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收复台湾是明军最侥幸的一场战役,天灾加人祸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都是满遗黑大明的套路而已。
实际上,郑成功打台湾是稳操胜券,只是过程艰苦了一些。
首先,双方实力不对称。
郑成功有2万5000部队,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实战的军队,骁勇善战。
同时,郑成功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海军力量。
相反,台湾岛上的荷兰人只有1000人左右,还分散驻守。荷兰人的军舰也只有4艘,只有1艘是装备36门火炮的大型战舰,其实性能都平平。
说白了,当时荷兰人根本没有占领台湾岛,只是控制了几个据点和几个地区而异。
因这些荷兰人其实都是东印度公司的派遣,公司出于经济考虑不希望花太多钱。
随后,增援不过十多艘船,700名士兵。
双方实力相差很远,郑成功稳赢的。
其次,武器差距并不是很大。
诚然,郑成功的军队无论火炮还是火枪,相比荷兰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然而,差距并非太大。当时火器尤其是火枪对弓箭,中国红夷大炮对荷兰大炮的差距,远没有鸦片战争时候大。
甚至,弓箭对火枪在很多场合还颇有优势。而红夷大炮也是当时还算先进的火炮,无论海战还是攻城都可以发挥威力。
以双方第一次交手来看,250名荷兰火枪兵,被4000大明军队杀的落花流水,死了一半,剩下的也是侥幸逃回城堡。
再次,荷兰人众叛亲离
荷兰人在台湾横征暴敛,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惹起极大民怨。
无论是台湾土著还是汉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在郑成功的军队到来以后,台湾民众几乎清一色支持明军。
有老百姓的支持,那还能不赢吗?
最后,东印度公司早就对台湾不满
这主要是,台湾就是个鸡肋。
在那个年代,虽然台湾海峡只有一二百公里,但受气候影响,船只跨越海峡并不容易,不能有效实现和中国大陆的交通。
所以,荷兰人一直希望得到的是澳门那样的大陆边缘岛屿,哪怕是澎湖也好,只是每次都被明军击败。
那时候,台湾出产不多,基本都是农作物,又无法有效和大陆贸易,那么花这么多钱经营还有什么意义。
东印度公司是公司,一切都为赚钱,而不是为了国家开辟地盘,他们早就有放弃台湾的打算。
其实,整个台湾战役,荷兰人最强的就是这座热兰遮城。
这座棱堡的设计非常巧妙,是热兵器或者说古典火炮时期的杰作。明军第一次攻击热兰遮城,曾经2小时内发射约800发的炮弹,却难以给热兰遮造成严重损伤。反而荷兰人居高临下开炮800多发,将明军击退。
然而郑成功也没有硬攻,而是聪明的转为长期围困,最终找到棱堡的弱点,一举攻下。
为什么说收复台湾是明军最侥幸的一场战役,天灾加人祸吗?
郑成功攻打台湾的战役,的确是非常侥幸的胜利。因为即使是敌我力量差距悬殊,也打得非常吃力。若非荷兰人自己的因素,可能会酿成一次军事惨剧,进而让郑氏集团提前毁灭。
郑成功之所以要发兵台湾,主要是因为自己在大陆沿海已经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希望。随着清朝开展海禁政策,仅仅拥有金门和厦门两个岛屿的郑氏,已经陷入了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如果再不开辟新的地盘,那么军队可能就不战自溃。
同时,来自台湾方面的情报也误导了郑成功。让他以为岛上有非常丰富的资源,而且易于开发。所以,他完全将台湾当成了一个聚宝盆,视为自己的后路。后来打下台湾,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事情。因为在当时人眼里,台湾不久资源有限而且开发难度很大,根本比不上同样很晚开发的吕宋。
有意思的是,占据台湾沿海几个地方的荷兰人也觉得当地没有太多利益可以争取。所以东印度公司其实已经决定减少在台湾的投资,并在几年里慢慢执行从台湾后撤的战略。所以台湾全岛的守军加起来也不足2000人。防御重心热兰遮城,虽然是按照欧式棱堡标准建设的。但施工选址时候就不怎么用心,不仅建造不达标,还存在致命的水源不足问题。
所以,在郑成功的2万军队上岛后,荷兰人基本上就是瓮中之鳖。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坚守堡垒,等待增援或敌人先撑不下去。
然而,不仅是东印度公司对台湾不重视,连派来增援的舰队指挥官也不觉得台湾是需要急救的地方。在从今天印尼的巴达维亚出发后,遇到一点挫折就选择了跑路。此后直接丢下公司给予的目标,准备去攻克澳门作为补偿。这样,就将岛上守军的外援全部断绝。
但即使这样,郑军的粗糙攻城技术,还是很难拿下堡垒本身。尤其是在炮战中,被荷兰守军的火炮教做人。最后还是熬到守军的饮水耗尽,出来主动投降。如果上述两个问题当中的一个没有发生,那么郑成功就没有能力打下台湾。
所以,郑成功拿下台湾的过程中,运气成分占了很大比例。郑氏在台湾也没有获得他们期望的资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补充粮食和人员,连自己舰队的损耗都没有办法补齐。物产的匮乏还让招商引资的贸易计划也无从实施。
这些困境都让郑氏在台湾的20年里饱受折磨,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叛逃到清朝一边。最后在施琅的舰队攻克澎湖后,本岛的抵抗意志就全部瓦解了。
为什么说收复台湾是明军最侥幸的一场战役,天灾加人祸吗?
