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为何不曾征服越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蒙古大军曾经3次攻打过越南,最终失败退回中国境内。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次,1257年

蒙古大军消灭大理国以后,考虑占领越南北部,从南边彻底包围南宋。

于是,蒙古人在1257年出兵3万,从云南杀入越南。

双方激战半年,蒙古军队攻陷了当时大越国的首都,但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蒙古人基本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于越南北部潮湿、高温的气候非常不适应,也无法对付森林山区的传染病,出现士兵大量病死。

这边,越南的人口也众多,兵力至少有10万,依靠区区3万蒙古大军征服越南的难度太大。

最终,双方谈判,以越南向蒙古称臣进贡,蒙古大军撤退为结束。

第二次,1284年

南宋已经被消灭,蒙古集中2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南。

此次激战大半年,蒙古大军也是进展顺利,大军一直杀到清化省,基本占领了整个越南北部。

连越南后来的民族英雄保义王陈平仲,也被蒙古人斩杀了。

但越南人利用越北复杂地形拼死抵抗,蒙古人也有不小的伤亡。

更关键的是,传染病再次肆虐,病死的蒙古军人远远超过战死的。

元代历史记载:“热不能堪,班师”“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

加上供应30万大军的粮草谈何容易,后勤部队经过越北复杂地形运输非常困难,最终蒙古人只能撤退。

第三次,1287年

这次蒙古人还是集中30万大军,大举南下,可惜套路还是相同,只是增加了水军夹击。

但水军数量不多,起不到太大作用,陆地进攻和第二次一样。

双方此次激战2年时间,蒙古人还是陷入持久战,不能彻底扫平越南的抵抗。

这2年时间内,蒙古军人大量死于疾病,元代历史记载: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

与此同时,蒙古人的后方,新占领的南宋广东等省突发大面积的农民起义。

蒙古人自顾不暇,无力继续在越南作战,率部撤退。

但这次因为作战时间长,蒙古大军战斗力下降严重,撤退期间遭受越军和民兵截击追杀,颇有伤亡。

这就是蒙古远征越南的3次战役,最终都失败了。

其实这并不令人惊讶。

蒙古人长于骑兵,对于复杂的山地战并不擅长。

比如南宋小小的钓鱼城,就对抗了蒙古人36年。

在越南这种复杂地形下,蒙古骑兵寸步难行,下马作战后战斗力下降严重,未必强于越南士兵太多。

其实远征日本、缅甸、印尼之所以失败,也都是这个原因。

即便是对付气息奄奄的南宋,蒙古也花费了40多年。

同时,越南、缅甸在古代都有可怕的传染病,蒙古人又缺乏抗体,一旦感染就大面积流传,死者无数。

同时,越南方面也采用了正确的战略,将蒙古人放进越北山区进行持久战,想方设法拖垮你。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是成功的。

蒙古大军为何不曾征服越南?

大家可以联想一下:

法国人和越南打了8年,前后投入40万兵力。结果伤亡17万,被俘4万,法军被迫撤走。

美国人和越南打了16年,前后投入53万兵力,结果伤亡36万,南越垮台,美军被迫撤走。

回到蒙元时期,蒙古三次入侵越南都宣告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越南英雄陈日燏Trần Nhật Duật击败蒙古军的画像)

第一次入侵越南——借道攻宋。

1257年,蒙古帝国第一次入侵越南,只投入了3万5千到4万兵力。这是蒙古为了三面夹击消灭宋朝的计划,在攻灭云南的大理国以后,入侵越南陈朝。越南调动了7万人应战。蒙古军兀良哈台从云南领精兵攻入越南后,和对方象兵步兵混合的军队正面交战。虽然有象兵助阵,但地处平原,蒙古铁骑往来飞射冲突,把越军直接击溃。蒙古军一路势如破竹,攻陷陈朝首都升龙(河内)。越军一度走投无路,不少人想“入宋”投靠宋朝。但太师等主战派官员为陈朝太宗分析利弊,鼓励他继续坚持抗战。

(第一次蒙古入侵态势图)

果不其然,蒙古军不耐酷热,加上后勤运粮困难,选择主动撤退。越军于是调动楼船水军沿路拦截。加上越南各地山民,土著武装不断袭击补给线和落单蒙古军,导致其损失巨大。临退出越南境内时,蒙古部队还被当地寨主召集的“蛮人”袭击,狼狈不堪。

战后,越南陈朝考虑强弱有别,愿意向蒙古朝贡。双方就此达成协议,三年进贡一次。蒙古遂放弃借道中南半岛入侵宋朝的打算,而从襄樊一带倾全力进攻南宋腹地。

(越南象兵复原)

