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代东北人,主要来自于三个省:山东,河北,河南。

其中山东省最多,占百分之七八十,河北人也有一些,河南人最少。

因为满清的特殊政策,东北是龙兴之地,不允许非满族人随便进入。

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 100 万,迁入关内的达 90 万,留下的所剩无几。东北当时到处都是荒地,无人耕种,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

今天绝大部分东北人都是清朝中期和末期跑过去的。

在闯关东的150余年间,东北三省的人口从22万增加到1841万。

萨沙听过一种说法,东北人其实大部分是山东登州人和莱州人。

登州和莱州,就是今天的: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地。

民国建立的时候,东北人口1841万,其中闯关东的大约1000万。

到了民国初年,因山东连续遭灾,又有大约800万人口闯关东。

这800万中,自登州府、莱州府的约占80%。

当时民国政府统计,山东半岛每年乘船到东北者“合计共达三十五、六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人和河北人登陆东北有一定的不同。

闯关东早期,山东的移民大都通过海路,首先在辽东的营口等地登陆,然后再向周围地区发展;河北的移民基本都是走陆路,先到辽西。

相比起来,山东移民交通更为方便,从山东乘船到营口也就二三天时间。

因为东北的山东人太多,这里很多政权也优先想到引进山东人来东北。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日本人也优先考虑去山东找人。

他们派人到山东,以诈骗诱骗方式招劳工,只要愿意去就给几十块现大洋。自然,去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危险的矿工和其他重体力活,很多被折磨致死。后来山东老百姓不受骗了,日军就开始用强行征召、抓捕的手段。

仅仅从1937年到1940年,日本从山东诱骗捕捉去的山东男性壮劳力,就有130多万。

由此,东北相当的山东化。

萨沙媳妇会说一些山东话,准确说是威海的山东话。

结果我们第一次去大连的时候,媳妇惊呆了。

他认为大连话的发音非常像威海的山东话,问我:这是大连吗?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老式旅馆里,老板娘岁数很大,有六七十岁。

这老太太说的一口非常标准的山东方言。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现在东北人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祖籍山东。解放前大批山东难民分两路进入东北地区。一路是山东半岛胶东地区的水路,横渡渤海进入。一路是山东内陸地区的陸路,成千上万的逃荒逃难者,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经过山海关进入。据史料记载;东营市原牛庄村一次聚集5000多人后,在几个闯关东把头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步行几千里地,向东北挺进。而真正到达东北的不足一半,体弱多病或饥寒交迫者多中途死亡,随地掩埋。据长辈说,路途中将死之人,客死异乡途中临死那种后悔莫及,还不如饿死故土,面向山东哭求死后来日能把尸骨迁回山东,非常凄惨。我有一个爷爷曾带两个叔叔去闯关东,后来那个爷爷死去,两个叔叔后来在铁路上参加工作。我几岁时随母亲做火车去吉林长春范家屯,因为和附近村里孩子玩,打仗骂人,他们回去告诉大人。那个母亲知道我是山东人,托着我的脸听我说话,泪如泉涌,那两行热泪是突然一齐泪下来,给我好吃的玩具。见到山东人如同亲人。后来要我带他去军队招待所见我母亲,她们抱头痛哭的场面,今生不会忘记,可惜那时太小不明白,闯关东的东北人对山东千丝万缕的思念之情。与现在东北跑到山东的年轻人不可同日而语。前几年我又专门去了趟长白山,那里的山东人依然如故,只要你一说话,他们马上自报家门,老家是山东什么地方,那一代到东北来的山东人。由此可见,在东北的山东人占的比例很大,不存在任何夸张,闯关东一个山东东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我国东北指的是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三省的人70%来自山东。由于工作本人在90年代的业务就在东三省。客户交流知道他们祖籍也是山东。

那些年每到一个地方,接触的人大多是山东的后裔,总有说不完的他们回老家的经历,回忆从山东逃亡东北的经历,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带我儿子去哈尔滨客户亲切称呼“小山东”。我们家也有逃荒到东北的,我凭着一个信封地址找到了我30年没见到的姑姑,在黑龙江省穆棱县八面通镇钟山村找到。在我父亲病危时还挂念他的姐姐,不知过得怎样。当我们见面时老泪纵横哭成一团,村里的人知道我从山东来,那里的山东老乡都去打听山东的情况,他们在村里说:“关里老家来人了”他们叙述者从山东逃亡东北的经历,姑家的表姐表哥们杀鸡宰鹅热情款待。在哈尔滨找到了我老家的大哥全家,和堂哥他们。我嫂子给我讲家史,给我讲我爸留下的家什等等,这时我才知道我爸年轻时也闯过关东。07年是我最后去的一次,在哈尔滨我们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们再次团聚。08年CCTV1上演《闯关东》,我准时的含泪看完。回忆迁徙人口的经历,他们受苦了。

