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20世纪初已经有机枪,可以对骑兵进行扫射,而骑兵隐蔽性又远远不如步兵,骑兵是如何生存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即便今天,仍然是有骑兵的。

以解放军为例,在一些高山地区,解放军仍然采用骡马来运输,甚至直接骑马巡逻。

这主要是再优秀的全地形车,也有一些通过不了的山路。

但基本人能够走过的山路,骡马大部分还是能走过的。

而且骡马的负重,速度,耐力,均不是人可以相比的。

即便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在阿富汗也是使用了大量骡马,甚至驴子。

打垮塔利班是,大量美军特种部队不是乘坐悍马、直升机、全地形车,而是骑着毛驴的。

至于骑兵,其实自从重机枪发明以后,就已经难以和以前一样作战。

丘吉尔曾经作为一个骑兵,参加了布尔战争。

在1900年,重机枪还没有普及,但丘吉尔认为骑兵时代已经过去了。

他认为,骑兵和步兵的战斗力其实差不多,唯一的优点是速度较快,但代价是要花费巨资养马。

从一战开始,各国骑兵主要是骑马行军,随后下马作战,其实和步兵已经差不多了,马匹只是运输工具。

到了二战,虽然很多国家还有骑兵团甚至骑兵旅的编制,但早已不是主流。

实战中,这些骑兵部队也没有什么好的表现。

二战后,骑兵大部队作战基本不存在了。

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骑兵,从古代到现代,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都是战场上机动性最强的兵种,在多次重要战争和决定性战役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通常来说,骑兵由于借助马的快速奔袭,可以快速机动,纵横驰骋,在追击和转移时拥有非常大的优势。在古代,骑兵是昂贵的兵种,通常作为机动精锐部队来使用,其强大的突击力和机动力往往能够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普通步兵在机动速度上比较慢,而骑兵借助马的长途奔袭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历史上很多精锐部队都是骑兵或者拥有部分骑兵,比如李世民的玄甲军,蒙古骑兵,明朝的“三千营”,以及后来的八旗,都是以骑兵为主,对普通步兵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骑兵在战场上的突击作用也面临很大困难,虽然机动速度很快,但是防护力差,一旦遭受打击,就丧失战斗力。尤其是在攻坚作战中,如明朝末年后金八旗和明朝辽东主力在宁远大战,袁崇焕凭险据守,以火炮轰击八旗,主帅努尔哈赤重伤身亡。但是此时,骑兵在战场机动性方面依然有着很大的优势,直到后来机动工具的改变,骑兵才开始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了,同时机枪等持续火力压制兵器出险,让防护力堪忧的传统骑兵生存力极差,而坦克这种兼具防护力和火力以及机动性的新陆战王牌开始崭露头角。在20实际初期由于工业化程度并不高,很多国家工业实力不强,坦克和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和兵器不完善,所以骑兵依然在各国军队中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国力有限,无法研制汽车和坦克等陆战兵器的国家,都还保留着骑兵这一兵种。而列强由于科技优势继续研发汽车和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新式兵器,作为未来战场的主要武器来赢得战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骑兵在现场上起到的作用已经比较有限,一方面是工业化成果不断成熟,生产研发出来的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性能可靠,兼具机动性,防护力和火力打击能力;另一方面骑兵虽然机动性较好但是无法承载火力打击,自身防护能力太差等原因逐渐退出现代战争的主战场,已经无力对抗现代化的装甲火力机动兵器。只是在仪仗队和个别山区还在小规模保留。而我国也在建国后逐步裁减并撤销这一兵种,只是象征性的保留了营编制用于边境巡逻和其他用途。现代装甲突击力量逐渐完全取代了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骑兵,但是骑兵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依然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也不会忘记它曾经的辉煌!

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美国陆军虽然至今还保留有“骑兵”兵种和相应番号,但自20世纪上半叶的不断演化,已经成为了“无马骑兵”。

二战开始前,美国就逐步将原有的骑兵部队机械化,数目相当的老骑兵部队成员转为了装甲兵,这也就演化出了现今的美国陆军的“装甲骑兵”(Armored Cavalry)。

而美国陆军历史上最悠久的骑兵部队——第1骑兵团,也因此成为了美国陆军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部队。

图1:美国陆军骑兵和装甲兵兵种章,其实从设计上便不难看出美国陆军中这二者的传承关系

图2:电影《狂怒》中,布拉德皮特饰演的Don车长,设定上其实就是一名从骑兵转为装甲兵的陆军士官

但美国陆军并未将骡子马匹除役,除了仪仗和本土边境巡逻外。如在丛林或山地作战,会因部分作战物资难以借助机械化载具运送,所以像山地部队就依然还保留有骡马跟随作战。

另外在作战强度较低或美军占领区,宪兵部队往往也会借助马匹进行巡检。

图3:一支准备骑马巡检占领区的美国陆军宪兵支队

图4:美国陆军第86山地步兵团,正让骡子驼起一门拆卸后的37毫米火炮

图5:中缅印战区,“麦瑞尔突击队”的中美官兵便借助马匹来驼运器材和作战物资

图6:现今隶属于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第8骑兵团的M1A2型坦克,虽然已经没有了马匹,但他们至今在日常文化传统还会保留有曾经的骑兵文化

