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至建文帝失踪前,朱棣也只是控制了两京及周边一些城市,能占到大明疆域的10%?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谢邀,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拿下一个城池又一个城池,摆平一个对手又一个对手,最终踩着无数人尸体才当上皇帝的。而朱棣看起来比他老爹朱元璋容易多了。他只以北平为根据地往南京打,打下南京就当了皇帝。事实上,真的如此简单?很显然不是。

首先,朱棣之前可能喝酒后会对自己要向侄子磕头有点不爽,也可能觉得自己比侄子更适合当皇帝。但清醒后,他肯定觉得还是做个手握兵权的燕王比较实惠。因为亲王没事造反玩,这个成本比起自己老爹当初乞丐造反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削蕃这事把他逼到了墙角。并且造反这事一旦干起来,是没有回头路的。

其次,看看朱允炆的牌面。朱允炆继位以来,天下已经升平二十多年了。除了边境打仗,中原百姓已经过起祥和的小日子了。加之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将都杀了,只留了一个会守城的耿炳文。那样,朝中的将领基本都是二代们,如李景隆。那么和平年代文官集团开始掌权,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个人名气之大,说出来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惜一水的书呆子。齐泰脑子一热,想学晁错。可惜他忘记了朝内没有周亚夫。

再次,看看普通当官的和老百姓对朱棣造反的看法。刚才说了老百姓已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太平日子。都相信这天下姓朱。至于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这不重要。反正这是你们家事。我该缴税缴税,该纳粮纳粮,该徭役徭役。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没信心的时候抱头痛哭。但是年轻不懂事的朱允炆给了朱棣一个免死金牌,“不要让朕背负杀叔之名”。还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风,这个大风要不是记载在史书上,我是不会承认的,因为科学无法解释。和元朝攻打日本时遇到的神风效果是一样的。日本的那个神风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点科学依据。朱棣遇到的神风,这这没法解释。其实朱棣即便拉上宁王打败了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其实南军后起之秀还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比如盛庸,比如铁铉。基本上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南军(政府军)是没有希望的。到这感谢后来为整个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势力。没错,死太监。正是在朱棣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这帮死太监告诉朱棣,南京城空虚,速来,皇位就在这里,等你!朱棣绕开山东,直奔南京,基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

天下要臣服朱棣,是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你得是大家认可的皇帝。按说你是朱元璋的儿子,大家可以认。但前提是只有一个人自称皇帝。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朱棣在没找到朱允炆尸体的情况下宣布,朱允炆死了。却暗地里派了两个人去找,一个叫郑和,一个叫胡滢。

其次,你一个藩王跑到南京来自称皇帝,必须名正言顺。当然这个道衍和尚帮他策划好了,造反的名义是“清君侧”,这仗叫“靖难之役”;所以杀齐泰和黄子澄;再让方孝孺写个诏书;废除“建文新政”;恢复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顺了。可是方孝孺却写了个“燕逆”,又气又怕的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还是感谢一个人的,杨荣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没有因为心急酿成大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杨”辅政。

再次,朱棣必须干出点政绩来,才能服众。所以登基以后,他发动了几次对漠北蒙古人的讨伐;提出“天子守国门”,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郑和下西洋”出使各国,宣扬国威;铸就了《永乐大典》宣示盛世;设置内阁,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功绩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终通过胡滢告诉了朱棣,朱棣终于解开心结。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靖难之役时,明朝大部分官员和藩王都在坐山观虎斗,抱着一副谁赢了就向谁效忠的态度在看戏。南京被攻破后,大明朝廷被一锅端,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这个时候,结果已经很明朗了:大明朝的皇帝都找不到了,外地镇守的藩王和官员就算想效忠朱允炆,那也得找得到朱允炆才行。

朱棣进城后,很快就登基称帝,宣布继承太祖法统,废黜朱允炆的法统。此时外地的藩王和百官就算想起兵,也没有借口了。如果硬要起兵,那就是造反。

靖难之役,名义上是朱允炆动用了整个大明朝的武装力量在镇压朱棣。但是实际上,当时被朱允炆派去镇压朱棣的明军,很多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因为大家心里明白的很,朱棣和朱允炆的斗争是朱家人自己的家事。犯不着为了朱家人的争权夺利,傻乎乎的去卖命。

于是乎,我们就在正史上看到了靖难之役中的三次诡异妖风。

第一次是白沟河,明朝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也算稀奇,吹吹几次妖风也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突然就刮?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难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体了?

