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加点钱买奔驰”

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云南到印度必须经过先缅甸。

我们先假设一下,假设古代在占领云南之后,又接着占领了印度,那占领印度之后我们是不是又得继续占领伊朗,占领伊朗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要一鼓作气拿下土耳其?

很显然,上面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否则现在整个世界早就全归我们了。

(云南到印度要经过缅北地区)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开西南夷,汉军进兵云南,滇国国王投降,云南正式并入中国版图。两汉时期都在云南设立郡县,将云南划归益州管辖。

(汉朝地图)

不过在占领云南之后,汉军并没有继续南进,而是止步于此。虽然在那个年代,东南亚地区还没有出现国家,但是汉朝人对于这片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真的没啥兴趣,因为当时的东南亚没有任何价值。

可能有人会提出建议,让政府移民一些汉人去开垦土地,种粮食。这个建议虽然不错,但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汉朝不缺地,缺人。对于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而言,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在汉代小规模移民还可行,大规模移民边疆是不可行的。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大乱,但汉人依旧保持着对云南的影响力,但很长时间内,中央政府对于云南都是采取羁縻政策,也就是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刺史、都督等职务,只要这些首领不造反,按时给中央纳贡,那么中央政府也不会去招惹这些酋长。

今天很多人对于“羁縻政策”都不太了解,我跟大家粗略解释下。

羁縻政策出现的准确时间,今天很难去认定,但这个政策至少在汉朝时就已经比较常见了。到了唐宋时期被进一步完善,元朝正式形成土司制度,明朝趋于鼎盛。

羁縻政策说白了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州县等行政单位,这些州县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并且要向中央缴纳贡品或者税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州县是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里的长官也都是由当地的部落首领担任的,而且是世袭担任的。

通常情况下,只要这些少数民族首领不闹事,中央是不会干涉其内部事物的。这些地区可以拥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军队。

说的再明白点,在羁縻政策下,这些州县就是国中国,属于朝廷的内藩。而这些州县的首领,就是本地的土皇帝。

可为啥中央政府不直接统治这些地区,而是要施行羁縻政策呢?

答案是:管不过来。

我在上文中写到,人口在古代是非常宝贵的,由于人口缺乏,边疆的开发是十分缓慢的。

举个栗子:

中国早在秦代就占领了岭南地区,可直到隋唐时期岭南的广州、泉州才形成规模。而到了宋代,海南仍旧是发配犯人的蛮荒之地,苏轼当年就是被发配到了海南。

在中国历史上,汉人从中原移民到南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历经了上千年的时间。南方尚且如此,其他边疆地区的开发就更缓慢了。

以云南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的汉人很少。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想在这里长期统治,就必须拉拢一下当地的部落首领,给其官职,封其爵位,令其保境安民,不得反叛中央,这就是羁縻政策的来源。而政府制衡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的办法则是武力打击和经济封锁,这两招需要综合使用,单纯地武力镇压有时候效果并不好。

(两宋时期,云南属于大理国,云南从内藩变成了外藩)

羁縻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在云贵川推行“改土归流”,这才基本消灭了西南的土司。

羁縻政策在中国施行了上千年,说明了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云南尚且如此,位置比云南还偏远的缅甸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在明清两朝,中国都曾经跟缅甸干过仗,但是没干过。明清军队都不太适应缅甸炎热的天气,而且面对缅甸多山的地形,骑兵部队也很难发挥效果。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花费巨大的代价占领缅甸,中原王朝又能得到什么收益呢?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从云南到缅甸,再到印度洋,历史上都有人试过,可惜就连一半成就都未达成。

首先是元朝,1283年,元军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缅甸北部),1287年,蒲甘城破,那罗梯诃波帝向元朝投降,缅甸北部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1286年-1290年),但之后很快元朝就放弃了这个行省,改为藩属国,只是让当地统治者3年一贡。

然后是清缅战争

历时7年,全盛期的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乾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然后是20世纪的日本陆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伤最惨重的战役也是发生在企图从缅甸推进到印度洋的过程中。

这就是英帕尔战役。在这场战争前,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距离将兵锋推进到印度只是一步之遥,此役中日军由牟田口廉也中将统率,目标为夺取印度东北重镇因帕尔。出征的90,000余名士兵中,只有约10,000人生还,其中战死32,000人,过半数的死者则是因为在败退途中因饥饿或疾病而死。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军将领完全没有预料到当地丛林恶劣的地形,在2个月的时间里,日军无法利用汽车和牲畜运输给养,用牛马的结果是发现背负的那点粮食,连供应牲畜都不够,于是只能使用最能吃苦,背负最多物资的动物-----人类。也就是日军本身。

