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灭掉的。然而,一个亡国太后,在死后不仅享受到了规格极高的国葬,还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体也纷纷赞扬她。这是怎么回事呢?

(隆裕太后剧照)

一、光绪不爱。

隆裕太后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木讷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凭着这层关系成了光绪的皇后。

慈禧的本意,是让她监视光绪的举动。光绪从一开始就对她充满敌意,别说夫妻生活了,连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贵为皇后的她,却得不到光绪的宠爱。

二、慈禧不喜。

隆裕虽和光绪的关系不好,但也没有做慈禧的眼线,这让慈禧不高兴。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们不大尊重她,就连侍女太监们也在她面前有点放肆。她呢,总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这些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的,随她们闹。

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点错。人又很沉闷,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争,也觉得她太过老实,不大喜欢她。

(慈禧剧照)

三、尊为太后。

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遵照慈禧的遗诏,隆裕接替了她的权位,与摄政王载沣共同辅佐才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对于隆裕来说,慈禧的离去就像挪走压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可以喘口气。幸好慈禧对她不差,不光命她为太后辅政,还把上千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留给了她。

但此时的清朝,已是大厦之将倾之势,隆裕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对于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她很快就发现,她想和载沣分权,几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会巴结朝臣,对于朝政亦是一无所知,一切都只能听凭载沣裁决。

识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抚养溥仪,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闷,军政大事一概不管不问。

四、宣诏逊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席卷全国,一时要求清朝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眼看清朝行将就木,载沣干脆辞职不干了。

载沣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守护大清王朝。

(袁世凯剧照)

然而,袁世凯却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和革命党谈起了条件,最终得到只要能让皇帝退位,他就能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高位的许诺。

此时,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袁世凯也因势力导,希望隆裕能以大局为重,和平退位。

重重压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会上一些宗室大臣们极力反对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钱出来犒劳军队,让他们与革命军血战到底。

隆裕不由悲从心来,因为这些宗室大臣只顾捞钱,不谋其政,国家亏空已久,就连慈禧留给她的上千万两银子,也早被这些大臣们哄走了。

隆裕太后抱着溥仪看着他们吵吵嚷嚷没有结果,只能抹眼泪。

既然没有钱,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这一步了。

于是待袁世凯谈妥皇室优待条件后,隆裕签下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划上了句号。

(宣诏退位,图取其意)

五、积郁成疾。

隆裕下诏逊位后,身背千古骂名,宗室王公大臣们更是视她为罪人,因此不断排挤和轻视她。

为了落得清静,隆裕只得带着溥仪,在紫禁城关起门来过日子。但是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过。她先为了省点费用,裁减了一批太监和宫女,结果引得太监和宫女愤愤不平。同治和光绪的遗妃们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还怂恿溥仪和她对着干。一来二去,溥仪和她的关系更加恶劣,她也渐渐灰了心,索性把溥仪交给太监们抚养。

除了得到白眼和讥诮,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责不能自拔,想着20多年的基业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从心头起,渐渐积郁成疾。

清朝逊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往年到这时候,王公贵族,朝廷命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热闹异常。但现在紫禁城里寂静无声,谁也不来朝拜。

紧接着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凯派了个秘书来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寿礼,那些王公贵族们根本不当回事,别说给她写寿词了,就是来看她一眼,也不愿意。

悲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着就到了弥留之际。然而她身边,除了二三太监和宫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烦,打着哈欠的溥仪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责和悲愤中走完了她凄凉的人生,卒年46岁。

六、死后哀荣。

隆裕死后,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员亦要穿孝27日。除此外,全国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并派代表前往北京参加隆裕的葬礼,当时参加葬礼的人数多达5万人之多。

对于隆裕的死,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并对她赞誉不断。一些外国使馆亦隆半旗为其致哀。

隆裕生前从未得到过一丝半毫称赞,在她死后,不仅被称为“女中尧舜”,还被夸为“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总之,赞誉极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后哀荣,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国民政府也因此实现了大统一。

纵观隆裕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虽说改朝换代,但国民的心理还是对她饱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虽无治国之才,但却不像慈禧弄权,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个人的家,所以顺势而行,毅然退位。这正是大家深赞她的原因。

(参考史料:《逊清皇室轶事》)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隆裕太后要比慈禧太后好一百倍,她才是真正保护了旗人和国家的人。