在这场战争中:郑军最大的敌人就是粮食。缺粮已导致军心浮动,并有逃兵出现;再拖下去郑军也不一定支撑得住。误导郑成功也是何斌被杀重要原因。荷兰人发挥海军优势,封锁台湾海峡,断绝郑军粮食供应是唯一取胜之道。
为什么说收复台湾是明军最侥幸的一场战役,天灾加人祸吗?
收复台湾是明军最侥幸的一场战役,因为这时南明在大陆快接近被杀尽灭绝,郑成功经夏门之役后,如果在横渡台湾途中或登陆台湾攻打菏兰侵略者中再全军覆没,那残明也不再残了,而是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没有1661年到1983年,这一段明朝郑氏集团在台湾偏隅一方的历史了。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下面来分述。
一、横渡台湾海峡自然因素的主要险阻。
1古语说:"骑马驾船三分命",其中驾船三分命就表明海上生活比陆地生活危险得多。
2福建沿海流传一个俗语叫'北浪南礁',以闽江口为出发点,航船往北经连江黄歧半岛北茭海面那惊涛恶浪让许多人晕头呕吐不止;风稍大些,在浙江海面见到巨浪如山并不是夸张。如果航船从闽江口往南到台湾海峡,那里的危险不仅是风大浪大,更在于隐藏于海水下的处处暗礁。特别是海潮落到最低位时,如果不熟悉海底暗礁分布,触礁沉船的事故难免发生。
3台湾海峡也是台风和地震多发地带,特别是飓风来得猛去得快。古时气象预测科技水平落后,飓风来临猝不及防,船翻人亡海难事故屡屡发生。
4适应海上生活的人并不多,航船颠簸晕船厌食生而致生病机率增多。
二、郑成功率舰横渡台湾海峡途中惊险。
1在1661年4月29日,郑成切率领船队抵澎湖列岛各屿等候信风,.因风大浪高滞留多日。由于事前曾得到台湾岛上内应何斌提供信息,渡海航程不过几天,所以没有多带粮食。而当时岛上住民也无余粮,且飓风不止军粮已断,再呆下去无疑要饿死,这就是不打自灭的绝境。飓风是天灾,部队没有备足粮食以致断炊则是人祸。
2台湾本岛上荷兰人知道郑成功攻台的消息后,在有可能登陆的地方都布署了火炮等防御军事装备,可以说一般情况下,郑军船难靠岸人也不易登陆。在荷方加强防备之下,郑军死打硬拼,最终也难逃全军覆没。
3台湾岛如此易守难攻,据何斌提供的情报,鹿耳门海沟可以暗通台湾本岛的外沙线、,那里荷夷疏忽军事防范。但是,平时海水低潮时,暗碓裸露,舰船不能通过。只有风大浪高,海沟之水猛涨,大船才可乘机险过。这也是自然天险。所以,在大陆可以横扫千军如落叶,攻克海岛天然屏障绝非易事。1949年10月,因为潮水反常,退到金门岛的登陆线以下,解放军战船陷进滩涂的淤泥里,遭到全军覆没。
4面临全军断粮要饿死,飓风不止舰船翻沉的生死关头,郑成功果断作出决定,率领船队冒死闯过鹿耳门海沟。也是苍天所肋,正因为飓风潮水高涨,战船渡过鹿耳门海沟时因为两岸屏风,反而风顺而过,而且过海沟后飓风骤然变小,郑军顺利登上外沙线,打得荷夷措手不及,为收复台湾奠定了胜利的第一步。
三、总结
1郑成功在澎湖湾依何斌提供信息未带足粮差点全军饿死,根据何斌提供情报巧渡鹿耳门,为免饿死冒险闯过鹿耳门,转人祸为人福。
2飓风常造成船覆,飓风也造成鹿耳门海潮高涨,使郑成功船队顺利闯关。飓风是天灾,也可以由祸变福,所以说收复台湾在横渡海峡的过程中是侥幸生存下来了,明军郑成功部首先是跟大自然打了一场惊险的胜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