于是日军们只有背负着沉重的粮食和弹药作战,等到粮食和弹药用完,他们的结局就注定了。

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热带丛林其实非常不适合人类生存,由于树木过于茂盛,所以丛林深处眼光基本落不到地面来,生长在地面的植物和小动物相对较少, 这样无法为很多人提供给养。

另外,过于潮湿的环境也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的登革热等疾病即使是今天也不可小看。

最后, 东南亚雨季是中国人很难想象的,每年的5月至11月,多数东南亚国家进入雨季,天气多变、海风强劲、暴雨频发,当地全年90%的降雨量都会集中在雨季。而且,东南亚雨季的狂风暴雨经常会毫无预兆地出现,艳阳高照随时都可能转换成狂风暴雨,有时甚至会瓢泼大雨与艳阳高照同时出现。这种地形公认是无法作战,也无法移动的。

大概能同时控制缅甸和印度的,只有君临四海的大英帝国了吧,但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技术层次相差了几百年的对手,又有海军提供运输(英国从印度去占领缅甸是靠海运提供后勤保证).

所以热带丛林,和西藏高原一样,在古代基本都是军事力量无法征服的存在。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这问题其实并不完全成立。

首先,元明云南的范围都比今天的云南大很多。元代的云南行省,继承自大理国,虽然以大理为中心,但羁縻范围很广。基本上包括了今天缅甸、老挝的许多地区。至于究竟右多大,这也很难说,因为当时云南行省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国界概念,基本上是对山外各种部落的羁縻。我们今天常见的各种元帝国的疆域图,也只是一个大概:

我们可以发现,沿海地区还有一些局部政权存在,以朝贡国的形式从属于大元。这样以来,孟加拉湾沿海的港口和内陆诸部不相统摄,有利于元朝维持自己对整个大西南的控制。分割沿海和内陆往往是帝国羁縻边陲地区的一种手段。

明初基本继承了元朝的体制,又有所发展。简单说,明朝管理西南的三宣六慰理论上一路羁縻到沿海。下图中的黄色区域,标记了明代政府机构理论上宣慰的范围: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在明朝的鼎盛时期,其国家机器是一路延伸到孟加拉湾沿岸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明朝能够直接管理这些地区。谭其骧等的明代疆域图做了一些调整,突出了明朝比较能控制的地区。

但其实边界在这里没有很明确的意义,明朝的影响力由近及远逐渐递减。既不能说统治了孟加拉湾沿岸,也不能说沿海就不是明朝的影响范围了。因此,明朝人自己绘制的地图,其实包括了今天缅甸的大部分地区。比如以下这幅1555年出版的《广與图》:

真正使得明朝云南行省向后收缩的,主要是两个比较偶然的原因:一是缅甸的东吁王朝崛起,二是万历朝鲜征伐。如果只有前者,明朝还有足够的财力军力,遏止缅甸的扩张;但是在朝鲜投入大量兵力以后,明帝国不得不在其他战线上节省开支。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东吁王朝崛起之前,元明云南行省是整个地区最强的政治势力,其影响力可以说向恒河、孟加拉湾散射,没有一定的边界;但是当东吁王朝兴起以后,东吁和明之间就需要右比较明确、可以共存的边疆。因此,在经历明缅战争之后,大家大体就以横断山脉南缘的山地为缓冲。很快明朝灭亡,三藩进入云贵以后,双方又有所拉锯,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所以小结一下:中国占据云南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向西南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呢?当然是有的,而且一开始就是这样。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我的回答三个字,野人山!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战场上面中国远征军战争历史的话,都会知道这一座山代表着什么分量,与此同时,这一座大山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东南亚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一种生存环境。

知道10万远征军这已经是当时中国拿得出来的精锐中的精锐了,包括第200师,中国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全机械化部队!就这么多人,10万大军钻进野人山,最后指出来4万多人,很多人因病倒在了路上,或者是在热带雨林里面得了病,没有办法跟得上部队,最后死在了热带雨林,曾经有一个中国远征军描述,你的人在那地方死了,你过几天过去看的时候已经是一堆白骨了,除了气候,更多的是生物,还有饮用水上面的问题。比如说专门吸血的蚂蟥,在那里面。大个的蚂蟥随处可见,而且巨量的蚊虫也会传播疟疾等一系列致人死地的疾病,除此以外,沼泽以及潮湿的气候都会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有些水都不能饮用,这是死水里面滋生了多少细菌,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这已经是在现代医疗条件之下,能够最大程度的优化自己生存环境的军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得到的最小伤亡了。试想一下平民老百姓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别说是大规模聚群居的民众了,就算是知道这个地方生存环境和生存法则的那些猎户或者是那种特种兵,都可能不能长时间的在这里生存。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比较著名的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就是面临着在南蛮地区生存的一系列的困难。

