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淘汰了红衣大炮,满清就得用抬枪去打洋人的军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满清火炮数量相当多,全国至少有5500门,从数百斤到3万多斤,有铁炮也有铜炮。

但是,这些火炮基本都是按照红衣大炮制造的。

当时洋人认为,这些大炮不能和英国先进火炮相比,甚至还不如明末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

除了林则徐从洋人哪里购买了200多门洋炮以外,也就是浙江、江苏地方官员仿制洋人一小批铜炮。

但满清主力火炮仍然是红衣大炮。

开战以后,满清官兵发现火炮性能很差,火炮因“弹不圆正,口不直顺”,连明末的水准均达不到。

当时英军火炮的枪弹,不仅仅是火炮这一种武器,而是整个军工体系甚至工业体系大大强于满清。

不要小瞧一门普通的火炮,首先需要有好的铁,这就是涉及到炼铁工艺和材料选择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国家基础工业的体现。

到1840年前后,满清年产铁约2万吨,仅是英国的1/40,而且铁的质量很低劣。

其次,铸造技术也很关键,当时英国已经大量使用新式铸造技术和机床加工。

满清没有这些技术,导致火炮虽然重量是英国火炮的一二倍甚至几倍,但各方面性能都不如。

如果是同样重量的炮,性能相差就更大了。

还有,炮弹的制造上。

满清搞了200多年,还是只有明末的实心弹和链弹(打桅杆用的)。

而英国人则有比较先进的开花弹(定时爆炸的榴弹)、燃烧弹、穿甲弹、霰弹等等。

其中英法海军的舰炮大约有40%~60%属于爆炸弹,一炸就是一片。

另外,火药制作上。

双方相差加大,英国人缴获了满清火药都是直接倒掉或者烧掉,因为没用。

满清的火药配比有问题,很容易受潮导致部分失效,一些甚至还有泥沙等杂物。

满清火炮即便装满火药,发射的威力也远远小于英国火炮。

英国火药生产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进行化学生产。

英国火药严格控制为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

火药的差距使得即便双方使用同等水平的火炮,装同样的药,仍然存在射程、威力和精度的差距。

以上种种差距,导致双方火炮性能相差很大。

其实,在当年英国的火炮射程还是有限的,并不比满清的火炮高多少。加上为了精确击中目标,英军火炮也不会距离敌人太远发射。

射程虽差距大不大, 但双方的炮击精度、速度、威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定海战役中,满清火炮发射数百发炮弹,仅有1发击中英军军舰,造成轻伤。

英军军舰则从容将满清的炮台摧毁,炮击命中率很高。

更夸张的是,之前满清水师也曾迎战,双方在海上炮战仅对抗了短暂的九分钟满清水师就全军覆没,被火炮击沉。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战死,麾下5800名守军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溃逃。

而英军仅仅死2人,伤27人。

其实,满清根本不是不能去学习。

大家看看,在鸦片战争期间,我方就学习了一些新式火炮制造技术,尤其是火药的制造技术,还紧急用于实战。

而当时列强也不是只有英国人一家,还有法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等很多。

这些列强不是盟友,互相还敌对。只要满清愿意学习,无非花一笔钱,学习先进火炮制造根本没有问题,就像当年明末学习红衣大炮一样。

为啥不学?

说通俗点,根本没这个觉悟,认为洋人都是垃圾,是低等人,不可能战胜天朝。

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整个清朝前期到中后期,红衣大炮最大的改变就是重型化。清朝早期在关外的时候,只有2000-3000斤红衣大炮,到了道光和咸丰时期,已经有了几万斤的红衣大炮。

在技术上,主要有多层套铸工艺,也就是采用内层为熟铁,外层为青铜,或者内层熟铁,外层生铁铸造,以增强火炮性能。复合层火炮要比单层火炮坚固的多,可以进行持续射击。

另外还有铁模铸造技术,这样极大提高了铸造大炮的速度,而且避免了早期泥模铸造多蜂窝,容易炸膛的缺陷,另外还发展出了锻造铁炮技术等等。

两江总督牛鉴表示新式重型红衣大炮的射程已经达到2.3公里,僧格林沁铸造的8000斤级大炮可以达到4公里射程。从射程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末清初时期的红衣大炮。1681年最好的红衣大炮,神威将军炮射程只有1.5公里。

