对于宗教问题也是向来小心翼翼。当年,英国人用猪油跟牛油润滑枪膛并涂抹弹药,结果激起了印度人的强烈反应。所以,印度军队中锡克士兵们佩戴头巾作为一种宗教仪式与文化传统,印度也是无可奈何不敢轻易约束。
不要以为印度锡克士兵只是平日里佩戴头巾,看过当年印巴战争旧照就会发现,印度很多锡克士兵在战场上依旧是戴着头巾而非钢盔。
相对于钢盔,头巾透气也更加轻便,自然戴着更加舒服,然而戴头巾非常费时间,而且头巾再如何也比不上钢盔安全。可即便如此,锡克士兵们还是固守着自己的传统,这种执念实在是有些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印度军队最近的这些年出镜率高,阅兵时分上演最炫民族风,五颜六色的头巾特么吸睛。人们不禁要问一句,特么头巾忒也艳丽,为何印度人特别钟爱如斯?印度身处热带,戴头巾有吸热作用,久而引以成习,看来不会改掉。尤其在锡克的教义中,终生不剔发,戴上头巾有助包裹头发,只有睡觉的时候可以除去,睁开眼睛就要裹上头巾,锡克教徒们大多集中在旁遮普邦,历史上有善战之名,英国在上海有殖民地的时候,招慕了大量的锡克雇佣兵,也都裹着红色的头巾,上海人见了锡克的警察,总是叫阿Sir,叫得时间长了便转了音,成了阿三,又饰以红头之名,这便是红头阿三的来历,积习日久,以之称呼印度。现在印度,基本上四类人喜载头巾,除了锡克教徒,在拉贾斯坦邦,噢,就是经常掉军机的那个地方,是印度的穷乡僻壤,再一个就是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以及15%的我的穆斯林教徒,其他邦或人众则无是一喜好。但在锡克教徒那,是非戴不可,大约占印度人口的1.9%,也就是3000来万的样子,却在印度军队中占了16%,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印军头巾满天跑,也只是锡克的兵如此。
●头巾故事。鹰酱家统治印度之时,旁遮普是个独立的锡克王国,后来英国人找准机会终于灭了它,战至1849年总算灭了它。是有善战的名声,如今在英美等大国,都有裹着头巾的锡克兵,现在在印度国内,更是如此,特别是在印度军内,因为人员多,也就尊重他们,喜欢戴就戴着吧,这叫尊重民族传统。他们的先哲说过的话,戴头巾为得让人容易认出我们。当然也是民族自豪感使然。历史上欧洲人强行要给他们取消,造成了挺严重的地区叛乱。印度也知道戴头巾,在部队非常麻烦,裹个头巾大约半小时,非常耽误事,但又取消不得,因此发明过一种圆圆的头巾钢盔,但非常不稳固,易于脱落,可能更多时候,这些锡克兵们仍然要戴头巾才行。
●头巾有关文化。根深蒂固的锡克头巾,使人印象深刻,头巾在印度,着实也成为一种文化。不似锡克头巾的打法,我们看莫迪头巾的各式各样,非常复杂。如果他一袭西装,出现在非社交场所,被眼尖的记者给逮住,就会耻笑了去,甚至说,他像一个“来野生动物园游猎的白人”,总之民族感的头巾,不是戴不戴都可以,那是非戴不可,似乎包括莫迪在内的历届总统,都善于此道。锡克的头巾看着相对简单,大都是中间凹,两侧膨起的圆包状,易于识别,在军队中的锡克兵也大多如此。凡佩载这种头巾者,大多锡克兵无疑。
●成为一种标志。头巾已与锡克人合而为一,是锡克的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有一次被裁判要强行摘下,锡克运动员以为事关民族尊严,以罢赛相要挟,他们认为,摘掉了头巾,就是对神灵的大不敬。已根植于骨子里。于锡克教来说,还有一个现象,以为值得留意,男姓必饰以“辛格”之名,是以印度多辛格,女必加注考尔,所以称为考尔的也自有不少。辛格为狮子之意,辛格则为公主之义。有关锡克人不多,居然有这么多故事,可能是人们没想到的。
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今天印度军人戴头巾的,基本就是锡克族。
之所以锡克族为什么不带军帽、钢盔,只戴头巾,原因如下:
第一,民族、宗教传统。
锡克族人的传统就是男人必须戴头巾。
锡克人的习俗包括包头和蓄发。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穆斯林统治者是包头的。他们认为包头是穆斯林高等的象征,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
很多印度教徒畏惧政权的镇压,纷纷停止包头。
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
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还是这样包。
第二,天气问题
印度,尤其是南印度的气候非常炎热且暴晒。
到了夏天,野外高温可以达到四五十度,阳光特别厉害,几十分钟就会导致严重晒伤。
相比军帽,头巾能够遮挡头部、颈部和部分脸部,较为防晒。
军人/中国/印度第三,和平时代
其实,战时的印度军队基本都是带钢盔的。
因为锡克人不需要戴钢盔,印度军方甚至设计了可以包在头巾内的钢盔。
不过,既然是和平年代,也就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