是以外类似于孟获这个地方存在着很多小的部落里去,现如今的云南地区看的话会有很多的山寨或者是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那种村落,这些地区实际上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独立王国。在古代的时候,你想让这些地区完全臣服于你不可能首先语言不通,其次他也整天乐天派的,能够自由,在做着各种干的事情,何必去受呢?管制呢?所以你硬是要让他们听你的命令,不可能的事情,你只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形式上的告诉你说我城府与你这就有点类似于当时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符的时候那种状态了,这个地方存在着大量的独立政权,(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你不可能让他们完全听命于中央,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你更多的只能够让他们形式上的臣服于你这样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管理区域,但是真正决定自己命运的仍然还是本地人。

说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心甘情愿,而是这个地区地形太复杂,人口一直提升不上去军队又派不进来,劳民伤财,所以没得办法,只能够承认这种政治形式的存在这也就是所谓的邦联制度。

这么一块儿区域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屏障一样阻隔着当时想要积极拓张和奋进的中原地区的人的那种拓张的动力,比如说秦朝,比如说汉朝,比如说唐朝,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没法支撑大量的部队通过这一片热带雨林地区,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够将自己的是力拓张版图,停止在这里。到了后来,整个中原王朝就是以农耕文明作为中心。这个时候再去拓张这些原始森林,那中原王朝更加没有动力了。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唐王朝的僧人,玄奘想要出使到印度地区去西天取经还是要经过一条丝绸之路,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中国扩张到这个份上相当不错了,中国扩张的本质是什么?是黄河——长江两河超强核心板块控制四川,广东,东北,台湾等地缘上比较独立的地方,甚至蒙疆藏等极度偏远的地区。

云南再往南是真的无能为力了,越南屡次反叛,中原王朝实在是鞭长莫及。

至于从缅甸方向嘛,那条路更难走,中国不是没试过,元明清三朝都试过(元缅战争,明朝三宣六慰,清缅战争),但是实在是过不去,这个地方的地理和气候阻碍。不是古典时期的中原王朝有能力克服的。元朝能打下云南,明朝能消化掉,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不过越南北部没有控制住确实是个遗憾。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玩笑开大了。从云南到印度,必须经过缅甸,哪里有这么容易。

具体原因大概三个:

第一,地形问题。

从云南想要到印度,必须首先进入缅甸北部地区。

而缅北是地形特别复杂的地区,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不可攀登的山地。

抗战期间,国军数万大军进入缅北经过野人山等地到达印度,结果死亡人数接近一半。

这还是现代,放在古代更不堪设想。

这里根本就没有路,只能在原始森林中爬山穿梭,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死在路上。

以古代的定位能力,穿越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可能,明白是送死。

直到今天,缅北少数民族武装仍然凭借地形和缅甸政府军对抗。

第二,疾病问题。

缅北有着非常可怕的各种传染病。

当地的少数民族祖祖辈辈得病,体弱的死了,没死的就有了抗体。

但汉人没有这种抵抗力,一旦进入缅北丛林就非常容易死亡。

在清代清军四次大举进攻缅甸,结果病死的比战死的还多。

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主帅傅恒本人染病卧床,最终送命

当时奏折写:(清军)前线三万一千兵,主要因为染病,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

随意进入缅北怕是九死一生,根本到不了缅甸。

第三,安全问题。

缅北自古至今都是少数民族盘踞,在80年代之前很多地方都是蛮荒之地,到处都是军阀割据拦路杀人抢劫。

当时缅甸的国军孤军,最初的赚钱生意就是为鸦片商队做保镖。如果没有大量的武装保镖,这些马帮商人分秒就被杀光,货物也没抢走。

你进入缅甸,怕是早就成为少数民族武装的刀下鬼了。

其实,抛去强盗不谈,光是野兽也够可怕了。

清末民国初期,缅甸北部仍然有大量原始森林,中缅边境也是如此。

这些森林中有很多大型野兽。

萨沙记得看过一个资料,说是五十年代一个汉人女教师,去边境山寨教授孩子识字看书。结果以雨天路滑,不慎从山上摔下,跌落到一棵大树上。

当时树下就有一只老虎睡觉。好在老虎吃了一惊,顾不上查看就跑了,不然女教师连命都保不住。

所以,古代唐僧宁可从西域绕一个大圈到达印度。至少这条路是常走的,肯定可以走通,也没有传染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