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题主麻烦您把那吗字给去了好吗?这还整个疑问句,啥叫手熟知道不?举个例子咱普通老百姓,整张毛毛钱,啥水银线,啥凹面,啥紫外线整老半天才能给出答案,是真的还是假的。可这张毛毛钱落银行柜台上,营业员扫一眼,她就知道这是真的假的。

为嘛呀?没的办法天天和这东西打交道,忒熟悉,再不济放手里点点,假的直接就从一堆半头砖中给你飞出来,自己个琢磨是咋回事。

这要是飞的多了,直接一双银手镯戴上,到班房里呆上一段时间,让人问问你到底咋回事。

好了,这扯的有点远了,咱回到正题上来。

正题

老梁就问大家伙一个问题。知道溥仪的家在那吗?答对了,现在那故宫博物院就是他的家。那是啥地方,满清那会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

满清十二个皇帝,有十个都蹲在这里生老病死。这些个皇帝丑的,俊的,扣的,肥的啥模样都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收集天下古董。

啥字画,陶瓷片子,带着土腥味锈迹斑驳的铜疙瘩等等,您就说吧,啥没有?最出名的就是盖章狂魔乾隆这二世主,好好的字画,到他手里瞅着喜欢,您赞一个过过嘴瘾就得了,可这货瞅完了不得劲,拿那大戳子给您戳一个。

你戳一个就得了,可这货咔咔咔,十几二十几个都是小意思。就拿王羲之的《中秋贴》说事,乾隆实在是太喜欢了,这顿咔咔咔,八十多个章这就怼上去了,还每个章都不一样,大的,小的,圆的,扁的。

哎呦!我去,人家拢共才三十个字,您这章就戳了八十多个,这得把玩多长时间。

咱瞅瞅溥仪,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就退了位,您说他平时拿啥消遣,就剩下这些个瓶瓶罐罐,纸皮子。

一件东西摸手里头,那有个褶子,那有个点子,时间久了的闻闻会有什么味,门清的很!

咱就说那所谓的专家,他一辈子能有人家溥仪十几年过手的东西多?把他那打眼了东西加起来都没有人家过手的多,咋比!

溥仪说这东西是假的,没有人敢跑前边说这是真的!

老梁给大家伙举例子。

王国维?大家伙知道不一代大学者国学大师,没事的时候,也喜欢整几件古董来陶冶一下情操。这有一天那,他就把溥仪请到自己的府上,俩人聊的挺开心。

期间王国维就把自己整的古董拿了出来,就想着一起瞅瞅乐呵乐呵。文人乐呵乐呵和咱这糙汉子不一样,像老梁想乐呵乐呵就蹲大街上一边撸串,一边整瓶啤酒,独乐,众乐都可以。

人家境界不一样,拿着古董出来,一同欣赏就感觉很开心。

溥仪这一眼瞅下去,直吧嗒嘴。

“啥意思?”王国维一脑门子的疑问。

“俺觉的吧,你这几个物件里头有假的!”

王国维拿着放大镜瞅了老半天,愣是没有瞅出来:“你说说是那几件?”

溥仪就指了几件出来。

事后,王国维咋琢磨都不甘心,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个花心血淘回来的,咋就有假的呢?

“不行!得找人鉴定一下!”

得,这一鉴定,果然指出的那几件都是假,其他全是真品,分毫不差!绝了!

老梁再给大家伙举个例子。

这事和罗振玉有关,这人也算是一代大家,可这人人品不咋地!听老梁扯扯他的事,打个底,接着往下聊的时候,就能了解溥仪的能力。

当年有一个姓丘的收藏大家,聘请这罗振玉到家里教书。这赶巧了,第三年的时候,这东家就去世了。

而罗振玉跑到人家女儿面前,一副悲痛的样子说:“东家节哀。这一年的束脩(学费)就算了。”

女东家认为这罗振玉是个挺好的人,这掰扯掰扯着,罗振玉又说了:“我这人比较喜欢书,要不就从老东家留下的那些个旧书字画中,挑几件出来就成了。”

女东家实在是劝说不过,这就同意了。好吗!这罗振玉进了藏书楼,用筐装了好几筐的纪念品出来。这就是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可算是满载而归啊!

