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首先题主大人,芬兰并没有真的击败苏联,至少没有在苏芬战争期间击败苏联。虽然这场堪比大卫与歌利亚的战争,大家都希望弱者获胜,但奇迹并不会总是降临。
苏芬战争爆发于1939年11月30日,可以看做是苏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赛准备的热身赛。
战争爆发的原因来源于苏联忌惮德国急速提升的实力,想要为自己构筑更为宽大的战略缓冲地带。
为达成这一战略企图,在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定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双方密谋划分了欧州东部国家的势力范围,在肢解波兰之余,还将芬兰划归了苏联。
跳跃签订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而苏联在华沙被德军攻陷后,宣布废除其于波兰签订的《里加和约》,从东方进攻波兰,获得了寇松线以东的大片波兰领土。
随后,苏联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谈判中,苏联除了提出双方签订互助条约,共同保卫芬兰湾外,还提出了领土互换的要求。
即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俄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上的芬兰领土割让给苏联;把汉科半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作为补偿,苏联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但苏联的要求,遭到了芬兰政府的断然拒绝。遭到拒绝后的苏联,自导自演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军队后撤25公里,建立军事缓冲区,并向苏联政府道歉。
但这一提议依旧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随即以此为借口,调集军队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因为,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战争,全都处于芬兰的冬季,故也称其为“冬季战争”。
以战争前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说,芬兰无疑是幼小的大卫,而苏联则堪比巨人歌利亚。芬兰全国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而苏联红军常备军人的数量比芬兰全国人口总量还多。因此当11月30日,苏军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时,全世界都认为芬兰面对的将是一场脆败。
这种乐观的情绪也在苏联国内蔓延着,斯大林认为在苏军碾压性的优势下,芬兰的抵抗不会超过16天,他甚至在战前就像苏军下达了手令,要求苏军不要跑的太远,以免进入瑞典的领土。
而赫鲁晓夫表现的就更露骨了,他举着酒杯说道:“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苏联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但芬兰人并不这么想。1939年10月,面对苏军全面进攻的态势,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坚壁清野,疏散民众,并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将陆军扩充到12.7万人。但即便如此,双方军事力量依旧严重不对等,为此芬兰军队采取了层层防御,逐次后退,辅以大范围游击战的战术,寄希望于利用国土纵深和冬季的严寒拖垮苏军。
应该说仓促出兵的苏军确实也没有准备好,在冰天雪地的芬兰境内,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的油料经常被冻住,为了保证随时能够投入战斗,这些车辆被迫24小时不熄火。但这对苏军本就孱弱的后勤供应,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随着战线的延伸,苏军发现芬兰腹地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几乎没有现成的道路,并不适合苏军重装备、大兵力的行动,反而更适于芬兰军队轻装备、小兵力游击战的作战方式。
在芬兰游击队的打击下,苏军后勤补给困难的状况雪上加霜,经常出现指战员在冰雪中饿肚子战斗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苏军部队因为饿得实在受不了,投降芬兰的事情。而在斯大林战前的大肃反、大清洗中,富有战斗经验的中高层指挥员几乎全部被撤换,新上来的指挥员根本无力驾驭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这导致,本来具有装备技术优势的苏军退化到和芬兰军队同一量级的程度。
但即便如此,芬兰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对抗苏联,毕竟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单靠勇敢就能抹平的。战争爆发三个月后,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险境。1940年3月,芬兰政府被迫和苏联签署了《莫斯科和平协定》。
在协定中,芬兰丧失了1/10,即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
芬兰维堡、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被迫割让给苏联,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理论上的苏芬战争以芬兰战败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也遭受了重创,称之为惨胜也不为过。短短三个多月的战争,苏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前来,但其阵亡、失踪人员高达11万人,另有18万人受伤、5.8万人患病以及五千多人被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据)。
以至于直到现在,芬兰老兵都经常自夸:“倒下一名芬兰士兵,要拿十个红军的命来换!”
