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隐退时明明只有二十三岁,他为什么不继续努力自己建国称帝?

《倚天屠龙记》大结局,张无忌和赵敏被朱元璋下了蒙汗药,然后用了一箭三雕之计,既离间了张无忌和常遇春徐达的关系,又找到杀害韩林儿的同盟军,还让张无忌觉得人生险恶,顿生退隐山林之心。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他和朱元璋演了一出双簧而已。

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用“极烈”的蒙汗药麻倒张无忌。张无忌是胡青牛徒弟,著名药物病理学毒学专家,赵敏在绿柳山庄下的那么精巧的毒药张无忌都能察觉,朱元璋鲁班门前弄大斧孔子门前读论语给他下毒,还是毒品中最为浅显的蒙汗药,身边还有比鬼还精的权术玩家赵敏,居然就双双人事不省被蒙了?而且朱元璋的阴险狡诈张无忌亲眼所见,就一点提防没有?所以这是二人演的双簧,其实张无忌根本没喝药,都是装的。那他为啥要装,为啥要让出教主之位,因为他不想干了。

明教教主其实是个精神领袖,是个被崇拜的图腾,在明教教义中,教主是明王下凡,弥勒佛转世,打败暗黑之神拯救众生的,实际并不掌握军政大权。张无忌在总教主要靠天鹰教和杨逍撑场子,原教旨主义派五行旗和教义改良派五散人并非嫡系。朱元璋部属于五散人之一彭莹玉发展的白莲宗支派,这一支派植根民间势力庞大。还有海上明玉珍部,陈友谅投靠的徐寿辉部,都是军阀山头,张无忌根本指挥不动这帮人。根据明史,朱元璋杀死韩林儿第二年称吴王,并未接替韩林儿名号称明王,因为政权高层像李善长刘基等都是儒家信徒,朱元璋已经在逐渐去明教化了。正因如此,才要让明教的精神领袖张无忌消失掉。

那张无忌为啥不想干,金庸在《后记》中说的明白,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地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张无忌也知道自己拉不了这趟车,所以赶紧撤了。梁山好汉为啥宋江能当老大,就因为宋江身上具备金庸说的这三条。

所以说张无忌和朱元璋演了一出双簧。张无忌想归隐,却不想让明教大乱,和朱元璋摊了牌,只要朱元璋能善待明教众兄弟,善待全天下老百姓,他就情愿给朱元璋让路。在得到朱元璋承诺之后,张无忌把教主之位让给杨逍飘然离去。而杨逍在明教的名声和威望已经臭大街了,根本对朱元璋造不成任何障碍,朱元璋顺理成章当了皇帝,建国大明。这个明据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考证,就是明教的明。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隐退时明明只有二十三岁,他为什么不继续努力自己建国称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张无忌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野心。

张无忌是个权力欲望极小的人,是个心肠软弱的普通人。

自然他的武功很高,但因性格原因不可能成为政治家。

相比起来,赵敏和周芷若都比张无忌强多了,杨逍也更厉害。

然而,杨逍都万万不是朱元璋对手,何谈张无忌。

张无忌之前最大的愿望,是推翻蒙古人的残暴统治,救万民于水火。

那么,虽然张无忌自己被朱元璋耍花样阴了一下,失去了农民军领袖的地位,但毕竟他的目的达到了。

朱元璋至少推翻了蒙古人的残暴统治,建立了一个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国家。

这样一来,张无忌还有什么必要自己称帝呢?他又没有权力欲望。

以张无忌的性格,不可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让无数人为他去死。

况且,当时朱元璋已经有百万之众,你起兵也斗不过他,白白寻死而已。

所以,张无忌只是带着妻子赵敏去了蒙古草原避难,毕竟这里是赵敏哥哥王保保的地盘。

一般认为,张无忌很可能也娶了周芷若。

在那个年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蒙古人娶几十个妻子更是寻常。

按照礼法来说,周芷若应该是正妻,赵敏就差了一些。

其实,张无忌是个有着绝顶武功的普通人。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隐退时明明只有二十三岁,他为什么不继续努力自己建国称帝?

