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旗袍是非常挑体型的。
穿旗袍的人,必须有相当完美的体型,也就是长腿,细腰,翘臀和酥胸,缺一不可,尤其不能有小肚子。
能够乐于穿旗袍的人,多是身材很好的女性,当然为此她们也很辛苦。
以特别爱旗袍的宋美龄为例,她压根控制体重,每天都要称重,一重立即减少食量。
当减少吃饭没效果的时候,宋美龄还会抽烟,因为抽烟有一定减肥效果。
第二,当年的服饰比较贫乏
旗袍真正流行是2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还比较保守,辛亥革命不过10年。
而满清末年,女人穿着是非常保守的。
短短十年间,虽然思想有一定开放,但要让一个女孩公然穿着西洋的女装,尤其是女裙在中国大街上走,恐怕还是会被指指点点的。
但旗袍不同,旗袍至少是中国服饰的演变,穿旗袍的女人不会有什么麻烦。
其实最初的旗袍是比较保守的,第一不会露大腿,第二不会有明显的胸部曲线,这都是后来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其实当时中国女性,想要选择时装,不是洋装就是旗袍,没其他选项了。
今天就不同,可以选择面太多了,谁还愿意穿旗袍。
第三,旗袍总体比较正式,不休闲。
旗袍样式比较正式,一定要做工比较考究的旗袍才好看,也比较华丽。如果普通面料的旗袍,或者做工较差的,就不是很好看了,还不如普通连衣裙。
所以,旗袍比较适合参加正式的场合,不太适合休闲场所。
今天港澳台的正式场合,会有不少女人穿旗袍,但民间就很少了。
就像北京大街上,谁会穿着晚礼服走路,同一个道理。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民国时,只有大城市里的交际花,当官的太太们,富商的太太小姐们及有钱的大户人家的女人穿旗袍。穷人穿不起,农村人当时穷的更穿不起。有衣穿就行了,像张家口,甘肃,宁夏每人都没有一身衣服。不要看现在拍的电视剧当真的,连农村妇女都穿旗袍。查一查网上真实的老照片,问一问健在的老人,民国时中国有多落后,多穷。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民国时期恰是大清王朝没落的后继。妇女在家主内,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没有较强的体力劳动,适合于旗袍装饰。达官显贵的男人们所娶的女人都是金枝玉叶,身材苗条,适合于旗袍装饰。男女普遍认可旗袍装饰为女人时尚装饰。
解放后,妇女走上了社会工作岗位,一些工作不宜旗袍装,加之批评封资修,旗袍装淡出了服饰文化,……
自改革开放后,解禁了“封资修”束缚,旗袍装又重新套上了阿拉多姿的女人身上……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古代穿旗袍的女性多数都是千金大小姐,名门贵族,成天呆在绣房,不用干活。
现在的女人和男人一样上班挣钱,回家干家务做饭带孩子,穿着旗袍不方便,不过有的女人出席晚会和婚礼也会穿旗袍的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中华民国始于1912年,结束于1949年,自辛亥革命前后,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轻松、愉快的思想成为了年轻男女的理想追求目标。中国女性开始意识到“曲线美”的时期,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女装由宽大变的窄小,袖子由长变短。
而我们觉得旗袍在民国时期很流行是从影视作品上了解到的。其实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民国时期也是非常流行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西式连衣裙,西式洋装,上衣+半身裙的学生装,简约中山装的上下衣裤。
旗袍是起始于1920年代开始于上海,随后风靡全国,19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旗袍在民国时期的流行是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时代的一个象征。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出深闺的新潮女性们,是引领旗袍流行的先行者模特儿,最具影响力的是长三堂子中的名妓们。
旗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作为传统服饰去传承,但时代是不停地变更发展的,改革开放后也经过几轮的时装变革,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从局限性走向多元化,旗袍不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旗袍非常具有年代感,在版型方面趋于正式,在现代生活中若不是特定场合,穿旗袍会看起来过于隆重,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把旗袍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而且现今的女性们在仪态举止上比较自由,若穿上旗袍就不能随意地跑动,举手投足会受到各种限制,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收腹,不然显得不伦不类,无法满足动如脱兔追公交车,挤地铁,玩过山车的女性们。
旗袍非常具有古典韵味,非常挑气质,并非适合每一个女性。长相男性化,体型魁梧,气质粗犷的女性就不适合穿,假如王菲的女儿窦靖童穿上旗袍,很难相得益彰。多元化的现代需要多元化的服装去满足各种气质个性的女性。
最后就是身材体型了,旗袍的设计非常具有曲线感,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但是旗袍对身材的要求非常高,并非每个女性都有凹凸有致的身材,身材不好的女性不仅不能穿出旗袍的美感,还放大暴露体型的缺点。
像这样的体型,没办法想象她穿旗袍会是怎么样的效果。毕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穿旗袍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旗袍不再是流行款式,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是极具意义的。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旗袍文化传承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也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但是需要将旗袍文化复兴,还需要大家对传统文化多多关注,为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量。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现在却少了?
旗袍现在是被成为国服的级别了。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性多,是因为:
旗袍是民国时期经满服改良的、融合了国外廓形的服装特点,中西结合的一种服装表达形式。对于民国时期的女性来说,穿旗袍是时尚、是高雅、是正式场合的重要礼服式着装。我们可以看到宋美龄、张爱玲这些民国名人,还有很多电影明星都是旗袍的喜爱者。
现代女性对旗袍的认知度慢慢提高,对旗袍的喜爱度也在增加,很多人都拥有自己喜欢的旗袍。婚礼喜庆的场所,同学聚会的时候、重大庆祝的现场,都会看到很多穿旗袍的女性,优雅而知性,美丽而大方。
每年的高考季也会成为旗袍的秀场。学子们的老师、妈妈大多数会穿上旗袍,取“旗开得胜”的彩头。民间还有很多旗袍队,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
但是因为穿旗袍修身,开叉,虽然有很多改良的样式,但总体上穿着受时还是受约束,尤其是稍有强度的工作中,还是不适合穿着的,所以现代女性中穿旗袍的还是比较少。
不过,我身边的一位女士真实把旗袍穿出了水平。
她是一位教师,文明的职业,适合文明的着装。春天是,她穿一件粉绿的旗袍,上面绣了淡粉道花,半长、修身,面的布料,整个人都透着温润与高贵。
夏天她有一件淡粉的纱质旗袍,有暗白色的花纹,长身、袖子如蝉翼般透明,盘扣、滚边,走起路来飘飘欲仙的感觉。
秋天来时,她又穿一件深蓝颜色的旗袍,罩白色开衫,整个人淡如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成了文雅的化身。
冬天是一件暗花旗袍,镶黑色的毛边,轻柔的质感,整个人有飘逸的感觉,没有了冬衣的厚重,添了几分灵动。
学生们喜欢她,喜欢上她的课,喜欢上了她教的语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