那以后更是成了造假大师,你比如拿那真品字画空白的边边角角拆下来,自己个弄几个字上去,这就当古董的卖。

和小日本搭上关系后,小鬼子拿那无名字画,花三个现大洋,他这就给这字画盖一个“罗振玉鉴定”的戳子,而小鬼子拿着东西出去再骗人。

这种事,这货做的那叫个多。咱在转到题主的事来说事。

当年他追随溥仪跑到满洲做了汉奸之后,这货又想着故计重演一回,拿着一些个破石头就跑到溥仪哪里,说是要献玉。

溥仪也就是应付一下而已,他可知道罗振玉是个啥底色。

结果罗振玉以为溥仪不识货,这就说:“您瞅着高兴,要不就把这些玉您留着,您赏我几件书画就成!”

当时溥仪的大脸蛋子呱嗒一下就掉了下来:“那个谁谁,把俺那天下第一白整过来,让他瞅瞅!”

得,这天下第一白一整出来,罗振玉那几个破石头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罗振玉老老实实的把自己个的破石头踹兜里整回去了。

事后溥仪说:“什么玩意,都是些假东西,普通玉石放热豆油里熬一熬,变了色,这就当汉白玉的玩,你以为我真傻?”

造假文物大师这就在溥仪跟前栽了跟头。

还有一件趣事,老梁在这里再和大家伙掰扯掰扯。

当年溥仪花钱进了自己个家——故宫。随着人流东瞧瞧西看看的这就回忆一下童年的快乐。

这一家伙就走到了一个小房子边上。

导游:“这是当年溥仪住过的地……”

溥仪一听,挺来劲的,竖起耳朵就听。

“大家伙看看,这大瓶子,那口多大,这就是一花瓶,老贵了,当年溥仪把那花往这瓶子里插……”

一听这话溥仪直摇脑袋:“这不是花瓶!”

“咋就不是花瓶?这都是专家验证过的!”导游不乐意了,心说你这老头子咋就捣乱呢?

“这就是一夜壶!”溥仪自顾自的接着说。

“夜壶你以为我没有见过,这位老同志别瞎捣蛋好吗?”

“不是,这真是夜壶!我就是那溥仪!”

“胡说八道!”导游那个气啊!

旁边有一专家和溥仪打过几回交道,知道是溥仪:“真是夜壶?”

“我骗你干啥?真是夜壶,本来它的确是个花瓶,但当年我贪玩,就一直把这东西当夜壶的用!”溥仪一本正经的说道。

“啊!那您给大家伙介绍介绍呗!”专家一脑门子的汗珠子。

得,导游闲下来了,溥仪抄家伙就上岗了给一帮子老百姓当起了导游。

这事挺有趣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说一个不能断定真假的故事吧,话说王国维有一次收购了一些文物,就请溥仪来欣赏一下。结果溥仪一看,就把其中的几件指了出来,说你这些可能是假的。

王国维本身就是国学大师,金石上的造诣还是有一些的,说他买了这么多假货,那也不太现实,面子也挂不住。王国维就问为什么啊,你有什么根据啊,结果溥仪就说我也没啥根据,就是觉得你这东西吧,跟我家里的不一样。

不一样……跟家里的不一样……

可以想像王国师的心中有一万只表在奔跑。

再说一个溥仪的段子吧,有一回溥仪到故宫里,这一回要买票了,别管这宅子以前就是你家,现在属于人民,就得买票。

进去后,到了光绪的房间,发现里面有一张照片,上面写着光绪之照。

溥仪就说,你这个照片不是光绪皇帝啊。

工作人员也不认识前房东啊,就觉得这人谁啊,穿着蓝昵子中山装,好像普通人民群众,怎么跑到故宫来指导我们工作了,就说,这是专家给的照片,错不了,你就别瞎操心了。

溥仪挺生气的,说专家给的也错了啊。当时就吵起来了,陪溥仪去的有前国民党军政大员杜聿明,杜聿明说别争了,把专家请出来问一问不就知道了。

专家来了。溥仪就说你这照片放错了,这照片是醇亲王载沣。

专家特不高兴,谁啊,把我叫出来,还指点我,就说道:难道我连醇亲王都认识?我会搞错?

溥仪答,你搞没搞错,认不认识我不知道,但我肯定认识,那是我爹,我爹就是醇亲王载沣……

上面是笑话啦,但到底高不高谁也不知道,因为人家的路子太野,寻常人搞不清楚。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他从皇帝到汉奸,再到囚徒,再到政协委员,他的身份换了无数个,让他只有六十一年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对他的好奇,往往都在于他这超乎常人的经历以及精彩绝伦的一生。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坐拥着紫禁城的繁华富庶。可以说,紫禁城的一草一木都是属于他家的。可是清朝灭亡之后,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紫禁城几度易手,渐渐的紫禁城里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变成了供人们参观的文物古迹,就算是溥仪本人,也免不了要买门票了。