难怪战争结束后,一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得到了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足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了。”
同时,悍然进攻一个主权国家也让苏联的形象大受影响。苏芬战争爆发后,整个西方世界都对苏联表示了谴责,并将苏联开除出国联。
苏军统帅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事后也不得不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败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苏芬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希特勒惊喜的发现,被他无比忌惮的苏联红军就是这么个成色,远远无法跟他麾下的德国国防军相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反倒让他坚定了入侵苏联的信心。
此外,领土惨遭割让的芬兰也成了德国的隐形盟友,至少在共同对付苏联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了早就拟定好的“巴巴罗萨”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入侵苏联。
在德国身边的小伙伴里,除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以外,还有芬兰军队的身影。
德芬联军对苏军展开了猛攻,截至1941年8月,芬兰军队已经全部收复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
这场与二战同步的战争,芬兰将其称为“继续战争”,认为它是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和一个组成部分。而苏联则认为,这是德国入侵苏联的“卫国战争”的一部分。不管如何界定“继续战争”,这场战争和苏联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具有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作为军事强权的一方,苏联在1939年悍然入侵芬兰这个主权国家都是倒行逆施的行为。
从此事件上也足以看出,苏联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上,既有的逻辑思维。也其实,也为其日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芬兰并没有击败苏联,但是不可否认,由于芬兰军民的顽强抵抗,给苏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区区13万军队的芬兰,没有重炮坦克,空军实力只有苏军的十分之一,却和强大的50多万苏军打了几个月。苏军动用了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对芬兰军队发起集团冲锋,结果越打士气越低落,阵亡超过10万人。“区区”小国芬兰,敢于与强大100倍的敌人正面对抗,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连爱因斯坦都夸赞芬兰人非常顽强。
芬兰与苏联的矛盾,主要是起源于苏联想霸占芬兰的一块战略要地做基地。苏联要把一个鸟不生蛋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叫做卡累利阿的土地给芬兰,说这个地方给你,我要你的那个地方。芬兰自然不同意,谁同意谁傻。斯大林看小小的芬兰居然不识抬举,就指挥大军入侵芬兰,结果让苏军丢了面子。
芬兰之所以可以取得不俗的战绩,第一是芬兰举国上下,都有抗击入侵者的顽强斗志,以正义之师反抗残暴,堂堂正正,第二是战术运用得当。芬兰是欧洲北部,靠近北极圈,气候寒冷异常,到处是过膝的积雪,苏军部队虽然有很多坦克,但是不能适应这样的作战环境,进攻缓慢。芬兰用了大量的滑雪部队,打了就走,让苏军非常头疼。芬兰还在森林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狠狠的打击了苏军。
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芬兰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北欧国家,在与苏联的战争中,却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创造出1:10的战损比。苏联毫无疑问是当时世界强国之一,实力非常强大。不过虽然苏联看起来非常强大,不过问题重重,可以说苏芬战争时的苏联是比较虚弱的。希特勒评价苏联是“泥足巨人”。
我认为芬兰能够抵挡苏联主要有这么几点:
1.天时地利:芬兰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漫长的黑夜限制了苏联空军的优势,大雪造成苏红军行动大为不便,而擅长滑雪的芬兰军队却毫无影响。芬兰境内纵深地区交通发达,而与苏联交汇处是一片荒芜人烟的森林和一片皑皑白雪,苏红军的马匹火炮无法发挥优势。且利于芬兰偷袭。仅号称“白色死神”的西蒙.海耶,就射杀705名苏军。一举成为世界上杀敌最多的狙击手。
2曼纳海姆防线:芬兰经过多年经营,曼纳海姆防线形成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给苏军造成很大的麻烦。
3:苏联外强中干:苏联军队人数众多,但是经过大清洗的影响,大部分有经验的军官都被清洗。苏联仓促出兵,作战指挥协调不灵。还有苏联空军的落后。
4:各国的支援:英法等国迫于德国的压力,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支援大量的战略物资药品和金钱,还有各国志愿者参加战斗。