这种诡异的记载,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毕竟朱允炆和朱棣的战争,不管谁赢了,皇帝都还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后裔。大家没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大将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不怕朱允炆问罪?

这里可以明确的说,真不怕!因为朱允炆在圣旨中已经明文申明了,召令征讨大军在讨伐朱棣的时候要——“莫伤我王叔”。

什么叫“想瞌睡了有人给送枕头”?这就是!

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么大家不就可以明目张胆的磨洋工了么?打了败仗根本不用怕,回报朱允炆时就说:“哎呀,不小心又败了啊。本来其实能赢的,但是因为你叔叔他又带头冲锋了,我们怕刀枪无眼,误伤了你的叔叔,只好战略撤退了。”

朱允炆能怎么说?这是你自己下的旨意,大家只是遵守圣旨罢了。

既然在战场上都能意思意思,千方百计的糊弄朱允炆,在战后岂不是更没有抵抗力,第一时间就向朱棣投降?

并且,朱允炆实际上并不得人心。朱允炆当时新君登基,有雄心壮志,重用方孝儒、齐泰和黄子澄这三个怪胎搞改革,伤害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比如说,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居然提议搞官制改革,裁撤大量的官员以节省开支。并且按照方孝儒的意思,明朝要恢复周朝的礼制和井田制度。这个改革好不好,不太好评价。但是前线在打仗,后方还搞裁员,这是明显在添乱。

还比如,朱允炆登基后,他只信任方孝孺等心腹,对朱元璋留给他的文臣武将,皇亲国戚一律都不信任。他特别想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但偏偏朱允炆和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几位,又都没有朱元璋的玩弄群臣的那点本事。

所以这就导致,靖难之役越打越糟糕,全国的文武百官对朱允炆和他的几位傻缺心腹失去了效忠的信心。文武大臣们也更加坚定了不用卖力镇压朱棣的态度——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叔侄的烂事,我们不管了!谁赢了就效忠谁,输的那位滚蛋。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靖难之役后期,朱棣打到淮南时,发现自己没船过江,便派人找水师提督(驸马梅殷,朱棣的姐夫)谈判。先是劝他投降,后来又说不想投降也可以,只要愿意借道就行。对于这种要求自己选边站的要求,梅殷当然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然后,梅殷开始打起了太极拳。他表面上拒绝了朱棣的劝降,但当朱棣收集船只绕道渡江的时候,他却按兵不动,不管不问。

这很明显,梅驸马对朱允炆这个外甥皇帝的态度跟所有的文武大臣基本一致——我绝对不会主动向朱棣投降,但是也不会真心为你朱允炆卖命,只要他朱棣不来打我,我就装作没看见。

文武百官都是这么个态度,那在外地镇守的藩王们呢?一个样!都巴不得朱允炆赶紧去死,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恐吓了。

朱允炆登基后,他决定削藩。但是削藩没经验啊,于是还要先找个倒霉蛋练练手,演习一下怎么削藩。这个倒霉王爷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弟弟——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封朱允熥为吴王后,不准许他到杭州就藩,将他留在南京软禁。朱允熥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软禁了四年。后来朱棣夺靖难成功,朱允熥继续被折磨,先被废为庶人,永久禁锢在凤阳。后来暴毙于凤阳高墙内,年仅39岁。可怜啊!