隆裕太后没有慈禧太后的才干,是个才能平庸的人,但还是有些能力。

裕隆太后最大的贡献,是明白满清已经完蛋的时候,没有和其他政客一样垂死挣扎,而是果断退位。

当时裕隆太后命令袁世凯带军队去剿灭武昌起义,但袁世凯阳奉阴违,最终公开逼宫。

自然,裕隆太后当时毕竟是一国之主,还可以咬牙不退位,或者假装退位随后自己拉部队和袁世凯他们作战。

毕竟,当时北京城百分九十人口都是旗人,袁世凯麾下还有1支旗人组成的新式部队。

但裕隆太后认为满清权贵都是酒囊饭袋,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旗人也早已腐败不堪。

如果将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强行组合起来,去和北洋军或者革命军作战,形同让旗人的族群毁灭。

这种情况下,不如交出权力,毕竟皇族和普通旗人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裕隆太后最后对袁世凯说:“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由此,满清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对比元代,蒙古朝廷败退逃出中国大地,残留的蒙古人遭到各民族报复,被杀了很多。很多蒙古人从此改称为汉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

因为蒙古人曾经在中国各地杀了很多人,又奴役各民族百年,最终又负隅顽抗,被大明武力打败,那么被屠杀也是必然。

隆裕太后此举,对旗人是有极大贡献的,他们基本没有遭遇屠杀。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认为毕竟满清200年是在他手上完结的,郁郁染病,1年以后就死了。

隆裕太后是个普通女人,但历史上仍然会给她很高的评价,她避免了无数流血冲突。

而隆裕太后一生个人生活也是不幸的。

因和慈禧关系比较好,隆裕太后被光绪认为是太后安插的卧底,夫妻两人从没有同过房。一次隆裕太后故意查看光绪的病情,准备向慈禧报告。光绪大怒,拽着头发将他拖出卧室,一说裕隆太后还被光绪打过。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我来讲一下吧,其实,世人欠隆裕太后一个诺贝尔和平奖,这才是其死后赢得国人同情与尊重的主要原因!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能载入史册的女子不多,大体以这么几种形象示人:

要么是红颜祸水,比如妲己、褒姒、吕雉、杨玉环等等,或把朝代的灭亡,或把王朝的衰败都扣到她们头上;要么是巾帼英雄,比如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等等,为国效忠,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么就是褒贬不一,在历史上留下浓墨一笔,且影响历史进程的,比如武则天、西施、李清照、慈禧等。

而在晚清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后人对其充满着争议,貌丑又苦命,存在度不高,但大清就是在她手上葬送的,她就是隆裕太后。

一、

隆裕太后,名字叫叶赫那拉·静芬,安静又美好,娴静中带着一股香气,凡是懂汉字的人,不能不说这个名字起得如此之美。

名字虽然美丽,但是静芬这个人长得却有点跟不上,相信看过她照片的人都有同感。当然并非是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连喜欢小雀斑的老外也是认为静芬长得不咋好。

比如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期朝廷》中,对隆裕皇后有这样的描述:

“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多是蛀牙。”

按照正常的逻辑,在这种皇权社会,一个女子能坐到皇后的位置上,不说她倾国倾城,那至少也得对得起皇上吧?

不过,对于光绪帝这种傀儡皇帝来说,他所能选的皇后,美貌与才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遵从老祖宗的劝导。一个叫“家有丑妻,如有一宝”,一个叫“女子无才便是德”。

刚好,光绪帝的表姐静芬就具备这两条,既丑还无才,之所以能被光绪帝挑中,完全是因为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为了表达亲上加亲的意愿,再加上算命先生早就给静芬算过命了,说她是大富大贵之人,再算算生辰八字,跟光绪帝那叫一个般配。

就这样,在光绪帝选后的时候,静芬静静地站在一群女子中间,等着被挑中,以实现当年算命先生许下的诺言。

二、

可以说,静芬的命运就在跟光绪帝大婚的那一天起,彻底地改变了……

既然是给自己选后,而且选后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即将亲政,所以,光绪帝还是想自己做一次主的。于是想把象征着选中了皇后的金镶玉如意赐给德鑫之女,眼看着光绪帝就要递出去了,慈禧太后慌了,大喊一声“皇帝”!

