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漫画看多了吧,动辄就是全金属大枪?古代人可没那么多金属嚯嚯,也没有太好的金属制造工艺,更没本事扛起一根铁质的长柄武器打仗。

今天的人们身边到处都是铁器,甚至304不锈钢都烂大街了,但古代人可没这种福分,铁向来都是稀缺的资源。以至于古代能出个铸剑为犁的君主,那都算是极为贤明的仁君了。

在工业革命产生以前,人类的铁产量相当一般,打造刀枪剑戟和盔甲等武具需要用去大量的铁,还有马蹄铁、工具铁、铁链、铁制零件、铁钉,根本没有多余的铁乱消耗。

否则,铁怎么会被中原王朝长期垄断,与珍贵的盐并在一起,称为“盐铁之利”呢?

有些珍贵的铁来之不易,犹如天赐。像盛传于历史的花纹钢刀,使用了印度地区的乌兹钢,乌兹钢又称印度铁,它源于印度当地特殊的铁矿石加原始的坩埚制造出来的高碳钢,阿拉伯人将之拿去后,在大马士革将其掺入熟铁打造,便制成了性能优异的大马士革钢刀。

但是,当乌兹铁矿逐渐挖空,英国的殖民统治又影响到生产和传承后,乌兹钢也就连带着大马士革钢绝迹于世了。

而且,仅仅用铁是无法制造出合适的枪杆的,“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铁含碳量2%-4%左右,非常脆,还只能铸造,做成长杆子真得当心砸断。

熟铁的含碳量较低,属于比生铁更纯的铁,利于锻造,但质地软,这东西要做成枪杆怕是没两下就搞弯了,你还得用脚把它踩直。

罗马的Pilum矛

所以,光靠铁来做枪杆行不通,无论生铁熟铁,这样搞既耗费材料,性能也无法支持。比如过去的罗马长矛和铁剑就是例子,罗马的Pilum长矛很容易弯曲损坏(当标枪用是优点,对面无法捡了丢回来),而罗马铁剑干脆就是个软架子,随时都有打弯的可能。

后来之所以拥有了那么多高性能刀剑,主要原因还是攻克了钢的制造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各种骚办法进行了土法炼钢,利用锻打工艺控制碳含量,以此获得了钢刀宝剑。

比如日本刀的制造,他们所谓的“玉钢”就是河里淘洗出的铁英沙,工匠们将收集的铁英沙筛选、融化,做成海绵铁,再加工、叠打锻造完成碳的分配,最后再通过敷土法热处理,这样才能制成日本钢刀。

这种做法极为类似中国的传统工艺,龙泉的一些老工匠也喜欢去溪水里淘铁英沙,熔成生铁锭,再利用工艺脱碳使之变成熟铁和钢,继而叠打控碳,千锤百炼打造成宝剑。

但同样的法子用在枪和长矛上就不行了,除非他们拥有现代的钢筋,否则铁匠师父得为锻造一根枪杆累死。

人们充其量打造一些长铩、大戟、斧枪之类的兵器,却不可能将整个长杆都变成金属的。锻打一支全钢枪杆既无必要也耗时耗力,这样的成本古代人根本无法接受。

sarissa矛头

以马其顿人在方阵中使用的sarissa长矛为例,这种长矛大体有4.6米(15英尺)和5.5米(18英尺)两种(最长可达20英尺),前者重5.4公斤,后者重6.6公斤,拥有扁叶一样的铁质矛头和底端铜质的刺托。

铜质的刺托用途是扎在地面上固定,如果矛头折断的话临时还能反过来当矛头用,同时它还是长矛的平衡器,用来平衡矛身的重心,这样方阵战士才能一手持盾,一手持矛作战。

sarissa长矛为了减重,使用了相对坚韧的山茱萸木做杆,为了方便携带,有些还进行了分节处理。

很显然,sarissa长矛这样的东西如果用全铁制作肯定行不通,重量会大到单手的皮兜子挂不住,且重心需要更沉重的尾端压秤,谁拿这种东西谁有病。

实际上古代很多长枪、长矛都是最廉价的兵器,它们可以比刀剑更加大规模也省料地生产,然后用更少的训练时间训练出部队的战斗力,还拥有非常强悍的杀伤力,这才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

说白了,枪兵在过去没那么昂贵,人们所需要的也只是一个能刺进人体和铠甲的硬质枪头罢了,统治者要的是多快好省的批量制造军队。有必要的话,用火烧硬化的竹竿、尖端包铁皮的木杆都可以是长矛长枪,一支全金属长枪的用料能足足武装出50个士兵,还能省下铁匠百倍的时间。

何况木杆并非一无是处,木头同样是天赐给人们的优良工具,它简单易获取,坚韧轻巧,比那费劲吧啦的铁枪杆强多了。

木柲

古代某些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木杆,工艺相当复杂,拥有比原木更强大的坚韧性能,甚至杆体如铁,砍上去作金鸣之声,寻常刀子根本砍不断,这不比铁好用?不比铁更适合成千上万的军队武装?