第二次入侵越南——大举决战。

1284年,崖山海战5年后,改名元朝的忽必烈帝国撕毁和平条约,第二次进攻越南。

镇南王脱欢和右丞相唆都征发50万大军(含民夫),以讨伐占城为借口,入侵越南。陈朝在朝见途中得到消息,迅速聚集抵抗力量20多万人。由于有前次入侵为鉴,各个陈姓宗室积极带亲戚,家丁,部属加入军队。包括南宋灭亡时逃难来的遗民也加入越军部队。

根据碑文铭文记载,陈朝王室陈日燏素来敬重宋朝(性重宋人),不少有灭国之恨的宋人加入他麾下。一位南宋武人赵忠便成为他的家将,一位来自“大宋国福建路福州”的道士许宗道也成为他的部属幕僚。

(陈日燏在越南的塑像)

最初战斗依然是正面交战,越军初战不利,不少城镇失陷,多有士兵被俘虏。蒙古人发现这些越军士兵臂膀上都有两个硕大刺字“杀鞑”,元军大怒,于是把越军俘虏全数处死。一路上,各地土豪武装仍旧不断聚集土兵和乡民抵抗,给元军带来不少麻烦。蒙古人很快招诱奸细,打探到捷径小路,大肆焚烧越南乡村屠杀平民。

陈朝内部因元军攻势产生动摇,一些王族投降,但多数人仍坚持抵抗。陈朝皇帝为了拖延时间,将安姿公主送给蒙古军首脑脱欢。元军并未因和亲而减缓攻击,他们在拖模洲会战取胜后,抓获王族陈平仲,元军问他:“为北王乎?”(想投降去元朝做王爷吗?)陈平仲答道:“宁为南鬼,不为北王!”元军恼怒,立即将其处决。

激战两月后,元军继续推进。越军由陈日燏指挥,在咸子关展开抵抗。当时,许多宋朝移民穿着过去的服饰铠甲投入作战,陈朝皇帝特意交代各路部队:“这是陈日燏部队的鞑人,大家要认清楚!”(当时陈朝普通居民分不清宋蒙区别)

两军对垒后,”宋“字大旗忽然出现,移民们挥舞着旧日旗帜,用汉话呼喊着”杀鞑!杀鞑!“奋勇向前,根本不避锋矢,直冲元军阵列。蒙古军大惊失色,他们以为张世杰陆秀夫都已经死绝了,今日正逢交战见到如此情景简直难以置信。慌乱之中,宋人,越南人一同猛攻,将优势元军打得一败涂地。

(越南方面陈日燏的艺术化形象)

原本势在必得的各路元军士气出现动摇,加之陈朝发动军民一同抗战,用游击战术接连击败元军。连蒙古一路总管张显都向越军投降。右丞相唆也在败阵之时也被斩杀,被俘虏约5万人之多。炎夏到来后,元军中瘟疫大发,传播不断,士气几乎崩溃。陈朝部队大量采用毒箭,围攻脱欢主力,杀死元军大将李恒,李瓘。脱欢慌不择路,杂于残兵逃回北方。

越军大胜之后,丞相作诗道:”夺矟章阳渡、擒胡咸子关。太平须致力、万古旧江山。“

(第二次蒙古入侵态势图)

第三次入侵越南——强弩之末。

1286年,战胜缅甸军队的元军第三次来袭。忽必烈的征服计划还在继续,但势头已经大不如前,对日本,东南亚的侵略多未得逞。

皇子脱欢,尚书省奥鲁赤,平章事乌马儿,大将张文虎带领越30万元军海陆并进,侵入陈朝。结果越军积累了经验,一开始就调动民兵,在伏击中大量运用毒箭击败了蒙古军前锋。当元军通过船队运粮时,越军又暗中观察,乘虚水上突袭,缴获很多军粮和武器。

(第三次蒙古入侵态势图)

此次决定胜败之战由水军进行。越军船队主动出战又佯装战败,元军追赶后发现突然落潮,吃水太深的大船无法进退被困在原地。越军立即四面围攻,奥鲁赤于乱军中被杀。增援元军刚刚赶到,却遭到早已准备好的越军伏兵夹击,大半淹溺而死。脱欢再次逃命而回。其他元朝部将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元帅平章事乌马儿、参政岑段、樊楫、大将昔戾基玉、田元帅、以及多个万户、千户被陈朝抓获。如同中原旧例,这些战俘均被献捷于越南昭陵。

