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当年38岁就离奇猝死,郑成功死因究竟为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郑成功的死亡,一是因为疾病,一是因为心理上的问题。

首先,当时的台湾和大陆哪怕福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台湾岛内历史上,始终流行着各种传染病。

后来日寇入侵台湾,病死的比战死的要多几倍。

郑成功他们来到台湾以后,普遍得病。尤其是屯垦的军人,水土不服,瘴疠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众。

这种情况下,郑成功也不能避免,他患有一种慢性疾病,疑似传染病。这种病有些像感冒,但较为严重,久治不愈。

然后,随后几件事的发生,都对郑成功有所刺激。

第一,郑成功要求部下一律撤离大陆沿海,转移到台湾。

一些人,比如澳的忠勇侯陈豹等人因此叛变,这动摇了军心,导致军队内部士气大落。

第二,永历皇帝被杀

1662年四月,永历帝在缅甸被清军俘虏,西南抗清武装只剩下李定国率领的残部退往边境地区的消息。

看来,李定国坚持不了多久。

于是,东、西遥相呼应的局势已告结束,清廷将集中力量对付郑军。

以郑成功的睿智,自然明白依靠区区一个台湾,不可能反攻大陆成功。

那么,随着对峙的进行,满清终究会攻打台湾,郑军或早或迟还是会失败。

这种判断,让郑成功深受打击。

第三,全家被杀

1661年满清将拘禁中的父亲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世恩、郑世荫等全家十一口斩首。

虽然郑成功和父亲已经决裂,但终究不愿意看到他被杀,更别说还有无辜的弟弟、侄儿。

第四,儿子郑经的绯闻

儿子郑经和四弟郑睿的奶妈发生关系,还生了一个孩子。

虽然这是四弟郑睿的奶妈,并非自己的奶妈,但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在郑成功看来,郑经是他培养多年的接班人,却如此荒唐,不觉大怒。

但郑成功下令去杀死郑经,众将却不服从命令,不愿意执行这个命令。

郑成功当时病情已经恶化,卧床不起。

发现将领竟然拒绝执行,大怒之下病情又加重,很快就病死了。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死于38岁并不算年轻。

明清的男人平均寿命不过33到35岁。

自然,如果除去夭折的婴儿,这个数字会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因为医疗差劲,古人颇多二三十岁就病死的,甚至十几岁少年就病死也是常事。

即便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不过活到39岁。

郑成功的敌人顺治,更是之活到23岁。

收复台湾当年38岁就离奇猝死,郑成功死因究竟为何?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这些打击远非常人所能忍受,使得这位英雄最终心力交瘁,英年早逝,星陨中天。

打击之一是父亲郑芝龙之死。

由于郑成功坚决拒绝降清,清廷意识到作为人质郑芝龙已经完全失去价值。

1661年,康熙帝继位后,清廷以“怙恶不悛,包藏异志,与其子成功潜通,教唆图谋不轨,奸细往来,泄漏军机等项事情”为名,定以谋反罪,全族诛灭。十月初三,郑芝龙及其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等老幼十一人,被斩于北京柴市。

郑氏十一口被屠,对郑成功的心理打击实在太沉重了,他大恸道:“吾固知有今日也。”全军举丧,设位以祭。郑成功是位极为坚韧之人,但他内心也有脆弱的一面,因为他是人,不是神。

打击之二,清廷以残酷的迁海政策封锁郑军。

叛将黄梧在打击海上抗清力量上不遗余力,他向清政府密陈迁海政策,具体措施是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烧毁沿海船只,不允许寸板下水。于是中国沿海,北起辽东,南至广东,所有近海居民,全部向内地迁移三十里,烧毁房舍,搬不走的东西全部焚毁,树木被砍倒,田地遭抛荒,庞大的流民被迫迁移,这场为遏制郑成功而进行的大迁移,导致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大量的百姓死亡,惨不可言。

清政府的迁海政策对郑成功是非常不利。在1661年底,郑成功的军队经常出现缺粮的情况,同时也使得大陆的商品来源大大减少,严重影响郑成功的海上贸易。郑氏集团未来的前景非常暗淡,郑成功压力山大。

打击之三,郑军将领的叛降与抗命。

郑成功夺取台湾的决策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反对征台最卖力的将领吴豪,被郑成功以“搜掠百姓”为名处决。即使郑军将领不敢明言反对,但不见得从内心深处支持。

留守在厦门岛的黄廷、陈泰、洪旭等将领,对郑成功的命令阳奉阴违,对台湾派来的差使强行扣留,封锁消息。由于台湾海峡的隔绝,使得郑成功的命令无法在对岸的厦门、金门得到贯彻执行。

1661年六月,镇守铜山岛的郑军将领郭义、蔡禄叛降清军。这次叛变使郑成功险些失去铜山岛基地,驻守在南澳岛上的陈豹果断出兵,收复失地。然而,由于陈豹为人颇为狂傲,与其他将领结怨甚深,结果被告了一状,称他与清平南王尚可喜私通。郑成功听信谗言,大怒之下命令周全斌率部攻打陈豹,陈豹无奈之下,只得离开南澳岛,到广州向清军投降。

打击之四,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私通乳母的事情曝光,这件事对郑成功是致命性的打击。

郑经与乳母陈氏有私情,还生下一个私儿子。郑成功得悉内情后,如五雷轰顶,他一向持家甚严,不想家中竟然出此丑事,暴怒之极,他马上派都事黄毓持令箭前往厦门岛,下令处死儿子郑经及其生母董夫人、乳母陈氏及私生子。

镇守厦门岛的黄廷、洪旭、陈辉、王秀奇等将领接到郑成功的命令后,无不骇然。诸将领经过反复商议后,采取一个权宜之计,处死乳母陈氏及私生子,至于董夫人与郑经,则由诸将出面向郑成功求情赦免其过。

郑成功对诸将领自作主张大为震怒,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黄毓,让他再返回厦门岛,敢违抗命令者,先斩后奏。不料黄毓回到厦门后,居然被逮捕拘禁起来。诸将推举郑泰出面,拒绝服从郑成功的命令,如果郑成功强行派军队前来,准备以武力相抗衡,郑氏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分裂局面。

郑成功坚强的心灵饱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国事到家事,无一不令他深感心力交瘁。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正值壮年的郑成功在过度的操劳中终于病倒了。

1662年,五月初一,郑成功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但他仍然强起登上将台上,手持望远镜,远望澎湖方面,看看有没有从厦门岛返回的船只。诸将领为了保全郑经的性命,不惜违抗他的命令,并且以武力相距,这令他倍感众叛亲离,内心的压抑,导致了病情的急剧恶化。

五月初八,他强忍病痛的折磨,再次登台而望,仍然不见来船的踪影,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书房中,他似乎预感到些什么了,他衣冠整齐、毕恭毕敬地请出《太祖祖训》,太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命左右进酒,每读一帙祖训,便喝一杯酒,当读到第三帙时,他忽而想起当年隆武皇帝赐封他国姓的经历,想到光复明室的梦想遥遥无期,悲从心生,不禁叹道:“吾有何目面见先帝于地下也!”忽然失声泪下,双手抓面,情绪激动,接着昏死过去,不省人事。

当他醒过来时,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部下端来汤药,他没有喝,打翻在地,以罕见的悲凄之语气说道:“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避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大呼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