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蒙古入主中原之后,向中原各地派驻了不少蒙古军队。在元朝时期,这些军队在驻地基本上不从事生产,完全靠财政供养,属于特权阶级,但战斗力退化也很快,并没有蒙古早期那么强。到中后期,元朝稍微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基本上是依靠汉军的,只是将领多数仍然是蒙古贵族子弟充任,汉人官吏基本上是承担辅助功能,比如参谋军事、筹集粮草等等这种任务。

到明朝兴起,徐达率军北伐中原的时候,蒙古军队在北伐主要是三个集团,但军队主体同样已经是汉人为主了,只是将领是蒙古贵族。而元顺帝脱欢铁木儿北逃时所带的基本上都是蒙古贵族及其家属,军队数量并不算太庞大,因为当时北京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了,尤其是蒙古人,这时候在北京附近并没有比较大的集团。

跟随元顺帝及其他将领分别退出中原的几个大的军事集团,因为其中汉人比较多,而这些人在逃到蒙古草原之后,并不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后来逐步南下向明朝投降了,比如关中地区的一个军事集团,还有河西走廊的军事集团,都是如此。所以北元重返草原之后,能够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一开始也是汉人为主,汉人逐步逃回中原地区或者南下投降明军之后,北元才又依托原本留在草原的蒙古部落,重建了军事力量。

而且,因为明初的多次北伐,不断扫荡北元的残余势力,穷追不舍,很快就控制了长城线以北原本适合农耕的地区,让蒙古人被迫继续向北撤退,完全变成纯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恢复到入主中原之前的状态。因此,北元并不控制长城线以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农业种植的地区,只能退回草原,继续游牧生活。

原本被元朝派驻内地各地的蒙古族军队,在明朝兴起时,也基本上分别投降了明军,之后逐步与当地汉人融合,变成了农耕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因为长期远离元朝中央政权,也远离草原,所以在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完全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一起逃回蒙古草原,只能留在当地。这其中,除了蒙古人,还有一些被元朝从其它地方征调而来的其他民族的军队,也就是蒙古人说的色目人,比如畏吾尔人等,也基本上都在内地就地逐步融合了。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聚居状态,而且保持了一些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比如湖南就有一些畏吾尔人,还有云南的蒙古族,也是在元朝时期的梁王下属的蒙古军队。而这些民族即使保留了原来的民族文化习俗,在生产方式上也基本上就地变成农耕为主了。但总体来说,这样的情况不太多,大多数蒙古人都逐步与当地汉人相互融合,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民族特征,变成汉人了。

这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情况一样,也和辽国时期驻扎在汉地的契丹人一样,和金朝时期的女真人的情况也一样。原本跟随王朝进入中原地区的人是本民族中文化上发展程度比较高的那部分人,但也正因此,他们在王朝衰落和灭亡之后,基本上都没有返回原来的故地,而是留在当地,和汉人相互融合,变成了汉人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普遍的现象。

稍微总结一下,回到题主的问题本身:

第一,蒙古人在元朝的时候,留在草原的本来就不会种地,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人是特权阶级,不用种地。

第二,元顺帝返回草原时并没有带走太多已经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人,能够依靠的本来就是留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

第三,明朝初期把适合农耕的地区基本上都占领了,包括河西走廊,留给蒙古人的基本上只剩下草原了,也就只能游牧。

第四,一部分蒙古人学会种地,是在元朝已经灭亡之后的事情,而且是被迫的,等到他们学会种地的时候,也没有必要返回草原了。如果不是想继续游牧,跑回到草原去干什么呢?

第五,蒙古人裹挟到草原地区的汉人绝大多数后来又都返回了中原地区,留下的很少,即便是有,他们也只能跟着蒙古人一起游牧,而不可能继续种地。

第六,这种情况是普遍状况,在农业时代,要种地就只能在400毫米降雨量线以南,进入这条线以北地区,无论汉人还是蒙古人,都只能游牧。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蒙古入侵中原以后,贵族当然是不需要种田的。

然而,底层蒙古人,比如著名的探马赤军,本来是蒙古人驻扎在各地的卫戍部队,都是普通蒙古人。

结果时间久了,这些探马赤军的蒙古人逐步开始耕种,和周围汉人农民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此时这些蒙古人也明白了农耕民族的好处,就是稳定、和平。

种地虽辛苦一些,总体以往在草原上你死我活,到头上讨生活要好。

所以,探马赤军很快失去战斗力,变为和汉人差不多的农夫。其实种地有什么难学的,照着汉人农夫一样做,愿意吃苦就行了。

然而,为什么蒙古人逃回大漠以后,又继续游牧而不是务农呢?