仪式当中,陈朝皇帝感慨万千,作诗曰:”社稷两回劳石马、山河千古奠金瓯。“

(越军决定性摧毁元军船队,越南博物馆存)

成败分析:

越南方面——

1. 民族性: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国土狭窄,但中南半岛上原住民拥有强韧的民族性格。即便处于逆境也不轻易服输。眼见宋朝和缅甸被灭国后的遭遇,越南更愿意选择打下去。

2. 总体齐心合力:尽管陈朝有部分王族官吏投靠侵略军,但王室,军队,地方武装大多数人保持了对王朝的忠诚。这也是他们保持目前生活方式保护自身传统的仅有途径。

3. 战术正确得当:正面战场越南军队多次失败,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导致大中城镇丢失。但各指挥者因地制宜,采用游击战术,运用毒箭陷阱等有效武器打击敌人,并且不断攻击对手运输补给线,导致入侵难以持久。

(越南北部黄连山山口地形,交通条件恶劣,现为著名景区)

蒙元方面——

1. 水土不服:北方的蒙古战士并不适应中南半岛炎热的气候,疾病多发。虽然他们征服了同样类似的缅甸,当战局拖长时这个弱点就会放大,疾病和尸体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带来瘟疫,从而让大军团崩溃。

2. 不得人心:蒙古帝国在演变为元帝国以后,仍然四面出击侵略。对宋朝,日本,东南亚,全部采用烧杀抢掠的政策。攻击越南时他们大量强行征伐被灭国的宋朝人民,这些宋人身怀国仇家恨,要么抗拒征兵,要么出工不出力。就如同征伐日本时,原宋朝船工故意留下隐患,根本就不愿意元军取胜。越南平民和宋人共仇敌慨,导致元军放眼望去全是敌人。

3. 补给难题:古典战争出动大军后粮食补给一直是难解问题。越南国土狭长,地形复杂,更加剧了这一状况。元军即便大肆抢掠住民,也无法持续得到足够的粮食和箭支武器。改用水路运输后,又被越南用灵活战术持续袭击,根本无法持久。

(蒙古武士复原)

写在最后:

就元帝国的扩张历史而言,其实完全可以归结于忽必烈个人无尽的野心。

长达60多年的宋元战争之后,忽必烈虽然得胜,其实已经大大消耗了国力。而蒙古汗国的分裂导致大规模西征无法进行,忽必烈便把眼光放往亚洲其他未被征服的国家。除了缅甸,元帝国对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的侵略全部宣告最终失败。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于大都去世。元帝国的对外入侵历史终于落下帷幕,这个帝国即将面对的是尔虞我诈,内外交困,离红巾军大起义只剩下50多年。

(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 元史卷209

  • 越南史略

  • 越南维基

  • Chiến tranh Nguyên Mông – Đại Việt

蒙古大军为何不曾征服越南?

元朝三次出兵都未能征服越南最主要原因就是不习惯热带气候和丛林作战,再有一点就是被强征来的汉族士兵根本无心作战,最后战力不弱的越南军民的激烈抵抗也是一大原因。

我们知道13世纪的成吉思汗和其子孙可谓是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庞大的蒙元帝国,可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却始终无法将热带国家和海洋国家奈何,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在饮马印度河后就不得不退兵。

史书记载的是成吉思汗是在一头口吐人言的独角兽警告下退兵的,但其实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蒙古士兵不适应印度酷热的气候纷纷生病,于是成吉思汗不得不放弃征服印度宣布退兵了。

而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三次出兵都没有征服越南最主要原因同样是如此,第一当他征服大理后马上又派出数万大军出兵越南,可是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和遭到越南军民激烈抵抗又很快撤军了。

而第二次当他统一中国就派出了号称50万的大军,可是同样因为不适应越南酷热的气候、丛林地带不适合骑兵作战和蒙古士兵不习惯水战等原因不得不撤退,至于第三次的30万大军也同样是因为这样不得不撤退,最终元朝只能满足于和越南维持宗藩关系。

当然忽必烈未能征服越南和被强征作战的汉族士兵无心作战也有很大关系,这样整个元军的战斗力就进一步遭到削弱了,而当一直军队军心不一的时候焉有不败之理,要不是军队规模庞大只怕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就被击退了。

而另一方面越南军民却军民一心共同起来抵抗元军的进攻,越南号称发动了200万军民一起抵抗可谓是全民皆兵了,要知道越南人客观的来说还是很善战的,在加上越南陈朝当时能人倍出涌现了陈兴道和陈守度等杰出领导人和将领也大大增加了越南的胜算。

其实不止是热带国家让强蒙元帝国无可奈何海海岛国家也同样如此,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都因为遭遇台风以失败告终了,而对东南亚的爪哇国征讨也同样失败。

蒙古大军为何不曾征服越南?