战争这档子事儿,任何时候都要考验承受力,枪上多个铁杆,把当兵的压死了,打铁的累死了,国库掏死了,除了卖帅和健身,真想不出还有啥用。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经济,实用!这四个字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长枪,由长矛演变而来,被称为百兵之王,属于长兵器。古语云:一寸长,一寸强。在大规模战场上,长兵器远比短兵器占优,因此长枪在军队可以说是制式装备,用量比较大。

经济性

在古代,铁矿的冶炼技术有限,因此钢铁产量也是有限的。黄启臣在《明代钢铁生产的发展》一文中指出:

唐元和初年,每年的铁产量是207万斤;

北宋治平年间,每年铁产量是824万1千斤。

北宋年间,铁产量也只有824万斤。如果按照100万军队数量计算,一人配备一把铁制长枪,一把长枪10斤总得有吧,100万把长枪就是1000万斤。

这个当然不现实啊,光生产长枪就要一年半的铁产量,更别提还有其他装备了。再者,铁在古时候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产农具,因此不可能大量拥有打造铁制长枪!

实用性

铁制长枪手感非常差。大家应该都摸过铁棍子,握在手里并不算特别舒服。热的时候,滚烫的;冷的时候,冰冷的。

铁的弹性并不好,不管你用枪进行拦截防守也好,还是主动挑、刺进攻,肯定会有作用在手掌上的冲击力。弹性好的材料,能够有效的缓冲受到的冲击。弹性不好的材料,无法缓冲受到的冲击力,很容易造成兵器脱手。

再者,铁密度大,同样的大小,铁制长枪要比木质长枪重上好几倍,加重了士兵的负担

很明显,铁制长枪的弹性比木制长枪在手感和实用性上要差远了。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我是“红雨说历史”,说起枪,我们脑海中浮现哪吒火尖枪,罗成的取命绝招绝招“回马枪”,双枪将董平,金枪手徐宁,“七出七进”曹军赵子龙,江东小霸王孙策,锦马超等等名字。

枪杆子多用木制成,质地柔软且材料厚实,现在一般多是白蜡木,当然也有用铁做的,但是比较少,比如王彦章用的就是铁枪“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铁做的枪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必竟枪在重量上有一个质的提高。两兵相接更注重的是速度和方式,显然木制的更符合使用者要求。

第二方面铁枪的制作成本高,实用性还不如木制枪具,自然被淘汰。枪刚刚出世的时候,主要是用在战车,“遥相刺也”。后来枪的招数逐渐增多,对枪头和枪身自然有不一样的要求。气候因素也会有影响,必竟铁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但是一般都会在枪外侧裹一层来预防。

第三方面铁产量问题,古代铁的产量虽然在当时来说不错。他需要满足农具,兵器刀,枪,剑,还要炼钢再费点。通体以铁为主也不合实际。我们来看一组铁产量的相关。

唐每年的铁产量是207万斤; 北宋每年铁产量大约是824万; 元朝每年大约584万斤; 明朝每年大约,是1957万斤。

第四方面铁枪也不是一无是处,全体的铁枪,他的重量大,惯性产生的力量大,比木制的强很多,所以只要运用铁枪得心应手,铁枪产生的破坏力远高于木制枪杆的枪。比如我们施工用的铁铲就是通体是钢铁,可以人工破石和硬地。你会发现很多短兵的枪都是全铁的,要不然太轻,不适合战斗。

文/红雨说历史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铁制枪杆太重了,舞动不便,上了战场不一定好使。曾经有一次坐火车,我在火车站的站台上面看见一个成年男人在搬一个东西,他非常的吃劲,走几步放一下。我走进一看,说,这个是石锁吧。那个男人点点头,说,是啊,石锁,锻炼用的。我问,这很沉吧,得有八十多斤吧?那个男人翘起大拇指,赞道,你的眼光真准,这个石锁就是重八十八斤。我说,厉害了,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才八十一斤呢。那个男人说,是啊,不过要是真的八十一斤,关老爷就拿不动喽。我说,没错,三国历史上不曾有过青龙偃月刀这样的东西,其实关羽的兵器是长矛。

关羽的长矛,就是木杆的,矛尖是铁的,大约重6斤,加上枪杆,一般最多也就10几斤。什么八十一斤的青龙偃月刀,那是小说和戏剧的演绎而已。关羽那是半神,在书中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怎么可以和普通的小兵使一模一样的兵器呢?所以,作者给关羽按上了一个极具卖相的青龙偃月刀,还不是一般的重,比较夸张,有八十八斤重。超过二十斤,普通人就拿不动了,长时间提着一个重家伙,谁受得了?大力士可以舞动八十八斤的东西,可是,这样上得了战场吗?