在威力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威远炮台配备的75门大炮,包括4000斤,5000斤,6000斤,8000斤和1.2万斤等几种,远比早期的3000斤级红衣大炮更加重型化,轰击威力也有增强。威力足以轰塌国内绝大部分城墙。

清朝中前期红衣大炮虽然有一些改进,但是与英国相比,差距就比较大了。英国采用蒸汽机驱动实心钻镗技术制造的大炮,在性能上远超过清朝大炮。火炮的游隙只有炮弹直径的二十分之一,这就在射程,威力和精确度上,达到了清军无法看到的高度。

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红衣大炮就是明代的红夷大炮,“红夷”是明代对荷兰人的称呼,因为荷兰人头发大多为红色,清代忌讳这个“夷”字,改名为红衣大炮。

故宫午门广场上的红衣大炮,其实它是同时期中国火炮射程最远的

明末清初中国的西洋式火炮共有三大类,即红夷炮、佛朗机炮和威远将军炮。其中红夷炮是长身管,发射实心弹的重型前装炮,佛朗机炮是长身管、每座炮配备多个子炮,发射实心弹或霰弹的轻型后装炮,威远将军炮则是短身管、发射开花弹的火炮。红夷炮系从荷兰引进,佛朗机炮从葡萄牙占领的澳门引进(佛朗机就是明代中国对葡萄牙的音译),而威远将军炮则是中国本土的虎蹲炮用洋炮技术改进后产生的炮种。

佛朗机炮是一种轻型火炮

这三种炮中,佛朗机炮因为可以同时把几个子炮装填好然后依次发射、再装填,射速非常快,但穿透力、杀伤力都不强,适合守城和水战;威远将军炮只有八旗京营装备,类似于同时期欧洲的臼炮和今天的榴弹炮,适合于野战杀伤有生力量;而最重的红夷炮是长身管、发射实心弹的加农炮,虽然炮弹只是铁球或石球,对人员杀伤力是三种炮中最低的(发射开花弹的威远将军炮不去说,佛朗机炮利用射速快的优势发射霰弹也很可怕),但它炮膛可以装填更多发射药,发射出的实心弹对城池、工事有三种炮中最强悍的破坏力,因此是同时代最好的攻城利器。不仅如此,这种炮用于守城、守海口,对战船和大型攻城器具的破坏力,也是三种炮中最大的——顺便说一句,红夷炮的射程并不近,相反是同时代中国火炮最远的。

发射开花弹的威远将军炮,炮身短小,射程很近

正因为红夷炮类的重型加农炮是攻城力最强、守城对大型器械破坏力最强的同时代火炮,所以在新一代洋炮(俗称“洋庄”的反射炉冶炼熟铁前膛炮,和更新一代的架退式后膛加农炮)普及前,清朝是不会自废武功,淘汰如此好用的火炮的。

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因为多年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清军根本就没有制造更好的红夷大炮的需求,当英国人拿着更好的火炮来的时候,清军根本反应不过来

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当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军队抬出库房枪炮跟英国人交战时,才感到十分吃力。因为清军使用的枪炮,无论射程距离,或者是火炮威力,跟英国军队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实战中,清军发射到英国舰船的炮弹,因为重量不足,居然反弹回来。双方的枪炮武器,完全不在一个时代。

清军使用的枪炮,实在过于落后。以清军普遍装备的红衣大炮来说,这种武器是明朝时从西洋人手里引进仿制。从明朝到鸦片战争,中间几百年的时间,红衣大炮一直没有被淘汰。

而且,因为技术缺失,到了鸦片战争时制造的火炮,反而不如清朝初期的水准。

红衣大炮没有被淘汰,自然是因为清朝一直没有出现更好的替代品,让他们误以为这是最好的火炮。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有许多原因。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清朝当时实行的武器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缺陷。

