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辛丑条约》,为何却没有割地条款?
您听说过“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么?
有割地条款的不平等条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侵略的国家很少,一般是一个或两个,如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西北一系列界约,侵略国就沙俄一个,虽然前两个条约正逢英法联军入侵(二鸦),但沙俄的行动却是单独的,非但和英法联军撇清,在心满意足捞足油水后甚至写信给清廷,表示“友好”,要帮清廷“剿匪”,以至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清廷居然把这个“友好”真当回事,写上谕给曾国藩讨论;英国一步步割香港,都是自己动手,最多拉个法国一起干;日本割台湾,割辽东,也是“单干”。
而辛丑之役直接出兵的就有八国,实际参与的多达十一国,这么多国家一起干,首先目标不一致,有的是想捞一笔就走,有的想割地,有的想排他……彼此掣肘,最终只能选择最大公约数去谈,这个最大公约数便只能是赔款和门户开放,因为这两样是比较容易利益均沾的,而割地总有多少肥瘦,以及割得着割不着的区别。
八国实力有强弱,且地缘政治的关系,这个“强”还要看在远东是不是强,“我吃不着也不能让你多咬一口”的心态,决定了割地很难成为共识,因为一旦割地,离中国最近、远东存在感最强的日本、沙俄,以及和日本结盟的英国会捞到最大一笔,而出兵很积极但在远东存在感较弱的德国估计会吃亏,奥匈、意大利啥的更是只能喝点汤水,而这其中又有投胎太晚、空有实力却捞不到殖民地的美国,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当国策(因为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在别人殖民地捞特权),和虽然与日本结盟,但在战略利益层面更认同美国政策(反正我殖民地已经够多,门户开放能少花钱多办事)的英国,最后出现这样的条约版本很正常。
利益均沾和望厦条约后形成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让辛丑版本的利益均沾对参与甚至未参与辛丑之役的大小西方国家都能分一杯羹,这样的条约当然容易凝聚共识。
不仅如此,辛丑之役列强胜得其实并不轻松,尤其在进入北京后分兵追击阶段,很多国家深切感受到中国之大、彻底征服中国之难,如果继续割地弄不好会被“套牢深陷”,当时世界中心毕竟还在北大西洋两岸,把自己在远东套死是谁也不愿做的,所以辛丑条约式的皆大欢喜就容易成立了。
顺便说,辛丑之役还是有一个国家捞到点领土实利的(虽然不多):沙俄把原本明确规定为中国领土的江东六十四屯给吞并了,但俄军在东北的行动又是一次单干,和八国联军撇清,东北俄军也明确未被包括在联军序列之内。
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辛丑条约》,为何却没有割地条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很简单,没法割了。
当时所有列强,基本都在中国割地了:沙俄、英国、日本、法国、美国、葡萄牙甚至德国,就连意大利也来占便宜。
当时中国沿海已经割的七零八落,而内陆又不发达。
内陆唯一比较发达的长江流域,也早已搞了好多租界,连重庆都有洋鬼子的足迹,长江的航行权也是洋人的。
到了这个地步,再割大清恐怕就要亡国了。
第二,美国、英国的原因。
美国当时是所谓后起之秀,GDP已经超过满清成为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也是世界第一。
然而,美国是后来者,在中国的利益并不算多。
站在美国的立场,西太平洋是美国重要的舞台。
以美国人的角度,不允许任何其他列强再在中国割掉大片领土。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为阻止其他列强独霸一方,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再次向各国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重申上述原则。
而英国人,当时是在中国利益最大的一国。
英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也不希望中国继续割地给别国,从而失去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1900年10月英国与德国达成了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协议,并照会奥法意日俄美六国政府。
所以,美国人全力促使所谓赔款不割地。
第三,分赃不均。
参加八国联军的列强有11国,按照洋鬼子的原则就是见者有份。
那么,比如英国割让了河北省一块,那么还要拿出其他10块给别国。
这怎么可能呢?还不闹翻天了。
就比如,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以后,又开始抢地盘,最终竟然搞出9个国家的租界,差点就要火拼起来了。
这样搞下去,怕是列强就要先自己开战了。
萨沙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辛丑条约并不是没有国家获得了中国的大片领土。这个豺狼一般的国家,就是俄国。
庚子事变期间,俄国乘机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在这里赖了2年不撤退,最后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借此获得了在东北的巨大特权。
而日本人大怒,觉得俄国人抢占了东北,几年后发动了日俄战争。
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辛丑条约》,为何却没有割地条款?
