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暴尸街头,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蔡文姬的父亲为何却哭了?
蔡邕是汉末时期的儒学大宗,名望闻于海内外。
光和元年(178年),天下灾异、变故频繁发生,为此汉灵帝下诏询问原因及应对策略。蔡邕上奏认为,妇人干政、宦官专权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并请求皇帝清除宦官,罢免权臣,重用贤臣。
不料奏折被宦官曹节看到,泄密出去,导致了宦官及蔡邕提议罢免官吏的陷害。蔡邕先是被流放五原郡,继而远避江海,不想再入仕为官。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专权擅政,为了让一些有名望的人出来替他站台,撑撑门面,董卓就胁迫蔡邕、孔融等人出来做官。
一开始,蔡邕并没有接受。董卓下令逼迫蔡邕出仕,并且说不出来为官就灭其三族。
蔡邕无奈,只好应命,也可以说是刀子架在脖子上才出来跟随董卓的。
董卓任命蔡邕为祭酒,后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不去赴任,留任侍中。
董卓对蔡邕非常敬重,而且许多重要事务也喜欢征询他的意见。蔡邕每有建言,董卓有时也能够听得进去。这是董卓为政期间,并不多见的事。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董卓的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为尚父,与姜太公相提并论。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
"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董卓认为蔡邕说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话。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发生了地震,董卓为此询问蔡邕。蔡邕说:
"地动,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箱,远近都认为不合适。"董卓听后,就改乘皂盖车。
董卓很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每当宴会,就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是尽心出力。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为政不仁,飞扬跋扈。蔡邕许多建议,董卓并不采纳。对此,蔡邕非常失望,而且时有恐惧心理。
蔡邕的堂弟蔡谷来访,蔡邕就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打算暂时躲避一下。”
蔡谷认为蔡邕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很容易被认出来,想躲起来很难。
于是,蔡邕打消了这个念头。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觉说起董卓。由于董卓对蔡邕有知遇之恩,蔡邕为之叹息。王允勃然大怒,大声呵斥蔡邕,并命人把他下狱治罪。
许多大臣都为其求情,但王允不许。
也有说法是,蔡邕得知董卓被杀,抚尸痛哭,因而被王允下狱,死在了狱中。
蔡邕死后,群臣和士子没有不为他哭泣的。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时已经来不及了。
太尉马日磾曾为蔡邕求情,得不到王允允许,离去时曾对左右的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
果然,不出两个月,王允就被李傕、郭祀等人诛杀。
董卓倒行逆施被诛杀,的确是大快人心,大街小巷,万人拍手称快。但蔡邕念及董卓旧恩,就因为一声叹息,招致王允诛杀。蔡邕素有名望,而且群臣都为之求情,但王允依然一意孤行。其骄横跋扈,与董卓有何区别?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假以时日,王允恐怕就是董卓第二,幸运的是他死得早,还留下了一点好名声。
权力这个东西,得不到的时候都难说,一旦大权独揽,几乎很少有人能把控得住。
蔡邕之死,留给后世很深刻的教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真的是非人力可为。
董卓被暴尸街头,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蔡文姬的父亲为何却哭了?
