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溥仪退位后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但中间也有几个坎儿。
溥仪退位时,只有五六岁。可以说,清朝被推翻,与溥仪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虽然算是亡国之君,但溥仪并不需要背负历代亡国之君的精神压力。
溥仪退位时,袁世凯给予了清廷很高的优待,既保留了溥仪的帝号,还让他继续住在紫禁城,而且每年还由北洋政府向溥仪支付一大笔供养费。
在紫禁城这个小天地里,溥仪仍然是九五之尊,他身边有太监有宫女,脚下有跪着的王公大臣,而且溥仪不缺钱。即便缺了,随便卖几件古董珍宝就行。
到了读书的年纪,有人为溥仪请师傅,教他读书,比如陈宝琛。他们甚至给他请了洋师傅庄士敦教其英文,让他与国际接轨。
到了该婚嫁的年纪,又有王公大臣替他物色妃嫔,供其选择,然后用皇帝大婚的礼仪为其完婚。溥仪选了婉容做皇后,文绣做妃子。
待到溥仪生日,还会有各界名人去给他祝寿,送贺礼,磕头。
溥仪的业余生活也很精彩,没事儿的时候骑骑自行车——为了骑行方便,他甚至下令把紫禁城里的很多门槛给锯掉了;或者打打网球——为了打网球方便,溥仪在太和殿前面的空地上建了一个网球场。除此之外,戴一戴眼镜,穿一穿西装,甚至任性把辫子剪了,梳一个小油头,也算是溥仪打发日子的一种方式。
唯一不幸的是,溥仪年幼时受到太监蛊惑,与宫女胡闹,导致身体不行了,无法正常行房——这也直接导致了文绣和婉容的不幸。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24年。这一年,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倒戈直系,占据了北京城,然后他就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溥仪无法,只得灰溜溜地逃去了天津租界,先是住在张园,后又住进了静园。
在天津,溥仪过的依旧是衣食无忧的富家翁生活。不但衣食无忧,甚至很奢侈。当时的婉容和文绣摇身一变,都变成了时髦女郎,整日在百货商店买买买。
在这期间,文绣因为无法忍受守活寡的生活,与溥仪离婚。而婉容则继续忍耐着,直到后来吸鸦片,与卫士偷情,生下私生子,私生子被溥仪杀死。最终,婉容整个人都疯了——当然,这是溥仪在东北当了傀儡皇帝之后的事儿了。
在天津住了几年后,溥仪就着了日本人的道儿,到东北做了傀儡皇帝。
日本战败后,溥仪当了战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特赦,由皇帝变成了一个普通公民,过着普通的日子,直到病逝于61岁。
溥仪退位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宣统,也就是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之时,大清帝国已经是风雨飘零。三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溥仪被迫退位。不过 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史称“ 逊清小朝廷 ”。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能住在华丽壮美的紫禁城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过,对于退位的少年溥仪来说,紫禁城不过是一个巨大的牢笼而已,自己每日担惊受怕,完全没有皇帝的尊严。
所有人都知道,溥仪这个皇帝已经毫无权力,而他在紫禁城中占据的财富确实货真价实的,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清朝前代皇帝们留下了的珍宝玩物数不胜数,引人垂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
我……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边一座库房。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我叫太监打开了一个,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库。有的库尽是彝器,有的库尽是瓷器,有的库尽是名画,意大利人郎世宁给乾隆画的许多画也在内。
坐拥紫禁城的溥仪无异于几岁的儿童抱着金元宝在闹市中行走一样,引来无数人的觊觎。所以很多人都在疯狂地盗窃紫禁城中的财宝、文物。溥仪回忆道:
紫禁城在表面上是一片平静,内里的秩序却是糟乱一团。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时常听说宫里发生盗案、火警,以及行凶事件。至于烟赌,更不用说。到我结婚的时候,偷盗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刚行过婚礼,由珍珠玉翠装嵌的皇后凤冠上的全部珍宝,竟整个被换成了赝品。
只要是有机会偷窃的人,都在放心大胆的偷取紫禁城中的财物,而且不同人有不同的偷窃方法。比如太监们溜门撬锁,悄悄地偷。官员大臣们则通过办理抵押、标卖或借出鉴赏,以及请求赏赐等借口明目张胆地偷。而溥仪完全拿这些人没辙,当他想制止的时候,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麻烦。
有一天,溥仪的师傅庄士敦告诉他,在自己住的地安门街上突然新开了很多古玩铺子。这些古玩铺的老板有宫里的太监,有内务府的官员,以及官员的亲戚。至于这些铺子中货物的来源,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于是溥仪决定清点一下宫中的古玩珍宝,以杜绝盗患。
没想到这么一来,紫禁城里的盗案反而增加了,而且偷盗者更加有恃无恐、明目张胆。比如,毓庆宫库房的门锁不知被什么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也不知道被什么人打开了,甚至溥仪自己新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显然在太监们眼中,溥仪这个逊位皇帝只是个纸老虎而已,完全不值得畏惧。
为了彻查盗案,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也曾重金悬赏,但无论使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查出小偷究竟是说。而且当他们准备清点建福宫的库存时,居然燃起了一场离奇的大火,将所有财物全都烧了个干净,再也无从查起。
这场大火是东交民巷的意大利公使馆消防队首先发现的。消防队立刻派出消防车前去救火,当车子开到紫禁城的城门前时,守门的侍卫居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见此事有多诡异!