对于文物的鉴赏能力,有许多种看法,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这么两种,一种叫做经验鉴定,一种叫做专业鉴定。

这两种往往都是文物鉴定必备的能力,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更何况文物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议,就好像历史文献一样,有着千人千面。所以,这两种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而溥仪,就是那种瘸腿走路的人。

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彻头彻尾的凭感觉、靠经验,这样的能力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是一种能力,顶多算是一种习惯,这就类似于熟能生巧的概念。

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也源于此。长久以来,溥仪没有学过专业的文物鉴定知识,只是看多了故宫的文物,所以形成一种主观意识,而这样的意识,仅存在于自己熟悉的文物,即局限,又不稳定。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后的某一年,溥仪重回故里,很遵章守法的买票进了故宫,旧地重游的他真是百感交集,那时候他已经年过半百,想到这半个世界的沧桑巨变,如何不心生无限的感慨。

还没等溥仪感慨完,却发现了一件让他觉得不那么开心的展览品,于是,他很直接的说道,“那个,光绪皇帝的画像,对,就那个,挂错了。”故宫博物院的馆长的脸色,和当年的王国维一样的脸色,从面色红润有光泽,变成了面色通红的猪肝色。“我,是专家,怎么会错?”

溥仪也很不客气的怼了回去,“我会不认识我爹?”一次暴击,让馆长血槽瞬间空了。噎得无话可说。

那么,从这个不知道真伪的故事中,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到底怎么样?我得出的结论,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准确但不系统,局限性很大而不全面。

众所周知,文物鉴定是一项十分艰巨、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足够的学识和极为丰富的经验,即使像收藏家马未都老爷子,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文物鉴定水平有多高、更不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打眼,更何况文物的真伪又如何判断?

我们知道,有足够的年头的都可以称为文物,只是研究价值的高低问题,文物鉴定就是鉴定什么是真品,哪些东西是赝品。

其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甚至许多情况下,赝品也是真品。打个简单的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已经失传,但如果唐宋时期有一些大书法家临摹兰亭序,流传到现在,难道不是文物?难道不具备研究价值?可它们依然不是真品,而是赝品,但这并不能够动摇它是文物的地位。

所以说,文物鉴定是一个专业性强,受经验影响多,而且标准严重不统一,很可能一件文物在不同专家眼中,都会有不同的结论,而溥仪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见过或者没见过,而判断文物的真伪,本身就很可笑,更不能说他有什么文物鉴定的水平。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一个烟鬼,闻一下烟丝,就知道烟的真假。一个酒鬼,不用品尝,闻一下酒气,就知道酒的真假。同理,溥仪做为满清最后一个皇帝,打小生活于皇宫,饮食起居的环境都是最高级,文物的鉴定水平,他不用刻意学,一眼看过去就知道真假。

北京的收藏家,也是观复博物馆的馆长马未都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马未都的一个同行前辈李某在清末民初时,拿着一个他眼中的极品瓷器,准备去找高人作鉴定。

当李某路过一个地摊时,发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让他大吃一惊,因为她是溥仪的妹妹。原来冯玉祥攻占北京,清廷退位后,溥仪的几个妹妹流落民间,而他的这个妹妹竟然沦落到要摆地摊为生。

李某觉得这个女人既然是溥仪的妹妹,对文物鉴赏水平一定很高。于是呈上瓷器,请求她作个鉴定,哪知溥仪的妹妹对瓷器看了一眼之后,就还给李某,懒得再看了。

李某好奇地说,我觉得这瓷器应该是个极品呀,你怎么看了一眼就不看了,难道我这瓷器是个赝品,不值得你鉴定?

溥仪的妹妹则淡淡地说,你这瓷器不是赝品,在民间也许是极品,但若与当年皇宫里面的瓷器相比,它简直就是灰(灰在彼时指不干净、无价值的东西,相当于现代的垃圾。)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看出,溥仪的妹妹,早已对文物等奇珍异宝习以为常,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子丑寅卯。这个故事也侧面说明,溥仪长期居住于皇宫,他对文物的鉴定水平自然不在他的妹妹之下。

早年在收藏界也盛传过这么一个故事,但不知道它是否属实。故事说收藏家得到一幅古时某名家画作,经他的求证与鉴定,认为它是这位名家的真迹。

溥仪有一次在他家作客,这收藏家便拿出来与他一起欣赏。溥仪见罢,大笑说,这画作是赝品。收藏家不服,说他经验丰富,多方查证,它绝对不是赝品。溥仪便叹气说,这幅画作的真迹在当年宫廷里,我亲自临摹过,而且不小心在真迹上滴落过一滴墨水。眼前的这画没有那滴墨水,然后溥仪再从真迹的角度一一给这收藏家分析,这收藏家最后心服口服。