这是因为,蒙古高原根本就无法务农。

这里存在几个严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缺水。

农业生产第一就需要足够的水,蒙古高原却没有水。

它的河流多是季节性的,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没了,不能作为稳定的农耕水源。

靠天吃饭?那就得死。

一般认为,年降水400毫米是农耕的最低标准。然而,蒙古高原上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最高的北部也达不到400毫米,南部甚至只有100毫米。

这点点降水量,还种什么地?种仙人球还差不多。

就一个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没法种地,只能游牧。

其实,大家别以为蒙古人像游牧,游牧比种地要辛苦的多,不但靠天吃饭,还存在生命危险。

大家听过乌兰托娅的《套马杆》吗?

为什么她说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是真男人?因为套马是有生命危险的。

套马以后,如果操作不当或者马匹过于暴戾,套马者很容易坠马。

而套马的时候,套马者骑得马匹也是高速奔跑的,坠马下来一般不死也残废了。

而套马是蒙古人整天要做的事情,大家随便想想看就知道。

另外多说一句,其实蒙古人逃走以后,很多已经改种田的蒙古人并没有逃,只是自称为汉人,随后也融入了汉人。

当时中原大地有很多这种蒙古人的后裔,一说他们的体味和汉人不同,可以识别出来。

直到新中国时期,有些地方还有风俗,女方如果发现男方某人有浓重的狐臭,就认为他是当年蒙古人或者色目的后裔,原则上就不能嫁过去。

萨沙说这个没什么其他意思,只是客观说说风俗而已。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你敢肯定中原就没有留下来的蒙古朋友。改朝换代平常的事。明显的贵族,回了祖居。也有贵族没落的后代,容入了大民族里面改名移姓留下来的,要不怎称中华民族大容合呢,谁也难知谁的祖上真正是什么民族?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中国古代北方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辉煌一时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等等。这些游牧民族不断地和中原王朝发生战争,虽然也曾给中原王朝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大多数时候,是被中原王朝所压制。

也就是说,这些民族虽然辉煌了一时,但最终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过,说是消失,其实只是名字消失了,主要还是重组了,而更多的是被汉民族融合,成了汉人的一部分,按照汉人的方式来生活。

但有历史上的蒙古族,不但没有被重组,同时也基本上没有被汉人融合。他们曾经一度建立元朝,统治整个中国。在中原王朝所在的地区生活了近百年,但是被明朝推翻,回到漠北后,却又过上了游牧生活。就像他们是到中原地区来旅游了一次,又回到他们的家里一样。难道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他们没有受到汉人文化及汉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元朝建立,图取其意)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没有恰当的自然条件。

这是最关键的原因。当蒙古人来到中原地区、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的时候,那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农耕生产。蒙古人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时候,一般来说,他们自然就会跟着从事农业生产,按照汉人的农耕方式生活。只要是按照农耕方式生活,他们都会过定居生活。

但是,后来明朝把蒙古人撵回到了漠北去。而且朱元璋、朱棣对他们进行了轮番的冲击后,他们就没有可以进行农耕的土地了。包括在五代的时候少数民族获得的燕云十六州,也收归了明朝的版图。没有了可耕种的土地,当然只能放牧牛羊。放牧牛羊,当然只能逐水草而居,当然只能过游牧生活了。

(明军北伐,图取其意)

二、没有学会农耕技术。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蒙古人在中原地区及南方呆了近百年,你居然说他们没有学会农耕技术。

我并没有乱说。因为蒙古人是作为统治阶级进入中原的。到了中原以后,他们一般都会成为土地主。成为了土地主,他们只需要按时收取地租就可以了,一般不会参与劳动(除非是贫穷的蒙古人)。不会参与劳动,自然没有学会农业生产技术。

再加上蒙古人一向自高自大。他们把全国的人分成四等,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南方汉人,是他们最瞧不上的一类。由此可见,他们怎么会跟着南方汉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呢?

而当蒙古人退回漠北以后,他们又成了平凡人,需要自己亲自劳动的时候,也就只能放牛牧羊了。

(朱元璋)

三、没有跟随退回漠北。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人大面积内迁,分布在中原地区、巴蜀地区、江南地区等各地。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蒙古人有很大一部分回到了漠北。但其实,回去的只是贵族,很多比较贫穷的蒙古人,或者已经和当地通婚,有了姻亲关系。或者就在当地从事农耕。因此,他们其实并没有回去。再加上朱元璋实行优待蒙古人的政策,因此,留下来的其实不少。

当蒙古贵族们回到漠北的时候,他们只能统治本身就一直生活在漠北的那一部分蒙古人。而那一部分蒙古人一直在过着游牧生活,就算蒙古贵族们回去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那种生活方式就延续了下来。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元史》)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一说起蒙古,不得不提的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军队,他曾领导着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横扫亚欧大陆。