除了重量的原因,中国古代缺乏重金属,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铜和铁,那是古代国家的战略物资,宋朝的时候,国家一年炼铁量也就几百吨,三国时期能有多少炼铁量?能配一个铁的枪头已经不错了,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铜的枪头。枪头都不能保证完全用铁,还可能让枪杆都用铁来铸造吗?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战争是国家大事,容不得有丝毫马虎。无论使用何种器械,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期的战场实践而做出的优质选择。

木质枪杆相比铁质枪杆来说,确实拥有诸多独到的优势:

一、成本低廉

古代战争的中心,一直都是中原地带,而豫东平原生长着一种叫做白蜡树的植物。坚硬而不失柔韧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长柄武器材料。

遍地都是的木料,只要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大规模使用,这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古代的名刀名剑,之所以千古留名。皆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当年的巅峰之作:无论材料的稀缺性,还是工艺要求的严苛,都注定那些东西无法大规模列装。

战争是团体的艺术,不同于剑客之间的单挑,它有着特定的价值规律:

消耗同样的财富,打造出一个10分的士卒,远不如打造出十个8分的士卒来,更有价值。木质枪杆的优越性必然得到重视。

二、使用方便

钢铁的密度约为7.8g/立方厘米,如果要打造一支长约3米、直径1寸的长枪,光是枪杆的重量就超过16.5kg。

普通的士兵,并没有马匹作为助力。如此重的负重,不管是携带还是使用,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士兵无论是驻守还是征伐,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铁器的维护保养又该如何解决?

抗腐蚀的合金,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大范围应用的记录。古人常用的铁器防锈方式,无非就是勤磨、勤擦、勤涂油。

如果连枪杆都是铁质的话,不光用起来不方便,还会增加士兵的体力支出,和保养成本开支。这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买卖。

三、维护简单

虽然当时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各种器械的兼容性,仍旧是战地将领们要考虑的问题。

出兵在外,依赖的无非就是“粮草军械”。粮草是生存的需要,军械则是胜利的需要。而在军械中,配备最广泛的就是所谓白蜡杆了。

搭营帐它就是骨架;安营寨它就是寨墙;两根串起来就是担架;安上枪头就是长枪;安上铲头就可以土工作业;实在没辙的时候,削一个斜面,照样可以和敌人拼命……

在复杂的战地环境里面,通用型的装备比较专用的装备,显然有更大的优势。维护简单,使用方便的白蜡杆,显然更受使用者的青睐。

写在最后:

当然这些只是针对普通士兵而言。但即使是将领们也很少使用铁质的枪杆,像那些动辄数十上百斤的重武器,一般只是出现在小说家言,或者将领们的日常训练之中。

将领们更青睐的马槊,一般也是使用木质的槊杆。一把好的槊杆,选用柘木要经过浸油、晾晒、涂漆、缠麻等工序,长达三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其价值远在铁器之上。

既然有条件的将领们,也愿意去选择木质槊杆,也说明了木质比铁质的枪杆,在战场上的表现更为出色。

木质枪杆相比铁质的枪杆优势多多,它能成为古典武器的主流,也就不奇怪了。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古时候的长枪,按照军事术语应叫做“矛”。对于矛这种以刺、戳为主要进攻方式的冷兵器,不仅古代人通常采用木质材料制作其矛杆,即使进入现代,这种做法也仍然具有其科学性。就拿部队长期开展的刺杀训练来说,以前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时,新兵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时间,基本上均能取得刺杀科目合格成绩;自从换装95式步枪以后,新兵刺杀训练成绩大不如以往,无论力道还是速度,都不能与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枪身以金属及工程塑料取代以往的木质材料,改变了枪身结构重心,降低了刺杀时的操作手感。

图示:单兵刺杀训练

  古今同理。古代长矛的矛杆通常采用木制,而不是铁制,是因为木制矛杆具有以下两点优势:

  一是便于持握。如采用铁制矛杆,夏季作战天气炎热时,手心出汗,易产生打滑、脱手现象;冬季作战天气酷寒时,铁杆易冷冻结霜,如不穿戴手套将难于持握。此外,铁制矛杆极易产生金属共振现象,在受到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双手虎口易被震裂,从而导致兵器脱手。

图示:木枪对刺训练

  二是便于发力。木制矛杆不仅拥有更大的弹性和更强的韧度,而且由于其密度较小,使得兵器的重心位于前端,刺杀时易形成“力达矛尖”的发力效果。此外,木制矛杆的摩擦系数远大于铁制矛杆,更加便于刺杀时执矛手在握紧矛杆的同时向前发力。

图示:古代传说中的霸王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