清朝设立武器管理制度,大概是从康熙时期开始,到乾隆时期,发展得较为严密。这段时期,也是清朝军队大规模装备枪炮的过程。随之以后,便开始陷入停滞的阶段。

清朝推行的这套武器管理制度,有非常相似的规章制度要求。从兵器的形制,制作规定、制作工艺,以及人工费用、材料价格,都有具体的规定。甚至包括军队演练火器时,每个月每个士兵需要消耗多少火药,对枪炮的编号、保管、注销等。

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清朝军队,在管理武器方面,形成制度化,更好掌握枪炮的情况。财政支出上,也能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官员从中贪污腐败的可能。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这种做法,对于新武器、新技术的研发,有致命的伤害。因为任何新东西,都会被死板的规定,牢牢框住。对于研发新武器、新技术来说,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试错、犯错。

这是无法避免的。可是,在清朝这套规定下,试错没有机会。一个不符合规定,就可以把所有的理由,统统挡在门外。那些新技术、新想法,根本就没有生长的土壤。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统统不能报销。

而且,清朝推行的这套制度,基本都没怎么变化。尤其是枪炮经费,都是采取固定额度的办法,对于新武器的研发,非常有害。

原因很简单,材料价格、人工费用会变化波动。清朝从康熙时期开始,整体物价、人工费用是有一个上涨趋势的。也就是说,制造枪炮的成本会不断提高。

朝廷给的经费,就是这么固定,一分一毫也不能超过。对于一个研制枪炮的人来说,如果过刻板的规定,可能会扼杀他们投入的热情。那经费的不足,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饭都吃不饱,不可能让他们饿着肚子研制枪炮。

更何况,朝廷不仅没有上涨经费,还常会往下调整。比如雍正年间,火药的经费是每斤火药2.6分银,到了嘉庆时期,每斤火药经费只有2.1分银。

这种调整,加上物价、工价上涨,以及官员贪腐的层层克扣。不仅研发新武器成了困难,就连日常制造枪炮,也成了问题。

19世纪的时候,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了增强虎门一带的防御,下令新制造40门火炮。火炮制造完成,按照规例进行试放。结果40门火炮中,10门火炮当场炸裂,另外5门出现其他问题,兵丁一死一伤。

在事后的检查中发现,火炮的炮管质量极差,有很多很多渣滓,孔眼。其中有一个大洞“内可贮水四碗”。可见当时日常制造火炮,已经有各种问题。

除了经费的问题,对于新式武器,乃至整个枪炮的漠视,也是清朝一直存在的问题。虽然清朝在平定天下,稳定边疆时,枪炮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清朝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都认为,不能因为枪炮,而忽视弓马射箭。因为弓马射箭,最能代表祖先的尚武精神。所以,在清朝一直提倡对弓马射箭的重视。

这个做法,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火炮技术在观念层面的停滞。一旦天下太平,就不再重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年跟红衣大炮一同引起的,还有一种名为“开花炮弹”的爆破弹。但是,这种“开花炮弹”并没有被重视,很快就丢到一旁。清朝后来人也不知道有这种武器的存在。

以至于左宗棠西征的时候,在山西风翔发现了明朝末年遗留的“开花炮弹”,曾感慨“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这种情况下,清朝怎么研制出新式武器,可以淘汰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为什么没有被清朝逐渐淘汰?

很简单理解的事实。

近代火器的开发不是一间铁匠铺可以承担的,不仅需要工厂化生产,而且还需要科研部门支持,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从事该行业。

明代的神机营算是火器一个比较有规模的组织部门,属于受朝廷重视与扶持的机构,但还得从海外进口火器,后来的清朝几乎是连这么一个部门都废除了。

能用就拿来用,但不会为可持续发展再投入。

哪怕有过改良,但只要皇帝见到厚厚一叠的账单,注定是头疼万分,何况天下太平了,四海臣服,消减军费便是首要任务。

因此,这就是太平病。

没有工厂、学院、产业工人,需求不旺盛,故此止步不前。

但有了的东西也不会被浪费,继续使用和按额度生产即可。

说到底还是危机感和开拓性不够,造成这样的格局。

直到末期,危机感桎梏才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对武备发展给予重视,而那个时候的问题已经不是军事问题这么简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