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说了一句话。
他说:中国人尚有无限蓬勃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所以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因为中国人民的奋力拼搏,中国避免了在《辛丑条约》中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人家外国人可以这么说,但你要当真的话,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那么,为何在《辛丑条约》中,列强没有借机把中国彻底瓜分了呢?
第一,没什么好地可分了。你以为列强个个都像俄国似的,就为了多占点地盘?占了地盘你还要建设,最后不赚钱还要往里搭钱。中国最黄金的地盘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而且都被早早赶来的英法等国占的差不多了。内陆虽广大,但除了少数沿河沿江区域和资源集聚地区,几乎没什么价值,为啥要接着割呢?
第二,列强要的也不仅仅是地。其实可以这么说,打1840年列强头一次打败中国以来,列强就没总打算要你的土地。那他们要啥呢?最开始要贸易权,后来厉害了,要贸易特权了,再后来商品输出不过瘾了,改资本输出了,所以就改要投资特权了。当然,你说那为啥列强在中国城市搞了那么多租界?你都说是租界了那我还说啥?租界是租的,又不是占的,那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搞政治,人家也怕你一帮一伙的暴民动刀动枪,干脆圈一块地好好呆着得了,这才是租界的来源。单纯占土地,你以为列强个个都像俄国似的?
第三,列强彼此也不敢瞎瓜分了,因为谁多吃多占,别的国家都不乐意,干脆咱就都别乱动了。1900年这场大乱,看着是八国,其实后面还有三个小兄弟没来,一共是11国。这11国折腾一趟,可不能白折腾,都得带点什么好处回去,否则连路费都得赔进去。但是,大家都想吃,肥肉就那么多,更何况英法老列强已经吃的差不多了,我们德日美三个新列强连口汤都喝不上,这中间还夹着一个不要脸的俄国,咋办?于是,他们自己就先打起来了。这时,美国提出来门户开放,简单说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不要动手嘛,英国作为世界老大,就怕别国在中国多吃多占,于是举双手赞成。可美国毕竟实力不强,又远离中国,真正危险的是俄国和日本。这两国开始争夺中国东北,英国作为世界老大,就怕别国在中国多吃多占,于是它联络日本反对俄国,结果俄国不识相,还是强占了江东六十四屯。最后,日俄在中国东北还是大干了一场,这就是日俄战争。
说到底,列强也怕啊,既怕有人多吃多占,也怕清政府真被榨干了,到时候天下大乱,大家都没钱赚。所以啊,嘛瓜分不瓜分的,都是误会嘛,赔点钱算了。老太后呢,您还得回来主持大局,带着大家赚钱呐。
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辛丑条约》,为何却没有割地条款?