归根到底,张无忌智谋斗不过朱元璋,也斗不过赵敏;而他也没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和霸气。

张无忌退隐之时的确很年轻,也才二十出头,可是他的武功却是仅次于张三丰,毕竟作为武功秘籍收割机的他囊括天下绝学:“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以及“圣火令武功”。

这些武功成就了张无忌,于是他得以成为明教教主,成为江湖上顶级高手。

可是,他的能力却不足以统领明教,更不足以统领江湖。

在明教,他之所以成为众人推举的明教教主,一方面是因为他修炼了乾坤大挪移,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关系最过硬。

如他是白眉鹰王的外孙,又是金毛狮王的义子,又是杨逍的恩人,千里迢迢护送杨不悔来到昆仑山。这几个人都与张无忌有极深的渊源,而且张无忌为了救明教也是奋不顾身,所以他们都推举张无忌为明教教主。

张无忌的仁慈让他成为明教的首领,他能够让分裂几十年的明教重新团结,找到当初的节奏。

可是,张无忌却不能带领明教走的更远,因为他对未来非常盲目,他的眼光缺乏前瞻性。

当然,他的手下弥补了他的不足,如杨逍范遥,如说不得冷谦等等,哪个都是智计百出,张无忌就被他们架的高高的,毕竟张无忌有最大的好处:听话。

张无忌谁也不得罪,让明教高层都对他很满意。

张无忌老好人的个性注定只是维护一时,能够将分裂的明教重新整合,但是当明教做大做强之时,内部还是会产生各种纠纷,最终形成小山头。

特别是明教从江湖势力转化为对抗朝廷的起义大军之后,明教内部的势力划分更为明显。

朱元璋徐达等人虽然刚开始只是坛主,可是后来他们在起义上的出色表现让他们成为明教最强的地方势力。

可是,朱元璋所想的绝不是当一个坛主,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势崛起,明教高层也没有人真正的有能力统领于他,索性将明教教主让给他。

因为张无忌也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可是如何处理他又陷入两难境地。

如果除去朱元璋,那势必影响到起义的大业,导致推倒暴元功败垂成,这是涉及到民族大业,不能草率。

如果不除去朱元璋,那么明教高层在以后都会受到威胁,因为朱元璋这种人又如何能够容忍有人在他之上呢!

对于张无忌来说,他的境地就非常微妙了,明教教主虽然是他,可是他却逐渐掌控不了大局,凭借个人能力,他完全可以除去朱元璋,但是他从大局出发又不能杀他。

张无忌的抉择只有一个,既然掌控不了朱元璋,那就必须给他让路,自己隐退。

的确,张无忌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武功高强的普通人。

如果把他一身武功都去掉,他身边不可能有赵敏,不可能有周芷若,甚至小昭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普通人都是如此,没有野心,缺乏能力。

归根到底,张无忌太过柔弱,没有狠劲。

如果他真的想称霸武林,甚至成为皇帝,他的优势比谁都明显,毕竟他是明教教主,他完全可以全方位的管理朱元璋,毕竟在逍遥二仙,两位法王和五散人五行旗的辅佐下,他有实力掌控大局。可是,张无忌不会给他的部下承诺,更没有想过去当皇帝。故而他的部下都没有想过跟着他干,换来荣华富贵。只有朱元璋敢想,也敢干,所以朱元璋的部下都被朱元璋笼络起来,毕竟目标非常明确。

等到朱元璋做大做强,一切都晚了。

张无忌之所以要辞去明教教主,归根到底就是给朱元璋让路,因为他已经感觉到自己就是朱元璋的绊脚石了,再不及早抽身,那恐怕就难以抽身了。

如果张无忌身边不是有赵敏,估计他都死了多少次。在善于用权谋的人面前,张无忌只是一个孩子。

而且,张无忌归隐以后那就只能远离中原,只要是朱元璋的领地,张无忌就一定是被追杀,因为朱元璋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领导生活中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