北京城中各处的消防队纷纷赶往紫禁城,奋战一夜终于把大火扑灭了。这场大火的损失很大,把建福宫附近一带,包括静怕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广生楼、凝辉楼、香云亭等许多建筑都烧毁了。据溥仪回忆说,这些建筑是紫禁城里储藏文玩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有多少宝贝在大火中毁灭,那就永远不得而知了。事后内务府给出了一个损失清单,据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记载:
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
当然,这些账目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里面有多少水分,那就很难说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太监偷盗国家珍宝的罪行永远湮灭于这场大火之中了,而且起火的原因也完全调查不出来。
不过,溥仪心知肚明,这多半是那些窃贼们故意放火掩盖罪证。而且没过几天竟然又发生了一次火警:有人在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的窗户上点燃了一团浸透了煤油的棉花。幸好这团棉花刚烧着就被发现并扑灭了,没有酿成火灾。看过清宫剧的人都知道,养心殿是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溥仪立刻警觉起来,怀疑不但有人想纵火消灭罪证,更可怕的是有人想要谋杀自己。
而且此时紫禁城内刚刚发生了一起伤人案件。宫里有个太监犯了错,被人告发道总管那里,挨了一顿打。这太监心中暗恨,于是揣了一把石灰和一柄刀子,闯入了告发者的屋子,他先把石灰撒在告发者脸上,然后持刀向告发者的脸上戳去。行凶者最终逃走了,而且并未被捉到。
这个行凶案件让溥仪警觉起来,因为他责打过很多太监,溥仪想:这些太监会不会报复自己呢?他甚至害怕得不敢睡觉。因为从溥仪的卧室外间一直到抱厦,都有值更太监打地铺睡觉。溥仪十分恐惧,心想如果有谁对自己怀恨在心,岂不是能趁夜谋害自己吗?他越想越怕,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人守护自己,只能让皇后婉容整夜戒备,而且溥仪还在床边放了一根棍子防身。当然这不是长久之计,最终溥仪决定将太监们全部赶走。
一个皇帝恐惧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天下奇闻了!可见紫禁城对于溥仪来说,根本不是一个温暖的家,而是一所令他心惊胆战的监狱。
溥仪退位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溥仪是和平退位的,据说是禅让给袁世凯,所以当时袁世凯是正统,为此,袁世凯给了溥仪等同于外国皇族的待遇,生活的不错。后来日本过来了,成立了伪满洲国,他当了傀儡皇帝,后来日本败了,他被苏联抓了,新中国成立,他被移交给中国坐牢,坐了15年牢。出狱后住在他一个妹妹家。他自己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个外国导演还拍了《末代皇帝》,可以去看一下
溥仪退位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溥仪退位时和当时的民国政府达成协议的,依旧在皇宫享受“皇帝”的待遇,由政府提供。后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政府不给钱,他只能靠变卖财产维持。后来成了日本人的傀儡,也就是满洲国的皇帝。45年被苏军俘获,被带到前苏联,50年移交中国,在战犯管理所改造,59年被特赦,被安排在政协文史,拿工资。他写了自传《我的前半生》,想全面了解,看此书即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