你们怎么认为,可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夸张了,苏军没死这么多!战死27万多人,是芬军的十倍。主要是战前苏联清洗了一大批军官,战略战术失误,轻敌。加上芬兰军人训练有素,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打击了侵略者!芬兰虽然最后战败割地,但也赢得了尊严和保持国家的主权!值得敬佩的小国[赞]
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欧爆发,苏联开始了另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它认为很容易实现其战略目标,但却让苏联蒙羞。这场战争既鼓励了希特勒入侵苏联,也让苏联准备如何反击纳粹侵略者。
这就是苏芬战争。
1、入侵芬兰
芬兰和苏联之间有着长期的紧张和冲突史。随着芬兰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的增长,它成为苏联侵略的诱人目标。苏联开始向芬兰索要领土。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将波兰与德国分割开来,让欧洲其他国家全神贯注于纳粹。入侵的目的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是以彻底征服还是重新划分边界来结束,重点都很清楚——苏联是在争夺芬兰的土地,并想要统治这个国家。
在被占领土上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名为泰瑞欧基政府,由一些同情苏联共产主义的芬兰人组成。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两国将打一场艰苦的战争。
2、运输问题
俄罗斯入侵意在遵循闪电战模式,这种模式在波兰对德国人非常有利——这是一种快速、有力的推进,将利用优越的资源和技术来克服阻力。但是,虽然波兰是一片开阔的平原,芬兰却是一片冰冻的森林和厚厚的积雪。这里不是闪电战的地方。
埋在两米积雪下的道路阻挡了苏联的前进。积雪保温作用造成路面变成了泥泞的沼泽,苏联步兵不得不跋涉穿过这里。许多车辆只有在数百名步兵走在前面,踩下积雪后才能前进。
3、严寒考验
尽管苏联人对严寒环境的战斗很熟悉,但他们对芬兰的严寒毫无准备。帐篷不足,制服不够暖和。苏联的补给线正在崩溃,士兵们没有他们需要的补给。冰、风和雪使入侵者的生活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对有伤员的部队来说情况是最坏的。由于装备不足,医疗机构无法迅速救治伤员。大多数受伤的苏联士兵被冻死。
4、武器失误
苏联人准备用他们所拥有的最现代化的武器和车辆作战——他们期望这些装备优于芬兰人。芬兰人弹药不足,只有有限的反坦克武器和飞机,几乎没有装甲部队,人数是三比一。对苏联人来说,这似乎太容易了。
但是像携带它们的人一样,苏联武器也遭受寒冷。枪支失灵,发动机熄火,车辆结冰,甚至制服的颜色也被证明是反效果的,深绿色可以在其他地方提供伪装,但让苏军在冰冻的白色和芬兰狙击手面前脱颖而出。
5、芬兰反击
芬兰的国防军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一个规模较小、装备较差的军队凭借勇气、独创性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芬兰人最初进行了一次战斗撤退,给了他们时间在国内更深的地方组织防线。他们使用游击战术,巧妙地集中兵力攻击苏联军队,在某些地区,苏联军队的人数比他们多12比1。苏军被孤立、包围,然后被歼灭。
芬兰的战术适应了天气、敌军和他们自己补给的限制。滑雪板上的部队能够比苏联步兵机动得更快、体力和士气经常超过他们。子弹是从倒下的敌人身上捡来的,有助于弥补后勤补给缺口。苏军坦克的履带经常被临时装置简易爆炸装置摧毁,以阻止前进。
莫洛托夫鸡尾酒成为了战争的标志性武器,制造成本低,取材方便,在芬兰军队中非常受欢迎,能很快被集中制造出来。
尽管存在傀儡政府,但芬兰几乎没有人支持苏联。面对苏联的侵略,这个国家团结一致。
6、国际参与
像之前的西班牙内战一样,冬季战争成了反对许多人眼中的危险意识形态和独裁者政策的集结地。尽管德国的封锁使他们很难通过,但资金和物资供应是从世界各国筹集的。美国名人发出了支持的声明。法国和英国准备向芬兰派遣自己的军队。
但是芬兰的邻居帮助芬兰人最多。来自瑞典、丹麦、挪威、爱沙尼亚、匈牙利和乌克兰的志愿者前来与芬兰人并肩作战。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其他国家,与芬兰有着友好的关系,并且担心苏联也会入侵它们。他们提供熟悉气候和战斗方式的部队,这些人和芬兰人一样,能够滑雪参战。
7、和平代价
苏联有自己的策略——昂贵、残酷的方式,但也有可能获胜的方式。他们将数千人投入正面攻击,削弱了芬兰的抵抗力量,最终突破了防线。寡不敌众,武器不足,计划失败,芬兰人被迫寻求和平。
这是苏联人愿意接受的和平。这场战争在人员、物质和声誉方面让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是他们想要摆脱的痛苦尴尬。尽管如此,他们拥有足够多的芬兰领土来寻找适合他们的条件。
1940年3月12日,签署了《莫斯科和平条约》。芬兰将其11 %的领土、30 %的经济基础让给了苏联。422000芬兰人失去了家园。
8、吸取教训
苏联从苏芬战争中吸取了教训。他们用更好的装备,尤其是T-34坦克,重新装备了遭受重创的军队。
希特勒注视下也吸取了一个教训——苏联很弱,他可以自信地入侵并征服这个国家。
但是希特勒没有从战争中吸取所有的战术教训,他没有意识到装备不良但决心坚定的军队击退装备更好的敌人的能力,以及冬季战争的危险。下一次,这些将帮助苏联,而不是阻止他们,从芬兰人身上吸取的教训将允许他们打败德国人。
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天时,地利,人和!他们皆具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