张无忌只能远离中原,或者冰火岛,或者跟着赵敏去了蒙古大草原。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319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隐退时明明只有二十三岁,他为什么不继续努力自己建国称帝?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需要对张无忌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展开一番探讨。

↑张无忌最终选择了赵敏,相当于放弃了权力↑

就在朱元璋拿着一个破碗,在淮西光州,颍州,泗州等地四处要饭的时候,张无忌享受着他快乐的却也是单纯的童年。

根据《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的考证,谢逊,张翠山和殷素素一行三人在一场海难之后,大难不死,漂流到了太平洋北部的卡纳加岛,该岛属于阿留申群岛,是一个活火山岛。

可信的是,这三人以及殷素素肚子里怀着的张无忌,是最早一批造访该岛,甚至是最早造访北美洲的中国居民。张无忌于次年出生,按照现在的岛屿归属以及相关政策法律,张无忌落地就是美国国籍。

不过,张无忌可不是美国的子孙,更像是美国的祖宗辈……

↑张无忌最终为金毛狮王付出了巨大代价↑

公元1346年,张翠山夫妇为了张无忌的教育问题,决定离开资源匮乏,与世隔绝的卡纳加岛,选择从海外回国,接受国内教育。他们是有信心的,能把儿子教育成才。

可惜,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但唯独江湖传信可以一日千里的年代,张翠山夫妇归来的消息立马成为当时江湖上的大新闻!少林派领导人空闻亲自带队,联合昆仑,崆峒与其他门派来到武当山,要询问武林败类金毛狮王谢逊的下落。

张翠山夫妇为了一个“义”字,为了谢三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谢逊对张翠山夫妇可能隐瞒了大量关于明教的内幕和信息,张翠山夫妇之死,到底值得吗?

↑张无忌没把母亲遗言听进去↑

眼看着母亲死在自己怀里的张无忌,根本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父母双亡的惨烈记忆,贯穿了他的一生。

无独有偶,朱元璋也是年少时候遭遇了亲人接连病死饿死的惨痛经历,可以说,朱元璋当时的心境与心情,和张无忌没什么两样。

朱元璋痛恨元朝,痛恨贪官污吏,这种仇恨,跟随了他的余生,再也没有消除过,流遍了,郊原血,仍然没有解恨。

张无忌恨六大派吗?恨!他强势的母亲殷素素在临死前就曾经把这份仇恨深深刻入张无忌心里,昔日有岳母刻字,今日有张母传恨。

但张无忌的人生,却有了一个看似微妙,却影响深远的变化:他在武当山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个佛学根基深厚,又深得道学精髓的师祖张三丰!

↑奉行“妥协主义”的张三丰,才是真正影响张无忌的那个幕后人物↑

正是在张三丰的言传身教和保护之下,再也没有受到伤害的张无忌,渐渐在心中拔出了仇恨的毒刺。张三丰此举,可以说是他为人广阔胸怀的体现,但也可以理解为他为了重振武当而付出的筹码,这老头城府极深,而且是走绥靖妥协主义路线的。

张三丰死去的是爱徒,对殷素素还带着点恨,而张无忌死去的则是父母,两人对仇恨并非感同身受。何况,张无忌身患寒毒,张三丰也束手无策,在他眼里,张无忌是一个快要死亡的青年,更应该去享受生命短暂的美好,而不是怀着仇恨却又无力报仇,既悔恨又自责。

而朱元璋,却没有武当山和张三丰罩着,他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他的仇恨是他的动力,是他向上进取,永争胜利,绝不肯认输的核心性格来源。