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有作用。在谈到任何一个军种或者武器装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清楚其最适合怎样的作战环境和使用条件,比如很明显不可能让一支坦克部队驶近山地作战,这样是很不合适的。而同样,骑兵这个兵种看似已经被淘汰了,但是在一战二战中依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首先说一战,一战时期的作战特点就是战线比较固定,但是依然有一定的机动作战需要。比如在空旷的原野等地区,骑兵的突击能力就要比步兵强得多。而且除了突击敌方防线,骑兵还可以用于通讯等这些任务,尤其是在一些道路条件很是恶劣的情况下,要比汽车更加实用。当时像英军,德军,俄军等都有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不过骑兵目标大,容易受到攻击,这在热兵器时代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其从军队中消失。

而在二战中,骑兵依然有一定的作用,不过整体上来说已经落后了。首先拿欧洲战场而言,骑兵主要存在于东线,主要是苏联骑兵,而且其并不是骑在马上作战,而是骑马快速抵达作战地域后下马作为步兵作战。而苏联人更是发展出了包括骑兵在内的机械化作战样式,骑兵将会协同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等一起作战,正是因此,我们在二战记录片中经常能够看到苏联骑兵的身影,而且也只能看到苏联骑兵。

而在亚洲战场,由于作战双方的机械化水平低,像马这样的牲畜也会被当做宝贵的作战资源使用。比如日军,就保持有不少的骑兵,而中国军队也有少量的骑兵。骑兵突击速度快,不需要燃油等后勤保障,使用起来非常便利,在双方的军队体系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这属于一个技战术问题,20世纪初,也100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个时代其实是技术变革的时代,现在我们可以评价骑兵落后,应淘汰等,但是在那个主张几乎就是笑话。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而且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兵种,仅仅凭借预测就淘汰它,毫无说服力。

事实上,任何一个军兵种的兴起,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而且淘汰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淘汰掉。

那个时代的机枪才刚刚出现,属于非常新的东西,轻机枪刚开始出现在步兵手中,重机枪也才被接受,步兵的主要武器依然是手动步枪,炮兵的技术与战术依然相当原始,那时汽车也刚刚开始应用,马车依然是主要有交通工具。至于坦克与飞机都是一战后才开始在战争得到运用等。

在那个步兵火力并不强大,炮兵技战术有限的条件,即没有坦克,也没有飞机的时代,那时各国根本没有考虑什么阵地战,依然更多的考虑进行野战,如何进行会战,如何在几周内解决对手。

骑兵在那个时候,虽说由于热兵器的兴起,从主战兵种变成辅助兵种,但是它的作用依然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快速进行机动,尤其是进行战役追击时,没有骑兵是非常不方便的。

那个时代的骑兵,也只能算乘马机动的步兵,并不是原始的,只能拿马刀作战的骑兵,乘骑机动,下马已经是骑兵的主要战术,一战的阵地站让骑兵退出主战场,但是一战之后,在几次战争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直到坦克兴起,码骑兵才真正被淘汰。

骑兵为什么在20世纪初依然存在,究竟还有作用吗?

很简单啊,因为马跑得比人快,而且比人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阿拉伯诺曼马的法国骑兵的大部队(营团规模)一天能走40公里,小部队(联排规模)能走60公里左右。而当时的步兵部队行军的标准是一天24公里,急行军为40公里。

法军骑兵的行进方式上主要分为5种:常步、速步、跑步、快跑步和袭步。速度分别是:一分钟100米、220米、320米、420米;袭步则是以马的全速来跑。跑步、快跑步和袭步主要用于急行军和快速袭击,而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骑兵长途行军时,一般只采用常步和速步,大概速度就是6千米/小时-13.2千米/小时。而制约近现代骑兵机动力的主要因素是后勤。因为战马和人一样,都得吃东西,马在自然条件下,可以一整天都吃草。但作战状态下不可能让战马一整天光吃草不打仗,这必须让战马在短时间内摄取营养。而且进食时战马要停住,因为饲料是包含大麦、燕麦、高粱、大豆、小麦、干草、蒿和食盐的精饲料。这样的干料,战马边走边吃会呛到。

因此,近现代骑兵部队,每天行军一般5~6小时。战斗状态中,法军战马大麦的平均定量是4800克/马/日。如果战斗持续7天,就需要33.6千克大麦。

内蒙古牧业系统曾对蒙古马进行过统一测算,普遍驮载在100公斤以上,最大拉车挽力可达300公斤。骑乘速度:1600米,2分22秒;2000米,5分钟左右;一万米不到十五分钟,8小时可走60公里;优良品种可每小时前进13—15公里,日行150公里。相比之下人的速度就差多了。1500米世界纪录是3分26秒00,2000米是4分49秒99,一万米26分17秒53。但这些长跑记录,是在绝对轻负荷状态下。善于步行行军的解放军,5公里武装负重越野,20分钟就已经是优秀成绩,而且一般不考虑跑完立即投入激烈的作战。