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可信程度很高,因为溥仪的经历确实不凡,他后来的生活沉浮坎坷,没有必要去对收藏家说谎。

总而言之,溥仪浸润在一个“高级”的世界久了,对里面的一切早已耳濡目染,浸沉已久,就像一个酒鬼喝过不同的酒,再加上时间的沉累积,酒的年份、质量、产地,他能立马得知,溥仪对文物的鉴定水平,亦然。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近些年来,清宫戏横行无忌,“帝王生涯”作为霸道总裁体的顶级版本,更受追捧。连带着的荒诞戏是,连“溥仪吹”都在自媒体大行其道。

“溥仪吹”的一个要点在于,吹他如何有文化,有学问,有气派,甚至就连文物鉴定水准都吹他赶超专家。比如,一个盛行的段子说,前“上书房行走”、学术大师王国维老师,收购了一批古董,邀约溥仪到家鉴赏,孰料小皇帝一看,就说假的。

实际上,这传闻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溥仪1924年就退位跑到天津了,而王国维一直在北京,俩人此后从未见过面,溥仪如何去他家?这故事,所见甚至还有启功版本。移花接木,抄来拆去,不亦乐乎,真让人无力吐槽。

文物鉴定,多么古老的一门学问,多么矜贵的一种手艺,多么精深的一道功夫,在小年轻们的笔下,怎就落得跟学打游戏一般轻巧?

实际上,从现有文献看,没有任何一条材料可以表明,溥仪精通文物鉴定这门硬功夫。他是热衷倒腾古董挣钱,对那些玩意是否感兴趣,都没有任何证据。

从他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及其洋老师庄士敦的《紫荆城的黄昏》记录可知,溥仪被改造前,是有很多爱好,比如爱养狗,爱喝人奶,爱飙车,爱打人屁股,爱打网球,甚至爱学英语,品味很刁钻。童年时代经训练,书法、国画的基本功也算合格,但确实没有谁说他对文物有多深兴趣。若说他对于文物鉴定也下过功夫,无非想当然耳。

这种想当然,是天真地以为,生在帝王家,天下珍宝都在手,人家看过的文物比我们看过的美女都多,所以必然功夫了得。实际上,这些朋友完全误以为,文物鉴定之学跟ABC一般容易上手,而忘了这门学问是文史之学中最繁杂、最艰深、最博涵的一科。溥仪年轻时的“课表”如今还能查到,也从没人教他文物鉴定过。说他英文流利可以信,说他文物鉴定都天才深通,吹嘘毋乃太过乎?

文物鉴定,古往今来无数一流人才,用尽一生心,都勉强只能通晓一二。过去的国宝级鉴定专家班底中,再天才也只能分工。例如,耿宝昌看陶瓷,徐邦达看明清书画,杨仁凯看宋元书画,傅熹年看书法碑帖。即便如此,失手都还是常态,并不可笑。

再比如启功,年少时就与故宫文物结缘,青年时起就入职故宫,遍览清宫古物,过眼的东西绝对不会比溥仪少。可他之才华、之学识、之专心,至老都自称只懂皮毛,而且只懂书画鉴定一项的皮毛——尽管他又自认为生平最擅长的还是书画鉴定。

溥仪纨绔子弟一个,不说原藏于热河行宫、盛京行宫及皇家园林里的宝贝了,连近在咫尺的紫禁城内文物,他一年到头都没踏足过,如何精通鉴定?

说溥仪必然精通这个,还有一个主要意见是,小皇帝深居故宫多年,眼见的不计其数,所以必然了若指掌。其实,这个意见也很外行。

其一,溥仪本身对这方面没有格外兴趣,已如上述,而且他1924年18岁就被赶出宫了,相当于一成年就被撵,真看过的有多少?其二,故宫文物论件数浩如烟海,论门类不可胜数,当时他一个就知道瞎玩的调皮娃,能懂多少?

