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研读洪秀全的著作时发现和道听途说的不太一样?

研读洪秀全的著作时会发现其思想非常正派,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而清遗给他的诽谤却十分多,如同太平天国宝藏,难道谣言全是道听途说?

1854年4月,英国考察团代表文翰带去了30个有关太平天国政权的疑问,然而,杨秀清却以带有挑衅式的姿态,用诰谕反问了英国人50个问题。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对外国人宣称太平王为天下共主、世界各国都要归属于太平王,太平军对于世界形势的了解,甚至远远比不上清廷中那些涉外的官员。但是,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自负心理,却几乎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期间的自负心理不相上下。

他们将英国人试探通商可能性的疑问,回答成准许夷人各国年年向太平天国进贡奇珍异宝,并将此说成是太平王的特别恩赐与许可。

外国人从来不认为北京的清朝政府是一个开明、通达、讲求现代国际交往准则的政府,然而,他们同时又认为,太平天国政权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现代国际交往准则的存在。

在太平军呈现出对上海的进攻迹象之时,上海的外国人帮助清朝组织了一支保卫上海的武装部队,并且成功地镇压了上海的小刀会起义,然而上海的海关税收权则意外地落到了英国人手里。

不过,清廷却发现,由外国人来管理海关,竟然能使得海关收入超出他们自己管理时的3-4倍。

太平天国运动在事后看来是被称作为中国历史上所曾有过的规模庞大、组织最为严密、影响最为深远的起义,出人意料的是,如此“伟大”的起义竟然被清朝能干的官军将领们奋力镇压下去。

这支主要由农民所组成的农民军,在南京建立了一个看似稳定的政权中心之后,很快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表面上宣称“天父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以洪为首的核心领导集团已经完全转化为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南京城内专为天王以及众多具有王之称号所建造的宫殿,其富丽堂皇的程度甚至要超过清朝的紫荆城。

1856年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残酷斗争过后,“天国”便骤然呈现出“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亡局面,尽管洪秀全最终稳固了他的统治,并且又及时地提拔了一批能干的青年将领,但是,天国的威势却已经正在陡然下降。

现有的以及当时的材料论述都表明,深受儒学礼教影响的清朝百姓,对于太平天国保持着一种普遍的敌视态度,一种披着西方基督教外衣的人造天国的理想,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拥有两千年深厚积淀的儒教礼仪传统。

当饱受战乱之后的农民、绅商惊魂未定时,他们共同的愿望是恢复先前有序的儒教社会,尽管这种恢复更多地是有限的。

事实是,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它所能期求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这主要应当归咎于它本身虚假的基督教形态,以及由于贯穿始终的紧张战斗环境而难以实行的政策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明显地是针对农民本身的,在实质上也不过是儒家大同社会模式的翻版。

1860年,太平军在杰出的军事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的指挥下再次打垮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从而扩展了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然而这一年的胜利,被证明只是从时间上延迟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命运。

太平军的战斗力要远远胜于处于没落势态中的清朝正规军,然而地方团练的兴起,显然改变了这种对比,使得清廷获得了一支新兴的富有生命力同时装备有近代化先进武器的主力军队。

湘军在建军初期连吃败仗,主要是因为其军事地位的模糊性与军饷的欠缺,而当曾国藩在1860年受命承担围攻太平军的主要任务后,太平军的厄运终于来临。与此同时,左宗裳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也都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干力量。

在1853年美国驻华委员马沙利向他的政府描述道:

“当我注意到这个庞大的国家,特别是注意到它内地的宏大水路交通网、庞大的盆地、肥沃平原的巨大生产能力时,我只能叹息一个虚弱的专制政府,对丰富资源的愚笨透顶的、犯了罪的错误管理。我确信,在人类历史上,绝没有比过去几年折磨中国的清王朝更为恶劣的政府……即使这样,我也没有看中决心推翻这个政府的太平军,太平军太腐败,而且完全不懂得政府的真正机能……”

为什么有些人研读洪秀全的著作时发现和道听途说的不太一样?

怎么评价洪秀全?目前网上流行的两种观点都不准确。一种是受传统的拔高农民起义史观的影响,把他塑造成一个伟大的起义领袖。另一种是完全反过来,把洪秀全贬的一文不值。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不准确。要评价一个人,首先我们应该系统地梳理他的人生经历。

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无奈功败垂成,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悲剧收场,其亡也忽焉。

一、洪秀全的早年成长经历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日),这一天是落第书生洪秀全的生日。他三次赴广州参加童生试的院试,不幸的是每次都名落孙山,悻悻而归。然而正是这位科场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领导了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后世熟知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清王朝半壁江山,撼动了大清国原本相对稳固的统治根基,也彻底改变了洪秀全这位“考神弃儿”的人生际遇。