1900年6月6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联军就击溃清军,占领清王朝首都北京。随后,八国开始谋求瓜分中国的计划。就在这亡国灭种的关头,美国人突然站出来大声说不,先是淡化这场战争的性质,将联军进入中国作战的目的说成是为了帮助清王朝消灭义和团,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为清王朝应当担负八国联军军费。
作为八国联军参与国之一、一心谋求世界霸权的美国,如何突然高喊“保全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呢?说到底,还是和英国有关。
美国的母体是大英帝国,继承了这个当时全球头号超级大国的不少治国理政之道和外交传统。同时,美国人深知,自己要崛起进而获取世界霸权,就不得不搭乘英国的发展快车,与之协同发展。当时的大英帝国运用“均势战略”控制欧洲、武力征服南亚次大陆,从而确立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霸权。下一步是太平洋,那就必须征服东亚大陆,鸦片战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但是,大英帝国企图将满清王朝变成第二个印度的目标没有实现,只好退而求其次,变谋求领土为经济。在后来一系列针对中国问题与列强的合作上,英国人谋求经济独占,政治利益拱手相让。从鸦片战争结束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大英帝国先后控制、操纵了中国对外航运的90%和进出口贸易的70%。1900年以前中国的35个对外开放贸易港口都是以英商为主,商品又以鸦片为主。
随着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的崛起,大英帝国的霸权特别是在亚太的霸权开始受到挑战。甲午战争后,俄德日三国势力相继渗透入中国,美国结束美西战争后占领菲律宾,顺势将触角伸向中国,与众列强抢夺殖民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大致就是:俄国占满蒙、新疆,德国占以山东为中心的北起北起秦皇岛南到吴淞口的华东地带,法国占西南各省和广东西部,日本占福建,英国占长江流域、广东东部和西藏。
但是令英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一旦被瓜分,对于英国来说等于是失去了一个拥有4亿消费者、可以无限供应廉价劳动力、矿产资源的巨型市场。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英国人如果想要维护既得利益就必须阻止中国被瓜分。
但是要阻止被瓜分,就必须先加入瓜分行列。当法国强租广州湾时,英国就先强占九龙。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时,英国又随即拦腰一刀,占了威海卫。为了防止俄德夹攻,英国又默许德国将整个山东划为势力范围。同时又向俄国签订条约,规定以长城为界,划分两国在中国的筑路权。
搞定了欧亚大陆的列强,英国又瞄向了在远东异军突起的美国。因为欧亚大陆的列强多数是陆权强国,英国一己之力难以制衡,必须有美国从旁协助。而美国此时刚刚占领菲律宾,也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以巩固自己在远东的势力,与英国一拍即合。只是因为中国国内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兴起,招致列强群起而攻之,美英这才暂时放下既定策略,先加入战团保住既得利益再说。
列强的这些阴谋阳谋及其各自间的矛盾自然瞒不过清王朝内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大臣,正是看明白了这一时局这才有了后来战时的东南互保和战后的谈判结果。
于是,李鸿章依照国际公法巧妙的将中国由交战国转变为受害国。理由是清王朝统治者被义和团所劫持,宣战诏书属于“矫诏”。八国联军进入中国是来帮助清王朝剿灭义和团,如同当年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因此,清王朝对于来华助剿的洋人有支付军费的义务,但是各国却没有对华要求割地的借口。
这一逻辑正中美英两国下怀,俄国志在吞并东北,因此现在不能和清政府搞僵,于是第一个把部队撤出京津向清廷示好同时又暗中协助李鸿章对抗各国。剩下法德日三国虽然一心谋求在华的领土利益,无奈形势比人强,只好退而求其次跟随美英的步伐行动。
最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达成惩办战争罪犯、取缔排外组织、赔偿军费等12项条款。赔款问题在李鸿章与列强的周旋下,由10亿两白银定为4.5亿。按照洋人的说法是此次战祸是目无上帝的异端4.5亿大清国民共同犯下的罪恶,每人罚银1两以示惩戒。按照当时的汇率,1两银子折合美金0.74元。
总而言之,《辛丑条约》之所以只赔款没割地是因为李鸿章等人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这场国际战争中将中国由交战国化为受害国。既然不是交战国,那么战后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就不能称之为“和会”和“和约”,中国也因此不能称之为战败国,除了负担军费外,自然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割地一条免去。
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辛丑条约》,为何却没有割地条款?
不用割让了,全国被列强实际控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