所以说,明教对张无忌和朱元璋而言,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朱元璋和徐达等人都是从明教基层做起,经过血与火的奋斗搏杀才杀出来的,而张无忌却是因为开挂和主角光环,在成昆无意的帮助下,经过光明顶一战成名,被江湖气浓重的明教中高层领导们推举为教主。

↑张无忌能够上台,离不开杨逍的策划↑

而这时的张无忌,才不过二十岁出头。

这里有一个根本决定性因素,那就是中土明教的合法性来源是远在波斯的明教宗教,相当于当初各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一旦光明顶之战失败,中土明教就会失去信仰支柱,极可能导致基层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张无忌机缘巧合成为教主,其合法性就在于挽救了教徒们的信仰,挽救了中土明教的合法性。

但与此同时,朱元璋和徐达等人想的更深远,他们开始慢慢改造教徒,让他们往正规作战部队转变,而非只是迷信的教徒。

毫无疑问,朱元璋等人努力的方向后来成为张无忌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不能带领将士们打胜仗的教主,其合法性就出现了问题,除非张无忌走上自我神化,走穆罕默德的路线,否则他迟早会失去对明教的掌控权。

要知道,信仰固然重要,饭却还是要吃的,而明教吃的就是反元斗争这碗饭。可张无忌,哪有这样的意识,他明明武力超群,却短于军事指挥,更是缺乏将个人权威牢牢树立起来的意识和决心。

↑朱元璋改造了明教的基层,是他未来成功的关键↑

他关心和借以号召明教教徒的口号方向是:去卡纳加岛,接回金毛狮王谢逊。可是,接那个眼睛已瞎的明教老人,有什么意思呢?当年明教高层内斗如此激烈,谢逊又如此能干,把他迎回来,对其他明教高层来说,当然是一种压力。

但明教教徒们还是跟着去了,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金毛狮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里那把刀——“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看到了吗?明教教徒们关心的可不是张无忌的义父,而是他手里那把能够助力“号令天下”的屠龙刀。但张无忌和谢逊最终还是令教徒们失望了。

谢逊已老,精神又受过刺激,张无忌却是陷入了和政敌赵敏的爱恨纠葛之中,鉴于赵敏极为特殊的身份,张无忌对她的爱恋完全可以说是以身扑火。

这是葬送明教千千万万教徒的危险爱情!

↑张无忌选择和谁结婚,就意味着和谁联盟↑

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张无忌面前:是和代表了峨眉,少林,武当等派势力的周芷若结婚,还是和代表了蒙元最强大武力的汝阳王势力的赵敏结合?

要知道,赵敏的父亲是鼎鼎大名,当时掌握蒙元实权的察罕帖木儿,而她的哥哥又是能征善战,明教头号敌人——库库特穆尔,又名王保保!

赵敏究竟什么心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敏的父兄手上沾满了明教教徒们的鲜血,如果张无忌既要教主之位,又要赵敏,那么,万千牺牲了的明教教徒,算什么?

所以说,当张无忌在和周芷若的婚礼上叛逃之后,他已经彻底失去了明教教徒及其武林同盟们的支持,没人没钱,只有格斗能力,他只适合当拳手刺客,根本不配谈建国称帝。

所以说,朱元璋能够最终问鼎,因为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也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张无忌只愿意满足赵敏,那他自然只能拱手相让,退出江湖。

可惜他的父母之仇,到最后算是报了呢,还是没报呢?

但朱元璋把自己的国仇家恨,狠狠的报了,没忘本。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隐退时明明只有二十三岁,他为什么不继续努力自己建国称帝?