蒙元四处兴兵,应该也含有消耗原南宋几十万降兵的心思。打胜最好(可除外患)打败也行(可除内患) 。

蒙古大军为何不曾征服越南?

蒙古三征越南都无功而返,一些专家提出蒙古输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天时方面,越南气候湿热,瘴气、蚊虫很多,蒙古人很不适应越南的气候条件。和攻打印度一样,气候因素导致蒙古人不能长期在越南作战。

地利方面,越南山地丘陵多,河流也多,不像中亚草原那样广阔,可以任由蒙古骑兵纵横驰骋。蒙古人刚到越南,地理气候都没弄清楚,失败在所难免。

人和方面,蒙古人征越南,长途跋涉,军队疲惫。蒙古人征服过太多的地方了,长年的争战军队都有些疲惫了。当时越南的陈朝也很强大,很得人心,越南人又是以逸待劳。

蒙古大军为何不曾征服越南?

蒙古铁骑作为十二世纪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其实力雄厚雄厚,非常擅长于马上作战和摔跤,力气也非常大,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北至大兴安岭,西跨越至贝加尔湖地区,生活的面积非常的广大,也同样培养了这些西北劲旅、骁勇善战之士。蒙古铁骑实力达到最强盛时期,是武胜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率领的世纪级的骑兵,他们不仅征服了南宋治领下的中国,而且征服了大半个地球,最远距离可达欧洲多瑙河地区,而且在现在的欧洲电影中,蒙古铁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文艺复兴之前,蒙古铁骑在欧洲的作品字画中,是扮演着恶魔的角色,令欧洲人民闻风丧胆、闻之畏切。但是,如此强大的蒙古铁骑为何“三败”于一个安南这样小小的番国呢?

首先说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地区,安南是古时候的称呼,汉唐时期,一直是我国的治下领土,而到了五代十国时,社会动荡、烽火四起,人民民不聊生,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乱,之后安南就乘机独立了,后来宋朝统一了全国,南明作为番国又归到了我国的治下。宋朝后期,也就是到了南宋的时候,蒙古统一了全国,蒙古军队派遣使者前往安南,要求安南归顺蒙古,但是,没想到安南国居然拒绝了这一要求,蒙古铁骑想必他们定是有所耳闻,难道这个小小的安南番国就不怕亡国吗?

第一次伐安南国的时间是1257年,带领军队的首领是忽必烈。当时,忽必烈怒不可言,誓称要荡平安南国,于是几十万蒙古铁骑轰轰烈烈的地向安南国驶去,但是,经过一番苦战之后,双方你来我往,最后,安南国居然奇迹般地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虽然安南国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但是这一战耗费了他们巨大了人力物力,仅仅这一战就耗费了他们接近多年的积蓄,所以他们不得以向蒙古国低头,答应每三年进供一次。

第二次伐安南时,不相信自己战败的事实,毅然决然决定第二次征服战。1284年时,蒙古军队再次吹起了征战安南的号角,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安南再一次奇迹般的战胜了蒙古军队,蒙古军队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还丧失了好几位大将军,所以,战争又不得已以蒙古国的失败告终。

1287年时,不堪忍受失败痛苦的蒙古军队再一次踏上了征战安南国的征途,不过顽强的安南国士兵奋死抵抗,最终第三次伐安南以失败告终了。

心有不的忽必烈还想着第四次伐安南,但是战争不久后他就病逝了。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为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铁骑会败给小小的安南国呢?

我觉得安南国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的原因有两个。

一,安南地处东南亚地区,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且安南地交通不便,道路崎岖,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山高林立,河流从多,而蒙古国士兵大多生活在西北乃至东北,那里地处平原和荒漠地区,环境这适宜,而在这里不仅水土不服,而且强大的骑兵优势没有得以展现出来。再加上安南国的士兵虽然不多,但是他们非常擅长游击战,安装陷阱,他们经常以小股势力的形式攻击、骚扰蒙古士兵,这让蒙古士兵感到非常不适,吃尽了苦头,恶毒的环境不仅让他们了水土不服,而且身染疾病,严重影响了战斗正常进行。

二,蒙古国作为侵略者,而安南作为抵抗者,是正当的战争,当时安南人民全国上下一心,一直对外,举国上下全民皆兵,共同抵抗蒙古士兵,而且周边的国家都愿意提供支援,给了有力的帮助,共同抵抗侵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