洪秀全塑像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官录㘵村(位于广东中西部)的一个耕读世家。他7岁开始入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早年的洪秀全拥有与传统社会普通士子相似的人生理想,无非日后希望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这也是全村父老对他的期望。《清史稿▪洪秀全列传》中对洪秀全早年经历的记载只一句“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少饮博无赖,以演卜游粤、湘间”。其中所谓“饮博无赖”应该并不符合事实,从洪秀全早年学习经历及家庭状况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浪荡无赖。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在学习上拥有极大上进心与极强耐力的普通书生。《清史稿》中的这句记载可以理解为正统史观下对农民运动领袖形象的故意歪曲。早期平静的耕读生活经历一方面给洪秀全带来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他萌生了将来通过科考考试顺利走上仕途的美好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后来被证实为与现实存在不小差距的幻想。

洪秀全故居(现为博物馆)

洪秀全三次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此时的洪秀全可谓彻头彻尾的科场失意者。早年科场的屡屡失意实际上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震荡,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亟待依靠强势的征服与无尽的享乐来弥补心灵深处的遗憾、创伤。据太平天国自编的历史书《太平天日》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科场再次失利的洪秀全大病一场,这场病持续了一月有余,他甚至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可见此时病榻之上的洪秀全几乎全然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近于心如死灰。

然而,一股强大的力量重新点燃了洪秀全内心的生活热情。病中醒来的洪秀全对旁人讲述自己做了一个关于神话的梦,梦中他飞升上天,得见上帝,于是上帝认他做次子,以“天王”的身份统摄人间,诛杀妖孽。“丁酉异梦”的神话极有可能系属洪秀全有意编造,那么一个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报希望的人为何要费心捏造出如此离奇的神话之梦?什么力量使他决心开始改变自己预定的人生轨迹?

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的青年洪秀全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翻阅了在广州应科考时基督徒梁发所给的《劝世良言》一书,这本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小册子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因为《劝世良言》所传达出的不仅是天堂永生的美好境况,还有对偶像邪神崇拜的强烈反对,本质上是鼓吹对传统权威的勇敢反抗。美国学者史景迁认为“人相信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第三次科考失败后又大病一场,心灰意冷的洪秀全此时正需要为自己寻找这样的一条出路,或者说一股催动他改变命运的动力。只有相信这本小册子,自己“开科取士”之类的妄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劝世良言》书影

二、洪秀全的性格问题

前文已经论及,洪秀全的文化素养并不算低下,而想要考察他的文化素养到底如何离不开对其存世作品做一番推究。不妨摘录两首他的亲笔诗作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首是《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第二首是《天父诗》(一百二十三)

几多因为一句话五马分尸罪不赦一言既出马难追天法不饶怕不怕

以上作品均出自洪秀全一人之手,但两首诗风格迥异,高下立判。显然《述志诗》以豪迈的气势地表达了作者匡扶江山、改天换地的不渝之志。且对仗严整,意境壮阔,文辞工丽。对比之下,后作则充斥方言俚语,几近意境全无,文辞浅白,很难让人相信与《述志诗》出自同一人之手。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文学性较强的《述志诗》集中代表了洪秀全的文化素养。

洪秀全手迹

文学素养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研习,绝非一日之功。智者出于特定目的有意“藏拙”相对于要求愚者灵光闪现要容易得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起义早期,为了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用浅白易懂的文辞显然更为可行。而定都天京以后,“天王”陷于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自然无心创作。加之由其创立的伪宗教——拜上帝教在起义后期对洪秀全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身也造成毒害,甚至致使其世界观出现混乱。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个人素质仅就文化素养而言并不算低。

洪秀全在性格与心理上却存在相当不容忽视的问题。他早年生活较为贫苦,加之科举考试屡屡碰壁,这些直接导致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恶性发展到畸变程度就造成虚荣、尚奢侈等不良性格。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存在的最后十一年里,洪秀全竟然只出过一次天王府。南京修建的天王府极尽奢华之能事,劳民伤财。甚至到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紧要关头,洪秀全依然对朝政无心过问。天王府中美女如云、夜夜笙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弥补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要与自己的农民出身彻底决出裂。

天王宝座

文史君说

洪秀全的文化水平并不低,而在为人性情与境界上问题很大。洪秀全一旦稍得了势,便骄奢淫逸、目中无人。洪秀全战略眼光也较为不足,致使起义后期重大决策频频失误;洪秀全虽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但后期思想发生不良转变,由于受到自创伪宗教——拜上帝教的精神毒害,其世界观逐渐出现紊乱,变得日渐迷信。

参考文献:

1. 杨书林:《洪秀全在太平天同运动失败中的领导责任》,《领导科学》2013 年第4 期。

2. 朱东安:《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7 年第1期。

3. 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

4. [美]史景迁:《太平天国》,朱庆葆 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5.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曾文正公嘉言钞》,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年版。

(浩然文史·投稿作者袁方)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