现在东北条件不好了,大量的山东后裔返回祖籍,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回到家乡会更好的生活。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此题有语病,什么叫山东人的后裔?听起来山东人好象消失的远古之人似的。

东北人的祖上的确很多来自当年闯关东谋生计的山东人,可以说有些东北人的祖辈来自山东,但不能说成有些东北人是山东人的后裔,这是两个概念。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是这样的,许多东北人的祖上来自山东,或者祖籍是山东的,不过对于山东移民的具体占比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统计

可以肯定的说,东北人口里面确实有许多人的祖籍在山东,如今也有很多东北人都返回山东居住,虽然他们的口音带有很浓的东北味,但他们的老家都在山东,在山东依旧有许多亲朋,回来之后也很快就能适应山东的生活。

(2008年的央视大戏《闯关东》让人们开始关注那段历史)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汉人就已经开始向东北地区移民,直到战国时期燕国击败东胡,南下辽东,东北正式进入中原的统治范围。

不过由于气候寒冷,汉人在东北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辽宁地区。到了明朝末年,辽东地区的汉人已达数百万。但是随着后金的崛起,明军与后金在辽东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辽东人口损失严重。

到清军入关之后,清政府开始招募国内汉人前往辽东地区生活,恢复当地经济和农业生产。

1649年,清政府首次下达允许汉人出关垦荒的政策,清廷表示:

“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关垦荒者,令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到1653年,清廷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地方官员招募民人前往关东地区,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清廷规定:

“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宁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所招民每月给月粮一斗,每地一晌给种六千,每百名给牛二十只”。

《辽东招民开垦条例》确实吸引了不少关内汉人前往辽东,而在当时的统计中,山东人移民关东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多了,是整个移民大军的主力,这些关内汉人的到来使得残破的关东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

不过到了1668年,清廷突然废止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康熙皇帝下诏:“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仅不再鼓励汉民出关,反而严禁汉人进入辽东。

清廷的目的其实也不难揣测,无非是想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为了防止汉人进入,清廷还加紧了对柳条边的建设,到1681年柳条边基本修建完毕。但话又说回来,在康熙和雍正年间,禁止汉人移民辽东的禁令并不严格,在边墙(柳条边)负责看管的八旗官兵对于私自越界的汉人也是装聋作哑,基本不管。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于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空间收紧。乾隆二年,清政府批准了由舒赫德提出了封禁东北计划,其中包括:

一、山海关出入之人必宜严禁

二、严禁商船携载多人

三、稽查保甲宜严

四、奉天空闲田地宜专令旗人垦种,民人禁止开垦

五、严禁凿山,以余地力

六、重治偷挖人参以清积弊

七、此前移居奉天半年以上流民可以入当地民籍,不愿入籍和无业者一律遣返回籍

在整个乾隆时期,东北的封禁政策执行极为严格,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几乎停滞,清廷对边疆的控制也在持续减弱。而就在乾隆朝时期,沙俄和日本相继从南北进入库页岛,但清政府对此却一无所知,可见清廷对东北控制之薄弱。

乾隆之后,清政府再度放松了对东北的管制,关内再度出现闯关东的浪潮。

(闯关东的“关”就是指山海关)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沙俄趁机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东北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此清廷竟无丝毫还手之力。而且由于东北地区压根没有几个中国人,沙俄的战领行动更是一帆风顺。

沙俄的入侵让清廷的边疆危机日益严峻,就在《中俄北京条约》签署的当年,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部分解除对闯关东的禁令,此后关内汉民开始大规模的移民东北。

而在1878年,华北一带爆发了严重的干旱,引发了巨大的饥荒,史称“丁戊奇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沦为难民,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

中原的灾荒促使着更多的华北百姓到东北谋生,史称“闯关东”,在这其中山东人几乎占据这场移民大剧的半壁江山。(闯关东路线图)

到1897年清廷对闯关东的行为全部开禁,至清廷灭亡前夕,整个东北三省的人口超过1800万,而到民国时期,闯关东的风潮仍旧没有停息。截止到解放前夕,整个东北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700万,其中山东籍后裔约占了一半左右。

直到解放后,从山东向东北的迁移情况仍旧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改革开后,随着山东经济的腾飞,成为全国前三的经济大省,移居东北的现象渐渐停止。此后很多东北人开始返回山东居住。

时至今日,东北许多老人仍旧称呼山东为“老家 ”,而大连一代的口音、文化和生活习俗与胶东地区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大连景色)

现在的东北人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

我黑龙江鹤岗市的人,原籍山东东平的,我父亲高小毕业53年抗美援朝回来,因为成分是地主,又是农村的,在老家混不下去,就闯关东跑到黑龙江鹤岗市的下了煤矿,做了一名井下电工,我母亲也是山东东平的,我66年文化大革命出生在鹤岗,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净身高180、体重95公斤,是个地道的山东大汉的身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