就这样,光绪帝很不情愿地将金如意赏给了静芬,一个从小陪着光着屁股的光绪长大的表姐。

从此之后,静芬就不再叫静芬了,当然,更不能叫她的小名“喜子”,而成了堂堂的大清国隆裕皇后。

隆裕皇后很悲惨,在她跟光绪帝大婚前的40天,紫禁城失火,虽然太监、宫女、侍卫们连撒尿灭火的方法都用上了,但还是把太和门烧没了。太和门很重要,因为按照祖制,皇帝大婚时,抬着皇后的轿子是必须从太和门经过的。这时候抢修是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从废墟下面穿过,或者修改大婚的日子又非常不吉利。没办法,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婚期,让人用竹子啊、高粱杆子啊、树枝啊,纸糊了一个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太和门,婚礼这才照样举行。

虽然这种情况比较不吉利,但相比大婚之夜,静芬的委屈还在后面。都说春宵一刻值千金,但对于光绪帝来讲却完全不是这样了,因为他面对这个表姐,实在是强硬不起来,折腾好久也没有成功。

最终光绪帝一头扎进隆裕皇后怀里大哭起来:

“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三、

隆裕皇后往往给人一种丑人多作怪,见不得光绪帝跟珍妃好,仗着自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经常去打小报告,其实不然!

隆裕皇后文化水平不高,因为无才,所以也不去思考那些背后的政治逻辑,更不是什么后党,动不动就去监视光绪帝,时不时打个小报告。而是其本身温厚善良、端庄贤淑,甚至有点与世无争的感觉,正因如此,她也不可能站队某一边。

这样就导致光绪帝不喜欢她,慈禧太后也不喜欢她,这也导致隆裕皇后没有一点点威严。对上只会唯唯诺诺,对下,好歹她也是六宫之主,但对待珍妃与瑾妃也是不敢多说一句不是,甚至连宫女和太监她都低声细语,不敢训斥。

平时早上去给慈禧太后请安,然后伺候一整天,散步时也只敢溜墙根,晚上回宫一个人顾影自怜,关键是这种日子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不到头。

身为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对这个隆裕皇后很是不满,恨铁不成钢,经常气得捶头顿足。

可是隆裕太后如果管事的话,自然就妨碍到珍妃,回头又少不了光绪帝的拳打脚踢。可是不管事,后宫那俩妃子就胡作非为,比如珍妃竟然卖官,得到证据后慈禧太后把珍妃打得死去活来。结果珍妃还没咋地,隆裕皇后先吓倒了,醒过来后慈禧太后也是恨得牙痒痒:

“即使是吓死皇后,从今以后也再不会为光绪册立皇后了。”

慈禧太后怪她不管事,光绪帝又怪她打小报告,弄得隆裕皇后里外不是人。

四、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戊戌变法失败,隆裕皇后的命运才有了一丝丝改变:

光绪帝喜欢珍妃,并非像人们传言的那样,珍妃漂亮,实际上我们现在根本找不到一张通过验证确实是珍妃的照片。

光绪帝喜欢珍妃,完全是因为珍妃年轻,而且小时候生活在比较开放的广州,思想比较新颖,善于鼓捣些新鲜玩意,还不怎么守规矩,这是光绪帝所向往的东西。

在《国闻备乘》中记载:

“光绪大婚之后,与皇后不甚亲睦,而与瑾妃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不守规矩当然要付出代价,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给光绪帝出主意夺后权的珍妃也被慈禧打入了冷宫。这段时间,被关在瀛台的光绪帝跟隆裕皇后有了一段相对“温馨”的生活。

这段时间,为了打发寂寞,隆裕皇后竟然学会了养蚕,这可是新鲜玩意,一下子就吸引住光绪帝了。所以说,隆裕皇后确实是榆木脑袋,明明知道光绪帝喜欢新鲜玩意,如果早早就这样搞了,俩人关系也不至于这么差。

庚子之变之后,珍妃被推到了井里,隆裕皇后也没办法时时跟光绪帝相见了。从西安回京后,隆裕皇后很久都见不到光绪帝,有一次再见光绪帝,已是寒冬。光绪帝的屋子,窗户纸都破了,寒风凛冽,盖着的棉被也露出了棉絮,此时光绪帝已经病重,俩人抱头痛哭。

这对表姐和表弟的婚姻,也彻底走到了尽头,因为不久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

五、

就这样静芬一步步从夹心饼干,变成了隆裕太后,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了大清朝继慈禧太后以后,第二个掌握最高权力的女人。