举朋友Gustavus大神和mars大神说的几个例子:

1806年的大追击缪拉的骑兵军从10月7日至11月7日行程1200公里以上,以行军日程记录最完好的拉萨尔(Lasalle)骑兵旅为例,该旅在敌境日均行进42公里(11月1日到5日甚至达到日均50公里),但即便遭遇了不少作战伤亡,也不过从9月28日统计时的1248名官兵、1242匹战马降到11月15日统计时的1013名官兵、1009匹战马而已,第2、4龙骑兵师,第2重骑兵师也完成了类似的行程,这足以说明指挥得当的骑兵具备何等战略机动能力。资料见:La cavalerie pendant la campagne de Prusse (7 octobre-7 novembre 1806)一书

1814年1月24日到2月25日的特滕伯恩轻骑兵旅从日德兰半岛南部的Eyder河推进到法国兰斯,32天(包括休整)行程150德里(约1125公里)Prokesch, Ueber den Kosaken und dessen Brauchbarkeit im Felde, p. 28.

阿特里奇的书里也引用过类似内容,讲述骑兵军如何牵制、截断敌军,等待行军较慢的步兵赶上补刀他引用了奥地利将军Horsetzky的研究,认为法军骑兵军在10月14日到11月7日间推进了大约800公里(这个估计挺粗略,如果把他列出的各个城市在谷歌或必应地图上相连,总路程大约是1000公里),部分团、师推进更多,认为贝纳多特第一军同期推进了600公里(同理应为700公里)von Horsetzky, Feldzüge der letzten 100 jahre, p. 116

普军的赫伯特·冯·伯恩(Hubert v. Böhn)著有《各兵种军官参谋事务手册》(Generalstabsgeschäfte ein Handbuch für Offiziere aller Waffen)一书,该书初版于1862年,书中提到了大致的行军速度,可以作为估计19世纪上半叶的陆军大部队行进速度时的一般参考(实际上霍夫施勒尔的1815 The Waterloo Campaign Wellington and His German Allies and The Battles of Ligny and Quatre Bras第369页就引述了此书作为论证),略译如下:

部队以行军纵队(在一条道路上)开进,行军约22公里(即3普里,1普里约7.5公里)所需小时数

来源:Generalstabsgeschäfte ein Handbuch für Offiziere aller Waffen, 1876, p. 311

霍夫施勒尔引自1862年版本,比对后并无本质性差异,只不过霍将小时数折算成了每小时进军里程之所以用3普里(22公里)作为单位,原因之一这是长途行军中部队每日常行军的惯例(1805、1812年法军在德意志境内行军速度大约都是每天20公里),也是部队不至疲乏的上限。看到这一表格,对战争论中的叙述也就会有更好的理解。战争论第十一章:

一日的行程标准和走完这一行程所需要的时间,要根据一般的经验来确定。对现在的军队来说,常行军时一日行程为三普里,这是早就肯定了的;长途行军时,平均一日行程为二普里,以便在中途有一些必要的休整。一个八千人的师,在平原地上沿着中等的道路行军时,走完一日行程需要八至十小时,在山地则需要十至十二小时。如果几个师编成一个行军纵队,即使除去后面的师晚出发的时间,行军时间也要多几个小时。由此可见,走完一日行程几乎要占用整天的时间。一个人沿着普通道路步行三普里只要五小时,士兵背着背囊一天行军十至十二小时,其劳累的程度是不能与此相比的。在不是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一日行程达五普里,最多达六普里,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一日行程达四普里,就属于强行军了。走完五普里的行程,中间就需要有数小时的休息时间,因此一个八千人的师走完这样的行程,即使有良好的道路,至少要十六小时。如果行程为六普里,而且是几个师在一起行军,那么行军的时间则需要二十小时。

再比如南北战争期间,有一次著名的“摩根突袭”。

摩根手下的部队如下:

第1骑兵旅 :第2,5,6肯塔基骑兵团,第9田纳西骑兵团

第2骑兵旅 第7,8,10。11,14肯塔基骑兵团

一个炮兵连: 2门Parrott加农炮,2门榴弹炮

总兵力大约2500人

这次突袭始于1863年7月2日摩根率部离开田纳西邦联军控制地域,终于7月26日部队最后溃散于俄亥俄州Carroll County,持续25天,突袭经过田纳西,肯塔基,印第安纳,俄亥俄和西弗吉尼亚州,全程1600公里。参加突袭的2500人,回到南方的不足500。摩根时代并没有所谓“烈性炸药”,虽然他确实对道路桥梁进行了一些破坏,但这次突袭主要表现在对沿途北方城镇还乡村居民进行抄掠。尤其是他们在沿途留下跑垮的马匹,换乘从居民那里“征发“来的民马,这种做法使得他们不用过于珍惜马力,因而表现出极强的机动能力并因此迫使联邦政府投入大量兵力来围剿他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