紧接着,朱允炆开始拿叔叔们开刀。最开始他是准备削朱棣,因为二叔秦王,三叔晋王都死了,四叔燕王朱棣最大。如果当时就直接把朱棣给削了,也就没有靖难之役了。结果黄子澄那个怪胎说不能打草惊蛇,应该先断其左膀右臂,然后再削朱棣。

于是,朱允炆先拿五叔周王开刀,把他全家老小全部押回南京,后被贬去云南;接着又把齐王、湘王、代王三位亲王也全部废为庶人。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不久后,岷王也被废为庶人。

不到半年时间,五位亲王被废,其中还有一位亲王自焚而亡。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知道了,朱允炆这不是要削藩,他是要废藩,把藩王往死里整。

因为削藩,只要削除藩王的特权即可,就像后来朱棣干的那样,圈起来,厚禄养之,没必要费尽心思的去迫害藩王,特别是这些藩王还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削除他们的王位,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估计藩王们心里都纳闷了,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侄子皇帝了?不是被弄死,就是永久发配边疆,难道非得把脑袋全拧下来,让每一个藩王都没有好下场,小皇帝才能安心?

朱棣选择造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错,朱允炆却要弄死他,让他无法接受。

藩王们没造反,是因为藩王还有一丝侥幸的心理,认为朱允炆不会搞到自己头上,但是谁能保证朱允炆不会搞自己呢?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简直太难熬了。

因此,当朱棣打进南京,朱允炆失踪后,藩王也松了一口气。默认朱棣就是皇帝,赶紧向朱棣称臣。

朱棣进了南京后,除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和徐辉祖这几位坚决不归降外,其余的人都是毫不犹豫的顺势而降。方孝孺当时还怒斥朱棣和大臣们不忠不孝。其实他这位老学究哪里能明白,自己早已经失去了众人的支持。以举国之力打一个藩王,居然还被对手反杀。这种水平的君臣,还有什么脸面让大伙跟着你们混?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和藩王在朱允炆失踪后,立即向朱棣归顺,也就不奇怪了。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搞清楚,对于谁来做皇帝这件事情,朱允炆和朱棣分别是什么看法。

从朱棣角度:太子朱标死后,皇储就空缺了。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应该从已故太子的兄弟中再选择一位立为皇储,而且当时朱元璋仍然在世,哪有从孙子辈选择皇储的道理。而纵观当时朱元璋其他几个儿子,只有朱棣最优资格和威望成为新的皇储。

从朱允炆角度:爷爷已经分过家了,自己的父亲朱标得到了最大的一份家产。既然已经分家了,不论爷爷是否在世,父亲的这份家产自然由孙子来继承,这是理所当然的。叔叔朱棣有什么资格来抢夺自己的家产。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朱允炆上台,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儒臣,变革部分朱元璋的制度,同时开始着手削藩。一直心有不甘的朱棣决定起兵,打着“靖难”的口号反叛了。

起兵后,朱棣其实是败多胜少,哪怕当时李景隆被朱棣打败,丢了六十余万南军,当时的人们依旧不看好朱棣。也难怪,朱棣以一隅而抗全国,说他螳臂当车都不为过。面对征途上的一次次挫折和失败,朱棣也动摇过。最后,在姚广孝的建议下,绕开济南等军事重镇,直取安庆,最后攻入南京。

拿下南京,朱棣之所以能顺利继承皇位,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允炆不是被俘,也不是被朱棣杀了,而是失踪了。

不管怎么说,朱棣都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一次次强调自己是听从朱元璋生前的嘱托,才起兵的。如果朱允炆被自己杀了,那朱棣起兵时强调的原则就被自己打脸了,就真的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势必影响朱棣战后的收拢人心。因为舆论战就输了。但是朱允炆是失踪了,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上位就显得那么顺其自然了。

第二,绝大多数的文官集团,都把朱棣起兵看做是老朱家的内部矛盾。

一个是朱元璋的孙子,一个是朱元璋的儿子,老朱家子孙自己争皇位,但对文官集团来说,都是大明王朝。人心思定是主旋律。既然朱棣已经成功拿下南京,宣布称帝,那么不如水顺推舟,朱元璋哪个子孙当皇帝也轮不到自己不是。