东汉末年大司徒王允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二是害死了大文人蔡邕,董卓手握朝政大权,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为民除害,而蔡邕仅仅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人,一个被众人仰视的知识分子,竟也被王允毫不留情给杀掉了,实在是可悲可叹。
蔡邕是陈留圉人,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东汉末年一位能驾驭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门类的文化全才,一位在文坛上拥有绝对优势、可以居高临下的超级大师。
蔡邕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曾极力反对宦官干政,得到了汉灵帝的喜爱,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由于朝中小人在灵帝面前谗言诬陷蔡邕,蔡邕担心小命不保,于是逃到江海,远走吴会之地,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不想依附董卓,就推说有病婉拒,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你蔡邕就算清高,也不过是转足之间的事而已”,蔡邕不得已只好从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连升三级,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一些臣子阿臾董卓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姜太公相比,称尚父,董卓征询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称为太公,现在您的威望虽高,但相比尚父,我认为还不行,”董卓听了太多话,就没再坚持,也就不了了之了。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朝政,天下人人群起而攻之,“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利用美女貂蝉引诱吕布斩杀董卓,震惊朝野。王允也是一介文人,但他是用心玩政治,他的思想比较偏执,气量狭小,刚棱疾恶;初平三年,董卓被诛杀后,众大臣们在一起喝酒庆贺,蔡邕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两眼泛红,并为之叹息,脸色都变了。
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颠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你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说罢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
蔡邕自知难逃此劫,乞求“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们也纷纷为他求情,都蔡邕越是想名垂青史,人气越是这样煽动朝野,就越是触痛了王允嫉妒蔡邕的那颗脆弱的小心脏,王允早已杀气腾腾,他害怕有损“圣德”是假,借机公报私仇,一扫恶气是真,文臣一旦心狠起来,往往比武将更可怕,更冷血,可怜蔡邕惨死狱中。只可惜蔡邕名气太盛,以至于成了王允杀鸡儆猴的不二人选,要知道王允一手离间计诛杀董卓后,他在朝中的地位与威望暴涨,然而董卓虽死,但董卓党羽并没有完全消除,王允需要杀掉一个人以震慑董卓的党羽,让百官对他更加臣服,而蔡邕早年间被董卓逼着入朝为官,在表面上就是董卓的人,因此杀蔡邕能够更加震慑百官,蔡邕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地位远超王允,或许王允早就有除蔡邕之心,即便蔡邕没有那一声叹息,王允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把蔡邕除掉。
董卓最突出的就是任用贤能方面,汉末三国无人能比,董卓入京后,他的老部下都没有升官,朝廷内的重要职位都给了当时的贤良士大夫,包括袁绍这样和他有仇的人都给了个封疆大吏,对待像王允这样的人更是推心置腹。虽然蔡邕是被董卓逼的,但是董卓对蔡邕礼遇有加,言听计从,从个人的感情角度上讲,一声叹息是很正常的,是一种人性的表现,王允之所以要杀蔡邕,那是他心中有愧。
蔡邕在不合适的场合,表现出了不该有的神态举动,董卓被诛,王允掌权,在这种极为敏感政治氛围下,蔡邕感怀董卓对他的知遇之恩,公然和王允闹情绪、唱反调。
当然王允也得到了报应,蔡邕只是个执笔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杀了也就杀了,他对董卓余党武官---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也想借机一并除掉,于是激起了西凉兵变,凉州兵踏破长安,逐吕布,杀王允,东汉灭亡,王允的迂腐是有很大的责任的。
董卓对蔡邕固然有知遇之恩,但董卓拉拢作为名流的蔡邕,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就是说董卓只是在利用蔡邕而已,董卓死后蔡邕的表现就显得私而忘公迂腐至极了,不幸遇到心胸不广恨透董卓的王允,丢了性命也就不难理解了。董卓被暴尸街头,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蔡文姬的父亲为何却哭了?
残暴的董卓死后,暴尸街头,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为何独独大才子蔡邕在哭?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倒行逆施的董卓,罪恶累累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人,东汉末年的军阀和权臣,中国历史上负面的人物。
自小养尊处优的董卓,出生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少年的董卓,放纵任性、粗野凶狠。他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的董卓,能带着两只弓箭,左右驰射。
这个乱世中慢慢崛起的青年,领兵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战功显赫!他不断升迁,并得到朝廷多次重用。羽翼日趋丰满的董卓,野心勃勃!
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从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不久,董卓借故杀死少帝刘辩,还毒死了何太后。
目中无人的董卓,开始在中央政权,暗中培养爪牙,利用一切手段铲除异己。在地方上,通过各种方法安插爪牙,层层安置耳目,杀鸡骇猴,威慑朝野!
在董卓的淫威逼迫下,他的竞争对手被逼出逃,如曹操和袁绍。朝中的许多忠义之臣,也被“莫须有”的理由铲除消,如张温。
控制中央政权后,董卓的残忍不仁肆意地膨胀,他经常派遣士兵四处劫掠。
进兵洛阳时,见城中家家殷实,便放纵手下士兵,厚颜无耻地称之“收牢”运动。这些士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物资。
在董卓肆意践踏破坏下,整个洛阳城,千疮百孔,满目疮夷,一片哀嚎……
董卓,还大肆破坏当时的货币流通。
他毁坏通行的五铢钱,下令重铸小钱。小钱的流通,立刻引发货币贬值,物价猛涨,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老百姓苦不堪言!
