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真相你到底是什么?

“宁要一发一中的步枪,也不要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二战时期,日本军部在是否给步兵配备冲锋枪的问题上,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同时,这也反映出日军高层对弹药补充能力现状的不满和无奈。

客观地说,从淞沪会战到豫湘桂会战,从菲律宾到缅甸,从瓜岛到冲绳,日本陆军在大多数的地面战役行动中一贯表现得很顽强,其步兵联队或进攻或坚守,往往能够连续战斗几昼夜无需补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军单兵的火力持续能力强,与同时期的各国军队相比,日军单兵对弹药补充的依赖程度之低,堪称世界之最。

日军的单兵武器,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该枪采用桥夹式装填,每次装填仅需5发子弹。而日军的单兵弹药携行量却高达120发!请看日军的单兵携行装具:每名士兵的腰带上挂有前2后1共计三个弹药盒,前面的两个弹药盒每盒可装30发子弹,后面的可装60发。

这意味着日军士兵仅凭随身携带的弹药,就可以在战斗中完成24次装填,完全可以满足一次战斗所需。然而,如果让日军士兵把手中的“三八大盖”换成冲锋枪,则势必增大弹药消耗量。

冲锋枪不仅射程近,而且不能实施精度射击,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主动靠上去抵近扫射。在主动靠上去和抵近扫射的过程中,都需要延长单兵火力的持续时间,以便为自己提供火力掩护和消灭敌人。以日军1940年装备的“百式”冲锋枪为例,按照当时的单兵弹药携行量,仅够完成4次装填,根本无法延长火力持续时间。

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求辎重队加大运送弹药的补给量,而这样一来,必将导致本就已经不堪重负的日军辎重队更加难以为继。一方面,日本不像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美、苏、德等国那样,可以实现作战物资的摩托化运输,日本只能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坦克、装甲车等战斗车辆,造不出更多的运输卡车,其各类辎重队只装备了少量汽车,大部分运输任务都要依靠人力或畜力拖拽来完成,因而导致其运力极为有限。二战中,日军各类辎重队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物资,步兵所需弹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换装冲锋枪,步兵所需弹药将成倍增加,辎重队必须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运力用于单兵弹药补给,这将导致运力有限的辎重队更加疲于奔命。

另一方面,随着日军在二战时期侵略面积的逐步扩大,其后勤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对辎重队的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日军辎重队也成为八路军等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重点打击目标,日军第5师团及第20师团的辎重队,先后分别在山西灵丘县平型关和平定县七亘村遭到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9师的伏击。日军深知,辎重队运输的武器弹药一旦落入八路军的手里,就会使抗日武装得到成倍的壮大。

鉴于上述原因,二战中的日军只能采取限制使用冲锋枪的做法。

二战时,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真相你到底是什么?

相比较而言,二战时日军的冲锋枪装备量确实稀少,这不是日本意识不到火力强大的好处,相反日本人也注意到冲锋枪的威力,但是无奈受制于日本陆军较低的机械化程度和国内军工业的产能不足,以及对于陆战方法的争议等原因,一起导致了二战日军的冲锋枪很稀有,不能跟动辄上百万支的美苏相比,也与“以战养战,使用万国牌冲锋枪”的的德军难以比较。

日军装备过少量的冲锋枪(上图)

上面图中就是旧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淞沪会战”时,装备的SG1920冲锋枪。既然日军当时装备过冲锋枪,又能体会到冲锋枪的好处,却为何不大量装备呢?

这是因为对于“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日军来说,步枪才更适合日本陆军,冲锋枪从来没有成为日军步兵的主力武器,当然这与日军作战思想保守有很大关系,而其思想保守的主要原因又是因为“资源严重匮乏和产能的极端不足”。就算是当时的德军,拥有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枪(MP38/40一共也就120支左右),但是其产能也从来没够用过,无奈只能采取“数支栓动步枪,围绕一挺冲锋枪”的步兵班作战模式,况且德军在欧洲现场上还能缴获不少冲锋枪来用不是?日军在亚洲现场连缴获冲锋枪的地方都没有。

资源和产能的严重不足,没法比

拿二战期间的苏联来说,苏联红军一共装备了数百万挺各种轻重机枪(DP大转盘机枪就有80多万挺);各类自动枪械1000多万支(包括840万支PPS和PPSH,以及160万支精密复杂的SVT40半自动步枪),这么多枪械的弹药消耗可是十分恐怖的。二战期间,基本上每年苏联光在步兵枪支弹药消耗上就达到60亿发左右。那看看日本呢?在1941年日本弹药产量达到巅峰时,每年也仅仅能生产4亿9千万发,连苏联弹药消耗量的12分之一都不到,怎么大量装备冲锋枪呢?更可况41年以后,日本的弹药产量还是逐年下滑的。就这点弹药产量,基本上都快耗尽了日本的军械费预算,在1938年时,日本弹药产量还不到4.9亿发,就占了军械费的76%,还拿什么去进口或者生产冲锋枪?