第三,登基后的朱棣竭力笼络旧文官集团,保证其利益。

拿下南京后的朱棣,对建文帝的旧臣就一个原则,顺者昌逆者亡。除了朱允炆身边几个核心大臣,对于其他文官旧臣,只要愿意承认朱棣的皇权,朱棣一概既往不咎,甚至可以加官进爵。这一手,一下就瓦解了建文旧臣的人心。

第四,打着朱元璋的旗号,以示正统。

朱棣上台后,修改实录,以各种小说笔法去渲染朱元璋对朱棣的好感。认马皇后为生母。废除建文帝的变革举措,一切以父亲朱元璋的成法为准则,是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修书,改组锦衣卫等,统一意识形态。

第五,朱棣还是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作为朱元璋能征惯战的儿子,且常年在北方守卫边疆,在朝中和坊间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威名不可谓不盛。而朱允炆做太子时年幼,又常年站在朱元璋身后服侍老朱,虽有仁厚之名,但不见得有多少群众基础。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谢谢邀请!

朱棣的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以朱允炆失败而告终。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问题,朱棣既使打下了南京,朱允炆还拥有南京以外的天下,为什么朱棣能顺利登基做皇帝。并且其当皇帝后全国很平静,基本上没有反抗,基本上天下归心,这里有什么玄机?

一、朱棣的大部分靖难战役基本上是失败的。朱棣靖难先后被阻于德州、济南、徐州,可以说头三年基本上是失败的。最给朱棣面子的说法是与南军打成了平手。朱允炆太仁慈,已与朱棣刀兵相见了,还在说:千万勿伤朕的四叔。几次让朱棣从死亡中逃脱,给全国人的感觉好象朱允炆理亏,而且亏的很严重。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转机为第四年,听取了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建议,丢开一切坛坛罐罐,不顾后方,兵锋直指南京,拿下京城当皇帝。这个底气和自信从何而来,来源于天下已归心于朱棣。

二、朱允炆与朱棣之争是家务事。在四年的靖难战争中,军队打仗就象过家家。更有趣的是,朱棣打到南京,看到满城墙是老爸朱元璋的画相不敢忤逆攻城。在无计可施,在城外等待时,发小、当年南军的统帅李景隆开城门献城,朱棣不废一枪一弹进了京城。李景隆是朱允炆的大将,代表军心已归向朱棣。可见涉及皇家家务事有的官员漠视,有的选边站、有的投靠,谁有能耐靠谁,这方面朱棣比朱允炆占优势。

三、朱棣登基并非非法。朱棣虽为皇四子,庶出,但一直由嫡母马皇后哺养,可以视为嫡出。太子朱标病毙,朱棣按才华加上又是马皇后养子,应该轮上他了。朱元璋立皇太孙的做法不靠谱,人们对其正当性,合法性存疑。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年三百六十天,白天黑夜的鼓动朱棣造反。当时朱棣还在南京,姚广孝便投靠朱棣,承诺让朱棣戴上白帽子,王戴白为皇,这个姚广孝绝对先知先觉。

四、朱允炆生死不明,国家不可一日无主。朱棣打进内城,皇宫火起,朱允炆不见了踪迹。朱棣想不登基都不行,因为天下归心朱棣。以解缙为例,当朝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在南京城破前,在一起讨论前途。结束后榜眼眼看朱允炆没了指望回家上吊殉国,但解缙等人在南京城未破时,便投奔了朱棣。由此看朱棣在所谓的正统的文人中占有相当的优势。后来朱棣不顾姚广孝的一再嘱咐,杀方孝孺,还灭其十族。这固然是朱棣很残暴,从另一面可看到朱棣的底气。杀方孝孺并没有出现姚广孝预测的天下知识分子离心离德的现象,至少没那么严重。