董卓还派人洗劫皇家陵墓,尽收珍宝。他却利用搜括来的钱财,寻欢作乐,歌舞升平。
在国家制度方面,朝令夕改。他颁布的法律,对老百姓严刑酷法,亲信家族犯法,却置若罔闻。董卓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
董卓的倒行逆施,滥杀无辜,引起广大官员和百姓的强烈愤慨和反对,更引起其它军阀,不断发动对董卓的讨伐战争。
当时,到处传唱歌谣的《千里草》,就是老百姓对董卓的痛恨,希望他快点死去: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公元192年5月22日,罪恶累累的董卓,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当场被杀,诛连三族!
不暗政治的才子蔡邕,深受董卓的赏识和重用蔡邕,字伯喈,今河南杞县南 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是东汉三国时期第一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文姬的才华,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因为父亲蔡邕就是当时有名的才子。
蔡邕早年在朝廷为官,为人正直,又不懂变通,就受到了排挤。后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远走吴会,往来依靠泰山羊氏,避难江南十二年。
蔡邕的才能,闻名海内外。善于用人的董卓,自然不愿意放过。
急于拉拢士族的董卓在掌权以后,便要求蔡邕入朝为官。蔡邕不肯,以病为由推辞。董卓强召:有病来朝廷里治疗,不然就灭三族。蔡邕无奈,只好遵命。
残暴的董卓,却非常敬重人才,对蔡邕很是器重。
从最初任命为祭酒,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日之内,遍历三台;还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之后,再拜为左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三天,官位一个比一个高,这种晋升速度,史上恐怕都不多见。而且只要是大事,董卓都会来找他商量。
这一份不同寻常的礼遇,让深受董卓信任和赏识的蔡邕,对董卓有了知遇之恩。
闹市中的一滴泪,要了蔡邕的命蔡邕,虽然是一代才子,情商确实不怎么高,不怎么会做人。早期在官场得罪了许多人,遭遇到放逐,就是很好的例子。
谋权篡位,奸淫掳掠的董卓被杀后,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无不喜悦。
据说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长安城的老百姓高兴地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恨意难消的百姓,还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了天灯。
因为董卓肥胖脂厚,于是,闹市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周边围的是人山人海,众人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
可有一个人,不仅没有拍手称快,当他站在董卓的尸体旁的时候,还流下了眼泪。
司徒王允知道后很生气,就命人把这个流泪的人抓来!王允看到被抓的人是蔡邕时,气更大了!
他问蔡邕:
“董卓是汉贼,他死,你却在此悲痛,你难道舍不得曾经的礼遇,还是说你也是他的同伙?“
蔡邕惶恐地解释说:
“我错了,听到董卓被杀我其实也挺高兴的,可是当我看到他暴尸街头的时候,又想到他对我曾经有知遇之恩,所以就有些难过,因此才流下了眼泪。”
哎,真是书呆子,完全不适合做官!还在念旧他的恩情,还在集市上的大哭!老百姓对他的这种行为都很反感,觉得他是非不分,没有原则!
难怪王允生这么大的气!
呆子,你要念旧不会偷偷地回家去念,干嘛这么大张旗鼓?这不是找死吗?
东汉大才子蔡邕 在狱中郁闷地死去面对蔡邕这种只顾个人私情,忘了国家大义的行为,终于触怒了大司徒王允,他下令蔡邕下狱待死。
事后,蔡邕知道大祸临头,连忙道歉,并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他的同僚念他平如里人品不错,太尉马日磾等士大夫也都粉粉为蔡邕求情,但是,王允没有答应。
最后,蔡邕死于狱中,终年六十岁。
结束语:
有人说,蔡邕没有哭,只是叹息了几声。
其实,哭也好,叹息也罢,都是对董卓的痛惜和追思。在大众广庭下,都不合适宜。
你说呢?
