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洋舰队外购德制军舰、英制军舰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德国什么样的理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体上,北洋水师的英国和德国的军舰质量都是不错的。
就当年来说,这些军舰都是货真价实,一分钱一分货,绝对没有坑中国人。
相比起来,德国军舰和英国军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德国人的军舰相对比较强调防御,其次强调火力,机动性是最后一位。
以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为例,装甲强到爆,被大口径炮弹射中160发,就是不沉。
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
就火力来说,定远号建造的时候,它的4门克虏伯305毫米后膛炮也是无敌的,只是甲午战争期间才有所落后过时而已。
但定远号的速度很慢,最大时速只有14.5节,实际时速还要更慢。
为什么德国人是这样的思维?
和他们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当时德国海军是大大弱于英国海军的,在北欧的地理位置也很差。
一旦开战,德国很容易面临英法俄三只舰队夹击,主力被封锁在北海地区遭受围殴。
这种情况下,海军实力不如敌人,又无法大规模机动作战,那么只能以防御为主。首先装甲要厉害,让敌人打不动,其次就是火炮能够歼灭敌人,至于机动性暂时不考虑。
这样激战下去,德国海军实力虽弱,也许能够发挥质量优势反败为胜。
至于德国在全世界殖民地很少,没有别要建造大量远洋舰队。真正开战,有几支分舰队能够适度保护殖民地就行了。
但英国海军则不同。
大家看看北洋水师的致远号巡洋舰。
致远号的速度很高,高达18.5节。在建造的当年,这种速度很惊人了。
日本人以速度自豪的三景舰,松岛号之流不过16.5节的速度。
致远号的火炮也不错,舰首装备1门双联装、舰尾1门单装210毫米(8.3英寸)克虏伯舰炮。
但致远号的防御较差,即便是穹甲舰,但只有司令塔装甲100毫米,炮盾装甲50毫米,其余地方基本没有装甲。这种军舰一旦遭遇敌人中口径速射炮的攻击,就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致远号也体现了英国海军的思维。
英国在当年是毫无疑问的海军第一强国,美国人都不配给他提鞋。
英国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殖民地,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殖民地。
那么,英国海军首先因素就是需要能够有很好的远洋性能。
另外,英国军舰数量世界第一,说白了没人能够打得过它。
那么,即便防御差一些其实也没关系,只要军舰能够开得快,发挥速度的优势以多打少就是了。
不过,英国军舰的火炮是仅次于机动性的。因为无论数量再多,前提是火炮要能打得动敌人主力舰,不然还是等于0。
总体来说,其实德国海军的军舰还是符合中国要求的。如果北洋水师指挥官不是这么糊涂,打得一团糟,不会输得这么难看。
即便黄海海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被群殴,也没有沉没,还能够坚持到海战最后。
晚清北洋舰队外购德制军舰、英制军舰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德国什么样的理念?
谢谢邀请!
这个题目问得有些模糊,如果是说从北洋海军外购的军舰折射出的英、德不同的舰船发展理念的话,那么最集中体现在北洋海军购买的一组巡洋舰上,就是从英国订造的“致远”“靖远”号巡洋舰,以及同时期从德国订造的“经远”“来远”号巡洋舰。
这两组军舰虽然我们现在都叫作巡洋舰,但是却有很大的不同。英国设计建造的“致远”级,属于穹甲巡洋舰,即军舰内部机舱上方的那层甲板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属于装甲甲板。而德国设计建造的“经远”级,属于装甲巡洋舰,军舰内部除了有装甲甲板外,在水线附近的舷侧还有水线带装甲,实际上相当于是一种小型铁甲舰。
二者从订单竞标时,英国、德国的设计师就吵得不可开交,两国对于巡洋舰乃至军舰使用和海战的理念不同,也就显露得非常明显,可以形象地总结为,英国是土豪的视角,而德国则是穷国视角。
土豪的眼光:
(北洋海军装备的“致远”舰,是标准的英式穹甲巡洋舰)
“致远”所属的穹甲巡洋舰,尽管也具有很巧妙的防护设计,但是比起有水线带装甲防御的装甲巡洋舰来,看似还是略输了一筹。英国之所以当时坚持巡洋舰的发展走穹甲巡洋舰路线,原因在于英国海军的土豪式思想。在战舰如林的英国海军看来,海战的样式是列堂堂之阵,由双方的主力铁甲舰进行交锋,而巡洋舰则根本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平时跑腿的角色,根本轮不到巡洋舰去参加真正的海战。
在这种主力舰会战的理念下,巡洋舰的作用主要是侦查、递信,倘若有海外殖民地的话,还有巡弋殖民地,以及在殖民地发生特殊情况时赶往处理。按照这些用途,巡洋舰的假想敌并不强大,所追求的主要是高航速、高续航力,过于完善的装甲防御对巡洋舰完全是累赘。
穷国视角:
(北洋海军装备的类似小铁甲舰一般的德制装甲巡洋舰“经远”)
但是当时世界上像英国那样的超级海上强国,毕竟只有区区几个,大量“海军穷国”还无法奢侈到建设、拥有一支由大量铁甲舰构成的主力舰队,更不可能说只用铁甲舰来进行海战,因为根本凑不齐这么一支队伍。
在这种家底不行的情况下,原本在大英帝国看来只是辅助舰角色的巡洋舰,在穷国看来也必须披挂上阵。按此,德国人设计的“经远”级巡洋舰,附加上了犹如铁甲舰一般的水线带装甲,就是考虑到要以辅助舰来干主力舰的活。
作为话题的延伸。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海战爆发。这场海战在中日两国看来,可谓是不得了的大战,但是在西方,尤其是英国、法国等超级海军强国看来,简直犹如是看两个叫花子打仗,因为两国参加这场主力会战的队伍里,仅仅只有中国出了两条中等的铁甲舰,剩下充数搏杀的大量是巡洋舰,甚至连炮舰这类的玩意居然也能出现到海战场上。
甲午战后,世界海军界进行的各类分析中,就出现了根据日本巡洋舰的战时表现,认为巡洋舰也能挑大梁的学术观点。但是仍然有非常老派的英国海军军官坚持己见,以日本的巡洋舰拿中国的铁甲舰无可奈何,认为小军舰并创造不了奇迹,中日两国用乱七八糟的舰种进行会战纯属穷国的恶搞,认为海战还得是巨舰之间的犹如骑士对战的决斗。
晚清北洋舰队外购德制军舰、英制军舰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德国什么样的理念?
英国军舰更重视航速,火力!德国军舰更侧重防护装甲,吨位!
晚清北洋舰队外购德制军舰、英制军舰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德国什么样的理念?
在当时的思想和造舰水平来说,都是相当高的水准,大清的北洋水师妥妥的亚洲第一舰队,小鬼子就敢动手,主要是跟老毛子一战打的漂亮,膨胀的一塌糊涂,当时如果有水师基地,炮台的配合,水师主官再坚决一点,结果可能是小鬼子被全歼。唉,叛徒也出了不少,还没怎么打,就跑了的多了
晚清北洋舰队外购德制军舰、英制军舰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德国什么样的理念?
英德是当时战舰制造业的佼佼者。拿到清政府订单的两国的心态,我想应该和我国现在的企业拿到国外大客户的订单差不多吧。
晚清北洋舰队外购德制军舰、英制军舰的背后折射出英国、德国什么样的理念?
主要还是想与大清做生意赚钱是资本家的终极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