个人觉得张无忌这个人并没有大的理想和野心

否则以他的能力还可以更多

只是人生很多时候不正是因为要的不多,才会更幸福吗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隐退时明明只有二十三岁,他为什么不继续努力自己建国称帝?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张无忌二十岁出头便当上了明教教主,名满天下。要知道这明教虽然被武林正道视为魔教,名声不好,但实力却是最强的,而且麾下有多支抗元义军,致力于推翻元朝,建立新的王朝。此时的张无忌武功天下第一,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他为什么没有登基称帝,却最终选择了退隐呢?居士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张无忌自己的性格。

张无忌的个性恬淡谦退,优柔寡断。他没有什么权力欲,也不是杀伐果决之人,不仅不想当皇帝,他也做不好皇帝。

张无忌的性格有多恬淡?他甚至连自己的仇人都愿意原谅,对于那些逼死他父母的人,不论是当日武当山上的各大门派,还是赵敏手下的阿二、阿三,张无忌都不想报仇雪恨,他曾对赵敏说:

我爹爹妈妈是给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华山派、崆峒派那些人。……就算那些人真是凶手,我将他们一一杀了,又有甚么用?我爹爹妈妈总是活不转来了。赵姑娘,我这几天心里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我不想报仇杀人,也盼别人也不要杀人害人。

所以张无忌这一辈子就四个字:舍己从人。《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所有重要决定,都不是他自己做的,而是顺其自然,听从他人的安排。比如他学习乾坤大挪移是听从了小昭的建议;担任明教教主是迫于形势,为了拯救明教;与周芷若订婚是奉义父谢逊之名;不与周芷若拜堂又是为赵敏所迫……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皇帝?自古以来开国皇帝都是雄才伟略、杀伐果决、唯我独尊之人,而不是张无忌这种仁厚慈爱之人。

张无忌有这样的性格,与他的经历有关。张无忌出生在荒无人烟的冰火岛,十岁以前之接触过张翠山、殷素素、谢逊三个极其爱他的人,所以他没见识过世间险恶。回到中土后,张无忌便中了玄冥神掌,无药可救,可以说是过了今天不一定能看见明天的太阳,随时有可能一命呜呼,所以张无忌在小小年纪就将生死看淡。而且张无忌在武当山上过了几年,接受的是道家教育,自然深知道家谦抑之理,性格愈发谦抑宽和。

第二个原因是明教的权力模式,这导致了张无忌不可能做皇帝。

明教的权力模式是,张无忌与杨逍、韦一笑(后来又加了范遥)执掌总坛,统属各路抗元义军,比如殷天正、朱元璋、说不得、彭莹玉、铁冠道人、周颠、冷谦等人各领一路义军,杀官造反,攻城略地。

名义上各路义军都受明教总坛的指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明教总坛远在光明顶,教主张无忌又四处游荡,一会儿跑到大都,一会儿跑到海外,一会儿又跑到少林寺,不可能对各路义军进行遥控指挥。而且张无忌、杨逍等人只是武功高强,并不懂军事,他也没有能力指挥各路义军。所以明教各路义军都是自行其是,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张无忌和明教总坛只是各路义军的精神领袖而已。在新修版《倚天屠龙记》中,杨逍说:

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

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有成有败,他们并不向总坛禀报,只要他们不反过来争教主之位,指挥总坛,总坛就不管他们如何行事。

如此一来,朱元璋就坐大了。他手下的将领兵士只知有朱元璋,不知有张无忌。张无忌指挥不动朱元璋的兵马,又怎么可能去争夺皇帝之位呢?须知夺天下靠的是士兵,而不是武功。张无忌纵然武功高强,最多只能去刺杀皇帝,却不能凭一己之力推翻元朝,建立新的王朝。如果张无忌一怒之下杀死了朱元璋,那么朱元璋手下军队群龙无首,必将溃败,反元大业将毁于一旦。

第三个原因是金庸小说必须符合历史走势。

金庸的武侠小说往往以历史为背景,比如《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等。这些小说虽然天马行空,虽然不完全符合历史,但不能违背历史的走势。

比如,历史上蒙古灭亡南宋,所以郭靖就只能是个悲剧英雄,在襄阳城破之时以身殉国。历史上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又被清军击败,袁承志就无法改变这一命运,只能远赴海外。

历史上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所以张无忌就只能归隐,不能和朱元璋争皇帝之位。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