而忽必烈即位后,把国号改为元,在灭亡南宋后,蒙古开进了中原地区,为了方便自己的统一管理,其在中原驻扎了很多军队。

由于蒙古族人数相比于汉族人来说太少了,想要统治着人数多与自己的外族人,就不得不招募数量庞大的汉军,但是高级的将领还是依旧由蒙古族人担任。

没有学耕作技术

其实这些蒙古人来到中原以后,几乎是完全依靠汉人的劳动来供养,并没有自己亲自去耕地,或者是学耕地。

在朱元璋带领部队北伐后,蒙古人逃回了草原,而元顺帝逃跑时所带的基本都是蒙古族的贵族和他们的家属,肯定不会带多少底层汉人,即便带的亲信汉人也是和他们一样养尊处优的,也不会耕地。

那有人估计会说?不是有汉人军队吗?军队也不要了吗?当然不是。但要知道以汉人为主的军队,大多心本来就不在蒙古那,一般早早就向朱元璋投降了。

所以剩下的逃回蒙古的一些人都是曾在中原养尊处优的,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更别提种地了。

被明所迫,不易耕地

即便真有懂耕作技术的过去了,但这依旧很难实现,因为条件并不允许。

后来这些蒙古贵族逃回到自己原来生活的蒙古部落,靠着仅存的一点力量或许慢慢恢复了些许军事力量,但他们却一直无法安稳下来。

因为大明朝对他们进行了多次讨伐,蒙古大量人马要来组织军事力量,压根不能用来积蓄劳动力发展生产。而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安定的环境,时不时的战火侵扰,显然是不适宜的。

草原环境不适合耕种

其实说了这么多,地理因素才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耕作条件差,先不说种地用的工具没有,就是最基本的水源与土壤,就很不适合。

中原还好,降水比较充足,土壤肥力也更好些,但而蒙古人退守的漠北草原,可以不一样了,那边的年降水量不仅小于农耕需要的年降水量,土壤可利用率也是奇低的,毕竟是漠北,都是沙漠,哪来的土壤,有的只有草原。其实若降水充足的话,土壤有肥力的话,我想蒙古也不会早就形成了游牧文明,或许和我们一样一开始就会是农耕文明。

所以若蒙古人逃回漠北之后,也试过想在中原一样种地,强行种植的话,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最终结果就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明朝灭掉元朝后,蒙古人为什么又很快变回游牧民族,而不是继续务农?

蒙古铁骑是十三世纪兴起的一支军队,战斗力极强,横扫亚洲大陆上的国家,甚至都远征到了欧洲,蒙古人建立的蒙古帝国也是个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后来忽必烈即位,改国号为元,蒙古帝国分裂成了四个汗国和元帝国。最后元朝灭亡南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蒙古人既然入主了中原,得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自然要派兵驻守,但同时蒙古草原上依旧留有蒙古人。与清朝这样的外族政权一样,外族人太少了,想要统治人数数倍于他们的汉人,自己的军队完全不够,只能招募大量的汉军,以至于军队中除了高级将领由蒙古人担任外其余都是汉人。而蒙古人也与满洲八旗子弟一样,入主中原后不用务农,完全依靠国家供养。久而久之这些蒙古人原来的部队战斗力就不如蒙古帝国初期,也导致元朝崩溃的那么快。

元朝灭亡时逃回去的蒙古人为什么不务农,而很快变回游牧民族?

在朱元璋北伐的时候,蒙古人所能依靠的军队也基本上都是汉人,蒙古人北逃到草原这些汉人肯定是不愿意跟去的。所以元顺帝逃跑时带的都是蒙古贵族,并没有多少军队,哪怕是后来到蒙古草原的汉军也陆续南下投降了明朝,剩余的蒙古贵族就没有务过农,怎么会种地?

朱元璋进行了多次的北伐,不断打退北元势力,明军也控制了北方适合耕种的土地,北元已经完全被打退到草原上了,草原本来就不适合耕种,逃回去的蒙古人想务农也没办法,只能干起游牧的老本行。

还有一些已经融入汉族的蒙古人没有选择北逃,而是继续务农,到最后完全融入汉族成为了汉人,不得不感慨我们汉人的同化能力太强了。只要中华文化没有彻底灭亡,就能一直传承下去。虽然蒙古入主中原和满清入关都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破坏,到最后的结果都是被汉人同化,蒙古族还好,元朝皇帝普遍汉化程度不高,但满清到后期已经完全被汉人同化,满清皇帝也是写得一手好汉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都有一定了解。所以虽然中国的朝代不断更替,但是中华文化一直没有被彻底毁灭,传到了今天,这也让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家。

最后总结一下,蒙古人之所以变回了游牧民族首先是因为逃回去的蒙古人在中原养尊处优不会务农,其次就是北元的势力范围内只有草原而没有适合耕种的地方了,想务农也没有办法,最后就是蒙古草原上本来就留有蒙古人继续游牧,逃回去的蒙古人要依靠他们就只能继续游牧。所以他们不是不想游牧,而是无能为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