总之,工业实力、资源潜力和后勤保障,都不足以让日军大量装备冲锋枪,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军战线越来越长,耗费越来越大,资源越来越短缺,连步枪缺口都日益扩大,更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研制或者批量生产成本、工艺和技术含量都更高的冲锋枪了。

二战时,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真相你到底是什么?

从冲锋枪的发展路径来看好了

冲锋枪从一战堑壕坑里诞生,当年德棍MP18冲锋枪和美帝M1897喷子作为堑壕近战爸爸级的存在,让欧洲人理解了这种近距离泼手枪弹的玩意原来是这么用的。

日本人当时肯定也观察过,知道冲锋枪这么个玩意在近距离作战的惊艳表现。但他依旧没有理由去大量装备冲锋枪,为啥?

弹的问题:

咱们看二战一水主流冲锋枪,比如MP40,汤普森,波波沙之类用的都是他们国家早就已经成熟的9mm帕弹、.45ACP、7.62托卡列夫之类的手枪弹。而日本当时的手枪弹式8x22mm南部,这种弹威力就比.38ACP这种自卫用途的弹稍好点,动能远达不到上述那些军标手枪弹。

日本在20年代研发冲锋枪的时候就为了这个事情撕逼,但要新研发一种靠谱的弹远不如为了弹去配枪来的容易,所以这事儿也暂时搁置了下来。

成本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二战时期。当一个国家陷入灭国或者产能不足困境的时候,往往会开始开足马力造冲锋枪,比如司登,比如人民冲锋枪,比如波波沙,尤其是43型。

所以冲锋枪的成本并不贵,这种没有刚性闭锁机构,快慢机很多都不装,保险机构也简单,大量使用便宜的冲压件的玩意其实可以造的比栓动步枪便宜很多。

但是冲压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迅速大规模生产,注意这个大规模的“大”自。因为冲压的前期一次性的生产投入比较大,必须造的越多,成本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而日本当时对于冲锋枪的优先级并不高,资金这块落实不下去,再者冲锋枪要效率的话,比如司登这样全金属则废钢,木制枪身则费工,子弹泼水则费弹。这是拮据的日本不愿意去多考虑的。

理念问题:

日本人当时对冲锋枪的理解并不透彻,你看他们的百式就知道。可以上两脚架,可以上刺刀,表尺1500米。这根本就是把冲锋枪当做微型机枪来使的概念、

冲锋枪近距离的优势也被日本人认为用刺刀搏斗更省成本和勇武。尤其是古板的陆军高层,将节省这种概念是固化在脑子里的。对于一弹一命的追求也是极端,虽然肯定有明白人清楚单兵自动火力的优势,但要是日本人真那么明白就不会作死发动战争。

当然,在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的数年时间里。因为我军装备不齐,训练不足,让日军并没有冲锋枪的迫切需要。仅有少数特战场景中(比如淞沪,伞兵)使用了进口冲锋枪,如SIG 1920或者少量的使用还在试验阶段的百式试制型。最后当被美军的自动火力压住的时候才开始大量生产。

然并卵了,就算你这时候产能上的来,你都运不出去。

二战时,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真相你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原因有4点,第一,战略眼光不同,鬼子在面对科技军事实力皆不如自己的中国时,用着一战时的战略思想和武器装备都能够迅速占领大半个中国,认为打仗不一定靠武器装备。在军国主义思想熏陶下的鬼子还经常冲喊着拼刺刀,活在武运长久的世界里。第二,研发技术落后,虽然鬼子在二战中不乏也有当时很先进的武器,但是在轻武器上面的研发还是落后欧美一代多,三八步枪还是一战时代的产物,手枪(南部十四)🔫也是个笑话。轻重机器更是和当时的流星货捷克造,撕布机等有差距。第三,物资封锁加上仗打到最后,飞机都用木头造了,哪里还能开发冲锋枪?况且冲锋枪从开发到研制,到量产还配发到部队上,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特别是弹药的消耗(自动武器消耗比步枪大太多了)及补充,已经是很难完成的任务,毕竟换装这么一大批鬼子。最后我个人认为,鬼子还没有意识到单兵自动武器的重要性,认为轻机枪和重机枪就能够提供火力压制。以上是本人愚见,莫喷。感谢。

二战时,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真相你到底是什么?

其实,冲锋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投入实战的是德军装备的MP-18冲锋枪,9毫米口径,发射手枪弹,采用32发蜗轮形弹匣供弹。

战时,德军以小分队的形式,在某一个点集中火力射击,凭借强大的火力撕开一个缺口,越过英法军队的堑壕,就跑到阵地后方搞破坏去了。

(MP-18冲锋枪)

由于从来未见过步兵手中端着冲锋的枪械,火力如此动物般凶猛,英法军队就将MP-18冲锋枪称为“弹丸喷射器”,还是相当形象的,符合冲锋枪的射击特点。二战时期,冲锋枪作为一款近战自动枪械,得到了许多交战国家军方的普遍重视,苏军的波波莎41/43、德军的MP38/40、美军的M1/3、英军以及英联邦军队的司登式、意军的伯莱塔M38等,都是二战期间著名的冲锋枪,似乎唯独另一强国日军在冲锋枪领域缺席了。