只是这个女人更悲惨的命运也随之来临,这个过程就不细讲了,总之她本想像慈禧太后一样独掌大权。可惜,上天即使一路给她开金手指,身穿顶级战甲,手持逆天神器,可惜操纵一塌糊涂,本身属性实在撑不起这套神装。

坐了几年皇太后的位置后,辛亥革命爆发了,隆裕太后甚至都没有等来她在紫禁城修建的水晶宫完工。面对各地的起义,吓得这个寡妇赶紧把权力交给了她最信任的汉臣,也就是袁世凯,希望他能为皇室这对苦命母子支持公道。

后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正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没文化的隆裕太后遇到了鬼精鬼精的袁世凯,稀里糊涂地就签了辞位诏书,就此大清灭亡……

早在清朝还没入关的时候,努尔哈赤统一整个女真族的过程中,最后一战灭叶赫部。其首领布扬古被努尔哈赤处死之前,高呼一声:

“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

这就是流传几百年的大清兴亡之神秘诅咒,一开始人们以为这个人是慈禧太后,直到隆裕太后签了辞位诏书,才知道,原来这个女子是叶赫那拉·静芬!

其实隆裕太后很可怜,一生都没怎么做过主,到了最后时刻,她也不想让江山断送在自己手中。她本以为授权袁世凯组建新政府,就如同英国和日本一样,皇帝虽没实权,但还能保住,至少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可惜被袁世凯玩了场文字游戏,甚至于宣读逊位诏书的那一天,众臣连跪拜之礼都免了,而袁世凯干脆都没有上朝。

六、

直到第二天,静等大臣前来奏事的隆裕太后才明白自己干了一件傻事:

“辞位诏下,隆裕治事如常,久不见有人来奏事,问‘今日何无国事?’奏事处太监回:‘国事已归袁世凯,太后但请问家事可耳!’”

当然,也可能我们误会隆裕太后了,她不懂,不代表身边的人不懂。如果她不肯妥协,决定力战保大清,也不是不可能,大不了退到东三省,割地而治、外结强邻、常年征战。

即使南方的革命军和北洋军全都背叛了清廷,隆裕太后手中还有一支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精锐禁卫军。而且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仍然忠于清室,并且沙俄和日本都仇视共和,点名要保大清。毕竟他们两个国家都还有君主,而且当时整个世界,也就美国、法国是纯粹意义上的共和国,他们当然不希望东方也出现一个强大的共和国。

可是如果真的那样做了,中国必然会刀光血影,血流成河,并且四分五裂了,这也是隆裕太后的高尚之处。毕竟宣布退位也罢、逊位也罢、辞位也罢,清廷内部总是还有野心家在反对的。万一他们兵变干掉隆裕太后,以保卫大清疆土的名义聚拢剩下的人顽抗,也不是不可以。

但隆裕太后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她这一生几乎没有做过主,就这一次,却异常伟大。而且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竟然采取的是和平方式。

中国和平了,但隆裕太后心中却过不去这个坎,郁郁寡欢一年时间,终于病倒不治。她去世后,民国各大巨头都发表了哀悼之词,并仍然称呼她为皇太后。

民国政府更是将隆裕太后的祭堂设于太和殿内,殿内顶端正中挂着一块大匾,称呼她为:

“女中尧舜!”

隆裕太后在大厦将倾之时,既没有选择拼死力战,也没有选择一把火烧了紫禁城,找棵歪脖子树吊死,而是选择了顺应形势,走向共和。

只是袁世凯这个家伙,欺负人家没文化,人家走了,还讽刺人家是“尧舜”,尧舜可是以禅让闻名的。所以,袁世凯以为隆裕太后把皇位禅让给了他,于是没几年自己称帝了,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不提。

说实话,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真的该给隆裕太后颁一个诺贝尔和平奖!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逝者为大,也算应有之义。何况,晚年之裕隆太后,生活的并不如意,自然没必要对她指手画脚了。更别说,按照当时论调,她就是一介女流之辈,犯不着跟她不死不休。因此,她受到了一个老人该有的尊重,无须大惊小怪,毕竟身份在哪放着呢,而且还曾经辉煌过,却是没有人那么不长眼色。