四、纵观朱元璋的子孙,朱棣最有当皇帝的水平。朱允炆年轻幼稚,被方孝孺等忽悠,皇位没捂热就削藩,弄的明皇室人心惶惶。虽然朱允炆人很仁慈,但皇帝的仁慈只能在表面,无毒不丈夫,朱允炆就缺这个。

朱允炆可能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朱棣不完全是好人,但绝对是好皇帝。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朱棣是好皇帝!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明太祖朱元璋奋斗半生开创了大明王朝,采取一系列手段加强了皇权、巩固统治。为了让大明王朝长久延续,孙子朱允炆能安心做皇帝,他解决了朝廷里的良弓与走狗,又安排九个皇子戍守北方,可谓殚精竭力、用心良苦。

他最后放心的走了,可是在他尸骨未寒的时候,生前的安排被打乱了,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北向南一路打下南京,取代侄子朱允炆成为大明新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只打下了南京,其他地方竟臣服了,那么,各地兵马为什么不起兵勤王?

(1)打下南京的政治影响。

南京,是大明朝的首都,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称帝的地方,是当时全国的重心,对整个王朝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国古代都有这样的观念:京畿者,天下之根本。首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心,朱棣控制了首都南京,也就控制了朝中群臣,相当于控制了明王朝的大脑。

举几个例子:关中是秦朝的中心,刘邦打下关中打入咸阳,秦朝亡;成都是蜀国的中心,邓艾打下成都,蜀国亡国。同样的,朱棣打下南京,对天下的威慑还是不小的,至少这能终结了建文帝的统治。

(2)靖难之役朱允炆完败,南军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朱棣全歼。

由于朝中能征善战的大将差不多都被朱元璋杀完了,只留下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

当时辅佐朱允炆与朱棣作战的主要是黄子澄、齐泰、耿炳文、方孝孺和李景隆等人,关于排兵布行军打仗,黄子澄、齐泰之流都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儒生,“大明战神”李景隆更是一个废物,他与朱棣打仗战无不败、败无不逃。朱允炆所依仗的这群人,怎么可能打得过骁勇善战的朱棣呢?

从双方兵力来看,燕军约30万、南军约100万,这样大的实力差距,李景隆他们愣是没打赢,还屡战屡败,几次大败,南军主力部队基本被灭。

南京周围再没有力量能阻挡朱棣,其他地方上也没有那个实力反抗朱棣,只能是望风而降。

还有朱允炆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流传很广,有人说只是朱允炆太过仁慈错过了杀朱棣的机会。其实这句话很有争议,史书上记载“两阵交失如雨,而集与上旗者如猬毛”,这很明显是要杀死朱棣,只不过朱棣运气好躲了过去。

再者说,朱允炆之前削番时就已经逼死过叔叔了,杀叔之名早已坐实,其实再杀一个朱棣也无所谓啦。所以这句话不可信。

靖难之役中,其他地方都是作壁上观,朱棣能赢肯定是他们意料之外的,毕竟100万对30万,那么巨大的悬殊实力摆在那。只不过,南军统帅太菜不是燕军对手,朱棣能赢,其实是有运气成分的。

(3)最重要的是建文帝的不知所踪,给了朱棣名正言顺称帝的机会。

当朱棣打进南京时,朱允炆放火烧了皇宫后他本人就下落不明了,自此他的踪迹就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朱棣找到朱允炆皇后的尸体并指认其为朱允炆,然后以天子礼厚葬朱允炆,制造了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国不可一日无主,诸王和群臣多次上表劝朱棣继位,说明此时朱棣的势力威望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太祖之后的诸王中有资格继承皇位也只有燕王朱棣。于是朱棣就在谒完孝陵后名正言顺登基了。

如果朱允炆没失踪,而是逃出南京,他完全可以召集队伍重新夺回南京,而朱棣也有了忌惮也就不敢擅自登基。

只要朱允炆还活着,朱棣一旦称帝,他就坐实了乱臣贼子之名,各地都可以奉诏起兵讨伐他。我们只能说朱棣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朱允炆的失踪使他没背上弑君夺位之名,让他省了许多麻烦事。