(M-38伯莱塔冲锋枪)

事实上,二战时,日军曾装备过冲锋枪,就是那把奇葩的100式冲锋枪,只是由于装备年份太晚,且装备数量极少,尚不足2万把,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战局影响不大。与日军大量装备的三八式和九九式5发栓动步枪相比,30发弹匣供弹的100式冲锋枪完全可忽略不计,视作日军在战时未装备过冲锋枪。

(M-1冲锋枪)

二战时,在冲锋枪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日军未及时并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原因,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步枪+军刺适合身材矮小的日军:日俄战争时,日军脱胎自毛瑟步枪的30式步枪,就优于俄军的滑膛步枪,历史上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特别强调精准射击,以及拼刺技能的发挥,长枪+军刺的兵器,弥补了日军身材矮小的缺陷,在冲锋尤其是拼刺时,往往对对手形成一定的优势,是战时日军不愿装备冲锋枪的主要原因之一。(100式冲锋枪)受资源有限的制约: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较小,导致其资源非常短缺,当初,引进德国毛瑟步枪时,就将德械7.92毫米口径,改成了6.5毫米口径,一则,可以减轻射击时的后坐力;二则,节省了宝贵的铜材,当时子弹、炮弹包括弹壳,都是用黄铜做的,所以对黄铜的需求量非常大。冲锋枪是连续发射的自动枪械,战时需要消耗大联的子弹,而步枪是手动发射,因此子弹较省。

(MP-40冲锋枪)

受制于军方战略眼光:日本军部历来重视士兵的射击和拼刺技能的提高,因此日军中都有专职的拼刺教练;且始终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一弹一中的步枪,看不到冲锋枪在战场上的作用,坚持步兵以步枪为主,反对配备冲锋枪。(波波沙41冲锋枪)

当太平洋残酷的夺岛战役中,以5发栓动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为主的日军步兵,吃足了美军步兵手中M-半自动、M-1卡宾枪、M-1冲锋枪等自动枪械凶猛火力的大亏,日军野战师团纷纷要求装备冲锋枪。

但军部的那帮老朽,却还在干扰冲锋枪的研发,要求冲锋枪一是装上两脚架,可以当轻机枪使用;二是要求标尺射程1500米,真当是把轻机枪了;三是要求装上刺刀,可以像步枪那样用来拼刺。

(M-3冲锋枪)

由于军部那帮缺乏战略眼光的老朽反复折腾,在一定程度上,又拖累了100式冲锋枪的研发步伐。当满足军部那帮老朽的100式冲锋枪装备日军时,战争就快结束了,且装备数量不足2万把,对战争进程毫无影响。

(司登式冲锋枪)

本文由“国平军史”由手机发布,码字时一气呵成,并未参阅任何参考资料,关于二战主要交战国的枪械名称,以及供弹方式和弹容量等,都在自身脑壳中,可以信手拈来。

但真理在读者手中,欢迎批评指正,谢谢拜阅,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本人,所有文章都是基于自身积累草就,绝不复制粘贴抄袭别人的成果。

二战时,为啥很少见到日军使用冲锋枪?真相你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早期各国都不怎么重视发展冲锋枪,各国都一样,毕竟这种打手枪子弹的枪支射速太快子弹消耗太大,而且射程也近,打手枪子弹的一般有效距离都是在50米以内。但是为什么美、苏、英、德都有大量装备冲锋枪而日本就没有呢?其实答案也是比较简单的,那就是有需求才会去装备,而且需求量还大。而日本是有研发过冲锋枪,只不过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存在感太低而已。

早在1918年一战结束前美国的汤普逊冲锋枪就已经诞生,但是美国直到1927年海军陆战队才小批量装备,而这期间汤普逊冲锋枪被芝加哥黑帮打出了威名,拿着M-1911和柯尔特左轮手枪的警察吃尽了苦头。而美国军方之所以嫌弃主要还是太贵,量产前的单价要200美元,量产后的单价也要45美元,而同时期的M1加兰德的单价在20美元左右,而随着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军开始考虑再搞一个更便宜的冲锋枪,毕竟汤普逊太贵,所以更便宜的M-3冲锋枪(20美元)就诞生。

而敦刻尔克之后英国人丢弃了大量装备之后开始考虑整个便宜的枪,刚开始也是嫌弃汤普逊太贵,所以9美元的斯登冲锋枪就诞生了。和英、美是缺钱的情况不同,苏联研制波波沙冲锋枪全是血的教训,也就是在苏芬战争中苏联120万打芬兰20,最后以伤亡70万的代价换来的只有一纸停战条约和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战争中的索米冲锋枪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苏联便开始研发波波沙冲锋枪。

而日本在1937-1942对华战事可谓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什么枪械的代差带来的压力,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枪械压力,于是日本也在1943年开始研制冲锋枪,到1944年便开始列装部队,不过只不过战争打到最后根本没有资源去发展冲锋枪,而在前期日本国力也不富裕所以也没有列装,所以还是因为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