且说裕隆太后,生不逢时,可又赶上了好时节,当春乃发生,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其中,她之所作所为,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倒不失为一桩皆大欢喜的美事。而她本人,也得以善终,留下了好名声,识时务者为俊杰。由此,新时代的序幕继续向前发展,满清彻底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不过,如同每逢时代的进步,总不乏个人的落寞一样,裕隆太后当然不例外,甚至犹有过之,这让很多人都对她报以同情心,也就不难理解了。彼时,近三百年大清江山,终结于自己之手,不郁闷惆怅,那是假的。又未来期望,可能无法预测,都加剧了裕隆太后的不安,导致往后的生活,不是那么称心如意,肆意恩仇。继而,裕隆太后,生活状态一曝光,便收获了太多的同情。最后,裕隆太后,比较那个,安份守己,无可避免遂了人们的心愿,自然受到了大众的尊重。至于,所谓同情,另当别论,因人而异。

总之,大清亡了,裕隆太后,肯定心有不甘,但形势比人强,人力岂能回天,又有什么办法呢。故晚年生活不好,那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她逝世,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隆裕太后并不美貌,鸡胸驼背,但人善良,没有诡计,权力欲望也不强,与慈禧简直是两路人。隆裕,1868年生,叶赫那拉氏,名“静芬”,小名“喜子”,满洲镶黄旗人,父亲叶赫那拉·桂祥,慈禧的弟弟。慈禧是她的姑妈。光绪十四年(1888年),她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成为光绪的皇后。光绪比她小3岁,是她的表弟。

隆裕太后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特别是在婚姻生活上,简直败得一塌糊涂,虽然是她的姑妈慈禧作主,让她当了光绪皇帝的皇后,但是光绪对他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大哭,说把她当姐姐。

当时光绪大婚,定了一后二妃,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一对姐妹花。最后光绪喜欢的是才情很高的珍妃,天天和珍妃在一起。但是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珍妃被慈禧命人推入井中,做了冤死鬼。

慈禧对珍妃的恨就是因为她夺了本应是光绪给予的隆裕太后的爱。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慈禧能够给光绪包办婚姻,但是他包办不了他的感情,包办不了他的内心对谁好。

所以隆裕的位置就非常尴尬了,独守空房,只是替他的姑妈慈禧当眼线,向她报告光绪的一举一动。由此光绪更加讨厌她,甚至经过她的门口的时候,让小狗在她的门口尿尿,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嘲笑她,据说她曾经还被光绪打过。

真是可悲了,作为后宫之主,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对隆裕太后的内心的摧残之厉害是可想而知的。

在慈禧和光绪先后撒手人寰之后,隆裕太后顶起了大清国。权臣袁世凯,阴奉阳违,倒向革命党人,向隆裕逼宫。

隆裕是心系天下,心系国家,她明白大清朝气数已经尽了,她不想让大清再沾满了鲜血,不想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她选择和平退位。她放权给袁世凯,说你去办吧,办好办不好也不怪你。

袁世凯憧憬着自己的大总统梦想,最后清朝退出历史的舞台,兵不见血刃,和平第一。

因为隆裕太后的善良大度,顾全大局,为人民着想,所以赢得了国人的尊敬。

不论怎么着在内心深处,隆裕估计也无法释怀,毕竟大清是终结在她的手里,一年后,她就撒手人寰了。

隆裕太后,虽然贵为皇后,皇太后,但是她的人生真的是令人唏嘘不已的。

晚年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为何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隆裕干了一件很无奈,但是又很了不起的事,那就是在1912年同意让溥仪退位,这件事让她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隆裕之所以会在1912年答应溥仪退位,也的确很无奈。

她其实在最后也曾经想要成为一个像慈禧一样的女人,但是很可惜的是她真的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她是在1889年入宫成为光绪的皇后,相貌一点也不出众的她为什么能够当皇后?

原因不在于她有多优秀,更不在于光绪有多喜欢她,而在于她是慈禧的亲侄女。

也恰好因为她是慈禧的亲侄女,又不够漂亮,又不够优秀,所以在入宫之后,她其实处境非常尴尬。

慈禧为什么要让她给光绪当皇后?说白了就是想让她给慈禧打辅助,让她盯着甚至是控制光绪。

然而隆裕的能力又实在难堪此任,所以从头到尾都无法对慈禧产生一丁点辅助性作用。

而且隆裕在性格上的软弱和沉闷,这也让她无法讨得慈禧的喜欢。

慈禧不喜欢她,那么光绪喜不喜欢呢?