(4)朱棣歼灭南军后,军事实力强大,且各地方将领并无损失,谁愿意去没事儿找事儿

靖难之前,朱允炆已经削了好几个有实力的藩王了,剩下的那些实力太弱,在朱棣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他们和地方部队无力反抗。

靖难之役是明朝皇族内部的战争,地方上只会对华夷之战有所反应。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双方打来打去结果都是人家朱家人坐天下,他们的利益又没有受损,他们该干嘛还是干嘛。

虽然有少数像方孝孺那样的建文旧臣坚决反对朱棣,但他们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而且只是少数反对,正所谓虱子顶不起被窝,他们根本阻挡不了朱棣。

本文作者“坐古谈今特邀作者欢欢”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朱棣姓朱,本身就有当皇帝的资格,况且他也“师出有名”,再加上建文帝昏招频出,因此,在朱棣占据优势之后,天下自然就臣服了。

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宣布起兵,历时四年,于公元1402年兵临南京城下,最终,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继位登基,是为明太宗。

而这一场战役,后世称之为“靖难之役”。

不过,朱棣的这场靖难之役,虽说打了四年之久,但实际上在他登基之前,也仅仅是打下了南京以及济南等城市,并没有完全占据全国。

那么,为何在仅打下南京等地的情况下,朱棣就能登基称帝呢?那些未曾被其占据的地方,包括这些地方的官员以及藩王,又是为什么会选择臣服于朱棣的呢?

实际上,朱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除了要感谢朱允炆的“帮助”之外,同时朱棣也拥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和资格,并且,他和朱允炆之间属于内部矛盾,只要皇帝还姓朱,那么对于地方上而言,谁当其实都一样。

首先,朱棣本身就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基本前提。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朱棣并非嫡长子,他凭什么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呢?其实,这和当时朱元璋定下来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在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自然是朱元璋的顺位继承人,然而,朱标却意外的英年早逝。

不过,朱标虽说死了,但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来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之所以朱元璋会这么做,并非完全是他偏爱朱允炆,而是属于有法可依。

按照当时的宗祧继承制度,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他这一脉属于是“大宗”,而相对应的,他的兄弟们就属于“小宗”。

如果嫡长子意外早逝,那么就可以从其他嫡子中找出一位当继承人,要是嫡子全没了,那就从庶子中选出一位。

换句话说,朱标死了之后,朱标的所有兄弟们,比如朱樉、朱棣等,就都具备了被继承朱元璋皇位的资格。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嫡长子必须没有后人,说白了就是他这一脉已经绝后,只有这样,嫡长子的兄弟才具备继承资格。

但当时的情况是,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有儿子,并且还不止一个,因此,按照宗祧继承制度,继承人就应该优先从大宗这一脉里选。

因此,朱允炆就要优先于朱棣,这也是朱元璋为何会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原因之一。

不过,我们都知道,在朱棣打到南京之后,身为皇帝的朱允炆被宣布已经死亡,且不说他究竟死了没有,但至少在明面上,他在当时确实已经死在了南京皇宫里的一场大火中。

而他这一死,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自动就恢复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并且,朱棣的两个哥哥,也就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分别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去世,因此,当时的朱棣在众兄弟里,已经是实际上的长子。

如果朱樉和朱棡还活着,那么朱棣在名义上,就不能继承皇位,但情况是他的两个哥哥都死了,并且朱允炆也“死了”,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朱棣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

朱棣当时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在第一时间宣布朱允炆“死亡”,如此一来,他便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登基,既然他名正言顺,其他人也就无法反对了。

毕竟朱棣在明面上已经堵住了其他人的嘴,因此官员们和其他藩王也只能选择臣服。

其次,朱棣起兵“师出有名”,登基的程序同样也合乎法理

除了朱棣本身就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外,他不管是起兵还是登基,始终都站在“合情合理”的角度上。

