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
苏德战争的大部分时间,苏军的伤亡都是远远高于德军的,尤其在最开始的1941年。诚然在战争爆发时位于西部地区的苏军整体实力确实和德军相差很多,德军的兵力(400万)差不多是西部苏军(250万)的两倍,虽然苏军在坦克和飞机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绝大部分的都是需要大修或者过时,而且在作战使用和后勤补给上非常糟糕,只要稍微出现一些技术故障就不得不放弃,因为苏军一直处于不断的战略撤退中,根本来不及回收和维修那些重型武器装备。
在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炮兵同样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宝贵的中、重型火炮,德军在初期的每日推进速度在70至100公里,每次大规模的战役都是以包围战为主,苏军不得不执行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撤退以跳出德军的包围圈,大多数都是仓促的撤退,缺乏有组织的指挥,这种情况下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武器装备的抛弃,而那些需要汽车牵引的重型火炮几乎不可能安全撤离,德军重点切断并封锁的就是那些公路和铁路线,大部分情况下苏军都是抛弃了大部分的重装备后只携带轻武器从地形复杂的森林和山区撤退。在最初的几个月内,苏军便损失了大部分的中、重型火炮,这对于以步兵为主的苏军来说,打击是致命的,这极大的削弱了苏军步兵部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进攻(反攻)中,没有充足炮兵掩护的进攻意味着代价高昂的步兵伤亡。
从高级指挥官的能力来看,苏军也远不如德军,不同于德军的军官都是一级一级按部就班的提升上来的,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再加上两年的欧战经验,他们对于现代化战争的作战模式已经非常熟练。德军集团军司令及以上的高级指挥官长期在各高级司令部任职,负责德军大编制的战役战略集团的训练和演习工作。而苏军的高级指挥官人才则出现了明显的断档,在1939年的大清洗的苏军师级以上的高级将领遭到了大范围的清洗,这几乎摧毁了苏军的高级指挥人才的成长体系,随着苏军开始大规模的扩充,苏军的指挥官不得不担负远超出其能力的更高级别的职位,基本上苏军的指挥官都连升两级以上,营、连级的指挥官开始担任师、团级的指挥职务,事实证明,大部分的指挥官无法有效控制他们的军队,赋予他们的作战任务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当然这些苏军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不能成为苏军伤亡远高于德军的主要原因,致命的因素在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对苏军错误的战前部署和战争爆发后的作战指挥,西部苏军的主力过于靠近西部边境,他们的集结地和补给仓库的位置大都处于德军装甲部队纵深攻击的范围内,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中,加上苏军最高统帅部盲目的下达全线反击的错误命令,这相当于主动将苏军送去德军的包围圈中,大量的苏军整建制的被包围歼灭,苏军不得不投入新组建的战斗力更低的部队,这些缺乏基本训练甚至没有训练的新建部队将不可避免的要遭受严重的伤亡。
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惨败,原因很多,大概如下:
第一,对于战争的判断失误。
战前,斯大林固执的认为德军不会迅速入侵苏联。
因为英国还在西线顽强,随时可能出动几十万大军在欧洲登陆。
如果英军在法国登陆,距离德国本土其实近在咫尺。
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可能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进攻苏联。
斯大林这个判断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即便开战前苏联特工和盟国特工,将大量德国就要进攻的情报交给他,斯大林也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西方调拨苏德关系。
这个错误的判断,导致苏军根本没有作战前的准备。
德军入侵当天,惊讶的发现苏军大量飞机如沙丁鱼一样摆在机场上,一个炸弹就能炸毁数架。
德国的一位飞行员在日记里进行了如下记载:“简直就是一场对婴儿的屠杀。我无法相信我的眼睛,数百架飞机正整齐地停放在飞机场的四周,似乎专门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轰炸行动变得异常容易。而那些刚想起飞逃走,或者刚刚降落到地面的飞机,也未曾躲过德国飞机的轰炸。即便起飞的苏联飞行员也对我们无法构成实质威胁。他们的飞机太旧太慢,他们采用了撞击我们的自杀举动。”