其三,文物鉴赏能力习得,一般而言,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经验鉴定,就是看的多;一种是专业鉴定,就是有系统深入的学习。鉴定的前提是得过眼的多,可没有专业学习、专业素养的“看”,你看的再多也是枉然。

这些,本是文物鉴定上的常识。譬如,你我蹲过的马桶够不够多,哪位成为“马桶”专家了?各大博物馆的门卫保安大叔,亲密接触文物的时间够不够,你可曾听说哪位跃升为鉴定行家了?况且古玩的门类太繁多了,能做到一样精通都是戛戛其难的,且他确实没花什么时间在古玩研究上。

只能说,以溥仪的地位,见的多了,会有些若干心得,无形中混个中等偏上的水平啥的,倒也不算离奇。一般街头摆摊的仿品,要骗他只怕很难,但高仿他看不了应是实情。

从《我的前半生》透露信息看,溥仪一生,虽贵为天子,可真正较多接触、过眼文物的时段,也就集中于1922—1924年,也就16岁至18岁之际。

甚至,就连这些时候,多数都是请人代劳的。以他之“身份尊贵”,犯不着去亲自动手。他不像祖上的乾隆皇帝,对文物真没啥兴趣。他的着眼点,只一条,就是多换钱,好花天酒地穷奢极欲。

辛亥革命起,清帝逊位。袁世凯、段祺瑞掌权时,顾念旧情,给清室发放优待经费还是积极的。1920年,段祺瑞皖系战败,新掌权的直系军阀对前清没啥感情,小朝廷又过起了干瘪日子。

溥仪及其旧部,看势头不对,开始打起了故宫文物的主意,监守自盗。仅在1922年,就有6大箱共计1200余件精品书画,被搬运到宫外。这是故宫自建以来,文物流失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仅次于明末李自成大顺军的大肆劫掠。

但是,对于这些宫中古董,溥仪基本没有亲手动用过,而是指使太监、皇室子弟而偷偷进行。更为重要的信息的是,溥仪也没能力去鉴定,而是暗中雇了些专家,代为鉴定,以免出售、抵押时吃亏。

有些精品,诸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图》等,似乎确实是溥仪亲定,但也丝毫不能说明他眼光及水准。因为,清宫内府所藏字画、青铜、古籍等珍宝,乾嘉两朝早有过系统性的分类与定级工作,而且整理出了《石渠宝笈》等书目。

瞎子都能按图索骥,指定珍品,与溥仪自身的文物鉴别水平何干?

对于如此贱卖国宝,据近臣郑孝胥等人诗文透露,溥仪其实还挺委屈,认为是民国政府停了优待经费,逼迫他如此。

话说1924年11月5日上午9点前后,时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奉命负责驱逐溥仪。鹿带兵入了宫中,见溥仪就问了一句话:“你愿当百姓,还是要当皇上?当百姓我保证你安全,当皇上则另外处置”,溥仪一听,理解表示愿当前者。鹿钟麟也不废话,马上指挥协助“搬家”。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那边准备扶持溥仪做傀儡。史载,在溥仪将离天津前夕,国民政府突然派人会面劝留,称可恢复优待条件,且恢复帝号,每年全额照付优待费等等。溥仪愤恨回应 :“国民政府早干啥去了?优待条件废了多少年,这才想起来优待,我这个人是不受什么优待的。”

就这样,此后的溥仪,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而故宫文物,追索工作直到现在,也还没停歇。

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真的很高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溥仪自称自己不是文物专家,只是看的比较多。

溥仪在皇宫里有无数珍宝。大家有兴趣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看就知道,什么样子的珠宝玉器都有,大部分都是满清皇宫的宝贝。

其实文物鉴定这种东西,如果不靠仪器只靠双眼,说白了就是凭经验。

萨沙自己也搞一些珠宝生意,以前专门搞波兰琥珀。

说白了,萨沙也没有正儿八经学过琥珀的知识,没有上过鉴定课程。

只是因为接触的多,天天的看,自然而然就懂一些。真货看得多了,突然看到一些假货,两样一对比就看出真假了。当然,我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难免的。

溥仪从小接触各种珍宝,宫内的太傅和太监也会给他反复介绍。

另外,溥仪自己很喜欢汉玉和其他一些宝贝,天天的玩。

以溥仪的身份,他可以接触的玉石不但全部是真的,而且也是全国最好的。

看得多了,自然就有经验。

所以,就汉玉来说,溥仪也算是专家级的高手。

溥仪回忆:有人说,罗振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金石学家)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另一种说法也差不多:有一次,国学大师王国维邀请已经退位的皇帝溥仪到家中做客,很热情的给小皇帝展示自己收藏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但是溥仪随手指了几件,就说这几个是假的。 王国维在文学、史学上的造诣非常高,自己的古董都是精挑细选的,这个小皇帝随便看看就说是假的,很是不服气。于是拿去找同行和古玩老板鉴定,最后发现溥仪指出的这几个果真是赝品。 这才对着小皇帝佩服的五体投地,小小年纪,却如此精通这个行业,但是溥仪却说:“我根本不懂什么鉴别方法,只是那几件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看起来不太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