真正战争打响了,即便是锡克族人也会选择戴钢盔的,毕竟没有人会不怕丢掉性命。
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并非所有印度士兵都裹头巾,只有锡克教教徒士兵才会裹着厚厚的头巾,蓄着浓浓的胡须。裹头蓄须这是锡克教的教规,印度尊重宗教的习俗,因此就出现了印度士兵裹头的情况。锡克教教规禁止教民吸烟,提倡一夫一妻制,不崇拜偶像,教民必须蓄长发、戴发梳、佩短剑、戴手镯、穿短裤、着长衫,并且随时准备战斗。锡克教士兵是印度较为勇敢的士兵,印度军队中有15%的士兵为锡克教徒。仅管裹头蓄须有损军人形象,但别人的传统如此,也没有其它好的办法。
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锡克教教徒尚武、好战,性格强悍好斗,自诩为“雄狮般凶猛”。锡克教男教众的名字多数带有“辛哈”后缀,而“辛格”的含义就是雄狮。1758年英国统治印度后,锡克人从未间断过抗英斗争,英国曾两次派遣重兵围剿锡克人,英军损失惨重而胜,锡克人虽败犹荣。
一战期间英国国内兵源不堪其重,招募大量印度锡克族士兵补充进军队,印度锡克族军队便成英国一战时的主力陆军。最近有一部印度电影名为《雄狮》它主要讲述了一场发生在1897年9月12日的“萨拉加里之战”。在英国入侵阿富汗的时代大背景下,一群隶属于英国军团的印度锡克教士兵在一场战役击败了数量远多于他们的阿富汗反抗军,印度士兵尤其是印度锡克教士兵的威名从此远扬。这场名为“萨拉加里之战”的战役也因此被一些印度军事专家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经典。第二次大战期间,锡克族联队也曾随英军赴伊拉克、波斯、叙利亚、利比亚、希腊、意大利等地作战。
锡克教有五戒:不偷盗、不奸淫、不抽烟、不吸毒、不叛教!因此他们忠诚勇敢,因此被多国皇室聘为禁卫军。他们不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裹头蓄须的传统并没有改变,有的只是裹得薄一点,可以戴下头盔。锡克教士兵Bhullar获准进入英国皇家卫队,打破了英国皇家卫队传承了几个世纪的着装造型,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包头巾、而不是戴熊皮帽的皇家卫队士兵。多年来,锡克教徒都包着头巾打仗,即使以英军身分出征亦然。
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大家好我是测评先生,随时为你回答!
你们是不是想看这样的图片?
但其实战场上这个样子无异于自杀?而且在作战时,哪个士兵会这么上战场?演习检阅而已,真实的部队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帽子既尊重了锡克族士兵的传统,又可以保证士兵的安全!
你所指的奇怪的头饰实际上是Patka Headgear。这些是在克什米尔作战的印度陆军士兵的本土开发的战斗头盔,比印度陆军标准的1974型头盔更轻,但不保护所需的保护,因为它可以防止各种致命的炮弹。 它专为涡轮机安全人员设计,提供重要的头部保护。它有3种不同的尺寸。在长时间使用期间,它不会对佩戴者造成疲劳,头痛等任何不良影响。 它比印度陆军标准的1974型头盔轻便舒适。它为士兵的头部提供全面保护,并且易于安装在头部。他们有一个由高密度模压模型钢制成的防弹带。缓冲材料用于Patka头盔的内衬,以提供额外的舒适感。它还具有良好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并配有下巴杯和杯子。它重量轻,重量约为1千克至1.5千克,具体取决于角色。它提供了襟翼(颈部,颊部和耳部覆盖),可防止9毫米手枪/左轮手枪/卡宾/碎片。
它还兼容现代通信设备和夜视设备。 它的设计使其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穿着舒适,并为穿着者提供了所需的温暖。 它可以保护头部周围的9mm FMJ。前端部分提供250x75mm印度球铅芯轮,SLR 7.62x51mm印度铅球轮以及7.62x39mm AK-47低碳钢弹药的保护,即使在近距离范围内也是如此。这对于参加COIN行动的印度士兵来说至关重要。帕特卡已经证明了自己在许多这样的例子中,帕特卡从近距离的AK-Round击中了士兵。 从10米的距离可以从25米的距离和9毫米的后方9毫米手枪射击,可以承受前方AK-47的猛烈射击。创伤效果被patka内部顶部提供的缓冲材料和创伤垫吸收。 虽然印度陆军正在采用新的现代轻型先进战斗头盔,但我们可能不会在任何时候更换它,因为锡克教士兵主要是帕特卡将成为标准的头盔。 Patka的未来版本可能会看到更好的保护和功能。帕特卡目前已被克什米尔地区的Rashtriya Rifles士兵甚至印度陆军特种部队采用。
所以兄弟们不要被网络上的消息所误导,印度虽然奇葩,但印度依然是大国,不会愚蠢到让士兵带着布上战场!
我是测评先生,希望看到各位的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