依照公开资料,在巴巴罗萨初期苏联损失飞机数量为6000余架,这一数字几乎是参与行动的德国空军飞机数量的3倍。
第二,防御战略的错误。
斯大林和苏军很多高层,高估了苏军的实力,低估了德军的闪电战。
在开战初期,入侵德军陆军305万,190个师(其中德军陆军153个师又3个旅,包括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师;37个仆从国师)。
而苏军总兵力500多万,其中268万陆军直接部署于西部战区。双方火炮差不多,坦克苏军是2万多辆,德军才4000辆,飞机苏军也是2万多架,德军是5000架。
由于苏军实力丝毫不弱,武器数量还有很大优势,他们做出错误的战略防御。
苏军将主力集结在边境附近,采用所谓攻势防御。
一旦德军发动攻击,苏军就强有力的发动反攻,将德军打退,进而杀入德国境内。
但少数如朱可夫甚至林彪在内都认为,这样部署是错误的,是军事冒险。
万一德军能够突破边境防御,就可以进行著名的闪电战,以装甲部队进行两翼合围,切断边境苏军主力的补给线和退路。
这种作战模式下,苏军哪怕有兵力和火力的优势,最终也会因补给耗尽,无法突围而崩溃。
在战前的演习中,朱可夫指挥的模拟德军,就轻松突破了苏军的防御,还将边境的苏军集团合围。
为此,斯大林将很多将军解职,奇怪的是却没有改变这个战略。
最终,苏军像演习中的一样,惨败。
第三,实际指挥的错误。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将军对于德军闪电战不适应,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对付。
他们还以苏联内战中那一套,试图坚守某一城市、某一区域以阻挡德军。等待德军实力消耗后,再发动反攻获胜。
然而,德军很多时候根本不急着强攻苏军坚固据点,而是优先使用装甲部队两翼迂回到苏军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和补给线。
最终,哪怕苏军据点在坚固,驻守兵力再多,也会不战自溃,被德军整个吃掉。
这里面,斯大林起到很坏的作用。
很多时候,斯大林下令不得后退一步,必须坚守某个大城市,放弃的人就是叛徒要被枪决。
这个结果就是苏军成绩团的被歼灭。
最惨重的失败,就是基辅会战。
由于执行所谓坚守基辅的命令,苏军西南方面军几乎全部被德军吃掉。
该方面军的75万人,被德军歼灭70万,只有少量部队侥幸逃出。
参战的5个集团军中,4个集团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集团军被严重削弱。
其实,基辅会战后,整个西南方面军就没了,必须重建而不是补充。
期间,即便苏军高级将领一再要求放弃基辅撤退,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但斯大林不同意。
基辅会战中,苏军虽然损失70万,但实际伤亡只有16万,其余都是在弹尽援绝下投降的。
而德军歼灭70万苏军,也不过伤亡15万人而已。
可见,基辅会战对德军来说是辉煌的胜利,损失也不算惨重。对于苏军来说,则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从基辅会战以后,苏军开始改变战略,不再强调死守一地,而是主动撤退以跳出德军的包围圈。
其实还有不少原因,就说这么多吧。
由于苏德战争初期的胡来,导致数百万苏军无法做战被俘。
这些苏军,绝大部分都死了。
当时包围圈中的苏军士兵,是很惨的。
如果他们继续抵抗,肯定是死路一条,因为补给和弹药都已经断绝。
就算德军围而不攻,他们也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因饥饿无法作战。
但如果他们试图突围,就会被斯大林当成叛徒处决。斯大林早就下达命令,对于擅自撤退者定为叛徒、胆小鬼和懦夫,一律枪决,仅仅斯大林格勒就枪杀了1万多人。
无法作战,又不能突围,剩下的只有投降。
但投降后,苏军的政委、党员基本都被就地枪决,犹太人则被送到集中营毒死,剩下的战俘幸存率也很低。
更惨的是,这些战俘不被苏联承认为战俘。斯大林曾经说过:真正的苏军士兵,是不会向敌人投降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战俘,只有祖国的叛徒。
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
苏联伤亡巨大的原因有很多,在于苏联,也在于德国,当然,苏联伤亡巨大的原因苏联方面的原因更多,就类似于兵法所说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在德军进攻前,苏军确实准备不足,德军陆军和空军的实力太强大,确实可以算作苏联损失巨大的一个原因,前期无论是装甲部队、步兵和空中力量对决,苏联方面非常被动,疲于应付都应付不过来。德军入侵的时候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手段,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伤亡数字增加。