朱棣起兵时,打的是“靖难清君侧”的口号,而这个口号,是当年朱元璋定下来的。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编纂一部对后世子孙训诫的书籍,最初定名为《祖训录》,六年后书成,之后朱元璋又多次修订,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更名为《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共分为十三章,其中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有要求后辈儿孙敬天法祖,还有要求他们节俭,以及各种适用于皇室内部的律令等等。

而在其中的第五章“慎国政”中,朱元璋就提出,如果出现“朝无正臣,内有奸逆“的情况,那么藩王就有责任”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以此为由宣布起兵的。

那么,当时朱棣口中所谓的“奸逆之臣”又是谁呢?正是备受建文帝朱允炆信任的齐泰和黄子澄等人。

齐泰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曾任礼部、兵部主事等职,当初朱元璋前去祖庙祭拜时,挑选为官九年没有犯过错的官员,齐泰就是其中一个。

并且,齐泰在升任兵部侍郎后,对边疆动态了如指掌,朱元璋询问他边将的姓名和局势,他均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这就让朱元璋对他相当重视。

因此,在朱元璋临终之际,齐泰就成了朱元璋钦定的顾命之臣,用以辅佐朱允炆。

而黄子澄则是因为一直担任朱允炆的授业师傅,常年伴读东宫,所以,朱允炆对他极为信任,登基后更是升任他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

这二人当时对朱允炆提出的同一个建议,那就是马上着手削藩。

但由于削藩操之过急,导致了藩王与朝廷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比如湘王朱柏就在削藩过程中选择自尽,这就更让其他藩王有了“兔死狐悲”的情绪。

而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那么藩王和朝廷就站在了对立面。

朱棣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提出削藩建议并推动削藩的齐泰、黄子澄定义为“奸臣”,既然他们是皇帝身边的“奸臣”,那么朱棣就可以用藩王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去“清君侧”。

正所谓“师出有名”,朱棣起兵同样也有光明正大的理由。

而作为其他藩王而言,对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也确实相当不满,如今既然朱棣带头反对这种政策,那么他们自然乐意看到这一幕,虽说不至于帮助朱棣,但是保持中立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也是为何在整个靖难期间,不少藩王按兵不动的主要原因,毕竟朱允炆因为削藩闹得人心尽失,因此他们就选择了“同仇敌忾”,坐视朱棣起兵。

而到了朱棣打进南京后,听了大臣杨荣的建议,第一时间去祭拜了父亲朱元璋,表明自己是遵照父亲遗志而来,属于是“正义之师”,这就更让他站在了“有理”的制高点。

然后,他又宣布朱允炆“死亡”,紧接着登基继位。

自始至终,朱棣始终占据了一个“理”字,不管是起兵还是登基,朱棣均是有正当的理由,至少在程序上挑不出他的毛病。

所以,他登上皇位也是合法的,而那些官员也好,藩王也罢,就没有了质疑朱棣的借口,毕竟朱棣打的是“靖难”的正当旗号,如果有人反对他登基,又该用什么理由呢?

要是没有理由就反对朱棣登基,或者是起兵推翻朱棣,那么性质就变成了“谋反”,而谋反会带来什么后果不言而喻。

因此,当时地方上除了臣服,别无他法。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允炆已经没有了对抗朱棣的实力

靖难之役开始于1399年,结束于1402年,进行了整整四年,这四年里,朱允炆昏招频出,而朱棣凭此最终击败了朱允炆。

朱允炆的第一个昏招,就是任用李景隆为主帅。

李景隆乃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但他却没有继承父亲能征善战的优点,反而是一个标标准准的纨绔子弟,并且“素不知兵”,而朱允炆启用他担任大将军,就注定了会失败。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李景隆率兵攻打北平时,都督瞿能几乎都攻破了北平的张掖门,但由于李景隆贪功,下令瞿能停止进攻,这就让朱棣一方有了喘息之机,等到李景隆再次攻城时,已经没有了机会。