光绪已经在慈禧的阴影之下生活了十几年,又无法选择让自己喜欢的人当皇后,对于隆裕的到来自然就很抗拒。

他在心里其实也认为慈禧之所以让她当皇后,明摆着就是想在他的枕头边上安插一双耳目,时刻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种情况之下,光绪根本就不可能会对产生感情。

即便是产生了,那也只能是厌恶和防备。

而这样也就造成了隆裕在皇宫之中的尴尬处境,慈禧不疼她,光绪也不喜欢她。

那个时候的隆裕,对于慈禧和光绪而言可能就真的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是一个多余的人。

一直到了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了之后,隆裕的存在感才突然之间达到了顶峰。

因为慈禧一死,隆裕就成为了整个大清最尊贵的女人,也是整个大清最有权力的女人。

虽然慈禧临终之前已经任命载沣为摄政王,可是隆裕如果像曾经的慈禧一样充满野心的话,她实际上也可以像慈禧那样做。

不过,隆裕一来能力不行,二来性格软弱,三来对于权力的执着并不像慈禧那么高,所以才一直没有这么做。

这也是载沣自1908年掌权之后,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隆裕的掣肘的原因所在。

而时间来到了1911年底之后,整个大清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1年10月武昌城中突然响起了一声炸药爆炸的声音,从而吹响了大清终究的号角,让大清走上了倒计时。

载沣身为摄政王不仅无法避免这次危机,更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无法妥当地解决这次危机。

为了给大清一个交代,载沣选择了向隆裕递交辞呈。

这个时候的隆裕在心态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那就是从不想和载沣争权,变成了想要掌控权力。

哪怕她自知是一个女流之辈,自知没有慈禧那样的才能,但却还是迫不及待地让载沣交出权力。

载沣在1911年12月6日向隆裕请辞的时候,她并没有挽留载沣。

从这一点来说,隆裕其实不能说没有野心,至少她对于权力其实也有那么一点渴望。

不过,也有可能实在是对载沣太过失望的原因。

然而载沣一走,隆裕能够撑得起当时极度复杂又危机重重的局面吗?

显然不能。

载沣掌权之后二话不说免了袁世凯的职,到了1911年的时候又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维护大清。

而载沣走了之后,隆裕其实就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袁世凯身上。

除了袁世凯之外,载沣没有第二个可用之人,隆裕也一样没有,所以她除了寄希望于袁世凯之外也别无他法。

只是,袁世凯这个时候对于大清已经没有多少忠诚度可言了。

这其实和袁世凯的经历有关,至少在他看来是大清先对不起他。

袁世凯在1901年之后为大清训练了北洋六镇,又主动交出了北洋一、三、五、六镇的控制权。

可是到了1907年慈禧却还是将他调离了北洋军,让他入直军机。

这一招看似是升了官,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剥夺袁世凯手中的兵权,消除他对大清的威胁。

而到了载沣掌权之后,载沣认为仅仅这样还不够,从而免去了袁世凯的官职。

到了1911年迫不得已之时,载沣才再一次想起了他。

所以,袁世凯当然在1911年底至1912年初这一段时间当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这也就导致了隆裕寄托在袁世凯的希望一定会落空,一定会成为一场不可能实现的梦。

最终袁世凯做出了对他而言最有利,但是对大清最不利的选择。

袁世凯当时其实对隆裕用了“萝卜加大棒”的办法,一边说大清肯定过不了这关了,一边又说皇帝主动退位可以获得优待条件。

隆裕不过是一介妇人而已,没有多大的能力,没有多大的格局,也没有多大的见识,她能怎么办?

隆裕当时抹完了眼泪之后,答应了袁世凯提出来的条件。

这是隆裕在答应让溥仪退位这整个事件和整个过程当中,让她最为无奈的地方。

因为她心底其实也不想这么做,但是她对一切无能为力,袁世凯给她的选择也是她当时最好的选择。

明知不可为,那就不为。

她没有选择去抗拒和阻挠历史的发展,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而隆裕了不起的地方也在于此,这件事换成了载沣,载沣未必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

她做出了这个选择之后,避免了流血事件的扩大,减少了伤亡,也避免了整个社会因此陷入混乱。

因为她的这个选择,新旧两个社会以最快的速度、最温和的方式、最小的损失顺利地完成了过渡。

这就是隆裕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她能够赢得很多人尊重的地方,更是她死后能够享受隆重国葬的根本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