苏联红军在此前有过一次大清洗,这个诺门坎战役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如果不是临时抽调朱可夫过去,苏蒙联军可能真的要被全歼了。五个苏联元帅,三个被处死,十五个一级集团军的司令十五个被处死大半,指挥层就是换了一茬,其他级别的军官空位都是从下面直接提上来的,指挥人数一下增加了好几倍,都没有对应层级的指挥能力。
苏联红军前期损失巨大,进行了大量动员,很多前不久还是普通民众或是军校学员,没经过多少正规军事培训直接就拉到战场上了。民间力量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军事训练,组成小部队,或者游击队作战效果更好些,如果在战场上和德军的大集群进行硬碰硬损失必然是巨大的。
再有一点就是苏联的巨大伤亡究竟怎么算,很多没文化的键盘侠,都会说,你看德国、日本战争伤亡那么少,说明别的国家一百比一,一千比一都打不过它们,可见它们战斗力多强。这明显是偷换概念,二战被侵略国家的伤亡总数有多大一部分是无辜民众?残害民众不能算作战果的,那只能说侵略者残忍。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是看着苏联二战伤亡总数说的,残害无辜那一部分,和苏联、德国两军、战斗力都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法西斯国家的残忍。
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
由于德军顺利的进行了初期的作战,苏军已经处于灾难的边缘。从6月22日到7月10日,苏军参加作战的西北方面军、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等部纯减员588958人,伤病减员159272人;另外损失了大部分装备-包括18794门各类火炮、11703辆坦克、3985架飞机(苏军在战时7月14日公布损失飞机1900架坦克2200辆);苏军战史称边境地区170个师中损失了28个师,70多个师的人员和技术兵器损失一半,同时还有200个各类仓库(燃料、弹药和武器库)遗留在被德军占领土地上。而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战时日记中记载到7月8日消灭苏军89个步兵师和20个坦克师。所有这一切都对今后苏军的军事行动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苏军随后进入了战略防御阶段,而伟大卫国战争才刚刚开始!至于德军和其盟国的损失,综合下来人员约20万,坦克和强击火炮616辆、飞机近900架。
红军坦克工事
当时苏联总兵力5434729人,装备火炮与迫击炮110444门-边境地区47167门(另高炮5393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5932辆-边境地区5个军区共有13981辆(新式1349辆),拥有飞机20810架(可使用17808架,新式1693架)-边境地区拥有7009架(新式1360架),另远程航空兵飞机1339架、海军航空兵(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及平斯克和多瑙河区舰队)飞机1445架
苏军在战前对各战区、各兵种从战略到战术上都严重分散兵力的错误部署是导致苏军初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伊系列歼击机宣传画
倘若苏军在战前兵力部署能够做出如下改动:将几乎所有新式武器,即近1400辆新式坦克、几十门БМ-13火箭炮和近1400架新式飞机全部集中育苏军认为德军可能的主攻方向南方战区(笔者注:事实上,对于苏军来说,集中于任何一个战区,苏军都完全可以击败当面德军),同时辅以大量旧式坦克和飞机,并集中边境地区部队数量的60%,即约102个师的强大兵力在南方战区,使该战区苏军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具有压倒性优势。其余的兵力兵器按照7:3原则部署于中央战区和北方战区,即中央战区48个师,北方战区20个师。这两个战区的苏军以大批旧式坦克和旧式飞机并配合筑垒地域对德军层层牵制和阻击,而南方战区苏军则可伺机做大规模反攻。这样,南方战区的苏军可以对只有42个(包括3个警卫师)德国师和其他一些战斗力较弱的罗马尼亚等部队产生足以使其崩溃的压力。而且,南方战区与中央战区之间有一条东西长达数百千米的普里皮亚季沼泽,很不利于中央集团军群南下支援南方集团军群。
1941年夏被红军击落的FW19战斗机
显然,如果苏军这样部署兵力,那么歼灭或者是重创南方南方集团军群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在给对手予众创周,苏军可以北上对德军另外2个集团军群实施各个击破,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占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军早已是呈现败相。凭借苏军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话,德军对苏军的任何进攻都将被挫败。即便德国将在西欧的全部兵力调至东线,恐怕也无济于事。因此,苏军大溃败的发生早在苏军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后就已经埋下伏笔。综上所述,苏军没有将装甲部队进行战术上的集中使用导致了苏军的全线败退和反突击的失败,没有在整体战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军则在中央战区集中了相对较多的装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战区苏军主力的覆灭,从而导致了苏军战争初期的大溃败。