董卓被暴尸街头,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蔡文姬的父亲为何却哭了?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也就是曹操的同乡,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哭董卓,虽然《三国演义》、《后汉书·蔡邕传》都有记载,但是又有不同。《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董卓被诛后,有次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坐,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就发出叹息,脸色也变了。王允勃然大怒,认为蔡邕同情董卓,丧失了作为一个汉臣应有的气节,就逮捕了他,交廷尉审讯。最后蔡邕也承认自己有罪,请求黥首断脚,饶一条命,使他能继续修成汉史。但是王允不许,最后蔡邕竟死在狱中。
《三国演义》描述,董卓被诛后,暴尸于市,大家都在庆贺。忽然只有蔡邕一人爬在董卓尸体上大哭。王允大怒,将蔡邕下狱,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至于蔡邕为什么哭董卓?在《三国演义》中罗老爷子借蔡邕之口,给出了解释。蔡邕认为,董卓虽为汉贼,只因董卓曾与自己有知遇之恩,一时感慨,才哭了出来。
事实上,董卓对蔡邕确实也有知遇提拔之恩。蔡邕虽然为士族出身,才名远扬,但是由于蔡邕这个人的情商确实不怎么高,不怎么会做人,早期在官场得罪了许多人,遭遇到放逐,最后不得不逃命江湖,远走吴会之地,往来依靠泰山羊氏,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董卓掌控朝政后,急于拉拢士族,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蔡邕推病不去。结果董卓大怒,威胁要诛灭蔡邕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董卓其实对蔡邕非常敬重,从最初任命为代理祭酒,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之后,又拜为左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
可以说,蔡邕在董卓时期,的确得到了重视。古代士族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蔡邕这个在官场处处碰壁的才子,在董卓这里才真正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虽然蔡邕对董卓的擅权确实感到不满,也有意离开董卓;但是没有等得及蔡邕离开董卓,董卓已经被诛杀。想起董卓,以蔡邕这种情商的人,突然忍不住发出感慨,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董卓被暴尸街头,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蔡文姬的父亲为何却哭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事,史书上浓墨重彩记述。董卓一代权臣,谋权篡位,奸淫掳掠,为世人唾弃,却唯独能得到一人尊敬。
这个在董卓暴尸街头后为之垂泪的人,便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之所以对董卓付以如此真情,最大的原因,是董卓对他的知遇之恩。 蔡邕生性至孝,替母守孝期间遵循礼制,身边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引来许多乡邻驻足观看。此外,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也是“飞白体”的创始者。可谓德才兼备。
但即使这样,蔡邕早年却不仅不为重用,还因受王智等人记恨陷害,在江南颠沛流离十二年。
董卓得势后,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董卓重用蔡邕后,对他十分敬重信任。董卓想要自称尚父,询问蔡邕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此意见最终被董卓采用。
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在王允的酒席上不知不觉提起了董卓,为其流泪叹息。王允勃然大怒,认为蔡邕为董卓惋惜,是反贼同党,大逆的表现。于是将其收押下狱。蔡邕最终死于狱中,终年六十岁。
其实,王允不肯宽恕蔡邕还有一大原因,那便是忧虑蔡邕的才华。事发之后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太尉马日磾等士大夫也为蔡邕求情,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已有前车之鉴,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这个尔虞我诈的时代,蔡邕却依然坚守道德,不忘知遇之恩。这样一个博学又有德的人,不得不说他为三国时代增添了一抹亮色。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董卓被暴尸街头,众人无不拍手称快,蔡文姬的父亲为何却哭了?
董卓用蔡邕,并非唯才是举,他图蔡邕的清名,以彰显自己对人才的重视,提高自身的名望以维护现有地位;而且,为了得到蔡邕,他有霸王硬上弓之嫌,即不为我所用和服务,就夷你三族,这是乱臣贼子对待天下名士的作派: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迫不得已,蔡邕只能前往,董卓待他不薄,据史料记载:一月之中接连三次为他官职,尽管是秀才遇到兵,但蔡邕却成为董卓信任的谋士。穷凶极恶的董卓在幕僚的鼓动下,欲接受“尚父”的称呼,“尚父”即" 尚甫 " 是指周朝的吕望即姜尚姜子牙,是可尊敬的父辈的代名词,意思是说董卓于国家有功,才能与业绩可比姜子牙,董卓不置可否,便向蔡邕请教,蔡邕显然懂得董卓德不配位,名不副实!就认真地劝谏他,等平定了叛乱后再讨论,显然是阻碍董卓以“尚父”自称,董卓居然听从了。
董卓附庸风雅,为此十分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几乎每日都要宴请一次,而且席间必会令蔡邕弹琴主持,以显示交厚。说到蔡邕哭董卓,看原文:
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蔡邕对董卓专权以来,倒行逆施,为非作歹,弄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心知肚明;恶贯满盈后,终被他杀,人民喜大普奔,拍手称快,但蔡邕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在集市抱着他的尸体痛哭。这行为不提倡,易招来反感,尤其是作为名士在车水马龙的集市上为之大哭,会引起人民群众的误解和反感,彰显了自己的迂腐没落与是非不分,失去了做人原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