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前,清军曾“四战四捷”,后来为何不堪一击?

感谢信任与邀请。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撤离的情况有但要说大捷就谈不上了。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战斗,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此役双方损失轻微,上报到朝廷时变成了一场胜仗)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中国守军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

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帝也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24日,英军进攻广州,至25日,已经攻占广州城外主要制高点和炮台。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27日,清方向围城的英军要求谈判,于是又暂时停战。并且交纳赔款。从6月1日起,英军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间,奕山的奏折对失败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许其求和,同时命令沿海撤防(节省军费)。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其采用战术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军将领汗颜。但英军最终还是突围,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民众包围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时值停战期间,清官吏余保纯将民众劝归。(有人以停战期间为余保纯辩护,说评余保纯为汉奸不公,然而这里要说的是即然停战英军跑到三元里做什么?难道不是武装入侵?老百姓都奋起抵抗了,做为官方更应出兵与老百姓共同消灭侵略者才是,而非是什么劝退百姓)。

而长达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方面虽屡次组织重兵防御、也有过唯一的一次大规模主动收复失地的战役,那就是1842年3月10日凌晨,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之后,收复宁波的反攻在奕经的指挥下打响,四小时后,规模庞大的反攻宣告失败。

也不能说清军抵抗不英勇,如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但英军仅受伤38人。

而抵抗最激烈战果最大的一次战斗是1842年7月21日的镇江保卫战,虽然最后失守,但是此役镇江城内守军以4300人加少量火炮迎战,而英军仅参加攻城的兵力就达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在占尽火力优势的英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后,守军仍然一直坚持巷战到深夜。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此役英军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英军伤亡却超过虎门、厦门、定海、宁波四役总和。

在第一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方面阵亡、自杀官员就有定海知县投水自尽,总兵张朝发战死;关天培于虎门保卫战中阵亡;厦门保卫战清军阵亡总兵一名,副将以下军官7员;定海保卫战三总兵牺牲。镇海保卫战两江总督裕谦在城告破的情况下跳水自尽。

那么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军民、绝大部分官兵都如此英勇的情况下却战果寥寥,英军战斗阵亡人数还不如因病亡故的人数多。最后整体可以说是惨败毫不过呢?

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林则徐画像)

一是清庭从上到下对近代战争的认知几近于无,对英国会以武力殖民掠夺的可能性除林则徐、关天培还少有认知外,清庭上至道光帝下到各级官员基本上都毫无概念。造成沿海各地备战严重不足。

二是战情交流通报严重失真,直到打到后期道光帝才知道英军入侵并非只有海军,而且还有陆军;而厦门保卫战在千准备万准备的情况下,由于根本不清楚前期英军的战术,只注重正面防御力量,最后被英军用烂了的侧翼包抄战术抄了后路而防线崩溃。

三是双方兵器代差已经不仅仅是英勇于否所能弥补的了,仅以双方火炮来说英军方面射程达可达0.8—3.2千米。而清军火炮只有500米的最大射程,战争斗中清军基本上处于单方面挨揍状态;更何况填装发射速度上清军火炮也远远比不上英军;炮弹杀伤力也是差距巨大;更不用说清军大炮因材质和工艺问题常常炸膛了。

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前,清军曾“四战四捷”,后来为何不堪一击?

因为,原先的八旗劲旅,早已经没有打江山时的勇往无前,他们安逸的日子过久了。加上大清朝体制的僵化腐朽,军队没有国家的概念,百姓就像木偶一样,不懂创新,只懂遵从,国家又闭关锁国,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一个会盲目的过着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美梦,对内镇压老百姓,当然没问题,对付拥有先进制度的外国侵略者,就只会连连败退了,即使有几次偶尔的小胜,那也是自欺欺人罢了,所有的制度只有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要停止不前,离亡国就不远了。

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前,清军曾“四战四捷”,后来为何不堪一击?

清军的战绩,看过笑笑就行了,不可当真。因为他们习惯于夸大胜利,隐讳失败。

即以林则徐而言,他禁烟是对的,备战也是对的,但他对敌情了解吗?说出来令人哭笑不得!他说:英兵的绑腿布条扎得这么紧,伸、屈必然不便,只要跳上岸来,必然跑不快,走不动,隨我军捉拿了!今天你就是去问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也会说:绑腿太紧了?那扎得松一些不就行了?或者干脆不要绑腿也行呀!但这样的话竟出自堂堂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之口!可以断言:让林则徐担任全军总司令,战争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以前确有传说.在林则徐指挥下,广东水师对英船的挑衅进行反击,好几次战胜(提问的这位网友说是"四战四捷",我以前读的书上记载是"七战七捷",可是,请朋友们注意:不要和粟裕将军在苏中的"七战七捷"搞混了,否则就贬损我们的名将了),但这可信吗?一次,水师打捞起英水兵帽子21顶,就声称击毙英军21人,林居然也信以为真!

即以"三元里"抗英事绩来说,中方广泛传说是毙敌二百多人,而奕山上报杀敌仅十余人;钟琦却说:杀敌七百四十八人,你信谁?

在英方报告中,死官兵五人,受伤三十余人;

一个隨军医生的笔记里所记情况也类似,可见英方资料可信。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中方说击毙英军将领伯麦,但其实,当时伯麦在印度!

奕山指挥广州战役大败,被迫向英方支付"赎城费"600万元,并答应将军队撤出广州,却向皇帝报告说:广州大捷,毙敌甚多,至于撤出广州是去乡下"剿匪",600万元是还清"商欠"(广州"十三行"确实拖欠了英国商人的货款)。

综上所述,明白了吗?清朝已烂到骨子里,不经过一番脱胎換骨的大革命,建立起一个新中国,我们面对列强的炮囗,就永远抬不起头来!清军的"捷报,一个字也别信!

对比一下,49年解放大军东路军在粟裕大将指挥下渡江时,英舰企图阻拦,东路军炮弹如雨,打得"紫石英号"负伤累累,狼狈逃窜。事后艾德礼、邱吉尔威胁要报复,毛主席当即以解放军总部名义发表声明,严厉驳斥。英国人立即蔫了,根本不敢有什么动作。这才为中国人民长长地出了一囗气!腐朽的清朝政府若在地下看到这一幕,真要羞得抬不起头来了!哎,都是中国人,你们可真没用!

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前,清军曾“四战四捷”,后来为何不堪一击?

可能刚开始老外不知道实情,清政府庞然大物也。一步步摸清实力,最后的结果是弱者——任人宰割。

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前,清军曾“四战四捷”,后来为何不堪一击?

四战四捷,很有可能是自己夸自己,国人就爱吹牛,实际歼灭敌人一百,我们敢在汇报里说是一千

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前,清军曾“四战四捷”,后来为何不堪一击?

我们还自称朝鲜战争胜利了呢,也没见美军司令来投降。说说而已,谁不会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