其次,苏军兵力部署上的错误还表现在发生大溃败后没有及时吸取教训,反而将兵力更加分散,试图处处防守,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损失。在初战失利后,苏军许多部队已经被打散或被围歼,苏军统帅部下令反击的许多部队已经名存实亡,失败已经形成,苏军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不过苏军总是在10多个师被歼后又投入10多个师,力图堵塞防线漏洞与缺口,结果却是被德军各个击破而且德军突破的缺口越来越大。苏军中央战区主力被歼后,苏军从南方战区调来2个集团军到中央战区,但这于事无补。这些仓促调来的军队和收集到的一些残余部队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筑起一道钢铁长城挡住德军。受命向德军发起反突击的许多部队都是临时凑集,缺乏组织,即便是苏军最高统帅部调集和组建的集团军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个战场形势对于苏军来说完全是一场旷世未有的大混乱,这大大动摇了苏军的士气和整体战斗力。苏军的这一不利态势为德军创造了扩张战果的极好机会,德军乘机投入大批兵力乱而取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苏军的损失。
苏军防空军夜间聚光灯
胜败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队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胜,问题的关键是万一遭到失败,如何保存力量,如何减少损失,如何吸取教训与奋起。如果在苏军在发生大溃败以后,能够做到及时吸取教训,改变部署和策略,则不失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苏军当时应该将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飞机等尽可能调集到统一战区,最好是德军装甲兵力和空军力量都相对较弱的南方战区与北方战区,并配合大量的旧式坦克和旧式飞机,在根据并立即结的雄厚成都决定是否需要将兵力兵器进一步集中到德军某个防御薄弱地段,伺机发起集中攻击。用击溃德军1个战区部队或者歼灭德军一部来达到迟滞德军推进并为自身争取时间调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实施防御或者反击的战略来制止继续的溃败。或者,苏军也可以放任中央战区的德军孤军深入,而是凭借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数量优势(笔者注: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军都因为补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对德军占有较大的数量优势),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集结兵力,以拖住德军,并大大拉长德军战线,消耗对方可以用于进攻的兵力,使其无力再进,而苏军则可适时转入反攻(笔者注:之后的莫斯科反攻苏军就是运用这一策略)。这样也可以做到制止溃败的目的。
纵观苏军的战略战术指挥,几乎可以说从上到下、从战初到战中,无不充满分散病例的错误,而苏军始终没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见其并没有意识到其失败的真正原因即在于此。尽管苏军在总兵力兵器以及各个战区兵力兵器数量上都具有优势,但使用不周也会致命。因为的历史教训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视兵力分散所能带来的不幸。在这样的战略战术指挥下,不要说苏军为此损失了数百万人和数以万计的技术兵器,即便是损失上千万人和无可计数的装备,甚至国破家亡也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苏军Бр-2型152毫米榴弹炮
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
我是岛主说事,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分析的。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呢?
