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社会建构和管理的重点,千古以来,关键还在人性。人性与体制相辅相成,若然体制的缺失使社会中人性丧失太多时,那再好的制度也是极难改正的!必须经过大乱大治的代价才能使整体得以重新戒定!所以古人所说民心,并非是仅指民意!而是指“人”的心。即,统治者以道德法律治理国民,将民众做为“人”的特定的心性激发保留并彰显,使之形成益顺社会发展的形态。这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封建时期,道德是第一位。而当作为人性根本的道德有所丧失时,就叫失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是说,若然把“人”心治理坏了,那这个天下也就崩坏了,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因为你连社会依聚构建的根本性的东西都没了。丧失了人性的社会比动物界更可怕!危害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行为更严重!人类的社会构建,从原始人发展至封建文明,大致上基本确立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根本关键因素!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正因为人的思想欲望更广扩,区别且强大于其他自然物种,是以在人类自身生存中,所带来的危害也更大与其他物种!所以,人们以种种俱有普遍经验所得而形成的规矩来戒限这些危害行为。久而久之,这些为了提高整体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规则,就形成了道德意识。而法律,是在某些道德行为有争论时用来明析解断的终极定义。所以,人类社会的的关键在于人性的文明,文化。也就是建立和构成“人”性的道德。故古贤云,天下,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更有德不配位,灾必殃之之说。此二者,与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因循之理。
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欺骗天下是帝王之术,欺负善良,糟蹋民心,是统制者无能的表现。
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这个问题,让皇帝和广大民众都很尴尬!
关于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命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多次分析。
虽然很多皇帝以这句话来高姐自己执政时期不要剥削的太过分,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伪命题。
因为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
既然将民心和天下等同于一体,这就意味着在得到天下之前,必须要得到天下所有人的支持。
而在交通及信息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想要得到全天下人的支持是极端困难的事情。
由于阶级分化异常严重,底层民众根本不在乎统治他们的到底是人是鬼。而想要成事的人,只要得到周边数百里甚至数千公里民众的支持,就可以发展出一方势力,并通过强悍的武装力量击败周边势力,获得他们的土地,进而最终取得天下。
所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绝对是先得天下后得民心。
那么既然得民心并不是得天下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失民心也不是失天下的必要条件。所以统治者没必要,也不会将得民心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尤其是秦始皇确立专制皇权制度之后,失民心就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相比于得天下民心的艰难,失天下民心可谓易如反掌。
比如统治者加税会导致民众的普遍不满,统治者推行改革会导致民众的普遍不满,统治者发动对外战争征发徭役会导致民众的不满。总之统治者无论怎么做民众都会有不满意者。
因此统治者干脆就不把这些底层民众的不满当成执政的唯一参考。
在我国确立了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之后,民众渴望安于现状,追求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图景,因此他们对于生活的目标定得相当的低。而且由于目标不高,所以在遭受统治者加重剥削时,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在考虑造反成本之后,他们会选择逆来顺受。
只有在统治者做的确实太过分,将他们逼得走投无路时,他们才会选择揭竿而起,和统治者鱼死网破。
所以虽然统治者有事没事经常失民心,但是只要不太过分,这个王朝就不会走向穷途末路。
那么统治者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变得太过分,让王朝走向穷途末路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不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
从秦始皇确立了专制皇权制度之后,皇帝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实际统治者。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皇权意味着可以更多的剥削民众,这样的贪欲使得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皇权,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于皇帝得到的权力越来越多,相应的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他必须有一个忠实可靠的执政团队,帮自己打理庞大的帝国。
而由于家天下制度的存在,使得皇帝选拔的圈子非常之小,这就使得继承者个人素质的下降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当后继者无法控制精明强干的其他执政成员时,就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权责分离。即统治团队会利用皇帝的权力大肆压迫民众,搜刮民脂民膏,而皇帝却承担着天下人的骂名。
在底层民众被剥削得忍无可忍时,他们就会选择揭竿而起。
2、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虽然皇帝分身乏术,组建了自己的执政团队,但是这些人对于管理庞大的帝国,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在乡村等一些底层还需要有一个中间阶层代替统治阶级行使管理职权,这就是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活跃于底层,但是他们比农民有更多的技能和社会地位。因此它们能够充当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中间人。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士绅阶层帮地主阶级办事,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地主阶级却并不会给士绅阶层以实际的工资待遇。
这意味着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较高,但是却没有旱涝保收的收益,所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需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剥削农民来实现创收。比如很多士绅通过当农民的讼师,当农民的教书先生,替官府收税等获取他们的收益。
为了拉拢士绅阶层,地主阶级会通过“察举”、“孝廉”以及科举制等从底层选拔士绅进入高层的地主阶级行列,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而没有通过上升渠道的广大师生,只能通过继续剥削农民来实现创收。
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自身的收入取决于剥削农民程度的大小。而生活在底层的农民是没有机会见到高层统治者的,所以士绅阶层就是统治阶级的最好代表,在士绅的变本加厉导致失去民心之后,也就意味着统治阶级失去了民心。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我个人分析如下:
一,帝制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的权力来源有两种:开国皇帝靠的是武力夺取天下,或谋权篡位得天下;后代皇帝是由父子(或兄弟)传承得来天下,都具有政权私有的特色。皇帝上位与民心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诸如,蒙元之代宋,满清之代明,应该纯粹就是武力征服的结果。
二,一旦一个王朝建立并巩固之后,要想推翻它,绝非易事!
如满清之入关之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反抗不可谓不惨烈。如天地会,白莲教之反清,几乎与清朝相伴始终,每次起义都被清朝血腥镇压。又如宋朝,自建立到灭亡,共经历的农民起义有三百多次,也没有把宋朝推翻。
三,民心的分散性
由于天下苍生,都是分散的个体。在帝制时代,除了明显的家族组织外,并无规模性的组织机构。而中国帝制表现的是朝庭皇权与家族共治的特点,家族上层亦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老百姓比较难形规模性的组织与反抗。
正因为上述的因素,造成皇帝往往不太在意民心民意!只有当天下民心的不满、愤怒、无望积累为一种普遍性诉求,老百姓才会激烈反抗,王朝颠覆!而这个积累过程往往比较漫长,不易警觉。一旦警觉,可能己成烈火干柴,无力回天!
因此,帝制也就深陷在朝代更迭这种治乱循环中,无法自拔!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结束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帝制。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
我是万方,和工友一样,也是一个工仔,说我们的辛酸,道我们的梦想,赞我关注我!
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封建独裁统治者,是从来没有把民心当回事的。
他们懂得,只是驾驭人民的招数。
而其中之一就是,人民越希望朝廷做什么(民心),朝廷就越不能做什么。
除了救灾以外,朝廷如果一再满足人民的愿望,以后再想恢复到严厉统治就困难了。
同时,人民一旦满足了自己的低层次愿望,就会追求高层次愿望。
要操纵民众,用眼前利益甚至虚假的利益引诱他们合作,随后让他们保持温饱线再大加打击即可控制。
所以,说白了皇帝和人民其实是敌对的。
皇帝本质是压榨、奴役人民,所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违背民心的。
以清末最后几年为例,当时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改革,搞立宪制度。
1政局已经严重不稳,国内革命此起彼伏,满清就要完蛋。
但这个节骨眼上,满清高层还拖了好几年,最后在灭亡前几个月竟然搞出个皇族内阁。
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竟然只有4人,举国都为之哗然。
最终,没有人再信任满清会转好,几个月后满清被武力推翻。
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恶性循环,无从收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