还有在之后的郑村坝一战中,李景隆同样因为指挥失当导致连连失利,并且,看到形势不对,李景隆带头逃走,不仅没有尚在战斗中的士兵,还将几十万大军的辎重全部留给了朱棣。

类似的情况,在李景隆所参与的战役中比比皆是,基本上每一次他大败于朱棣,朱允炆派给他的几十万大军,就这样一点一点被他糟蹋干净。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朝中就有人认为,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所以才会次次都让朱棣大获全胜。

究竟李景隆是不是朱棣的卧底,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但正是因为他的无能,让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吃掉了朱允炆的主要力量。

而在当初,朱允炆对李景隆可谓是“寄予厚望”,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李景隆身上,并且,在其大败而归后,也仅仅是撤职了事,朱允炆如此安排,最终失败一点都不奇怪。

除了任用李景隆之外,朱允炆的另一大昏招就是那道“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

这道旨意是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不要让朱允炆背上杀害叔叔朱棣的罪名,而这道旨意,直接决定了朱允炆必须失败。

俗话说刀枪无眼,上阵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道理?要想不打死人,那还不如不打。

更何况,朱棣作为要推翻朱允炆的敌人,说白了就是罪魁祸首,这样的人,朱允炆居然下令不能伤到他,那岂不更是给了朱棣一个加强版的护身符吗?

比如在东昌之战中,朱棣的燕军被名将盛庸设计诱入包围圈,包括朱棣本人也身陷敌阵,当时局势极为凶险,就连朱棣的爱将张玉也因为救援朱棣而战死,燕军士兵更是死伤无数。

至于朱棣本人,当时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差不多到了束手就擒的地步,但他还是得以逃出生天,最终全身而退。

为什么?就因为朱允炆的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要知道,那些进攻朱棣的将士,虽说当时隶属朱允炆一方,但他们却不愿意过多为难朱棣,首先,皇帝下了旨意,不能伤害朱棣,这就让他们没法对朱棣太过动粗。

不能太过动粗,自然就没办法俘虏,所以,只能看着朱棣逃走。

其次,将士们一点都不傻,不管朱棣为何起兵,但毕竟说到底这是朱家内部的事情,何况皇帝还下令不能伤害他,如果谁不开眼伤了朱棣,那么将来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尤其是,万一捉了朱棣后,他和朱允炆叔侄俩后来和好了,那么会不会找当初捉他的人报复?

这些都是将士们所担忧的问题,并且还有一点,朱允炆这道旨意下的也很有问题,他说不能让他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但他没说要是别人杀了朱棣,会不会被清算。

只考虑自己的虚名,却不考虑别人的处境,他自己都不愿意背,难道别人就是冤大头?

所以朱允炆的失败一点都不亏,而朱棣也是靠着朱允炆的几个昏招。击溃了朱允炆的军事主力,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没有了主力,朱允炆还拿什么和朱棣斗?

如果当时朱允炆还具备一定的实力,那么朱棣就算是打到了南京,想当上皇帝也没那么容易,毕竟鹿死谁手还是未知。

但可惜的是,朱允炆的绝大多数军事力量,已经被李景隆败光了。

所以,当时的朱允炆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那些藩王和官员等,可是一直都在盯着这场战斗,眼看朱棣已经占据了优势,自然就知道旗帜该倒向哪一方。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朱棣不应该当皇帝,那么马上就会被其他愿意臣服朱棣的势力当做投名状,对其围歼后献给朱棣邀功。

那么,谁会愿意去当这么一个“战利品”,成为别人上位的垫脚石呢?答案是没有人愿意。

因此,朱棣之所以在打下南京后便能登基称帝,并且其他地方也愿意臣服,主要是因为朱棣本身就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并且他师出有名,各种程序也合乎法理,这就让外人无从反驳,更重要的是,就连身为皇帝的朱允炆都失败了,其他人又有什么反抗朱棣的实力和底气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