一方面,苏德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从战场环境来看,苏联出现重大伤亡在所难免。如果从苏德两国的兵员和军事实力来讲,德国虽然有装甲闪击战的优势,却并不具备打赢这场战争的条件,就综合实力来说,苏联反而占了上风。这是因为,苏联是从老沙俄帝国手上接管新生政权的,对于欧洲历史来说,沙俄的扩张历史一点不比奥匈帝国差,但苏联为什么伤亡那么大呢?这与苏军和斯大林轻敌有关。当希特勒带领德国从一战阴影中重新崛起时,尤其是德军频频挑战英法底线,不断扩张军备和对西欧各国展开试探性进攻时,苏联是看在眼里而且甚至想与德国一决高低,但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友好条约后,苏军和斯大林就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客观上讲,这是苏军从战争开始伤亡巨大和不断后退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防御和反攻一方,苏联付出重大伤亡在所难免。不管德军的闪击战多么厉害,苏联在战争初期采取的并不是防御作战而是直接反攻,这是斯大林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指挥上最大的失误,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损失并不是失败在兵力不足和武器装备落后方面,而是指挥策略和对德军战略战术不了解上面。到1941年底莫斯科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苏军才从盲目反攻和轻敌状态中缓过神来,但此时,苏联已经付出了西部边境地区作战、基辅包围战和列宁格勒战役等重大的牺牲,可以说,这个阶段是苏联付出代价最大的一个时期。
从1942年夏季战役开始,苏军调整了战略战术,不再追求把德军撵出边境,而是各个击破摧毁德军的有生力量和装甲部队,这个调整换来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和整个东线战场的主动权易手,当然这一时期苏联军民也是付出了超常的代价,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官兵的伤亡比例远远高过德军,普通百姓的伤亡更是不计其数了。
但仅从战争初期和战略相持阶段来判断苏德双方的伤亡并不可取,1943年库尔斯克坦克大战展开以后,标志着苏军全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可以说,从这时起到苏军占领柏林,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这是因为苏军不断补充的新兵和新装备基本上都没经过多少磨炼,与德军单兵素质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这也是坊间传闻苏军是以人海战术打赢战争的重要原因。
凭心而论,翻开苏德战争历史,几乎每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比德军大,这与两军作战样式和作战目的不同有关,拿苏军进攻柏林来说,如果不是盟军与苏军争夺战后话语权和占领地权益,朱可夫也不会下血本在战争胜利到来之际,用牺牲几十万苏军的生命去打这场仗,因为德军已经穷途末路了。但不付出这些生命,就不会抢在盟军之前占领柏林,这就是政治。
从上面分析看出,一场战争并不能轻易用伤亡多少来衡量胜负,主要是苏联站在正义的一边,又有盟军作后盾,虽然有指挥和整体实力的关系,但把德意日轴心国打败,既体现了苏军和斯大林打赢卫国战争的信心,也体现了苏军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这点讲,因为有了这些将士们的奋不顾身,才有后来苏联的崛起和俄罗斯的今天。
是指挥无能,还是实力不足,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伤亡为何如此巨大?
在1937年到1939年这一段时间的政治斗争里,苏联5名元帅被干掉了4人,15名集团军司令中被干掉了13人 ,85名军长中被干掉了57人,196名师长中被干掉了110人,406名旅长中被干掉了220人,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的80名成员里有70人被干掉。几乎在两年的时间内,苏联军队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被剔骨抽筋,虽然此时的苏联军队用还拥有着庞大的人员数量,你也只不过是用苏维埃意志填充起来的一个气囊气球而已,这样自废武功的行为有什么能力去战斗?靠对最高领袖的绝对忠诚和所谓坚不可摧的苏维埃意志?
只要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不死德国苏联就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可惜。甭说苏联在二战当中人员损失惨重,就是在二战初期入侵芬兰苏联死的人也不少。1939年9月苏联以120多万人绝对的兵力优势入侵芬兰,此时芬兰举国上下能凑足的兵力也不过20多万,这场被苏联认为用小时计算的战争愣是打了4个月,而且苏联一点都没有占到便宜,并没有打开芬兰的第一道防线——曼纳海姆防线,而且最后苏联以伤亡约63多万人的代价换回来了芬兰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让芬兰付出了伤亡约10万多人的代价。苏军在咱战场上经常被成建制的消灭
就连打芬兰都那么费劲,后期苏联能赢也是够拼的了。朱可夫又不是在大清洗运动的时候被调到远东地区否则他也难逃厄运,而这位幸运的时代宠儿不仅在远东地区打败日本(当然也是以绝对的优势并加上大于地方的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换来的),又被调到芬兰前线结束战争,之后又在苏德战场上大展拳脚。而这一段时间苏联对外战争的特点就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以及作战资源对打,但是最终资源消耗比对方多、伤亡比对方大,但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芬兰作为北欧国家,体内流淌着维京人的战斗血统,而且芬兰人天生会打猎,拿起枪就是军人,更何况你人都没有动物跑得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